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欄位 |
值 |
語言 |
DC.contributor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zh_TW |
DC.creator | 林家幹 | zh_TW |
DC.creator | Jia-Gan Lin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03-10-7T07:39:07Z | |
dc.date.available | 2003-10-7T07:39:07Z | |
dc.date.issued | 2003 | |
dc.identifier.uri | http://ir.lib.ncu.edu.tw:444/thesis/view_etd.asp?URN=90621011 |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 國立中央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五十年代末,人造衛星成功發射,之後數十年間衛星從只具備拍攝雲圖的能力不斷的演進,到今日不同特性的衛星。氣象衛星是在空間一定的軌道上運行,不受地球上地形的限制,所以可以得到人跡稀少的極區、廣闊的洋面、高原、沙漠等地區的資料。氣象衛星可以監測某些天氣系統的變化,諸如:颱風、鋒面系統等,同時可以定量的觀測許多的氣象要素,且能把所得之資料迅速而準確的傳送到地面上的衛星中心和各接收站使用。而本文就是利用DMSP衛星上SSM/I微波的資料對颱風進行研究。
因為近年來微波輻射計解析度的提高及其可透雲性,使得SSM/I的資料被廣泛地應用於颱風中心定位、降雨量反演、水汽含量和海面風速…等等的反演上,且所得之準確性及結果都有不錯的表現。
降雨分析方面是使用Chiu(1990)所提之式子來反演颱風八個環的平圴降雨分佈,引用Rodgers and Adler(1981)之潛熱式子反演出潛熱通量。本文主要探討八個環中,降雨量與颱風強度之關係,研究結果顯示,在時間延遲上碧利斯、雷馬遜和柯吉拉颱風經過較客觀的相關性分析後發現,3個颱風在環1在6小時和12小時都有高的正相關性。颱風最大風速與降雨量的相關性上,在柯吉拉和碧利斯颱風在內環的環1和環2都有高的正相關性,亦即當颱風強度愈強則降雨量愈高。颱風螺旋雨帶與颱風中心間距增加,PIP(Precipitation Intensity Parameter)值就明顯會減少,另外,颱風中心111公里內PIP值會隨著熱帶氣旋的強度而增加,在本研究中在111公里以外的範圍,颱風強度之增(減)強(弱)也是會影響PIP值的變動。 | zh_TW |
DC.subject | 衛星 | zh_TW |
DC.subject | 颱風 | zh_TW |
DC.subject |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Parameter | en_US |
DC.title | 應用衛星資料分析颱風降雨與颱風強度變化之關係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TW | zh-TW |
DC.type | 博碩士論文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DC.publisher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