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5155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0 、訪客IP:3.143.7.53
姓名 劉俊偉(juin-wai Li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1938年台兒莊戰役之研究
(A Research on the Campaign of Taierzhuang in 1938)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1938年「台兒莊戰役」係抗日戰爭中一場關鍵性戰役,亦是中國對日作戰以來正面戰場上取得首次勝利。此役,不但激起了中國軍民之抗戰意志,更振奮了全民族抗戰之士氣。1937年8月13日,日軍藉故挑釁,蔣中正有意發動「淞滬會戰」。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後,即決定完成對長江以北各戰略要地之佔領。遂集結兵力於津浦鐵路南北段,呼應作戰,以擊破國軍主力,進而貫通南北戰場,攻佔武漢,迫使中國政府投降,故將目標對準軍事重鎮徐州。
此役,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過程中,儼然形成中日雙方「持久」與「速決」之對決。基於國軍各部隊素質和裝備之優劣,和其戰鬥力的高低並未完全一致,但為確保武漢,國軍則採取「持久消耗戰」之戰略方針,並制定持久抗戰之作戰計畫,迫使日軍主力從華北轉移到華東;且於台兒莊附近迫使日軍逐次使用兵力,處於不利狀態下作戰,以達成消耗日軍之目的。反之,日本自「七七蘆溝橋事變」之初,日本政府努力堅持戰局「不擴大方針」,欲早期解決。然囿於在攻佔南京後,為力求在軍事行動取得成果與外交措施得宜的配合下儘快結束戰事,即企圖打通津浦線,貫通南北戰場,意圖以「速戰速決」之戰略方針,迫使國軍在無險可守之地徐州進行大規模決戰,進而佔領我軍事指揮中心—武漢。
中日兩軍以臨沂阻擊、滕縣保衛戰鬥揭開「台兒莊戰役」之序幕,其次,以第二次臨沂及台兒莊城寨之戰鬥,抗擊順勢沿津浦路南侵之日軍磯谷第10師團及板垣第5師團。「台兒莊戰役」不單只是一次軍事上之勝利,亦是中國抗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更鼓舞了同仇敵愾中國軍民之抗戰鬥志和必勝信念。
摘要(英) In 1938, the campaign of Taierzhuang is a critical campaign as well as the first victory since Republic of China (ROC) against Japan invasion on the front of battlefield, then the victory not only inspires ROC peoples’ will to against Japan but also the moral. On August 13, 1937, Japanese military conduct provocative action by lame excuses, meanwhile, Chiang Kai-shek intend to start the campaign of Shanghai. On December 13, Japan has been occupied Nanjing then prepare to seize more key terrains in the north of Yangtze River. For military collaboration, Japan regards Xuzhou city as an important military object then assembles a great of armed forces along the Tientsin-Pukow Railway. In order to destroy Chinese main forces, to connect the battlefield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to take Wuhan city down then could finally force ROC to surrender.
The process of Sino-Japan military conflict seems as a confrontation between "protracted warfare" and "quick warfare". For secure Wuhan city, due to the low quality of manpower and equipment, ROC has decided to adopt the strategy of "protracted warfare" and make a plan for lasting to resist Japan; the military main force shift to eastern China from northern China. Close to Taierzhuang, ROC drives Japan to use the troops one by one and fight in disadvantage condition. On the contrary, early "July 7th Incident”, Japan insists on the guideline of not expending policy that could benefit to finish the war by the means of military and diplomacy. In other words, Japan troops under the guideline of “fight and win battles of quick decision” will force ROC troops under terrain disadvantage to engage a large-scale decisive battle then could lead to occupy Wuhan city, military command center.
ROC defend Japanese military forces, 5th and 10th division of Kwantung Army. Both Linyi battle and Teng Zhou battle were seem as the start of the Campaign of Taierzhuang, followed by the second Linyi battle and Taierzhuang urban combat along the Tientsin-Pukow Railway. For ROC, the campaign is not only a military triumph but also a turning point as well as the inspiration of fighting will and winning belief.
