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欄位 |
值 |
語言 |
DC.contributor |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 zh_TW |
DC.creator | 田金昌 | zh_TW |
DC.creator | Chin-Chang Tien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05-7-5T07:39:07Z | |
dc.date.available | 2005-7-5T07:39:07Z | |
dc.date.issued | 2005 | |
dc.identifier.uri | http://ir.lib.ncu.edu.tw:444/thesis/view_etd.asp?URN=92135022 |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 zh_TW |
DC.description | 國立中央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旨在探討桃園地區三官大帝信仰與拓墾及族群關係。臺灣是個多元族群的社會,在族群關係互動中,寺廟經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們往往透過寺廟的興建,來表達對神明的感謝與期望,亦借著信仰及祭祀活動來凝聚向心。因此,以三官大帝信仰與拓墾及族群關係為探討因子,探究三者間的互動關係。
本研究全篇以區域發展史為主要研究範疇,對研究區內三官大帝廟宇興起及發展因素,著重於整體性及長期性變化的觀察。從自然環境、祖籍群分布、人口結構、土地拓墾、宗教活動等等問題入手,探討桃園縣境內三官大帝信仰之時空背景與形成因素。一方面希望釐清寺廟與族群間的互動關係,另一方面也藉此呈現出信仰的區域特色。
漢人入墾桃園後,在拓墾初期因受傳統農業影響,對自然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天、地、水三者攸關人民的生計與作物栽植,而三官大帝正是其主管神明,因此成為此時期建廟主祀神明的最佳選擇。當社會逐漸進入穩定時期,則因區域內平埔族招徠漢佃抽收「番大租」,在養贍埔地耕墾的客家人,建廟時雖想選擇「三山國王」為主祀神明。卻因這種兼具「制番」功能的神祇,容易破壞主、佃間的和諧;所以選擇彼此都能接受的三官大帝做為主祀神明,達到族群合諧目的。
而道光後期至清末,研究區域內大量興建三官大帝廟宇。主要係因在臺北盆地械鬥失敗的客家人,當被迫遷移至本區後,因新的生存環境產生新的關係,進而對族群關係進行反思。放棄具有強烈族群意識的三山國王廟,改奉三官大帝為新建廟宇主祀神明,再同祀「三山國王」、「義民爺」、「開漳聖王」等神明。如此,除能普及敬神思想外,更能擴大祭祀圈範圍,促進族群融合。
從研究中發現,桃園地區的三官大帝信仰,除反應出敬天安命的宗教心理外,更具有緩和各族群間戾氣的功用。 | zh_TW |
DC.subject | 三官大帝 | zh_TW |
DC.subject | 客家 | zh_TW |
DC.subject | 信仰 | zh_TW |
DC.subject | 拓墾 | zh_TW |
DC.subject | 族群關係 | zh_TW |
DC.subject | 桃園 | zh_TW |
DC.title |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TW | zh-TW |
DC.title | The belief of the San Gwan Emperors in Taiwan:Taoyuan Area as an Example(1683~1945) | en_US |
DC.type | 博碩士論文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DC.publisher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