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仲雨晴(Yu-Qing Zhong)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中國文學系 |
論文名稱 |
戲曲創作中「人稱視角」的編劇學研究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戲曲作為一種生於本土長於本土的表演藝術,千百年來在舞台呈現上建立起了獨特的表達方式和編創技巧,它的藝術本質就與這種獨特性有關。但是,由於自身理論的缺乏以及西方強勢文化的影響,如今的戲曲編劇在現實操作上往往對戲曲自己的獨特本質有所忽視。本文討論的戲曲中人稱和視角的轉換就是這樣一種屬於戲曲本質,又常被忽視的創作手法。戲曲的「人稱視角」不僅僅是簡單語法中的第一、第二、第三人稱或是全知視角,更代表了舞台演出中戲曲演員和劇中人的關係,也包含著編創著如何將故事呈現給觀眾的方法。因此人稱和視角的轉換是古典戲曲的留下的寶貴財富,也是戲曲舞台表演和我們能看到的歷史文本材料的橋樑。
當代以來,戲曲編劇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立于戲曲導演和演員的職業,但是對於戲曲編劇法的研究卻仍有可以補充的部分,尤其是在古典戲曲理論的方面。因此,本文希望從編劇學的角度回看戲曲的歷史,詳細梳理人稱視角轉換在戲曲編創中的重要性和操作規律,從而建立編劇理論詳細探討。通過編劇學理論的研究,為當下的戲曲編劇實務做出一些參考。 |
摘要(英) |
As a performance art born and grown in the local area, Xiqu has established unique expression methods and choreography skills on stage presentation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its artistic essence is related to this uniqueness.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its own theory and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theories, today′s opera screenwriters tend to ignore the unique nature of opera in practical operatio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person and perspective in opera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is such a creative technique that belongs to the essence of opera and is often overlooked. The personal perspective of opera is not only the first, second, third person or God perspective in simple grammar, but also repres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pera actors and the people in the stage performances, and it also includes how the writers present the story to The audience′s approach. Therefo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person and perspective is a valuable asset left by classical opera, and it is also a bridge between opera stage performances and historical text materials that we can see.
Since contemporary times, drama screenwriters have formed a profession independent of drama directors and actors, but there are still parts that can be supplemented in the study of drama screenwriting methods, especially in classical drama theor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hopes to review the history of op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reenwriting, comb the importance and operating rul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personal perspective in the creation of opera in detail, and establish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screenwriting theory. Through the study of screenwriting theory, some references are made for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drama screenwriting. |
關鍵字(中) |
★ 戲曲編劇 ★ 人稱 ★ 視角 ★ 創作 ★ 戲曲劇本 ★ 表演形態 |
關鍵字(英) |
|
論文目次 |
目錄
中英摘要 - --- i
目录 ------- -iv
第一章:戲曲中人稱和視角變化的現象 1
1-1、綜述 -- 1
1-2、戲曲中人稱和視角的概念釐清 4
第二章 凸顯戲曲中人稱視角變化的表現形式 16
2-1:引子、定場詩等開場 16
2-2、問探、彈詞與摹索 23
2-3、獨白與背供 39
第三章 戲曲史中的戲曲編劇身份與人稱視角問題 43
3-1、從代言體到戲曲編劇的功能演變 43
3-2、戲曲史中的編劇位置演變 48
第四章 當代新編戲曲中人稱視角的創作 60
結語:人稱和視角的理論下編劇的身分定義 72
参考書目 75 |
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
專書:
張庚、蓋叫天等:《戲曲美學論文集》(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
謝柏梁:《當代戲曲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劉慧芬:《京劇劇本編撰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范鈞宏:《戲曲編劇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陳亞先:《戲曲編劇淺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阿甲:《戲曲表演規律再探》(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宋光祖:《戲曲寫作教程》(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2年)。
鄭懷興:《戲曲理論與實踐》(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翁偶虹:《翁偶虹文集 · 論文卷》(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3年)。
翁偶虹:《翁偶虹編劇生涯》(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年)。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劇編劇的多重對話》(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孫崇濤:《戲曲十論》(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王安祈:《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台北: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王安祈:《當代戲曲》(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齊如山:《中國劇之組織》(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