關鍵字(中) ★ 持久戰
★ 速戰速決
★ 蔣中正
★ 李宗仁
★ 作戰線
★ 台兒莊
關鍵字(英) ★ Protracted Warfare
★ Fight and Win Battles of Quick Decision
★ Chiang Kai-shek
★ Li Tsung-jen
★ Line of Operation
★ Battle of Taierzhuang
論文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緒論 1
第一章 戰前局勢演變 15
第一節 中國「持久作戰」之戰略思想發韌 16
第二節 日本侵華戰略—速戰速決 33
第二章 台兒莊攻守戰略 39
第一節 作戰線轉移之探討 40
第二節 戰前的國軍與日軍軍事實力 59
第三章 台兒莊保衛戰 109
第一節 台兒莊守城階段 110
第二節 台兒莊攻勢轉移階段 148
結論 183
徵引書目 189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檔案
「國民政府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等日軍占據瀋陽現由外交部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議要求撤軍」(1931年9月21日),〈革命文獻—瀋陽事變(一)〉,《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20200-00012-007,入藏登錄號:002000000332A。
「法肯豪森呈蔣中正應付時局對策」(1935年8月20日),〈國防設施報告及建議(二)〉,《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102-00054-002,入藏登錄號:002000001055A。
「黃紹竑電蔣中正可否再去電勸告李宗仁並請其赴京共同策劃抗日大計另附呈復電」(1936年7月20日),〈一般資料—手稿錄底(二十七)〉,《陳誠副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422-019,入藏登錄號:002000001811A。
「蔣中正致宋子文濟南現銀暫不移動」(1937年7月10日),〈籌筆—抗戰時期(一)〉,《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10300-00001-004,入藏登錄號:002000000194A。
「閻錫山電蔣中正電遵即飭屬準備嚴防及我方必須有抗戰之決心或可有和平之希望」(1937年7月11日),〈盧溝禦侮(四)〉,《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90105-00004-073,入藏登錄號:002000002112A。
「劉湘電蔣中正望統籌全局早決大計並積極進行整軍方案」(1937年7月13日),〈盧溝禦侮(四)〉,《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90105-00004-037,入藏登錄號:002000002112A。
「李宗仁電蔣中正請訓令外交當局及守土將士必在不失寸土不損主權之原則下與敵周旋」(1937年7月13日),〈盧溝禦侮(四)〉,《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90105-00004-038,入藏登錄號:002000002112A。
「李宗仁電蔣中正請通盤籌畫全國總動員之指揮與接濟並速下抗戰決心」(1937年7月15日),〈盧溝禦侮(四)〉,《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 002-090105-00004-034,入藏登錄號:002000002112A。
「上海市商會等電國民政府不得接受任何屈辱條件」(1937年7月20日),〈各方籲請政府抗日案(三)〉,《國民政府》,數位典藏號:001-072470-00005-005,入藏登錄號:001000005698A。
「陳誠電蔣中正據李宗仁稱日侵平津守土有責請其來京商討抗日大計」(1937年7月24日),〈盧溝禦侮(四)〉,《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90105-00004-099,入藏登錄號:002000002112A。
「蔣中正電韓復?等十日內倭寇必向山東進迫務速趕築工事完成防務」(1937年7月24日),〈蘆溝禦侮(二)〉,《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90105-00002-178,入藏登錄號:002000002110A
「國民政府代表王寵惠與蘇俄代表鮑格莫洛夫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1937年8月21日),〈革命文獻—對蘇外交:一般交涉〉,《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20300-00042-002,入藏登錄號:002000000396A。
「調查統計局呈蔣中正偵悉日軍侵華之戰略要點」(1937年8月9日),〈革命文獻—敵偽各情:敵情概況〉,《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20300-00002-012,入藏登錄號:002000000356A。
「大本營訓令第一號:茲頒國軍戰爭指導方案即遵照實施」(1937年8月20日),〈有關抗戰準備及其實施全般性〉,《陳誠副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8-010701-00014-008,入藏登錄號:008000001125A。
「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電軍政部常務次長陳誠任命為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1937年8月20日),〈淞滬戰役戰況副電集(一)〉,《陳誠副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8-010701-00081-023,入藏登錄號:008000001922A。
「關於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馮玉祥已於八月十五日就職」(1937年9月10日),〈淞滬戰役戰況副電集(四)〉,《陳誠副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8-010701-00084-031,入藏登錄號:008000001925A。
「蔣中正電令孫連仲北上各師部隊到達地點必先趕成據地野戰工事」(1937年7月30日),〈籌筆—抗戰時期(一)〉,《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10300-00001-052,入藏登錄號:002000000194A。


「蔣中正電胡宗南黃杰趕築徐海蚌埠台兒莊棗莊工事並親往檢查」(1937年8月3日),〈革命文獻—華北戰役〉,《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20300-00008-026,入藏登錄號:002000000362A。
