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欄位 |
值 |
語言 |
DC.contributor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zh_TW |
DC.creator | 陳柏榮 | zh_TW |
DC.creator | Bao-Jao Chen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05-7-11T07:39:07Z | |
dc.date.available | 2005-7-11T07:39:07Z | |
dc.date.issued | 2005 | |
dc.identifier.uri | http://ir.lib.ncu.edu.tw:444/thesis/view_etd.asp?URN=91621003 |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 國立中央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2002年12月19日晚間,台灣北、中、南三地均發生降雹的事件。自衛星雲圖及雷達回波觀測可發現,此一罕見之天氣現象是由三個發展劇烈之對流胞所致。對流系統自大陸福建沿岸生成後,向東經台灣海峽後到達台灣。由於對流系統伴隨著冰雹的落下,造成許多較不耐寒的經濟作物死亡,而使台灣地區遭受到巨大的經濟損失。
綜觀天氣的診斷分析上顯示,在此對流系統發生前,大尺度環境已存在相當多有利的劇烈對流發展的條件。這些條件包括在台灣海峽低層存在有利於產生對流的風切配置,水汽提供亦相當充足。而中層則有不穩定層的存在,且有相當大的對流可用位能。最重要的原因是,鋒前的舉升以及在地形上的輻合作用,提供此對流系統初始的擾動機制,使其突破了底層穩定層的限制,進而引發此對流系統之生成與發展。
模式模擬的結果證實了以上診斷分析的推論。模擬結果清楚顯示此對流系統的生成是由鋒後東北風與鋒前西南氣流之輻合所引發的。在敏感度測試的結果得知,地形的輻合也提供了一種使對流系統得以持續發展的加成性作用。而引發此個案的關鍵主要在於動力上的舉升,熱力的作用較不顯著。另外,初始場的差異,對模擬結果的好或壞有非常顯著的影響。 | zh_TW |
DC.subject | 數值模擬 | zh_TW |
DC.subject | 雹暴 | zh_TW |
DC.subject | simulation | en_US |
DC.subject | hailstorm | en_US |
DC.title | 冬季雹暴個案之分析與模擬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TW | zh-TW |
DC.type | 博碩士論文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DC.publisher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