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6727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6 、訪客IP:3.128.255.103
姓名 謝依儒(Yi-Ru Sie)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論文名稱 節慶活動與地方感之形成—以臺東縣池上鄉為例
(Festival Activities and the formation of Sense of Place -a case study in Chishang Township of Taitung County)
相關論文
★ 新埔地區的產業變遷★ 流域與區域:鳳山溪流域交通發展史
★ 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 儀式中身份的轉化:以客家拜新丁為例
★ 族群、產業與社會資本:以屏東檳榔業「行口」為例★ 外籍配偶與客家文化傳承
★ 越南籍配偶眼中的閩客族群意象★ 族群通婚中的性別文化與權力配置
★ 客家聚落之產業、地景與記憶變遷:以大湖草莓為例★ 博物館展示與客家記憶
★ 閑聊(Gossip)中客家常民的歷史意識★ 新加坡當鋪業與客家
★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標準作業程序(SOP)建立之研究★ 「文化治理」中的不對等權力關係—以桃園縣客家文化館為例
★ 客家採茶婦女的勞動意識 ─以新竹縣峨眉鄉為例★ 東南亞的「客家」意涵:英殖民馬來亞的華人分類過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為客委會在推動客家文化傳承與復興的重要標的,其中客庄十二大節慶提升了不少客家能見度。然而,客委會對各區域重視程度失衡,與西部相比在東部略顯消極。另外,仰賴公部門補助導致地方缺乏獨立辦理的能力,以及族群節慶與塑造整體地方意象間的矛盾,亦是客庄辦理節慶活動的盲點。
因此,本研究以臺東縣池上鄉作為田野地點,以「地方」為思考角度,用「地方感」之概念討論臺灣好基金會進駐協辦四季節慶活動中,人與地方的互動關係。運用深度訪談法,並將受訪者分為「活動策劃人」與「地方居民」共14位,透過前者梳理發展脈絡了解節慶活動建構過程,再將雙方之意見彙整討論地方感構面與層次,以分析地方意象,最後提供推廣族群文化的新觀點。
池上鄉歷經十年的節慶活動後,地方感之變化有以下五點研究發現:(一)地方感歷經雛形、深化到質變的階段(二)整體地方意象建構的主軸掌握在少數菁英與其網絡(三)地方感依據涉入程度不同有層次之分,彼此之間仍有共同的地方感(四)多元、包容、進步的地方感,突破僵固邊界的舊地方概念(五)以「池上」之名讓各族群皆能雨露均霑。
摘要(英) Key Development Area of Hakka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the Hakka Affairs Council in promoting the heritage and renaissance of Hakka culture. Among of them, the 12 Hakka festivals have improved the publicity of Hakka. However, the Hakka Affairs Council’s attention in each area is imbalanced, comparing with western Taiwan, eastern Taiwan is slightly passive. In addition, the local relies on public sector subsidies leading to the lack of ability to manage festivals independently,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thnic festivals and the shaping of whole place image are blind spots for Hakka region to handle festival activities.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Chishang Township, Taitung County as a field loc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Sense of Place” as a perspective to discus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places in the Lovely Taiwan Foundation′s co-organization of the four-season celebrations. Using the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 the 14 interviewees were divided into ”event planners” and ”local residents”. According to the former, sort out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festivals. Gathering the views of both sides to discuss the Sense of Place dimensions, levels, and analyzing place image. Last, it provides new perspectives to promote ethnic culture.
After ten years of festival activities in Chishang Township, the following five points of changes in the Sense of Place have been found: 1. The Sense of Place has gone through the stage from embryonic form, deepening to qualitative change. 2. The center of whole place image construction is held by a few elites and their networks. 3. The Sense of Place is hierarchical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involvement, but they still share the same Sense of Place with each other. 4. Diversified, catholic and progressive Sense of Place breaks through the old place concept of rigid boundaries. 5. In the name of ”Chishang”, all ethnic groups can be equally justified.
