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787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06 、訪客IP:18.223.237.218
姓名 胡伶憶(Ling-Yi H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博士班
論文名稱 臺灣客話與粵、浙畲話虛詞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unction Words between Taiwanese Hakka Dialect and She Dialect of Guangdong and Zhejiang)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漢語方言是分析性(analyticity)語言,比較缺少形態變化,虛詞和語序是漢語表示語法關係及語法意義非常重要的手段。對漢語而言,虛詞所強調的是詞本身的語法意義,所側重的是它所具有的語法功能,也可稱為是語法功能詞。漢語的虛詞多有自己的特性、使用範圍廣、出現頻率高,雖然數量不及實詞多,但是一個句子是否需要使用虛詞、用哪一個虛詞,都會直接影響句子的能說與不能說。
客話與畲話的研究,一直都著重在語音或詞彙的調查比較,原因不外乎漢語方言的顯著差異表現在語音及詞彙層面,同時也是漢語方言研究的基礎。然而,方言之間的語法現象同樣存在著差異性,其中,最大的差異便是虛詞。本文以漢語語法中獨特的虛詞為主題,從客、畲話虛詞的使用,以及使用虛詞造成句子的能說與否,試著從共時角度下虛詞本身的詞義、語法意義、格式以及句子結構等特點,追溯分析兩者歷時的聯繫,探討客、畲話語法之間異同,以及與共通語的差異。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疇、研究對象、文獻回顧、研究方法、語料來源與體例說明。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別就介詞與連詞、助詞與體標記、副詞等類的虛詞,並且從構詞與語法性變調比較客、畲話虛詞的差異。第六章為結論,並提出本文的研究成果、研究限制與未來的研究方向與建議。
摘要(英) Function word and string of word are significant for grammatical relationship and meaning since Chinese dialect is a language of analyticity as well as lacking in morphological changes.
Funtion word is also referred to grammatical function word because it’s emphasized on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of words itself,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 as well in Chinese. Function words have an effect on whether a sentence can be said or not directly, even though the numbers of them are less than content words due to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 wide range of usage, and high-frequency showing.
One of the maximum divergence between the grammatical phenomena among dialects is function words. It is mentioned in the article that whether a sentence can be said or not with the function words of Hakka and She dialects, and trying to u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own meaning, grammatical meaning, format and sentence structures in function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chronicity traces back and analysizes the diachron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s well as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Hakka, She dialects and common language.
It’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in the articl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explaining the motivated purpose, research scope, object and method, literature review, corpus source and style description. Function words such as prepositions, conjunctions, auxiliary words, aspect markers, and adverbs, etc as well as the comparision of Hakka, She dialects with the morphology and grammatical transpose in Chapter 2 to Chapter 5. Chapter 6 is the conclusion, referring to the results, limit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and suggestions in this research.
