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75703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6 、訪客IP:18.219.176.215
姓名 何秋桃(Chu-Tao Her)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家都市聚落族群認同之研究-以竹北六家地區為例
相關論文
★ 客家特色產業發展之回應性評估★ 休閒生態園區體驗行銷之研究—以新竹老頭擺客家美食休閒生態園區為例
★ 屏東六堆地區邱氏家族變遷之研究:政治菁英觀點★ 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
★ 客家社團成員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觀點★ 紫金礦業與上杭縣之發展
★ 新北市客家文創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 泰國客家女性與客家文化推動之研究: 以泰國客家之音啟芳論壇為例
★ 從公私協力觀點探討地方產業推動之研究-以桃園蓮花季為例★ 文化創意產業網站品質評估之研究
★ 文化創意產業感性行銷之研究-以苗栗三義木雕為例★ 桃園縣高齡者學習需求與參與意願之研究
★ 南桃園國小客家新移民子女教育之研究--多元文化教育與文化再製理論★ 兩蔣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兼論其對客家文化園區的啟示
★ 桃園縣國民小學實施客語教學執行成效之研究-以學校支持系統觀點★ 寶島客家電台志工人力資源發展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新竹縣竹北市六家地區舊稱「霧崙毛毛埔」,早期為道卡斯族補鹿耕作之場所,清雍正九年(1731)始有漢人入墾,開墾活躍期則自清乾隆十七年(1752)廣東饒平林姓家族移墾,此區域為頭前溪流域水源豐沛,隨著水圳開闢造就了良田千頃稻浪搖曳的平疇綠野,純樸農耕聚落在此地傳承了兩百多年,蘊育了客家聚落獨特豐富生活紋理及義民信仰。直到1992年政府宣布高鐵新竹車站設點在竹北市六家地區,寧靜農村猶如響起平地一聲雷,2000年啟動區段徵收都市計畫,讓這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據變;農田消失、客家聚落瓦解、居民生活網絡斷離、大量外來人口進駐,六家地區就這麼隨著高鐵飛快速度,在短短幾十年間就銳變成了高樓大廈林立多元族群共居的都市樣貌。
本研究主要研究場域為新竹縣竹北市六家地區,研究對象為世居當地30歲以上客家族群,探討主題則為客家族群的族群認同,以語言面向之「語言使用」、「語言態度」、「語言選擇」及族群認同面向之「身份認同」、「族群態度」、「族群投入」為分析指標。研究方法主要採用文獻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並輔以實地田野觀察。文獻分析主要針對研究區域歷史背景歸納整理,深度訪談則深入民間觀點釐清族群認同現況。族群認同是高度流動的心靈層面,會隨著社會變遷而變動,人類為適應環境,機制反應便是行為態度的調整。研究發現:一、客家族群客語使用以海陸腔為主,饒平腔已被同化。二、客語使用意願大都被動,年齡層50歲以上,職業為農、退休或是仍保有集居型態者客語使用態度較積極。三、國語化社會主流現象,主因在遷入人口結構年輕化,農業導向服務業。四、祖先為族群認同中客家身份識別之不可變項。六、伯公信仰凝具客家族群認同再生力量。

關鍵字:客家聚落、竹北六家地區、高鐵都市計畫、族群認同
摘要(英) The old name of Liujia District of Zhubei City, Hsinchu County was “Wu Lun Mao Mao Bu”, in which Taokas people have carried out deer-hunting and cultivation. Since 1731, Han people has entered and exploited this district, and the Han’s exploiting activities took off after the immigration of the Lin family (from Raoping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in 1752. The water resource of this district was abundant; as the building up of systems of canals and irrigation ditches, thousands of hectares of farms were all over the field. The agricultural settlement here lasted for 2 hundred years, which bred unique and abundant life styles and Yimin faiths in Hakka settlement. Until 1992, the government declared that the THSR Hsinchu Station will be built in the Liujia District, which shocked the tranquil village as if a thunder rolled in the open field. In 2000, the government initiated zone expropriation, which led to a catastrophe: it made the farms disappear, disintegrated the Hakka settlement, disrupted the social networks in life of habitants, and a large number of migrants entered the district.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SR, a lot of skyscrapers appeared in Liujua district, and the groups here diversified.
The site of this study is Liujia District of Zhubei City (Hsinchu County), and the subject of the study is the Hakka people whose age is above 30 years old and who constantly live here. The topic is Hakka identity. We took the aspect of language, “language usage”, “attitude about language”, and “selection of language”, and the aspect of ethnic identity, “identity”, “attitude about ethnic group”, and “dedication to ethnic group” as index for analysis. We mainly took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with the assistance of field observation: literature analysis is to induction of the historic background; in-depth interview is aimed at clarify the situation of ethnic identity among the people. Ethnic identity is a highly fluid, which will alter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changes. In order to adjust to the environment, the reaction of the people is to change their behavior and attitude, which is undoubtedly a camouflage under the principl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And we found that: A. the Hakaa language used by people is mainly Hailu accent, and the Raoping accent was
assimilated; B. most of the Hakka language users use it passively. They are above 50 years old, and they make a living by agriculture. Those who retired or still live in the communities use Hakka language more actively; C. the phenomenon that Mandarin became the main language in the society resulted from the fact that most of the immigrant population were young and that service industry replaced agriculture as the main industry; D. the ancestor is indispensable in Hakka identity; E. Bogong faith is the reviving power to cohere Hakka identity.