關鍵字(中) ★ 節慶活動
★ 地方感
★ 池上鄉
★ 臺灣好基金會
★ 客家研究
關鍵字(英) ★ Festival activities
★ Sense of Place
★ Chishang Township
★ Lovely Taiwan Foundation
★ Hakka study
論文目次 摘 要 i
Abstract ii
誌 謝 iii
目 錄 iv
圖表目錄 vi
第一章 跳脫客庄框架的地方思維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動機與目的 3
三、研究設計 7
(一)研究流程 7
(二)研究架構 7
(三)研究方法 8
(四)章節安排 10
第二章 節慶活動和地方感的形成 12
一、節慶活動 12
(一)節慶活動之概念 12
(二)節慶的功能與類型 13
(三)客庄十二大節慶 15
(四)池上節慶介紹 18
二、地方與地方感 20
(一)人文地理學中的地方概念 20
(二)人與地方的關係 22
(三)地方感的形成與實踐 23
(四)地方感之要素 25
三、節慶與地方感之構面 27
第三章 東部客家聚落的邊陲性 30
一、東部區域的邊陲性 30
二、邊陲性框架下的池上鄉移民史 33
(一)清代:移民的初端 34
(二)日治:漸入佳境的移民浪潮 35
(三)光復之後:自由移民與兵墾 36
三、池上鄉的聚落特性 38
(一)產業受國家政策主導 39
(二)多元平衡的族群關係 41
第四章 四季節慶活動發展脈絡及其內涵 44
一、醞釀地方參與的底蘊 44
(一)地方意識的凝聚 44
(二)地方議題的推手—池潭源流協進會 49
二、與農村共舞的四季節慶 55
(一)台灣好基金會進駐池上 56
(二)米之鄉的四季節慶 59
三、將藝術的種子紮根池上 69
(一)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 69
(二)池上藝術村與穀倉藝術館 72
第五章 池上鄉地方感的形塑 76
一、 環境構面 76
(一)地方記憶之潭:大坡池 76
(二)文化景觀:175公頃稻田的堅持 79
(三)下一站,以藝文昇華地方:穀倉藝術館 83
二、 社會構面 86
(一)共融,共榮—多元平衡的族群關係 86
(二)移居,宜居—人口回流再創地方氛圍 89
三、 意義構面 93
(一)地方與生命經驗的連結 94
(二)吾愛吾鄉,以地方為傲的學生志工 96
(三)池上藍圖:跳脫邊界的地方思維 99
第六章 結論 104
參考書目 109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Allan Pred著,許坤榮譯,1993,〈結構歷程和地方─地方感和感覺節購的形成過程〉,收於《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81-103,台北:明文。
Catherine Marshall & Gretchen B. Rossman 著,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台北:五南。
Johnny Allen等著,陳希林等譯,2004,《節慶與活動管理》,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Keneth D. Bailey著,臺灣毅力書局譯,1993,《社會研究方法論》,臺北縣:學英文化有限公司。
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2003,《文化地理學》,臺北市:巨流。
Peet著,王志弘等譯,2005,《現代地理思考》,臺北市:群學。
Sharan B. Merriam著,顏寧譯,2011,《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臺北市:五南。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市:群學。
Yi Fi Tuan著,潘桂成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市:編譯館。
王羿文,2019,《藝術節慶主導地方創生之研究—以台灣好基金會於台東池上˙文化規劃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行銷及產業組碩士論文。
史美強,2010,〈建構公、私協力夥伴關係-如何推動臺東縣池上米地方產業發展〉,《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個案選輯第二輯》:13-33。
江美瑤,1997,《日治時期以來台灣東部移民與族群關係:以關山、鹿野地區為例》,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池永歆,1996,《嘉義沿山聚落的存在空間:以內埔仔十三庄頭十四緣區域構成為例》,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何玉雲,1996,《池上平原的土地利用與農業經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理系碩士論文。
何致中,2002,《地方與認同──宜蘭地區地方特質與認同政治間的關連》,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珮禔、劉虹麟,2013,〈都市文化策略:國際節慶、活動及文化形象〉,《在全球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化策略》,劉俊欲主編。新北市:巨流。
孟祥瀚,1997,《臺東縣史開拓篇》。台東:漢曜。
___,2014,〈東台灣國家與族群之歷史研究的回顧〉,《東台灣研究》21:55-74。
林玉茹,2003,〈國家與企業共構下的殖民地邊區開發:戰時“臺拓”在東台灣的農林栽培業〉,《臺灣史研究》10(1),85-139。
___,2007,《殖民地的邊陲-東台灣的政治經濟發展》。台北:遠流。
___,2008,〈軍需產業與邊區政策:臺拓在東臺灣移民事業的轉向〉,《臺灣史研究》15(1),81-129。
林佩樺,2010,《臺灣東部客家分布研究:以臺東縣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聖欽,1995,《花東縱谷中段的土地開發與聚落發展:1800-1945》。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林嘉男、許毅璿,2014,〈人與環境關係之論述:釐清“地方感”、“地方依附”與“社區依附”在環境研究上的角色〉,《環境教育研究》5(1):41-71。
林衡道,1984,《台灣史》,台北:眾文出版社。
俞龍通,2018,〈客家節慶的演變與發展-以客庄12大節慶為例〉,《臺灣客家運動三十年與客家發展學術研討會》,178-207。
施添福,2003,〈日本殖民主義下的東部臺灣:第二台灣的論述〉,《台灣社會經濟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慶祝王世慶先生七五挺華論文資料》,1-47。
胡幼慧,2008,〈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3-19,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胡愈寧,2012,〈遊客參與「客庄節慶」遊憩體驗及滿意度之研究─以「頭份客家文化節(四月八)」為例〉,客委會補助大學校院發展客家機構計畫101年度整合型研究計畫─苗栗客庄節慶、語文在地化脈絡之展現
夏黎明,1997,〈東台灣及其生活世界的構成〉,《東台灣研究》2:7-16。
___,1999,〈池上平原文化景觀的空間過程:土地、社群與國家的論述〉,《東台灣研究》4,159-191。
康培德,2000,〈從地理學的區域概念試論東台灣的型構:以《東台灣研究》為主的討論〉,《東台灣研究》5:17-33。