「簽呈委員長蔣中正蘆戰既啟建議我軍應即採取主動」(1937年7月15日),〈石叟叢書-文電甲類(上冊)〉,《陳誠副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8-010101-00001-102,入藏登錄號:008000000002A
「電呈委員長蔣中正就戰時機構指揮戰略等問題貢陳愚見」(1937年8月7日),〈石叟叢書-文電甲類(上冊)〉,《陳誠副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8-010101-00001-105,入藏登錄號:008000000002A。
「副總統陳誠民國二十六年日記(二)」(1937年1月1日至1937年),〈陳誠副總統日記暨石叟日記(一)〉,《陳誠副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8-010204-00004-008,入藏登錄號:008000001970A。
「副總統陳誠民國二十六年日記」(1937年9月2日),〈陳誠副總統日記暨石叟日記(一)〉,《陳誠副總統文物》,1937年9月2日,數位典藏號:008-010204-00004-008,入藏登錄號:008000001970A。
「副總統陳誠民國二十六年日記」(1937年9月3日),〈陳誠副總統日記暨石叟日記(一)〉,《陳誠副總統文物》,1937年9月3日,數位典藏號:008-010204-00004-008,入藏登錄號:008000001970A。
「副總統陳誠民國二十七年日記」(1938年1月9日),〈陳誠副總統日記暨石叟日記(一)〉,《陳誠副總統文物》,1938年1月9日,數位典藏號:008-010204-00004-009,入藏登錄號:008000001970A。
「第十八軍軍長羅卓英電稱楊家宅胡家宅等線為我軍佔領又左翼瀏河間可穩定,西安行營主任顧祝同電稱劉行至南翔道路修理後即可使用、部隊補充應加以注意、前方軍風紀相當壞等」(1937年9月14日),〈淞滬戰役陣中日記(一)〉,《陳誠副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8-010204-00001-013,入藏登錄號:008000001941A。
「李宗仁出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937年9月15日),〈領袖指示補編(十二)〉,《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90106-00012-022,入藏登錄號:002000002135A。
「軍事委員會第三期作戰計畫」(1937年12月13日),〈全面抗戰(一)〉,《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103-00034-003,入藏登錄號:002000001169A。
「蔣中正電李宗仁第三路韓復?部務遵前令其主力分布於泰安至臨沂」(1937年12月31日),〈革命文獻—徐州會戰〉,《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20300-00010-002,入藏登錄號:002000000364A。
「蔣中正電告鷹屋顧問業務決集中武漢總司令部已請陳誠協商從速實施」(1938年1月8日),〈籌筆—抗戰時期(八)〉,《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10300-00008-006,入藏登錄號:002000000201A。
「蔣中正召集各高級將對第一第五戰區團長以上各級將領訓講抗戰檢討與必勝要訣」(1938年1月11日),〈事略稿本—民國二十七年一月〉,《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60100-00124-011,入藏登錄號:002000000604A。
「孫桐萱等電蔣中正魯境失利請准韓復?待罪圖功並當遵命誓死殺敵」(1938年1月13日),〈革命文獻—徐州會戰〉,《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20300-00010-004,入藏登錄號:002000000364A。
「法肯豪森呈蔣中正沿津浦路之情況判斷並建議固守蚌埠」(1938年2月9日),〈革命文獻—徐州會戰〉,《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20300-00010-008,入藏登錄號:002000000364A。
「軍政部呈蔣中正新訂民國二十七年甲乙種軍及該年師編制之說明」(1938年),〈陸軍整備(二)〉,《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102-00067-007,入藏登錄號:002000001068A。
「鄧錫侯電蔣中正懇升任孫震為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為副總司令」(1938年3月19日),〈一般資料—呈表彙集(六十八)〉,《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495-185,入藏登錄號:002000001884A。
「張自忠電蔣中正我軍連日於沂河兩岸激戰戰果」(1938年3月20日),〈革命文獻—徐州會戰〉,《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90200-00039-068,入藏登錄號:002000002196A。

「李宗仁電軍委會孫震軍在滕縣作戰傷亡情形」(1938年3月20日),〈八年血債(十三)〉,《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90200-00037-001,入藏登錄號:002000002194A。
「孫震電蔣中正滕縣守城之役王銘章等軍官傷亡情形」(1938年3月21日),〈八年血債(十三)〉,《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90200-00037-004,入藏登錄號:002000002194A。
「蔣中正電林蔚轉孫震詢王銘章死亡實情」(1938年3月21日),〈籌筆—抗戰時期(十)〉,《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20300-00010-004,入藏登錄號:002000000364A。
「蔣中正電孫震發該集團軍撫卹補充費五萬元並代慰問」(1938年3月21日),〈籌筆—抗戰時期(十)〉,《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20300-00010-047,入藏登錄號:002000000203A。
「蔣中正電令何應欽發孫震鄧錫侯二部撫卹補充費五萬元」(1938年3月),〈籌筆—抗戰時期(十)〉,《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20300-00010-049,入藏登錄號:002000000203A。
