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121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5 、訪客IP:18.191.168.65
姓名 陳佳君(Chia-Chun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論《西遊記》中的遊蕩者
(Discussion Of Wanderers I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西遊記》繼承了中國豐富的遊文化內涵,遊文化不僅僅透過五聖西遊取經的朝聖旅遊表現之,人物本身的「遊」內涵也值得探討,故本文以人物為出發點,藉由這些各具特色的遊蕩者們論述《西遊記》中各式各樣的「遊」。
  西遊取經的過程中,包含五聖在內,充滿著各種具有「遊」身分和「遊」特質的人、神、精怪。五聖的「遊」特質伴隨著「遊」的方向性與「遊」身分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其中以孫悟空的「遊」特質最為精彩,也最具代表性。而五聖、精怪與人類之「遊」恰可對應於現實生活中的廣大遊民,是長期以來被眾人輕視的一群,此一族群理應也該受到神的眷顧。於是《西遊記》創造了浪蕩遊神,以遊神和人之間的拯救關係為基礎,除了功利性目的,浪蕩遊神更展現出高度的精神性。因此,《西遊記》在展現遊文化的同時,亦隱含了關懷遊蕩者,為遊蕩者發聲之人文意識。
摘要(英)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inherit from the historical Chinese culture of ‘You.’(遊) The ‘You-culture’(遊文化) is not only explained by the pilgrimage to the west, but also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book. Therefor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ose distinctive wanderers in different ways of ‘You’(遊) based o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presents lots of people, gods, and monsters with the status of wandering and that the characters of wandering including the five saints(五聖) i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The characters of the five saints(五聖) vary from the dimension and the status of wandering. Among the five saints(五聖), Sun Wukong(孫悟空), the representative role of the culture of ‘You’(遊) shows the most splendid character of wandering. The ‘You’(遊) of the five saints(五聖), people, monsters, gods reflect wanderers, especially homeless people who have been despised for a long time in the real world. This group of people should have the rights to be blessed by gods.
Thus,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creates a character called “Lang Dang You Shen”(浪蕩遊神), and discusses the salv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those wandering spirits(遊神). Aside from benefit-oriented purposes, the Wandering Spirit represents higher ‘You’(遊) spirit. As the result,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not only represents the ‘You-culture’(遊文化) but also implies mercy to wanderers and standing out for them.
關鍵字(中) ★ 西遊記
★ 遊文化
★ 遊蕩者
★ 遊民
★ 遊神
★ 浪蕩遊神
關鍵字(英) ★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 You-culture
★ Wanderer
★ Vagrant
★ Wandering Spirit
★ Lang Dang You Shen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西遊記》的宗教世界──從「遊」開始說起 1
二、民間信仰與文學、社會的相互影響 3
第二節:字詞引申義界定 6
一、遊/游 6
二、遊蕩者/遊民/遊神 7
第三節:文獻回顧 9
一、《西遊記》研究 9
二、民間文學與宗教信仰研究 11
三、「遊」研究 12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方法 13
一、民間信仰與傳說──宗教研究方法 13
二、「遊」意識──文化史研究方法 14
第二章 逍遙與拯救:浪蕩遊神 16
第一節:新創造的神祇 16
一、循名探源:何謂浪蕩 16
二、孫悟空曾假扮之角色 18
三、創化的起點 23
四、浪蕩遊神的特性與職能 27
第二節:對遊蕩者的關懷 31
一、拯救遊民 31
二、邊緣神仙與邊緣人 34
三、遊蕩者的專職守護神 36
第三節:浪蕩遊神的精神意義 44
一、遊戲人間 44
二、超脫生死 46
三、突破藩籬 49
第三章 修行與試煉:西天之遊中的遊民 53
第一節:取經路上的各種遊民 53
一、妖魔精怪類:流氓與士 53
二、凡人類:流氓與流民 72
三、五聖與「遊」:多重「遊」身分 75
第二節:修行之遊 88
一、修行之始:謫降 89
二、修行之中:來自遊蕩者的考驗 93
三、修行之末:重返廟堂 101
第三節:身體與心靈的空間遊走 105
一、西遊路上的異空間:身體的移動 105
二、彼地即此地:心的移動 114
第四章 陰神與吉煞:日遊神、夜遊神 118
第一節:日遊神、夜遊神來源探究 118
一、日遊神、夜遊神的由來與演變 118
二、其他的日、夜守護神 122
三、行神 126
四、司命體系成員 128
第二節:值日的凶神或吉神 130
一、全新的凶神傳說 130
二、向吉神靠攏的凶神 132
三、遊蕩者的監察神 134
第三節:對遊神的想像與願望 137
一、遊之人、遊魂與遊神 137
二、遊有所歸 139
第五章:結論 142
徵引及參考文獻 145


表目錄
表一:《西遊記》「浪蕩」整理表 17
表二:孫悟空假扮角色一覽表 19
表三:垂直流動型精怪 54
表四:平行流動型精怪 65
表五:遊動型凡人 73
表六:《西遊記》各回季節景物 109
參考文獻 (古籍以朝代為主、其他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一、古籍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文化,2000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魯實先補正:《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1974年)。