關鍵字(中) ★ 虛詞
★ 語法功能詞
★ 客話
★ 畲話
★ 語法
★ 語法性變調
關鍵字(英) ★ function word
★ grammatical function word
★ Hakka
★ She dialects
★ grammer
★ grammatical transpose
論文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1章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1.1 研究動機 1
1.1.2 研究目的 3
1.2 研究範疇 4
1.2.1 畲族語言概貌 5
1.2.2 虛詞的定義與分類 8
1.3 研究對象 12
1.3.1 苗栗縣的人文地理概況 12
1.3.2 四縣客話的語音系統 15
1.3.3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縣西坑畲族鎮的人文、地理概況 17
1.3.4 浙江西坑畲話的語音系統 20
1.3.5 廣東省潮州鳳凰山的人文、地理概貌 24
1.3.6 廣東潮州畲話的語音系統 27
1.4 文獻回顧 32
1.4.1 客家方言語法研究文獻 32
1.4.2 畲族語言語法研究文獻 40
1.4.3 虛詞語法研究文獻 49
1.5 研究方法、語料來源與體例說明 61
1.5.1 研究方法 61
1.5.2 語料來源 66
1.5.3 體例說明 68
第二章 介詞與連詞 71
第2章 71
2.1 表示處所、時間的介詞 72
2.1.1 四縣客話的處所介詞 72
2.1.2 西坑畲話的處所介詞 81
2.1.3 潮州畲話的處所介詞 87
2.1.4 處所與時間介詞小結 92
2.2 表示對象的介詞 96
2.2.1 四縣客話的對象介詞 97
2.2.2 西坑畲話的對象介詞 111
2.2.3 潮州畲話的對象介詞 121
2.2.4 對象介詞小結 131
2.3 表示比較的介詞 133
2.3.1 四縣客話的比事介詞 133
2.3.2 西坑畲話的比事介詞 138
2.3.3 潮州畲話的比事介詞 141
2.3.4 比較介詞小結 145
2.4 介詞與連詞小結 147
第三章 助詞與體標記 152
第3章 152
3.1 結構助詞 152
3.1.1 四縣客話的結構助詞 153
3.1.2 西坑畲話的結構助詞 161
3.1.3 潮州畲話的結構助詞 168
3.1.4 結構助詞小結 174
3.2 時態助詞 175
3.2.1 四縣客話的時態助詞 176
3.2.2 西坑畲話的時態助詞 197
3.2.3 潮州畲話的時態助詞 212
3.2.4 時態助詞小結 225
3.3 補語標記 228
3.3.1 四縣客話的補語標記 229
3.3.2 西坑畲話的補語標記 243
3.3.3 潮州畲話的補語標記 253
3.3.4 補語標記小結 263
3.4 助詞與體標記小結 265
第四章 副詞 268
第4章 268
4.1 表示程度的副詞 269
4.1.1 四縣客話的程度副詞 269
4.1.2 西坑畲話的程度副詞 279
4.1.3 潮州畲話的程度副詞 286
4.1.4 程度副詞小結 293
4.2 表示時間、重複、範圍的副詞 295
4.2.1 四縣客話表示時間、重複、範圍的副詞 297
4.2.2 西坑畲話表示時間、重複、範圍的副詞 317
4.2.3 潮州畲話表示時間、重複、範圍的副詞 332
4.2.4 時間、重複、範圍副詞小結 348
4.3 表示否定的副詞 349
4.3.1 四縣客話的否定副詞 350
4.3.2 西坑畲話的否定副詞 359
4.3.3 潮州畲話的否定副詞 368
4.3.4 否定副詞小結 376
4.4 副詞小結 378
第五章 構詞與語法性變調 381
第5章 381
5.1 方位詞與處所詞變調 382
5.1.1 四縣客話的方位詞 383
5.1.2 西坑畲話的方位詞 388
5.1.3 潮州畲話的方位詞 399
5.1.4 方位詞與處所詞變調小結 404
5.2 構詞與重疊式變調 407
5.2.1 客、畲話的基本構詞方式 408
5.2.2 四縣客話的構詞 414
5.2.3 西坑畲話的構詞 418
5.2.4 潮州畲話的構詞 422
5.2.5 構詞與重疊式變調小結 426
5.3 小稱詞與小稱變調 430
5.3.1 四縣客話的小稱詞 431
5.3.2 西坑畲話的小稱變調 433
5.3.3 潮州畲話的小稱變調 437
5.3.4 小稱詞與小稱變調小結 442
5.4 構詞與語法性變調小結 443
第六章 結論 446
第6章 446
6.1 研究成果 446
6.1.1 介詞與連詞 447
6.1.2 助詞與補語標記 448
6.1.3 副詞 450
6.1.4 構詞與語法性變調 451
6.1.5 總結 453
6.2 研究限制 455
6.3 未來研究方向與建議 457
參考文獻 459
附錄一 用字對照表 476
附錄二 例句對照 477
參考文獻 【專 書】
Comrie, B. 1985. Tense. Combridge: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erner, M.馬嘉思 2019. Highlights from three Language Families in Southwest China.《中國西南地區三個語系的特徵 》Duisburg: RFLR.