「湯軍團主力在嶧縣一帶以後,應以抱犢崗山地為根據地」(1938年3月21日),〈籌筆—抗戰時期(十)〉,《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20300-00010-047,入藏登錄號:002000000203A。
「蔣中正電湯恩伯所部主力既在嶧縣一帶當以抱犢山岡山為根據」(1938年3月21日),〈事略稿本—民國二十七年三月〉,《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60100-00126-021,入藏登錄號:002000000606A。
「閻錫山電蔣中正擬將作戰編制改為三三制」(1938年7月23日),〈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七年(四)〉,《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284-014,入藏登錄號:002000001673A。
國家檔案管理局,《國軍檔案》,檔號0026/152.2/3813。
(二)專書
山東省、棗莊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台兒莊大戰親歷記》(濟南,山東省人民出版社,1988年)。
山東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滕州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悲壯之役:記1938年滕縣抗日保衛戰》(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
山東省棗莊市台兒莊區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台兒莊區志》(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著,田琪之譯,《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一卷第二分冊、第一卷第一分冊、第二卷第一分冊。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編撰,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初期陸軍作戰(一)從蘆溝橋事變到南京戰役》(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年)。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編撰,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初期陸軍作戰(二)華中華南作戰及對華戰略之轉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年)。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編撰,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大本營陸軍部(一)從日俄戰爭到蘆溝橋事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年)。
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纂,天津市政協編譯委員會譯,《日本軍國主義侵華資料長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上)。
〔日〕《產經新聞》社撰,古屋奎二主筆,蔣介石秘錄翻譯組譯,《蔣介石秘錄》(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卷。
〔日〕堀場一雄著,王培嵐譯,《日本對華戰爭指導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7年)。
王輔,《日本侵華戰爭》(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一卷。
天津編譯中心編,《日本軍國主義侵華人物》(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第10冊。

中央黨史研究室張聞天選集傳記組編著,《張聞天文集》(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徐州會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5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國民政府抗戰時期軍事檔案選輯》(重慶:重慶出版社,2016年),(上)。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五輯第二編軍事(二)。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史料編輯部合編,《台兒莊戰役資料選編》(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輯4。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究會,《中日外交史料叢編》(臺北: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究會,1966年),(四)。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文史資料選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年),卷32輯94。
中共滕州市委黨史辦公室編,《中共滕縣黨史大事記(1930-1949)》(滕州市:中共滕州市委黨史辦公室,1990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暨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江蘇文史資料選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5年),輯16。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暨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江蘇文史資料選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5年),輯2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毛澤東軍事文集》(北京:軍事科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卷2。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近代史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總80號(1992年)。