【漢】劉向撰,張金嶺注譯,陳滿銘校閱:《新譯列仙傳》(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淮南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龔抗雲整理,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臺北:臺灣古籍,2001年)
【漢】應劭:《風俗通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晉】郭璞注【清】郝懿行箋疏:《山海經箋疏》(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晉】葛洪撰,胡守為校釋:《神仙傳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隋】巢元方:《諸病源候總論》,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錄於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唐】實叉難陀原譯,緣音居士語譯:《白話華嚴經》(臺北:小報文化,1993年)。
【唐】歐陽詢撰:《宋本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唐】魏徵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
【後晉】劉昫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
【宋】佚名:《靈寳玉鑒》,明正統道藏本,收錄於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臺北:國泰文化,1980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
【明】吳承恩著,徐少知校,周中明、朱彤注:《西遊記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明】高濂:《玉簪記》,明汲古閣刊本,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
【明】張文介編輯:《廣列仙傳》收於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匯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明】陸西星著,鍾伯敬評,楊宗瑩校注,繆天華校閱:《封神演義》(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
【明】無名氏:《三教源流聖帝佛祖搜神大全》收於王秋桂、李豐楙:《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匯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明】楊慎:《山海經補注》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九十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明】劉侗:《帝京景物略》,明崇禎刻本,收錄於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
【清】于敏中:《日下舊聞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錄於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
【清】李慶辰:《醉茶誌怪》(天津:天津古籍書店,1990年)。
【清】徐道編撰:《歷代神仙通鑑》收於王秋桂、李豐楙:《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匯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清】張玉書等編纂,漢語大辭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2年)。
【清】梁紹壬撰,范春三編譯:《兩般秋雨庵隨筆》上冊(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清】梅榖成等編著,劉道超注譯,王玉德主編:《協紀辨方書》(南寧:廣西出版社,1993年)。
【清】陳士斌詮解:《西遊真詮》,翠筠山房藏版(清康熙年間刊本)。
【清】黃伯祿輯:《集說詮真》收於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匯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二、專書
[日]中野美代子著,王秀文等譯:《西遊記的秘密(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美]包筠雅(Brokaw, C.J.)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美]余國藩(Anthony C. Yu)著,李奭學譯:《余國藩西遊記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美]夏志清(Chih-Tsing Hsia)著,胡益民等譯:《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美]馬斯洛(A.H.Maslow)著,許金聲、程朝翔譯:《動機與人格》(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
[韓]今明求:《虛實空間的轉移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胡國楨校閱:《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2000年)。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86年)。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王景琳:《鬼神的魔力──漢民族鬼神信仰》(臺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王溢嘉:《不安的魂魄》(臺北:野鵝出版社,1995年)。
王學泰:《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年)。
王繼英:《民間信仰文化探踪》(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曲世宇:《圖解阿彌陀經》(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曲彥斌:《中國乞丐縱橫談》(臺北縣中和市:雲龍出版,1991年)。
江立華,孫洪濤:《中國流民史.古代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吳光正:《神道設教:明清章回小說敘事的民族傳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
呂宗力,樊保群:《中國民間諸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呂素瑞:《《西遊記》敘事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宋珂君:《明代宗教小說中的佛教「修行」觀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完顏紹元:《流氓列傳》(臺北:實學社,2004年)。
