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欄位 |
值 |
語言 |
DC.contributor | 企業管理學系在職專班 | zh_TW |
DC.creator | 黃玉英 | zh_TW |
DC.creator | Yu-Ying Huang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05-7-11T07:39:07Z | |
dc.date.available | 2005-7-11T07:39:07Z | |
dc.date.issued | 2005 | |
dc.identifier.uri | http://ir.lib.ncu.edu.tw:444/thesis/view_etd.asp?URN=91431030 |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企業管理學系在職專班 | zh_TW |
DC.description | 國立中央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台灣實施多年的員工分紅入股制度,在美國安隆事件暴發及台積電、聯電發行ADR產生國內外報表因員工分紅入股之會計認列問題後,引起國內外的注目及研究。而台灣目前是依公司法第235條第2 項、公司法第240條第4項及商業會計法第64條的規定,將員工分紅入股視為盈餘分配;但是,會計學術界、會計業者及美國均主張應認列為員工的薪酬費用。
因此本研究試圖以Ohlson(1995,1999)、Feltham和Ohlson(1999)及Barth et al.(1999)有關異常盈餘預測模式及股價評價模式,來驗證員工分紅入股究竟是盈餘分配化、或費用化孰優孰劣?並以陳妙玲(2003)的評價方法為依據,來計算員工分紅入股費用,將模式分為「盈餘分配法」、「面額法」、「除權價法」、「美國SEC法」及「期末市價法」5種。再以2000年到2003年為研究期間,篩選國內43家電子產業樣本公司(證券交易所股票代號為23、24、30及53類股者),瞭解在不同的評價方法下,對異常盈餘及公司績效的解釋力較大。
實證結果顯示,對於異常盈餘的解釋力以「盈餘分配法」最高;而對公司績效的評價中,則費用化的解釋力大於盈餘分配化;在費用化中又以「美國SEC法」的解釋力最大。但是,實證結果中却出現了矛盾現象,即費用化中「除權價法」及「期末市價法」的解釋力略低於「盈餘分配法」。 | zh_TW |
DC.subject | 員工分紅入股 | zh_TW |
DC.subject | 費用化 | zh_TW |
DC.subject | 盈餘分配化 | zh_TW |
DC.subject | 企業績效 | zh_TW |
DC.subject | 異常盈餘 | zh_TW |
DC.title | 員工分紅入股費用化與盈餘分配化之探討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TW | zh-TW |
DC.type | 博碩士論文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DC.publisher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