DC 欄位 |
值 |
語言 |
DC.contributor | 歷史研究所 | zh_TW |
DC.creator | 蔡文騰 | zh_TW |
DC.creator | Wen-Teng Cai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04-7-20T07:39:07Z | |
dc.date.available | 2004-7-20T07:39:07Z | |
dc.date.issued | 2004 | |
dc.identifier.uri | http://ir.lib.ncu.edu.tw:444/thesis/view_etd.asp?URN=89125014 |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歷史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 國立中央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澎湖在自然環境上並無法造成自給自足,雖然其有優良的港口馬公港,然而由於氣候、雨量等自然因素,造就澎湖物質需靠外地支援。從南宋開始歷經元代、明初的巡檢司,其制度代表的都是認同澎湖做為福建泉州的外港,所以防守澎湖可以保障福建的安全這個道理。當明太祖廢巡檢司之後,國防安全就會出現危機,如明初到明中葉的外敵入侵就是最佳的例證。其後由於「倭寇」與荷蘭的兩次入侵,使得從嘉靖以後朝廷開始得再從新思考棄澎的利與弊,呈現澎湖確實具有危及福建的功能,因此要把外夷趕出澎湖。對於該地更進一步的想法是在天啟四年以後。吸收沈鐵意見的兵部善後條陳,從這裡開始我們可以看見守護澎湖的防禦圈是哪些地方,那就是以馬公港為中心的防守,這樣的防守一直延續到後來,雖然中間防守地點有些增減,但重點中心部分並沒有脫離馬公港,但從這修防禦點的轉變,可以看見當時的政府對於澎湖的防禦思想以及關心的防禦地區為何。這關係到歷來戰爭的經驗與防禦對象。
1895年日本藉由甲午戰爭的勝利,透過國際條約的簽訂,合法取得台、澎的主權,使其成為當時大日本帝國最南方的領土。領台之後,以其為日本進出華南與南洋的基地,而賦予「南進的跳板」與「南門的鎖鑰」之重責大任。鑑於其戰略地位的重要,具有強烈的軍事性質,因此日本軍方設有陸、海軍機構,派遣軍隊駐紮於此。透過這些單位的執行,以達成其被賦予的軍事目標。澎湖在清代主要是以水師左、右營負責該區之戍防,因此陸路的防禦也是由水師汛兵負責。但到日治時期,日本於此地設置陸軍機構,以做為防衛該地之部隊。回顧日本統治澎湖五十年其間,陸軍一直將其地定位為「要塞區」,因此衍生出「澎湖島要塞砲兵大隊」與「澎湖島要塞司令部」二個陸軍機構。另外在海軍方面,該地屬於島嶼地形,因此對外一切皆須倚重海軍。由於澎湖在軍事重要性上,歷來都是海上重於陸地,所以清代在此地駐防之兵力,是以澎湖協水師左右營為主。就清代澎湖的戰略位置來看,其功能在於做為聯繫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橋樑,此也是其戰略地位之所在。日本承襲清代以來對於澎湖軍事戰略位置的看法,將其定位為進出華南的基地,而賦予重任。因此於明治三十四年在此地設置馬公要港部,做為臺灣總督府轄下的最高海軍機構。透過機構變遷、編制定員與防禦圈三者的討論,可以明顯的看出澎湖陸軍的任務是負責防禦該島,因此以要塞砲兵大隊為其主要擔任守備者。沿岸要塞堡壘化是日本從明治中期以後的國家守備概念。海軍以水雷敷設隊負責海面安全,要港部主要是針對華南的狀況。 | zh_TW |
DC.subject | 軍事佈防 | zh_TW |
DC.subject | 澎湖 | zh_TW |
DC.title | 軍事佈防的變遷~以澎湖為探討中心(1945年以前)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TW | zh-TW |
DC.title | Probing the transition of military deployment--Peng Hu(before 1945) | en_US |
DC.type | 博碩士論文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DC.publisher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