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欄位 |
值 |
語言 |
DC.contributor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zh_TW |
DC.creator | 劉純汝 | zh_TW |
DC.creator | Chun-Ju Liu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02-10-26T07:39:07Z | |
dc.date.available | 2002-10-26T07:39:07Z | |
dc.date.issued | 200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ir.lib.ncu.edu.tw:444/thesis/view_etd.asp?URN=89621001 |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 國立中央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台灣位於東亞季風區,在夏季季風肇始時台灣受氣旋式西南氣流影響,並伴隨著明顯的降水。由季風肇始前後環流場分析可知南海季風肇始比台灣早五天左右。季風肇始前後的環流場和降水均一致反應出季節性的南北移動,可知年週期變化是季風環流中重要的分量。流函數擾動場 有一低壓由菲律賓隨時間往西移,季風肇始時移到台灣附近,此時菲律賓東側出現一個高壓中心,此一低壓/高壓中心往西移動的特徵與12-24天季內振盪特徵相似。由速度位場擾動場 可知槽線隨著季風發展往北移動,與30-60天季風槽/脊往北移的特徵相似。配合台灣測站降水的波譜分析,可知30-60天和12-24天季內振盪確實為季風環流中重要的分量。
季風環流為一有規律的季節變化,包括肇始、活躍及間歇等階段。季風肇始之後,季風持續增強達季風活躍,之後季風逐漸衰退為季風間歇期。季風活躍時台灣深受季風槽影響,並伴隨著明顯的降水,不論是季風槽或降水量均比季風肇始時強;季風間歇時台灣受太平洋高壓脊影響,主要為乾燥晴朗的天氣型態。由擾動場來看,季風活躍時台灣受一氣旋式環流控制,伴隨著明顯的積雲對流;季風間歇時台灣為反氣旋影響,沒有降水發生,與30-60天和12-24天季內振盪的特徵相似,再次說明30-60天和12-24天季內振盪為季風環流中重要的兩個分量。不論季風活躍或季風間歇,當台灣位於氣旋或反氣旋中心,菲律賓及長江口附近位於環流外圍,使台灣和菲律賓及長江口附近的降水呈現反相位關係。 | zh_TW |
DC.subject | 台灣 | zh_TW |
DC.subject | 季風 | zh_TW |
DC.subject | break | en_US |
DC.subject | active | en_US |
DC.subject | monsoon | en_US |
DC.subject | onset | en_US |
DC.title | 台灣夏季季風之研究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TW | zh-TW |
DC.type | 博碩士論文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DC.publisher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