Keywords: Liujia District of Zhubei City, Hakka Settlement,
THSR Urban Planning, Ethnic Identity
關鍵字(中) ★ 客家聚落
★ 竹北六家地區
★ 高鐵都市計畫
★ 族群認同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誌謝 ⅳ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客家聚落意涵 15
  第二節 族群認同理論 21
  第三節 相關文獻檢閱 29
  第四節 研究架構建立 38
第三章 六家地區歷史與現況 41
  第一節 六家地區歷史環境與人文 41
  第二節 都市計畫 57
  第三節 人口變遷 60
第四章 客家都市聚落族群認同實證分析 69
  第一節 語言面向分析 69
  第二節 族群認同面向分析 89
  第三節 族群認同社會現象分析 10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5
參考文獻 129
附錄 135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仁傑(2012)。全球化下的地方性:臺南西港刈香中的時間、空間與村
  際網絡。臺灣人類學刊。 10(1),93-158。
王昌甫(2003)。當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王明珂(2005)。 華夏邊緣: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台北:允晨。
丘昌泰、蕭新煌(2007)。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臺灣與全球的經驗。桃園
  市:中大。
丘昌泰(2008)。族群、文化與認同的連鎖關係再檢驗。全球客家研究,
  5,7。
江覲文(2001)。發展客庄聚落文化與生態觀光策略之研擬—以屏東縣萬巒
  鄉五溝水社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桃園市。
竹北市公所(1996)。竹北市誌。新竹縣:竹北市。
吳育臻(2010)。台灣全志,土地聚落篇。台北:台灣文獻館。
吳秋蘭(2014)。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政策對客家族群認同之研究。國立
  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吳美枝(2011)。語言使用與客家認同關係之研究-以三義鯉魚潭村為例。
  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縣。
吳英鳳(2003)。新竹六家傳統聚落保存效益之評估。中華大學建築與都
  市計畫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學明(2007)。移墾開發篇。載於徐正光(主編),台灣研究概論(頁
  47)。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會會,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李春慧(2004)。花蓮縣萬榮鄉布農族學生族群認同階段性發展之研究。
  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李嫦薇(2006)。從多元文化看台灣詔安客的族群認同—以雲林縣崙背鄉詔
  安客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麗萃(1984)。台灣小區域地理研究集。台北:國立編譯館。
房學嘉(1994)。客家源流探奧。廣東:高等教育。
林光華(2001)。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縣:文化局。
林美辰(2005)。地景與權力:竹北六家地區生活空間的前世今生。國立
  交通大學人  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林桂玲(2003)。家族與寺廟—以竹北林與枋寮義民廟為例(1749-
  1895)。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林逸涵(2006)。六堆地區青少年社會網絡與族群認同關係之研究。屏東
  科技大學技  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雲南等(1987)。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紀念特刊。新竹縣:新埔鎮
邱盈滋(2012)。區域發展對客家聚落的影響—以芎林鄉為例。國立中央大
  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施正鋒 (1998)。放群與民族主義。台北:前衞。
施正鋒(2007)。認同政治篇。載於徐正光(主編),台灣研究概論(頁
  454-456)。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會,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施添福(2001)。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
  縣:文化局。
胡振洲(1977)。聚落地理學。台北:三民。
范佐勤(2006)。中壢客家的福佬化現像與客家認同之研究。國立中央大
  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范明煥(2006)。新竹地區的人與地。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
范振乾 (2009)。客裔族群生態之深層解析。台北:南天。
范振乾 (2010)。客裔族群聚落生態之變遷。台北:南天。
凌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童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
  區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夏鑄九、黃麗玲等譯(2003)。Manuel Castells原著。認同的力量。北
  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徐正光 (2007)。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
  家研究學會出版。
徐婉婷(2001)。都市水圳空間設計準則之探討—以竹北六家地區為例。中
  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茂桂(2003)。族群關係。載於瞿海源、王振寰主編,社會學與臺灣社
  會(頁216)。台北:巨流。
張琇喬(2000)。台灣布農族學生族群認同之相關研究─以南投縣信義鄉為
  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莊佳玲(2015)。傳統遊庄表演到當代客家節慶—六家新瓦屋花鼓文化的挑
  戰與轉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新竹市。
許文忠(1998)。山地布農族學族群認同與自尊之研究。國立台北市立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木柱(1991)。弱勢族群問題:社會與文化層面的探討。台北:巨流。
許依婷(2015)。以文化遺產中真實性與整體性之概念性探討竹北六家園
  區經營模式。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許淑貞(2015)。區域發展對客家聚落的影響—以壢芝芭里為例。國立中央
  大學客碩士在職專班研究所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連梓鈞(2010)。從語言接觸之觀點探討客家聚落的族群互動關係─以新屋
  鄉笨港村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市。
郭肇立(1998)。聚落與社會。台北:田園城市。
陳支平(1997)。客家源流新論。廣西:教育。
陳昌文,鍾玉英,奉春梅,周瑾,颜炯合著(2002)。社會心理學。台
  北:新文京。
陳板(1998)。六家庄風志。台北:唐山。
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
陳運棟(2007)。源流篇。載於於徐正光(主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
  (頁11-34)。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研究學會。