Goldberg, A. E. 2007.《構式︰論元結構的構式語法研究》(吳海波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Heine, B., Claudi, U., & Hünnemeyer, F. 1991. Grammaticaliz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Chicago and London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opper, P. J. & Traugott, E. C. 2013. Grammaticalization.《語法化》(張麗麗譯)。臺北:中研院語言所。(原著出版年:2003年)
Li, C., & Thompson, S. 2017.《漢語語法》(黃宣範譯)。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81年)
Norman, J. 羅杰瑞 1995. Chinese.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漢語概說》(張惠英譯)。北京:語文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8年)
Palmer, F. R., 1986. Mood and Modal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原著)
[日]太田辰夫著,江藍生、白維國譯,1991,《漢語史通考》。四川:重慶出版社。
[日]太田辰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2003,《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文光圖書公司。
[清]馬建忠,《馬氏文通》。北京:商務印書館。
毛宗武、蒙朝吉編著,1986,《畲語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王 力,1980,《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王 力,1985,《中國現代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 力,1989,《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文勝,2008,《處州方言的地理語言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守仁,2004,《王陽明全集(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白曉紅、趙衛,2007,《漢語虛詞15講》,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何耿鏞,1993,《客家方言語法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呂叔湘,1992a,《中國文法要略》。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呂叔湘,1999,《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2005,《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 榮主編,2002,《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李小凡、張敏、郭銳,2015,《漢語多功能語法形式的語義地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小凡、項夢冰,2009,《漢語方言學基礎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小華,2014,《閩西永定客家方言虛詞研究》。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1997,《福建方言》,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如龍,2007,《漢語方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如龍、張雙慶,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英哲,1990,《實用漢語參考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沈克成、沈迦,2004,《温州話》,寧波:寧波出版社。
沈家煊,1999,《不對稱和標記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沈家煊,2016,《語法六講》,上海:學林出版社。
屈承熹,2005,《漢語認知功能語法》。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屈承熹,2010,《漢語功能篇章語法——從認知、功能到篇章結構》。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林立芳,1997,《梅縣方言語法論稿》。廣東: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林倫倫,1997a,《新編潮州音字典》。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胡松柏、胡德榮,2013,《鉛山太源畲話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胡裕樹,1992,《現代漢語》(增訂本)。臺北:新豐出版公司。
范俊軍、藍計香、雷金球編著,2018,《廣東博羅畲語八百句》,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徐通鏘,2008,《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袁家驊,2001,《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
馬 貞,2016,《現代漢語虛詞研究方法論(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馬 真,2016,《現代漢語虛詞究方法論》(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南天書局出版。
張亞軍,2002,《副詞及其限定描狀功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張誼生,2002,《助詞與相關格式》,合肥:安徵教育出版社。
張誼生,2018,《現代漢語副詞研究》(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誼生著、張斌主編,2000,《現代漢語虛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曹志耘,2002,《南部吳語語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許寶華、(日)宮田一郎,1999,《漢語方言大詞典》。北京:中華書局。
郭 銳,2002,《現代漢語詞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昌來,2002,《介詞與介引功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陸儉明,1991,《語法研究和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
陸儉明,2013,《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陸儉明、馬真,1999,《現代漢語虛詞散論》(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彭小川,2010,《廣州話助詞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游文良,2002,《畲族語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游文良、雷楠、藍瑞湯,2005,《鳳凰山畲語》。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項夢冰,1997,《連城客家話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馮愛珍,1998,《福州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黃伯榮、廖序東主編,1997,《現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黃伯榮主編,1996,《漢語方言語法類編》。山東,青島出版社。
黃雪貞,1995,《梅縣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楊秀芳,1991,《臺灣閩南語語法稿》,臺北:大安出版社。
董秀芳,2011,《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詹伯慧,1981,《現代漢語方言》,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詹伯慧,1991,《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臺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雷 楠、陳煥均,2006,《鳳凰山畲族文化》。深圳:海天出版社。
趙元任,1980a,《語言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元任著、丁邦新譯,1980,《中國話的文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趙元任著、呂叔湘譯,1979,《漢語口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丹青,2003,《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4,《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綸鑫,2001,《江西客家方言概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劉綸鑫,2008,《貴溪樟坪畲話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歐陽覺亞、饒秉才、周耀文、周無忌,2005,《廣州話、客家話、潮汕話與普通話對照詞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鄧守信,2018,《當代中文語法點全集》。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賴文英,2015,《臺灣客語語法導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謝永昌,1994,《梅縣客家方言志》,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鍾雷興主編、游文良編撰,2009,《閩東畲族文化全書.語言卷》。北京:民族出版社。
藍小玲,1999,《閩西客家方言》。厦門:厦門大學出版社。
顏逸明,1999,《浙南甌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羅自群,2006,《現代漢語方言持續標記的比較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羅肇錦,1985,《客語語法》,臺北:學生書局。

【期刊論文】
Chomsky, N. 1964. “Current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 In Fodor, J. & J. Katz, eds. 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 Prentice Hall, 50-118.
Coblin, W. S. 2013. “Jerry Norman: Remembering the man and his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linguistic history”.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41(1), 219-245.
Jurafsky, Daniel. 1996. “Universal tendencies in the semantics of the diminutive”, Language, 72(3), 533-578.
Li, C., & Thompson, S. 1974. “Co-verbs in Mandarin Chinese: verbs or preposition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 257-278.