張茂桂,1993,〈「共同體」的追尋與族群問題〉,張茂桂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國策中心。
梁炳坤,2008,〈農業食物在地化臺東縣池上鄉米食產業的探討〉,《地理學報》53:85-117。
許世融、林蕙安,2015,〈變與不變之間─近十年東勢新丁粄節的傳統與創新〉,《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9(2):23-38。
陳柏州、簡如邠,2004,《台灣的地方新節慶》,台北縣:遠足文化。
陳國棟,1997,〈關於東臺灣歷史定性的一些玄想〉,《東台灣研究》2:31-42。
游瑛妙,1999,〈節慶活動的吸引力與參觀者對活動品質的滿意度分析─以第十一屆民藝華會為例〉,台中縣: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旅遊局。
黃宣衛,2018,《共築蓬萊新樂園:一群池上人的故事》,臺北市:唐山。
黃學堂、黃宣衛,2010,〈台東縣客家族群之分布及其社會文化特色〉,《東台灣研究》14:89-149。
楊美琴,2015,《東勢新丁粄節與客家文化關係之研究》,臺中: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本全、李承嘉,2003,〈「存在空間」的詮釋:傳統空間規畫的一個省察〉,《台灣土地研究》6(1):83-104。
劉亮佑,2017,〈稻景、品種與文化景觀:池上慣行與有機農業的交織政治〉,《東臺灣研究》24:43-84。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臺北市:心理。
蔡文川,2009,《地方感:環境空間的經驗、記憶和想像》,高雄市:麗文文化。
蔡宜霖,2008,《節慶活動與地方價值之研究-以台灣咖啡節為例》,嘉義: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全玄,1995,《台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臺東:東台灣研究會。
蕭春生主編,2001,《池上鄉志》,臺東:池上鄉公所。
謝臥龍等著,2004,《質性研究》,臺北市:心理。
簡淑瑩、黃宣衛,2012,〈台東縣池上鄉的元宵節祈福平安繞境〉,《田野與文獻》84:11-13。
魏光莒,2011,〈由地方的構成反思現代空間一種現象學地理學的解讀〉,《環境與藝術學刊》10:107-129。
魏瑞伸,2011,《客家民俗節慶的蛻變:以臺中東勢新丁粄節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英文書目:
Agnew J., 1987,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 Econom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Casey E. S., 1987, Remembering: A Phenomenological History University Press, Berkeley.
Entrikin, J. N., 1976, Contemporary humanism in geograph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66: 615-32.
Getz, D., 1991, Festivals, Special Events, and Touris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Hartshorne R, 1939, The Nature of Geography; a Critical Survey of Current Thought in the Light of the Past The Association. Lancaster: PA.
Paasi A, 1996, Territories, Boundaries, and Consciousness: The Changing Geographies of the Finnish-Russian Border J. Wiley & Sons, Chichester.
Quinn, B., 2006, Problematising “festival tourism”: Arts festival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Ireland.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4(3), 288-306.
Relph E., 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Pion, London.
Ritchie, J. R. Bent, 1984,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hallmark events: conceptual and research issu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vol. 23, no. 1, pp. 2-11.
Robert Jackson, 1997, Making Special Events Fit in the 21st century. Champaign.IL Sagamore Pub.
Sauer C. O. and Leighly J, 1963, Land and Life; a Selection from the Writings of Carl Ortwin Sau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Steele, F., 1981, The sense of place, CBI Publishing, Boston.
Tuan Yi-Fi, 1974, 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Values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Tuan Yi-Fi, 1977,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on of Experienc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inneapolis.
Wagner P. L and Mikesell M. W. eds., 1962, Readings in Cultural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網路資源:
客家委員會「2018客庄12大節慶」實施計畫(2018/6/10查詢),網址: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350&PageID=39115
池上鄉公所官網(2018/6/17查詢),網址:https://www.cs.gov.tw/pagea.php?Act=page5
台灣好基金會官網(2019/10/11查詢),網址:https://www.lovelytaiwan.org.tw/web/timeline.php
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2019/10/11查詢),網址:http://chihshangarts-org.weebly.com/blog/previous/2
指導教授 張翰璧(Han-Bi Chang) 審核日期 2020-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