胡妙勝:《演劇符號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陳多:《戲曲美學論——由媒介論看戲曲美的構成》(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袁國興:《非文本中心敘事——京劇的「述演」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
羅念生:《論古希臘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
K.C,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王辛夷、許世欣、吳允兵譯:《演員的自我修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劉彥君:《東西方戲劇進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江碧珠:《「元雜劇」語言之隐喻性思維》(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林鶴宜:《從戲曲批評到理論建構》(台北:台北國家出版社,2011年)。
蔡欣欣:《雜技與戲曲發展之研究——從先秦角抵戲到元代雜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任半塘:《唐戲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劉彥君:《從傳統到現代——戲曲本質論集》(台北:國家出版社,2009年)。
遊宗蓉:《元雜劇排場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任二北:《優語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胡忌:《菊花新曲破》(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1月)。
馮沅君:《中國古典戲曲研究》(台北:學藝出版社,1971年)。
青木正兒:《南北戲曲源流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傅謹:《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的現代性與本土化》(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董每戡:《說劇——中國戲劇史專題研究論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上海藝術研究所、北京市藝術研究所編著:《中國京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0年)。
黃天驥、康保成主編:《中國古代戲劇形態研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周靖波主編:《西方劇論選》(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布萊希特著,丁陽忠等譯:《佈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周信芳:《周信芳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王朝聞:《王朝聞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1年)。
田漢:《田漢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年)。
羅懷臻:《羅懷臻戲劇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陳仁鑑:《陳仁鑑戲曲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年)。
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外編》(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黃克主編:《中國京劇流派劇目集成》(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北京市藝術研究所編纂:《京劇傳統劇本彙編》(北京: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出版社,2012年)。
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廖奔:《戲劇:中國與東西方》(台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編:《國家圖書館館藏西廂記善本叢刊》(台北:國家出版社,2011年)。
隋樹森:《全元散曲》(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錢南揚校注:《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陳紀聯校註:《莆仙戲傳統劇目叢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年)。
曹靖華、麗尼、滿濤、王金陵譯:《契訶夫戲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
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哈姆萊特》(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高永年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作品選》戲劇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
傅謹、程魯潔編:《清末民國戲劇期刊彙編》卷2(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傅謹主編:《梅蘭芳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中國戲劇出版社共同出版,2016年)。
秦學人、侯作卿:《中國古典編劇理論資料匯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
陳多、葉長海選注:《中國歷代劇論選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明〕臧懋循輯《元曲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8年)。
期刊論文:
陳多:〈說「劇本,劇本,一劇之本」〉,《戲劇藝術》第1期(2000年)。
孫惠柱:〈從創作模式看梅蘭芳與斯坦尼、佈萊希特的「戲劇體系」〉,《戲劇藝術》第1(2019年)。
朱萬曙:〈西廂記的「摹索」手法〉,《藝術百家》第4期(2003年)。
黃仕忠:〈南戲北劇之形成與發展〉,《文學遺產》第4期(1997年)。
傅謹:〈「戲曲」考〉,《人民政協報》(2011年1月31日)。
俞為民:〈論元代曲論重北劇輕南戲的傾向——兼談元代戲曲理論的自娛化傾向〉,《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33卷,第3期(2012年8月)。
黃仕忠:〈借鑒與創新——日本明治時期中國戲曲研究對王國維的影響〉,《文學遺產》期6(2009年)。
李浴洋:〈從在「文學」中發現「戲曲」到「以曲為學」:王國維「戲曲」觀念的生成考辨〉,《漢語言文學研究》期4(2013年)。
洛地:〈魏良輔 · 湯顯祖 · 姜白石——「曲唱」與「曲牌」的關係〉,《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1卷,第1期(2003年3月)。
戚世雋:〈中國古代劇本形態概論〉,《文化遺產》第3期(2013年)。
康保成:〈先秦的散樂與夷樂〉,《文化遺產》第3期(2008年)。
趙維平:〈中國歷史上的散樂與百戲〉,《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第1期(2006年)。
陳維昭:〈漢代散樂、百戲與漢代俗樂運動〉,《復旦學報》第5期(2009年)。
于天池:〈宋代文人說唱伎藝鼓子詞〉,《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1999年)。
安葵:〈為了藝術的拓展——中國戲曲與話劇的互相借鑒〉,《戲曲研究》( 2000年)。
李偉:〈現實主義與新中國70年戲曲現代化〉,《戲曲研究》(2015年)。
段麗:〈從<戲劇研究>看中國劇壇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接受〉,《戲劇》第2期(2010年)。
馬少波:〈戲曲改革漫記——關於所謂「世界三大表演體系」的釋疑〉,《中國京劇》第3期(2007年)。
孫惠柱:〈試論戲劇表演的四種方法〉,《文藝研究》第5期(1984年)。
李世濤:〈現實生活、現實問題、現實主義——現實題材戲曲創作的三重困惑〉,《戲曲研究》(2019年)。
羅錦麟:〈用中國傳統戲曲表演古希臘悲劇〉,《大舞臺》第4期(1995年)。
王安葵:〈如何對待西方戲劇理論〉,《藝術百家》第1期(2021年)。 |
指導教授 |
李元皓
|
審核日期 |
2021-5-18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