Liu, F. H.劉鳳樨 2006. “Dative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 7.4:863-904.
Meillet, A. 1912 . “L’évolution des formes grammaticales”. Scientia, 6 (12):130-158.
Norman, J. 1988. “The She Dialect of Luoyuan County”.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Vol. 59 Part 2, 353-367.
Van Der Auwera, J. & Plungian, V. A. 1998. “Modality’s semantic map”. Linguistic Typology, 2.1:79-124.
[日]遠藤雅裕,2016,臺灣海陸客語處置式的主語特性,《臺灣語文研究》。11(2):169-198。
尹百利,2015,〈現代漢語範圍副詞的語義指向分析〉,《蘭州教育學院學報》。31(4):47-49。
王克旺,1991,〈畲族發祥地考略〉,《中南民族學院學報》。5:86-89。
朱德熙,1961,〈說「的」〉,《中國語文》。(12):1-15。
朱德熙,1979,〈與動詞「給」相關的句法問題〉,《方言》。(2):81-87。
朱德熙,1980,〈北京話、廣州話、文水話和福州話裡的「的」字〉,《方言》。3:161-165。
朱曉農,2004,〈親密與高調——對小稱調、女國音、美眉等語言現象的生物學解釋〉,《當代語言學》。(3):193-222。
江敏華,2006,〈東勢客家話「同」與「分」的語法特徵及二者之間的關係〉,《語言暨語言學》。7(2):339-364。
江敏華,2007,〈東勢客家話的動補結構初探〉,《中國語言學報》。35(2):225-266。
江敏華,2013a,〈台灣客家話動趨結構中與體貌有關的成分〉,《語言暨語言學》。14 (5):837-873。
江敏華,2013b,〈客家話的短時貌標記「下」──從動量詞到狀態 / 程度補語標記〉,《臺大中文學報》。(43):177-210。
江敏華,2016,〈臺灣海陸客家話處所介詞「TU5」的用法及來源──兼論持續體標記「TEN3」的來源〉,《中國語言學集刊》。9(1):95-120。
江敏華,2017,〈客家話的差比句及相關問題〉,《臺灣語文研究》。46(2):121-150。
江敏華,2018,〈《客家社會生活對話》中「到3」、「到5」功能的重疊及其與臺灣客語的比較〉,《臺灣語文研究》。13(1):91-123。
余頌輝,2009,〈漢語方言中低頻的小稱變調〉,《語言科學》。8(3):278-287。
吳中杰,2001,〈廣東及浙江畲話之比較研究〉,《清華學報》。31(4):441-458。
吳中杰,2014,〈畲話的南北分片問題:以閩中尤溪雙貴山為例的探討〉,《客家研究》。7(2):36-62。
吳中杰,2015a,〈浙江西南部客家話的聚變和裂變〉,《客家研究》。(4):113-142。
吳中杰,2015b,〈浙江畲話的雙及物結構與相關語法標記初探〉,《客家研究》。8(2):171-186。
吳福祥,2001,〈南方方言幾個狀態補標記的來源〉,《方言》。(4):344-354。
吳福祥,2002,〈南方方言裡虛詞「到(倒)」的用法及其來源〉,《中國語文研究》。2: 28-46。
吳福祥,2010,〈漢語方言與趨向動詞相關的幾種語法化模式〉,《方言》。(2):97-113。
呂叔湘,1986,〈語法研究的對象〉,《語文研究》。4:1-3。
呂叔湘,1992b,〈通過對比研究語法〉,《語法教學與研究》。(2):4-18。
岑麒祥,1953,〈從廣東方言中體察語言的交流和發展〉,《中國語文》。(4):9-12。
李 榮,1983,〈方言研究中的若干問題〉,《方言》。2:81-91。
李 藍,2003,〈現代漢語方言差比句的語序類型〉,《方言》。3:214-231。
李作南,1957,〈客家話的幾個語法特點〉,《語言知識》。(1):44-46。
李作南,1965,〈客家方言的代詞〉,《中國語文》。(3):224-229。
李華勇、李雅倫,2014,〈廉江粵語「頭先」和「正」多功能性的來源〉,《中國語文》。(4):317-383。
李詩敏、賴惠玲,2011,〈臺灣客語表完成貌與持續貌「著」之探討—詞彙語意與構式互動的觀點〉,《漢學研究》,29(3):193-228。
汪維輝,2000,〈唐宋類書好改前代口語──以《世說新語》異文為例〉,《漢學研究》。18(2):319-340。
沈 陽,2015,〈現代漢語「V+到 / 在+NPL」結構的句法構造及相關問題〉《中國語文》。(2):105-120。
沈作乾,1925,〈括蒼畲民調查記〉,《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月刊》,(4):14。
沈紅丹,2003,〈含有「還」的比字句的語用分析〉,《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6):27-29。
沈家煊,1994,〈「語法化」研究綜觀〉,《外語教學與研究》。4:17-24。
沈家煊,1995,〈「有界」與「無界」〉,《中國語文》。5:367-380。