陳慧蓉(2006)。遊客觀光意象與地方依附感關係之探討—以高雄縣美濃鎮
  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碩士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游明潔(2011)。新竹金山面聚落產業變遷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
  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黃玉嬌(2013)。都市客家隱形化之族群認同經驗。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
  究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黃成助(1983)。新竹文獻會通訊。台北:成文。
黃成助(1998)。新竹縣誌。台北:成文。
黃俞蒨(2015)。花蓮縣吉安鄉客家族群之族群認同與語言行為之研究。
  國立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雅仲(1993)。高速鐵路車站地區土地使用發策之研究—以六家地區為
  例。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運喜(2005)。蛻變的家園—隘口百年變遷沿革誌志。台北:常春樹書
  坊。
楊聰榮(2004)。移民與本土化。載於廖炳惠等(編著)重建想像共同體—
  國家、族群、敘述(頁22)。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葉至誠、葉立誠 (2005)。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
解鴻年(2001)。六家地區文化資產保育綱要。新竹:新竹縣政府。
廖風德(1996)。臺灣史探索。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廖淑容(2000)。都市移居對客家聚落文化變遷之研究—以美濃客家聚落為
  例。行政院客委會委補助研究計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如意(2009)。社區如何展現動能性:在地與空間的研究—以台灣竹北六
  家地區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
  投縣。
劉還月(2000)。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常民。
蔡文川(2009)。地方感-環境空間記憶與想像。高雄:麗文。
蔡慧君(2003)。原住民知識精英之學校經驗與族群認同—台灣族群現象的
  理論分析。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瓊嬅(1997)。現代國家中的族群文化與族群認同—台灣族群現象理論分
  析。載於  南華大學(主編)族群、認同、多元文化社會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頁55-70)。
鄭愷義譯(2009)。Arjun Appadurai原著。消失的現代性 : 全球化的
  文化向度。台北:學群。
戴新政(2003)。一個農村落人地關係轉化之研究—以新竹縣六家地區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地政學系碩士班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重光(1995)。客家源流新探。福建:教育。
羅香林(1933)。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
羅烈師(2015)。客家聚落的歷史與再現:臺灣新竹六張犁的當代鉅變。
  全球客家研究。4,31-58。
藩國正等(1999)。頭前溪的記憶。台北:時報。
貳、西文部分
Altman, I. & Low, S. M. (1992). Place Attachment. New   
  York:Plenum Press.
Berry, J. & Olmeno, E. (1986). Assessment of acculturation.
  In W. Lonner &J. Berry (Ed.), Field Methods in cross-
  cultural research(pp.291-324). CA:sage Press.
Calhiun, C. (1994). Social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Oxford: Blackwell Press.
De Vos, G.&Romanucci- Ross, L. (1982). Ethnivity: Vessel of
  meaning and emblem of contrast. In De Vos, G&
  Romanucci- Ross, L.(Ed.) , Ethnic identity: Cuultural
  continuities and change (pp.374) .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Giles, H. , Bourhis, Y.&Taylor, D. M. (1977). Towards a
  Theory of Language in Ethnic Group Relation, in Howard
  Giles (Ed.) , Languang, Ehmic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
  (pp.30-48). London: Academic Press.
Phinney, J.S. (1990). 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Review of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8(3), 499-514.
Relph, E. (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ss. London:Pion  
  Press.
Shumker, S. A. & Taylor, R. B. (1983). Toward a
  Clarification of people-place relationships: A model of
  attachment to place. In Feimer, N. R. & Geller, E. S.
  (Ed.) ,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Directions and
  Pespectives (pp.219-251). U.S.A.: New York.
Smith, E. J.(1991). Ethnic identity development: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 theory within the context of majority
  minority statu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0, 181-188.
Ting, T. S. (1993). An indentity negotiantion perspective.
  In Wisemen C. R. & koester, J. (Ed.) , terculttural
  commmication (pp72-111). Califomia: Sage Press.
叁、網絡部分
中央地質調查資訊網 http://www.moeacgs.gov.tw/app/index.jsp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http://tongluo- pekkong.thcdc.hakka.gov.tw
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https://www.fia.gov.tw/
國家教育研究院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237365/ 
新竹縣文化局 http://www.hchcc.gov.tw/ch/06culture/cul_02.asp?offset=0 
新竹縣政府統計資訊服務網 http://stat.hchg.gov.tw/
新竹縣都市計畫網 http://urbanplan.hsinchu.gov.tw/








指導教授 陳定銘 審核日期 2018-1-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