王文燮,《中國抗日戰爭真相》(臺北:中華戰略學會,2011年9月)
王宇高、王宇正,《學記(下)》(臺北:國史館出版,2011年)蔣中正總統五記(卷十一)。
王若水遺著,《新發現的毛澤東—僕人眼中的偉人》(香港:明報出版社,2003年)。
王東溟,郭明泉,《台兒莊戰役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合忠,《盡忠報國—張自忠將軍史料專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
王仲廉,《征塵回憶》(臺北:作者自印,1978年)。
《王世杰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白先勇,《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臺北:時報文化,2010年),上冊。
全國政協陝西省戶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關麟征將軍》(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年)。
佟冬、閻希文、師宣岑主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選編-九‧一八事變》(北京: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編,中華書局,1988年)。
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臺北:國史館,2014年),第二冊、第三冊、第四冊(上)。
呂芳上主編,《戰爭的歷史與記憶(1)—和與戰》(臺北:國史館,2015年)。
呂芳上,《蔣介石的親情、愛情與友情》(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11年)
何應欽,《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3年)。
何應欽,《軍政十五年》(臺北:何應欽上將九五誕辰叢書編輯委員會年編印,1984年)。
何應欽;吳湘湘主編,《何上將抗戰期間軍事報告(上)》(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
何應欽,《八年抗戰之經過》(臺北:國防部,1955年)。
何應欽上將九五壽誕叢書編輯委員會編,《何應欽將軍九五紀事長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上冊。
何新吾,《暴日合併中的偽滿洲國真相》(南京:南京東北研究會,1934年)。
何智霖,《陳誠先生書信集─與蔣中正先往來函電(上)》(臺北:國史館,2007年)
沈雲龍編,《蔣百里先生文選》(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沈寂,《胡適與蔣介石》(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14年)。
李雲漢,《蘆溝橋事變》(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克勞塞維茲著,黃煥文編譯,《戰爭論》(臺北:實踐學社,1955年)。
宋慶齡基金會編,《宋慶齡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柯偉林著,陳謙平譯,《德國與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林治波、趙國章,《大捷—台兒莊戰役實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林治波、趙國章,《台兒莊戰役實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吳祥順,《台兒莊會戰》(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年)。
吳相湘,《第二次中日戰爭史》(臺北:綜合月刊社,1933年),上冊。
范健,《大軍統帥之理論與例證》(臺北:陸軍指揮參謀大學,1968 年),第一卷,頁36。
《持久作戰》(臺北:實踐學社印,1958年)。
姜克夫編著,《民國軍事史》(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年),第三卷(上)。
胡兆才,《血戰:國民黨軍正面戰場抗戰紀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抗日戰爭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中卷。
〔美〕巴巴拉‧塔奇曼著;陸增平譯,《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1911—1945)》(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苟吉堂,《中國陸軍第三方面軍抗戰紀實》(臺北:文星出版社,1962年)。
重光癸著,密汝卓節譯,《昭和之動亂》(臺北:中華日報社,1952年)。
孫建中,《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章伯鋒、莊建平主編,《抗日戰爭》(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一卷:從九一八至七七、第二卷: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上)、第三卷:民族奮起(上)。
秦孝儀,《抗戰前國家建設史料—外交方面》(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7年),革命文獻第七十二輯。
秦孝儀,《蘆溝橋事變史料(上冊)》(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7年),革命文獻第一○六輯。
秦孝儀,《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緒編(一)》(臺北: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81年)。
秦孝儀,《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二編作戰經過(一)》(臺北: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81年)。
秦孝儀,《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二編作戰經過(二)》(臺北: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81年)。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年),卷13,演講。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年),卷14,演講。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年),卷15,演講。