沈家煊,1999a,〈「在」字句和「給」字句〉,《中國語文》。2:94-102。
沈家煊,1999b,〈轉指和轉喻〉,《當代語言學》。1(1):3-15。
沈家煊,2001,〈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外語教學與研究》。33(4):268-320。
貝羅貝、曹茜蕾,2014,〈漢語方位詞的歷時和類型學考察〉,《語言學論叢》。(2):342-359,368-369。
林立芳,1999,〈梅縣方言的結構助詞〉。《語文研究》。(3):44-54。
林英津,1993,〈客語上聲「到」語法功能探源〉,《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輯刊》。63(4):831-866。
林倫倫,1986,〈潮汕方言中的雙音節詞〉,《汕頭大學學報》。(1): 57-62。
林倫倫,1993,〈廣東閩方言語法特點的比較研究〉,《汕頭大學學報》。9(2): 59-64。
林倫倫,1995,〈潮汕方言聲調研究〉,《語文研究》。(1):52-59。
林倫倫,1997b,〈潮汕方言對漢語史研究的價值〉,《韓山師範學院學報》。(3):75-83。
林倫倫、洪英,2007,〈潮安畲語中的潮汕方言借詞〉,《雲南師範大學學報》。39(6):103-107。
林倫倫、洪英、雷楠,2006,〈潮安畲語及其台語底層詞〉,《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132-136。
邵洪亮,2002,〈「V在+L」格式的表義和表達功能〉,《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1):62-69。
邵洪亮,2005,〈「V在L」格式的發展和虛化歷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4):119-124。
金昌吉,1994,〈方位詞的語法功能及其語義分析〉,《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社版)》。(3):22-26。
姚玉敏,2020,〈粵方言和潮汕閩南方言的「X+A+過+Y」差比式〉,《中國語文》。2:158-174。
柯蔚南,2014,〈羅杰瑞──懷念其人以及他對漢語語言歷史的貢獻〉,《方言》。(2):180-191。
胡伶憶,2015,〈江西樟坪畲話和臺灣四縣客話若干語法初步比較〉,《客家研究》。8(2):129-170。
凌慈房,1957,〈龍南話的一些語法現象〉,《中國語文》。(11):29-30。
夏 群,2010,〈試論現代漢語時間副詞的性質及分類〉,《語言與翻譯(漢文)》。(1): 31-36。
徐 丹,1992,〈北京話中的語法標記詞「給」〉,《方言》。(1):54-60。
馬貝加、蔡嶸,2006a,〈温州方言存在動詞「是」的來源〉,《方言》。3:222-227。
馬貝加、蔡嶸,2006b,〈繫詞「是」的語法化〉,《古漢語研究》。3:57-61。
高增霞,2005,〈處所動詞、處所介詞和未完成体標記──体標記「在」和「著」語法化的類型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4:68-73。
巢宗祺,2000,〈粵閩湘贛客家等方言及書面材料中和普通話_給_和_相對應的詞〉,《東華師範大學學報》。32(4):111-128。
張 平,2003,〈副詞「還」分布格式及語義的歷時演化〉,《株洲工學院學報》。6: 47-49。
張誼生,2005,〈副詞「都」的主觀化與語法化──兼論「都」的表達功用和內部分類〉,《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1):56-62。
張靜芬,2015,〈《汕頭話讀本》中的兩類中性問句的句末標記〉,《清華學報》。45(3):487-517。
張麗麗,2006,〈漢語使役句表被動的語義發展〉《語言暨語言學》。7(1):139-174。
曹逢甫,2006,〈語法化輪迴的研究——以漢語鼻音尾/鼻化小稱詞為例〉,《漢語學報》。2:2-15。
曹逢甫,2017,〈臺灣華語「V 掉」的語法化〉,《清華學報》。新47(2):203-230。
陳 剛,1980,〈試論「著」的用法及其與英語進行式的比較〉《中國語文》。(1) :21-27。
陳耿之,2004,〈畲族的發源地與畲族的文化影響〉,《學術研究》。10:112-119。
陳葉紅,2007,〈副詞性確認標記詞:「有」〉《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133-136。
陳麗君,2012,〈台、華語語言接觸下的「有」字句〉,《台灣學誌》,(5):1-26。
陸儉明,2004,〈關於漢語方言語法調查研究之管見〉,《語言科學》。3(2):92-98。
傅佐之、黃敬旺,1832,〈温州方言的表程度語素「顯」〉,《温州師專學報》。(2):130-141。
彭小川,2003,〈廣州方言表「持續」義的幾種形式及其意義的對比分析〉,《語文研究》。4:45-48。
温昌衍,2003,〈客家話否定詞「口盲」小考──從香港新界客家話說起〉,《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1(2):114-116。