岑大利:《中國乞丐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李喬:《中國行業神》(臺北縣中和市:雲龍出版,1996年 )。
李淼、郭俊峰:《佛經精華──圓覺經 阿彌陀經 壇經》(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
沈平山:《中國神明概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周紹賢:《佛學概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
周榆華:《名士》(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年)。
林庚:《西遊記漫話》(臺北:五南圖書,2013年)。
林進源:《中國神明百科寶典》(臺北:進源書局,1988年)。
胡勝,趙毓龍校注:《西遊記戲曲集》(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年)。
胡勝:《神怪小說簡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証》(上海:上海書店,1980年)。
孫遜:《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臺北:雲龍出版,1999年)。
馬書田:《中國冥界諸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1年)。
馬書田:《華夏諸神──鬼神卷》(臺北:雲龍出版,1993年)。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張錦池:《西遊記考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張靜二:《西遊記人物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
莊耀嘉:《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臺北:桂冠圖書,1995年)。
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
郭立誠:《中國人的鬼神觀:揭開禁忌,迷信的神秘面紗》(臺北:臺視文化,1992年)。
郭朋:《中國佛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陳文新,閻東平:《佛門俗影:西遊記與民俗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陳琪瑛:《尋找善知識:《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臺北:法鼓文化,2012年)。
陳寶良:《中國流氓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陳耀庭,劉仲宇:《道.仙.人──中國道教縱橫》(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
陶希聖:《辯士與遊俠》(臺北:臺灣商務,1995年)。
陸德陽:《流氓史:對流氓成因演化的歷史剖析》(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喬繼堂:《中國人的偶像崇拜》(臺北:百觀出版社,1993年)。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民間」何在,誰之「信仰」》(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童強:《空間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馮文樓:《四大奇書的文本文化學闡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黃景春、李紀:《道心人情:中國小說中的神仙道士》(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
楊耀坤:《中國魏晉南北朝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葛兆光:《宅茲中國》(臺北:聯經出版,2011年)。
寧稼雨、馮雅靜:《西遊趣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7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允晨文化,1995年)。
蒲慕州:《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2005年)。
趙衛民:《莊子的道:逍遙散人》(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劉上生:《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劉小楓:《拯救與逍遙》(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劉戈:《西遊記新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劉勇強:《西遊記論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劉苑如主編:《遊觀──作為身體記憶的中古文學與宗教》(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9年)。
劉精誠:《中國道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劉蔭伯:《西遊記發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劉衛英:《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歐陽飛:《諸神傳奇》(臺北:新潮社,1991年)。
潘朝陽:《儒家的環境空間思想與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談鳳樑、陳泳超:《藉神演史的封神演義》(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鄭志明:《中國社會鬼神觀念的衍變》(臺北:中華大道文化,2001年)。
鄭明娳:《西遊記探源》(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鄭曉江:《生命終點的學問》(臺北:正中書局,2001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收於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第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燕仁:《中國民間俗神》(臺北:漢欣文化,1993年)。
盧潤祥:《談狐說鬼錄》(臺北:遠流出版,1991年)。
霍韜晦:《走出死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鍾敬文主編:《民間文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
薩孟武:《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
藍吉富:《彌陀淨土法彙》(臺北:迦陵出版社,1996年)。
鐘華操:《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臺北:風雲時代,2004年)。
龔鵬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三、期刊論文
