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欄位 |
值 |
語言 |
DC.contributor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zh_TW |
DC.creator | 顏芳 | zh_TW |
DC.creator | Fong Ngan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02-7-17T07:39:07Z | |
dc.date.available | 2002-7-17T07:39:07Z | |
dc.date.issued | 200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ir.lib.ncu.edu.tw:444/thesis/view_etd.asp?URN=89621002 |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 國立中央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摘 要
台灣處於東亞季風區,綜觀天氣系統帶來強風,再加上台灣地形及地理位置的關係,強風分佈及發生頻率獨具特性。故對近地面強風的氣候特徵、生成原因及其結構的了解相當重要。
地面測站統計結果顯示,地面強風的個案中,北風系型佔了大多數;主要發生在冬季,但三、四月發生頻率也相當頻繁。溫度差大的鋒面,後隨的風速都不會太小;但風速大的個案,卻不一定是溫差大的鋒面所造成。至於氣壓差的大小,也不是大風發生與否的決定性因子,顯然非地轉風在當中有很重要的貢獻。
個案分析的結果顯示,地面風受到台灣地形之阻擋,沿著台灣東邊及西邊海岸分成兩支,分別在西北及東南部有風速的極值區。在台灣海峽地形的作用之下,地面風被加強得更厲害,在海峽北端形成地面強風中心,並向下游擴展。
除了地形的作用之外,東北強風的形成,是由於大陸冷氣團快速向東南移動至東海及台灣海峽,由於海陸的比熱與溫度差異,使得在大陸沿岸的水平氣壓梯度增加,地轉風變大,進而導致地面附近有強烈的西南非地轉風。透過慣性振盪的作用,沿海岸之非地轉風,逐漸轉成向東的方向,故海峽北部的東北風加強。
至於地面西南強風的加強,華南地區850hPa之低層噴流的發展,有很重要的貢獻。來自西北方的水平動量傳輸,以及垂直平流所造成之輻合與擠壓效應,導致低層噴流迅速加強。隨著高層西風波槽的東移,低層噴流也跟著往東北移動,對應之地面的大風區,慢慢東移動到海上,與原本由地形阻擋所造成之地面強風區結合,致使海峽北端西南風加強。 | zh_TW |
DC.subject | 非地轉風 | zh_TW |
DC.subject | 地形 | zh_TW |
DC.subject | 強風 | zh_TW |
DC.subject | 低層噴流 | zh_TW |
DC.subject | strong wind | en_US |
DC.subject | topography | en_US |
DC.subject | ageostrophic wind | en_US |
DC.subject | low-level jet | en_US |
DC.title | 台灣附近地面強風演變過程之動力分析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TW | zh-TW |
DC.title |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Proccess of Surface Strong Wind over Taiwan Area | en_US |
DC.type | 博碩士論文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DC.publisher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