温昌衍,2015,〈石城客家話做補語的「倒」〉,《中國語文》。(4):352-357。
温昌衍,2019,〈也談客家話單數人稱代詞領格的語源〉,《中國語文》。(1):51-60。
温昌衍,2020,〈漢語方言的重行體助詞「過」〉,《方言》。(4):437-444。
游汝杰,1981,〈温州方言的語法特點及其歷史淵源〉,《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S1:107-123。
項夢冰,2002,〈〈客家話人稱代詞單數領格的語源〉讀後〉,《語文研究》。(1):40-45。
黃家教、李新魁,1963,〈潮安畲話概述〉,《中山大學學報》。1:14-23。
黃雪貞,1986,〈永定(下洋)方言「得」字的用法〉,《龍岩師專學報》。4(2):56-61。
黃漢君,2012,〈從構式語法看客語給予句式〉,《客家研究》。5(1):39-72。
葉新新,2016,〈論温州方言中的程度副詞〉,《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5):94-96
鄒韶華,2007,〈現代漢語方位詞語法功能補議〉,《中國語文》。(1):20-22。
雷豔萍,2008,〈麗水畲話形容詞AA式的變調〉,《語言科學》。7(2):192-198。
雷豔萍,2009,〈麗水畲話形容詞重疊式的語義分析〉,《銅仁學院學報》。11(1):79-83。
雷豔萍,2011,〈浙江畲話的變調式方位短語〉,《漢語學報》。(4):44-48。
雷豔萍,2017,〈浙江畲話基本指示代詞的變調〉,《麗水學院學報》。39(3):1-6。
翟紹輝,2015,〈語法化理論研究綜述〉,《產業與科技論壇》。14(1):144-145。
趙元任,1970,〈國語統一中方言對比的各方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9):37-42。
趙則玲,2004,〈試論畲話的歸屬〉。《語言科學》3(5):87-94。
趙則玲,2006,〈試論浙江畲話和浙江吳語的關係〉,《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1):11-15。
劉丹青,2013,〈方言語法調查研究的兩大任務:語法庫藏與顯赫範疇〉,《方言》。(3):193-205。
劉月華,1988,〈動態助詞「過2 過1 了1」用法比較〉,《語文研究》。(1):6-16。
劉勛寧,1988,〈漢語詞尾「了」的語法意義〉,《中國語文》。5(206):321-330。
劉勛寧,2002,〈現代漢語句尾「了」的語法意義及其解說〉,《世界漢語教學》。3(61):70-79。
劉澤民,2007,〈浙江泰順司前畲話音系〉,《方言》,(4):327-338。
練春招,2001,〈客家方言與南方少數民族語言共同詞語考略〉,《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2):107-113。
鄧曉華,2006,〈論客家話的來源—兼論客畲關係〉,《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4):143-146。
鄭娟曼,2009,〈温州方言的疑問句〉,《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4(2):93-95。
鄭張尚芳,2007,〈温州方言的輕聲變化〉,《方言》(2):103-115。
鄭張尚芳,2014,〈浙江溫州方言的四聲八調類型及連調、輕聲和語法變調〉,《方言》。(3)215-220。
盧惠惠,2020,〈江西南康客家話多功能詞「正tsã5」的意義、功能及其來源〉,《語言研究集刊》。(1):255-267。
賴文英,2010,〈客語人稱與人稱領格來源的小稱思維〉,《臺灣語文研究》。5(1):53-80。
駱錘煉,1995,〈温州畲語〉,《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9-24。
戴慶廈,2003,〈漢語方言研究與少數民族語言結合一些理論方法問題〉,《滿語研究》。1:73-78。
魏培泉,2007,〈從否定詞到疑問助詞〉《中國語言學集刊》。1(2):23-57。
魏培泉,2013,〈近代漢語動趨式中的「將」〉,《語言暨語言學》14(5):875-928。
羅美珍,1980,〈畲族所說的客家話〉,《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76-88。
羅美珍,2000a,〈論族群互動中的語言接觸〉,《語言研究》。(3):1-20。
羅美珍,2013,〈關於畲族所說語言的定性和命名問題的思考〉,《龍岩學院學報》。31(1):1-3。
嚴麗明,2009,〈廣州話表示修正的助詞「過」〉,《方言》,2:134-139。

【專書論文】
Langacker, R. 1985. “Observations and speculations on subjectivity”. In J. Haiman, ed. Iconicity in Syntax.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p. 109-150.