秦孝儀,《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臺北:國史館,1900年),卷二、卷三、卷四上冊。
孫大駱著,《抗日戰爭歷次失敗戰役的真相及其原因》(北京:海南出版社,1997年)。
馬振犢,《慘勝-抗戰正面戰場大寫意》(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馬振犢,《國民黨特務活動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
浙江省歷史學會現代史資料組編,《抗戰軍事報告集(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51年)。
徐明忠、崔新明主編,《台兒莊大戰資料選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上卷。
孫繼煉,魏紀奎,趙偉,《鐵的血:台兒莊1938年抗戰全紀實》(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5年)。
徐永昌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徐永昌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第3冊。
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誌》(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二十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1-1937)第三冊。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79年)。
郭汝瑰、黃玉章主編,《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上冊。
郭岱君主編,《重探抗戰史-從抗日大戰略的形成到武漢會戰(1931-1938)》(臺北:聯經出版社,2015年)。
郭沫若等著,《血戰台兒莊》(北京:民族出版社,1938年)。
陳誠,《八年抗戰經過概要》(南京:國防部史料局,1946年)。
陸軍總司令部,《國軍準則-陸軍-0-八 陸軍作戰要綱-大軍指揮(草案)》(桃園:陸軍總司令部頒行,1989年)。
陸軍總司令部,《陸軍軍隊指揮—戰略之部》(桃園:陸軍總司令部頒行,1975年)。

國史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12)民國20年9月至12月》(臺北:國史館,1931年)。
國史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41)民國27年1月至6月》(臺北:國史館,1931年)。
國防部史編局,《國民革命軍戰役》(臺北:國防部史編局,1985年),第四部—抗日(二):第二冊(上)初期戰役(上)。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國民革命軍戰役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5年),第四部—抗日(二)初期戰役(下)。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抗日戰史(第四冊)—華東地區作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1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抗日戰史:徐州會戰(一)》(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1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抗日戰史:徐州會戰(二)》(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1年)。
國防研究院編,《蔣總統集》(臺北:國防研究院,1961年)。
國史館史料處編輯,《第二次中日戰爭各重要戰役史料彙編:台兒莊會戰》(臺北:國史館史料處,1984年)。
國防部情報局編,《國防部情報局史要彙編》(臺北:編者印行,1962年)。
國防部情報局編,《戴雨農先生全集》(臺北:國防部情報局編,1979年)。
國防部情報局編,《戴雨農先生傳》(臺北:國防部情報局,1979年)。
黃自進、潘光哲,《困勉記(上)》(臺北:國史館出版,2011年)蔣中正總統五記卷三十三。
黃自進、潘光哲,《困勉記(下)》(臺北:國史館出版,2011年)蔣中正總統五記卷四十四。
張秉均,《中國現代歷次重要戰役之研究》(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77年),第1冊。

張其昀,《中華民國史綱》(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年),第4卷。
張憲文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1931-1945)》(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張憲文、張玉法主編,《中華民國專題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卷11(抗日戰爭與戰時體制)。
張憲文,《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第9輯八年抗戰。
張洪濤著,《國殤: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紀實》(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
張宏志,《中國抗日游擊戰爭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張瑞德,《無聲的要角:蔣介石的侍從室與戰時中國》(新北市:臺灣商務出版社,2017年)。
張令澳,《蔣介石侍從室見聞》(上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虹口區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94年)。
張霈芝,《戴笠與抗戰》(臺北:國史館,1999年)。
戚厚杰、劉順發、王楠編著,《國民革命軍沿革實錄》(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陳得真編,《台兒莊大戰》(漢口:戰時讀物編譯社出版,1938年)。
陳克文著,陳方正編校,《陳克文日記:1937-1952》(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
陳存恭、張力訪問,張力記錄,《石覺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