王政:〈《詩經》與路神奉祭考〉,《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2004年),頁88-97。
王新建:〈須菩提祖師與《西遊記》結構義理探究〉,《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3期(2002年8月),頁124-127。
向志柱:〈生命與文學的突圍——論貶謫情結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江漢論壇》第7期(2001年),頁87-89。
余國藩著,范國生譯:〈「安息罷,安息罷,受擾的靈!」──中國傳統小說裏的鬼〉,《中外文學》第17卷第4期(1988年),頁4-36。
李亦輝:〈從詞話本到刊本──論《封神演義》的成書、版本及編者問題〉,《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5期(2012年),頁110-116。
李豐楙:〈道教謫仙傳說與唐人小說〉收於《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頁247-285。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外文學》第15卷第5期(1986年10月),頁36-57。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國文學誌》第7期(2003年12月),頁85-113。
李豐楙:〈從誤入到引導:唐人小說遊仙類型的傳承與創新──一個「文學與宗教」的觀點〉收於李豐楙:《仙境與遊歷:神仙世界的想像》(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頁387-443。
林郁迢:〈從「游於藝」論儒家美學〉,《東華中國文學研究》創刊號(2002年6月),頁1-14。
晏建懷:〈陸游:一生都在做一個夢〉,《文史天地》第11期(2013年),頁20-23。
馬安會、褚殷超:〈從孫悟空形象看中國古代文人命運〉,《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第1期(2006年7月1日),頁44-45。
高桂惠:〈廣場狂歡:明清小說中英雄與神魔譜系之大眾化闡釋〉收於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頁213-248。
張錦池:〈論「水滸傳」和「西遊記」的神學問題〉,《人文中國學報》第4期(1997年),頁33-59。
曹仕邦:〈《西遊記》若干情節的本源九探〉,《書目季刊》第21卷第4期(1988年3月),頁46-59。
曹祖平:〈西遊記原型解讀〉,《唐都學刊》第15卷第2期(1999年),頁84-87。
章招娣:〈解讀《西遊記》之「遊」〉,《溫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期(2008年3月),頁52-55。
陳宏:〈《封神演義》之殷郊形象淵源考〉,《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總第102期(2011年),頁210-225。
傅承洲:〈中國古代歷險記小說論鋼-以《西遊記》為中心〉,《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3期(2006年5月),頁305-308。
葉珠紅:〈豬八戒的多情與悲情〉,《暨大電子雜誌》第41期(2006年7月)。
賈艷紅:〈略論古代民間的司命信仰〉,《三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0卷第1期(2003年3月),頁57-60;91。
劉瓊云:〈聖教與戲言──論世本《西遊記》中意義的遊戲〉,《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6期(2010年3月),頁1-43。
樂雲:〈略論《西遊記》的時空布局及其超越〉,《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1期(2007年3月),頁53-55。
蕭登福:〈道教司命司錄系統對佛教檢齋及善惡童子說之影響〉收錄於龔鵬程主編:《海峽兩岸道教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上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頁85-128。
謝明勳:〈《西遊記》修心歷程詮釋:以孫悟空為中心之考察〉,《東華漢學》第8期(2008年12月),頁37-62。
羅燚英:〈六朝道教三官司命考述〉,《北方論叢》第6期,總第242期(2013年),頁93-97。

四、學位論文
方思翰:《修身與化民:論明末清初功過格的儒學內涵》(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王姵棻:《西遊記宇宙建構及人物探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王櫻芬:《「身體場域」的「大地行旅」──以《西遊記》「西天之路」作探討》(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李碩:《從“三武一宗”滅佛看當朝統治者的宗教政策及其影響》(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宗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胡玉珍:《西遊記中的精怪與神仙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宥任:《西遊記敘事的「遊觀」探究-以《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西遊記雜劇》、《西遊記》為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
楊方婷:《蘇軾文學作品中的「遊」》(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趙珮珽:《閒人三論:《水滸傳》、《金瓶梅》到《紅樓夢》的探討》(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劉宜達:《《西遊記》奇幻敘事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五、工具書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文大辭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3年)。
徐中舒:《遠東.漢語大字典:繁體字本》(紐約:美國國際出版;臺北:遠東發行,1991年 )。
漢語大辭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辭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0年)。
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辭源》(香港:商務印書館,1981年)。
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
嚴成榮主編:《明代四大奇書人物辭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

六、網路資料
上海無盡藏功德會:〈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ba6b5501017afv.html(2015年10月21日,22:12)。
指導教授 康來新 審核日期 2016-1-1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