Li, C., & Thompson, S. 1976. “Subject and topic: 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 Subject and Topic, ed. by Charles Li. New York:Academic Press, pp. 457-489.
Peyraube, A. 1999. “On the modal auxiliaries of possibility in Classical Chinese”.《第五屆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頁27-52。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日]片岡新,2007,〈19世紀的粵語處置句:「?」字句〉,載於張洪年、張雙慶、陳雄根主編《第十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頁191-20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 力,1985a,《漢語語法綱要》,載於《王力文集.第三卷》,頁155-314。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 力,1985b,《詞類》,載於《王力文集.第三卷》,頁315-349。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江敏華,2006b,〈麗水方言小稱語音形式的語法化輪迴〉,載於《山高水長: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頁419-438。臺北:中央研究院。
江敏華,2021,〈從動詞、副詞到連接詞:客語「過」、「較」、「更」與「還」及其相關複合詞的語法化〉,載於吳瑞文、江敏華、陳淑娟主編《本字、方言、語文學:漢語共時與歷時研究》,頁25-55。臺北:政大出版社。
呂叔湘,1984,〈與動詞後「得」與「不」有關之詞序問題〉,載於呂叔湘著《漢語語法論文集》,頁132-144。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2002,〈關於漢語詞類的一些原則性問題〉,載於季羨林主編,黃國營編《呂叔湘選集》,頁318-358。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呂錫生,1987,〈畲族遷移考略〉,載於施聯朱主編《畲族研究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李 強,2021,〈副詞「淨」「光」的語義性質和用法特點對比分析〉,載於復旦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字學科《語言研究集刊》編委會主編《語言研究集刊(第二七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李小凡,2003,〈當前方言語法研究需要什麼樣的理論框架〉,載於戴昭銘主編《漢語方言語法研究和探索:首屆國際漢語方言語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李新魁,1993,〈廣州方言形成的歷史過程〉,載於《李新魁自選集》,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杜 軼,2007,〈「得+VP」結構在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兼談「V得C」結構的來源問題〉,載於沈家煊、吳福祥、李宗江主編《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三)》。北京:商務印書館。
貝羅貝,2005,〈漢語的語法演變〉,載於吳福祥主編《漢語語法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邢福義,1999,〈漢語語法研究的展望〉,載於馬慶株編《語法研究入門》,頁88-103。北京:商務印書館。
施聯朱,1987a,〈解放以來畲族研究綜述〉,載於施聯朱主編《畲族研究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施聯朱,1987b,〈關於畲族的來源與遷徒〉,載於施聯朱主編《畲族研究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柯理思,2003,〈從河北冀州方言對現代漢語[V 在+處所詞]格式的再探討〉,載於戴昭銘主編《漢語方言語法研究和探索:首屆國際漢語方言語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4-154。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柯理思,2009,〈論北方方言中位移終點標記的語法化和句位義的作用〉,載於吳福祥、崔希亮主編《語法化與語法研究(四)》,北京:商務印書館。
胡 方,2015,〈浙江景寧畲話的語序及其表達功能〉,載於劉丹青主編《方言語法論叢(第六輯)》,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 規,1987,〈畲族的名稱、來源與遷徒〉,載於施聯朱主編《畲族研究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張 敏,2015,〈「語義地圖模型」:原理、操作及在漢語多功能語法形式研究中的運用〉,載於李小凡等著《漢語多功能語法形式的語義地圖研究》,頁3-54。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振興,2003,〈《方言》與方言語法研究〉,載於戴昭銘主編《漢語方言語法研究和探索:首屆國際漢語方言語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張誼生,2017,〈論與漢語副詞相關的虛化機制〉,載於張誼生著《與漢語虛詞相關的語法化現象研究》。頁1-26。上海:學林出版社。
陸儉明,1999,〈關於漢語詞類的劃分〉,載於馬慶株編《語法研究入門》,頁397-411。北京:商務印書館。
游文良,1999,〈浙江畲語〉,載於浙江省少數民族志編纂委員會編《浙江省少數民族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項夢冰,1994,〈自指和轉指:語言學新術語評介〉,載於余志鴻主編《現代語言學·理論建設的新思考》,北京:語文出版社。