曹聚仁,《蔣百里評傳》(臺北:一橋出版社,1998年)。
曹聚仁、舒宗僑,《中國抗戰畫史》(中國書店出版,1988年)。
曾清貴譯,《從日俄戰爭到盧溝橋事變:大本營陸軍部(一)》(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年)。
黃仁宇,《從大歷史角度解讀蔣介石日記》(臺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
賈廷詩、馬天綱、陳三井、陳存恭訪問兼紀錄,郭廷以校閱,《白崇禧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上冊。
葉劍英,《葉劍英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
經盛鴻,《西方記者筆下的南京大屠殺(下)》(臺北:新銳文創,2011年)。
楊耀健,《史迪威與中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年)。
楊天石,《找尋真實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董顯光,《蔣總統傳》(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年3 版),第二冊,頁276。
寧凌、慶山編著,《國民黨治軍檔案》(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3年),上冊。
趙正楷、陳存恭合編,《徐永昌先生函電言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蔣中正,《蘇俄在中國》(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7年)。
蔣緯國,《國民革命戰史第三部抗日禦侮》(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78年),第三卷、第五卷。
蔣緯國,《八年抗戰:蔣委員長如何戰勝日本》(臺北:黎明出版社,1988年)。
蔣永敬,《國民黨興衰史》(臺北:臺灣商務,2016年)。
蔣復聰、薛光前主編,《蔣百里先生全集》(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1年),第一輯。
蔣方震,《國防論》(臺北:中華書局,1962年)。
劉鳳翰,《孫連仲先生年譜長編》(臺北:國史館,1993年),第四冊。
劉鳳翰,《抗戰期間國軍擴展與作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劉國君,《中共掩蓋的抗戰真相》(臺北:領袖出版社,2015年)。
薛光前,《蔣百里的晚年與軍事思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9年)。
薛光前編,《八年對日抗戰中之國民政府(1937年至1945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韓信夫,《鏖兵台兒莊》(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年)。
《關於持久作戰之研究(訂正本)》(臺北:實踐學社印,1962年)。
《論內外線作戰》(臺北:實踐學社印,1963年)。
黨德信主編,《八一三淞滬抗戰:原國民黨將領戰爭親歷記》(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
黨德信、楊玉文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料叢書:炎黃忠魂錄 國民黨抗戰驍將》(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
二、日記、年譜、回憶錄(傳記)
(一)日記
《蔣中正日記》。
《王世杰日記》。
《徐永昌日記》。
(二)年譜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898-197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
陳正茅,《曾琦先生年譜》(臺北:國史館,1996年)。
(三)回憶錄(傳記)
吳延環,《孫連仲回憶錄》(臺北:孫仿魯先生九秩華誕籌備委員會,1962年)。
〔日〕今井武夫,《今井武夫回憶錄》(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年)。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臺北:遠流出版社,2010年),下。
李品仙,《李品仙回憶錄》(臺北:中外圖書出版社,1975年)。
何智霖,《陳誠回憶錄:抗日戰爭》(臺北:國史館,2004年)。
何智霖,《陳誠回憶錄:六十自述》(臺北:國史館,2012年)。
秦德純,《秦德純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年)。
程思遠,《白崇禧傳》(北京:華藝出版社,1995年)。
張學繼、徐凱峰,《白崇禧大傳》(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上冊。
張治中,《張治中回憶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5年)。
鄭洞國:《鄭洞國回憶錄:我的戎馬生涯》(北京:團結出版社,1992年)。
劉玉章,《戎馬五十年:劉玉章回憶錄》(臺北:陸軍印製廠,1977年)。
蘇志榮、范銀飛、湖必林等編輯,《白崇禧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三、報紙
《大公報》(上海),1933年、1936年、1937年、1938年。
《大公報》(天津),1937年。
《申報》,1937年。
《申報》(漢口),1938年
《申報》(香港),1938年
《中央日報》(南京),1937年。
《新華日報》,1938年。
《國民政府公報》,第882號,1931年9月23日。
四、期刊文獻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國民黨政府1937 年度國防作戰計畫(甲案)〉,《民國檔案》,期4(1987年11月),頁40-52。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國民黨政府1937 年度國防作戰計畫(乙案)〉,《民國檔案》,期4(1987年11月),頁34-41。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陳誠私人回憶資料(1935—1944年)(上)〉,《民國檔案》,期1(1987年),頁8-21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陳誠私人回憶資料(1935—1944年)(下)〉,《民國檔案》,期2(1987年),頁18-34。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德國總顧問法肯豪森關於中國抗日戰備之兩份建議書〉,《民國檔案》,期2(1991年),頁24-29。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台兒莊戰役期間李宗仁密電選〉,《歷史檔案》,期4(1984年),頁59-76。
