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欄位 |
值 |
語言 |
DC.contributor | 產業經濟研究所 | zh_TW |
DC.creator | 劉世鈞 | zh_TW |
DC.creator | Shih-Chun Liu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03-12-15T07:39:07Z | |
dc.date.available | 2003-12-15T07:39:07Z | |
dc.date.issued | 2003 | |
dc.identifier.uri | http://ir.lib.ncu.edu.tw:444/thesis/view_etd.asp?URN=90424017 |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產業經濟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 國立中央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近年來電信業可說是最熱門的產業之一,從最早第二類電信業務的開放至固網執照的發放,電信產業的發展可說是一日千里,從台灣的行動電話普及率以及國際通話費率的調降便可視出端倪,在這種市場結構快速改變的情行下,台灣從民國88年通過電信法修正後,採用不對稱管制的方式來因應市場的改變,然而不對稱管制是否為市場過渡的萬靈丹?為此,本研究以彙整國內外學者的意見,以及美國、英國與澳大利亞三國的電信自由化發展經驗,來進一步分析台灣電信產業的不對稱管制。
不對稱管制的採用基於一個最基本的理論,就是市場在開放初期,為了讓市場的競爭機制發揮作用,限制既有業者的市場力量,給予新進業者有足夠的發展空間;然而在這樣的理論下,是否真正能夠使市場發揮原有的功能,學者的看法並非一致;因此,我國在採行不對稱管制的情況,必有其嚴格的條件與限制,以防止弊病發生。
另外,從先進國家管制的演變上,我們可以發現儘管各國皆採行所謂的不對稱管制,但是最後的差異相當的大,可概分為美國的分割模式與英國的雙占模式,主要差異在於電信政策的不同,最後導致電信不對稱管制的實施強度也不相同,這樣說並非否定不對稱管制的重要性,從美國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過渡的時期,不對稱管制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得美國電信得以快速發展,而最後不對稱管制也撤除。
台灣不對稱管制的內容,與各國的管制相比可說是相當一致的,不論是價格管制或是網路互連方面,但是由於整體的政經情勢不同,管制的成效也不相同,原因可能是在於:1.中華電信仍未完全民營化,仍受到政府財政收入的考量影響;2.市場開放的方式不同,我國不同於美國也不同於英、澳,因此,很難說明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下,不對稱管制的成效是否相同;3.地理區域的限制,台灣地狹人稠,電信的建構與市場的區分不同於其他各國。因此,本文除了建議原有不對稱管制需改善的地方外,並不建議一定要遵循所謂的美國模式或是英國模式,而是因應我國電信的特色,發展出適合我國的電信管制方式。 | zh_TW |
DC.subject | 電信 | zh_TW |
DC.subject | 管制 | zh_TW |
DC.subject | 不對稱管制 | zh_TW |
DC.subject | 電信管制 | zh_TW |
DC.title | 電信不對稱管制之研究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TW | zh-TW |
DC.type | 博碩士論文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DC.publisher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