項夢冰,2001,〈客家話人稱代詞單數領格的語源〉,載於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語言學論叢(第二十四輯)》,北京:商務印書館。
意西微薩․阿錯,2013,〈狹義的語言接觸概念及相關問題 〉,載於石鋒、彭剛主編《大江東去:王士元教授八十歲賀壽文集》,頁573-595。香港城市大學。
葉瑞娟、徐珮心,2021,〈論台灣客家話「V 忒去」結構〉,載於陳淑娟、江敏華主編《三十而立―台灣語文學會三十週年慶祝論文集》。臺北:臺灣語文學會。
趙元任,1967,〈吳語對比的若干方面〉,載於《中國現代語言學的開拓和發展--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劉丹青,1996,〈東南方言的體貌標記〉,載於張雙慶主編《中國東南部方言比較研究叢書(2):動詞的體》。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潘悟雲,1995,〈温、處方言和閩語〉,載於李如龍編《吳語與閩語的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鄭張尚芳,2008,〈温州常用方言詞本字辨正〉,載於潘悟雲、陸丙甫主編《東方語言學(第三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鄭張尚芳,2011,〈温州話的甌越語底層影響〉,載於游汝杰等編《吳語研究:第六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鮑厚星,2003,〈方言語法研究與田野調查〉,載於戴昭銘主編《漢語方言語法研究和探索:首屆國際漢語方言語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羅美珍,2000b,〈長汀話與普通話不同的幾個虛化詞〉,載於林立芳主編《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文集》,頁196-200。廣東:韶關大學學報編輯部。
羅肇錦,1996,〈四縣客語附著成分結構〉,載於董忠司主編《臺灣客家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臺北:臺灣語文學會。
饒長溶,1993,〈長汀方言表「得到」和表「給予」的「得」〉,載於劉堅、侯精一主編《中國語文研究四十年紀念文集》,頁161-167。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會議論文】
江敏華,2013c,〈臺灣客家話中引介處所/時間的介詞─跨方言及文獻的考察〉,論文發表於「日本中國語學會第63屆全國大會」,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2013年10月26-27日。
江敏華,2014,〈臺灣客家話的方位詞──兼論客家話持續體標記「ten3」的來源〉,論文發表於「日本中國語學會第64回全國大會」。日本:大阪大學。2014年11月15-16日。
董忠司,2004,〈關於畲語、畲話的定位──兼論語言的歷史和接觸〉,論文發表於「第12屆國際中國語言學會年會暨第2屆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天津:南開大學。2004年6月。
鄭張尚芳,2001,〈浙南畲族話的特點及其來源分析〉,論文發表於「中國東南方言國際研討會」。上海:上海師範大學。2001年3月。

【學位論文】
Li, A. 李豔惠, 1985. Abstract Case in Chinese.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吳中杰,2004,《畲族語言研究》。清華大學語言所博士論文。
李馥蘭,2012,《漢語副詞「還」之語義、篇章、語用功能及其教學應用》。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房子欽,2015,《台灣客家語動後體標記語法化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邱美穎,2008,《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研究》。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洪 英,2007,《潮安畲語詞彙比較研究》。廣東汕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張 桃,2004,《寧化客家方言語法研究》。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郭婉宜,2012,《湖南平江客家話位移動詞「落」的多義性研究》。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立元,2005,《漢語把字句教學語法》。臺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陳秀琪,2006,《閩南客家話音韻研究》。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淑君,2007,《四湖閩南語語音調查與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根清,2001,《從景寧畲話的語音特點論畲話的歸屬》,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雷豔萍,2007,《麗水畲話形容詞重疊現象研究》,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羅 瑤,2013,《同心村畲族語言語音研究》。北京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

【電子文獻與網路資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https://hakkadict.moe.edu.tw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https://sutian.moe.edu.tw/zh-hant/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s://dict.revised.moe.edu.tw/search.jsp?md=1
潮州˙母語https://www.mogher.com/
潮州音字典http://www.czyzd.com/
指導教授 羅肇錦 江敏華 審核日期 2023-7-1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