方秋葦,〈川軍在抗日戰爭中的重要表現〉,《民國檔案》,期2(1998年),頁43-49。
王建朗,〈盧溝橋事件後國民政府的戰和抉擇〉,《近代史研究》,期5(1998年),頁149-163。
史軍,〈經典遲滯防御戰西北軍精銳盡出—臨沂阻擊戰截擊日本第5師團大作戰〉,《國際展望》,期523(2005年),頁38-43。
余子道,〈淞滬戰役的戰略企圖和作戰方針論析─兼答馬振犢先生〉,《抗日戰爭研究》,期2(1995年),頁26-44。
余子道,〈論抗戰初期正面戰場作戰重心之轉移─與臺灣學者討論發動淞滬會戰的戰略意圖問題〉,《抗日戰爭研究》,期3(1992年),頁1-21。
余子道,〈論中國正面戰場初期的戰略作戰方向問題〉,《軍事歷史研究》,期1(1999年),頁79-91。
沈雲龍、謝文孫訪問,謝文孫紀錄,〈征戰西北:陝西省主席熊斌將軍訪問紀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期2(1991年),頁45-100。
吳景平,〈蔣介石與抗戰初期國民黨的對日和戰態度─以名人日記為中心的比較研究〉,《抗日戰爭研究》,期2(2010年),頁131-144。
汪朝光,〈從「七七」到「八一三」:國民黨和國民政府抗戰決策的醞釀和實現〉,《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期1(2018年),頁75-86。
林紅,〈四川人民的抗日精神〉,收入四川省檔案館,《四川檔案》,期3(2005年),頁4-6。
林治波,〈湯恩伯與台兒莊戰役〉,《文史哲》,期4(1999年),頁40-45。
袁武振、鄧曉麗,〈關麟徵部與台兒莊戰役〉,《人文雜誌》,期4(1998年),頁116-119。
張振?,〈淞滬抗戰:中國主動的進攻與日軍主要作戰方向的改變〉,《抗日戰爭研究》,期3(1996年),頁1-21。
邵銘煌,〈戰端一起,絕不妥協:蔣中正委員長之和戰立場〉,《近代中國》,總期163(2005年),頁19-31。
姜良芹,〈從淞滬到南京:蔣介石政戰略選擇之失誤及其轉向〉,《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期1(2011年),頁103-115。
侯象麟,〈第二集團台兒莊戰役實錄〉,《傳記文學》,卷32,頁26-42。
夏軍,〈王銘章與川軍滕縣抗戰〉,收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檔案》,期5(2016年),頁80-81。
徐勇,〈日本既定侵華戰略進攻方向考察〉,《抗日戰爭研究》,期3(1996年),頁139-151。
楊天石,〈蔣介石與1937 年的淞滬、南京之戰〉,《學術探索》,期3(2005年),頁94-104。
馬振犢,〈開闢淞滬戰場有無「引敵南下」戰略意圖〉,《抗日戰爭研究》,期3(1994年),頁213-220。
徐乃力,〈抗戰時期國軍兵員的補充與素質的變化〉,《抗日戰爭研究》,期3(1992年),頁44-56。
敖文蔚,〈武漢抗戰時期蔣介石的戰略戰術思想〉,《近代史研究》,期6(1999年),頁128-156。
殷廉、柳春暘、勵維志、蕭前,〈台兒莊戰役概況〉,《天津師大學報》,期6(1983年),頁48-56。

陳默,〈抗戰初期的國軍整理:部隊的整補擴充和新編制的形成(1937-1938)〉,《抗日戰爭研究》,期1(2013年),頁20-33。
陳長河,〈軍事人物‧張自忠與徐州會戰中的臨沂保衛戰〉,《軍事歷史研究》,期4(2010年),頁128-133。
傅寶真譯,外文檔案,〈德國赴華軍事顧問關於八一三戰役呈德國陸軍總司令部報告(上)〉,《民國檔案》,期3(1998年),頁33-41。
張永濤、任寶明,〈試論蔣百里的抗日持久思想〉,《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卷20期2(2007年4月),頁47-50。
張鑄勳,〈析論蔣中正在中國抗日戰爭初期的戰略指導〉,《國史館館刊》,期50(2016年12月),頁97-146。
曾景忠,〈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蔣介石有未下定抗戰決心〉,《民國檔案》期1(2008年),頁82-87。
黃蔚君,〈黃樵松將軍年譜〉,山西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山西文史資料》,期5(1999年),頁32-64。
楊軍峰,〈王銘章殉國與滕縣保衛戰〉,收入中共遼寧省委黨史研究室編,《黨史縱橫》,期9(2007年),頁34-36。
劉鳳翰,〈論抗戰前日人對中國軍事之調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17下冊(1988年),頁355-397。
劉桐伸,〈南京保衛戰與台兒莊戰略研析〉,《日本侵華史研究》,卷4(2016年),頁113-118。
劉維開,〈國防會議與國防聯席會議之召開與影響〉,《近代中國》,總期163(2005年),頁32-52。
鄭學富、李海流,〈毛澤東《論持久戰》與台兒莊戰役〉,《文史月刊》,期11(2014年),頁23-29。
鄧宜紅,〈蔣介石與第五戰區—兼論《李宗仁回憶錄》中的幾處失實〉,《民國檔案》,期2(1996年),頁105-112。
蔣永敬,〈對日抗戰之政略—就蔣公中正思想言論之分析〉,臺北近代中國編委會,《近代中國》,期60(1987年),頁48-62。
蘇聖雄,〈蔣中正對淞滬會戰之戰略再探〉,《國史館館刊》,期46(2015年12月),頁61-102。
〈抗戰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會議記錄〉,《民國檔案》,期1(1996年),頁26-34。
五、學術會議論文集
張鑄勳,〈從淞滬會戰析論日軍侵華作戰線改變?抗日戰爭最重要的戰略指導〉,張鑄勳主編,《抗日戰爭是怎樣打贏的:紀念黃埔建校建軍90週年論文集》(桃園:國防大學,2014年),頁99-136。
金之夏,〈軍事史口述回憶的蔽與弊—以台兒莊戰役為中心的考察〉,「百變民國:1930年代之中國青年」學者論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近代中國與東亞研究群,2018年3月2日,頁1-13。
楊奎松,〈七七事變後蔣介石的和戰抉擇〉,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紀念七七事變爆發 7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2。
六、影像史料
〈日記中的蔣介石2:剿共為名,抗日為實〉,《解密時刻》,「美國之音VOA」,2014年6月18日。
〈台兒莊一九三八:第一集〉,《探索發現》,「中央電視台」,2015年4月13日。
〈台兒莊一九三八:第二集〉,《探索發現》,「中央電視台」,2015年4月14日。
〈台兒莊一九三八:第三集〉,《探索發現》,「中央電視台」,2015年7月14日。
〈台兒莊一九三八:第四集〉,《探索發現》,「中央電視台」,2015年7月14日。
指導教授 齊茂吉(Chi, Mao-Chi) 審核日期 2018-7-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