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中文文獻
一、專書
劉連煜,現代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2019年9月。
陳春山,證券交易法論,五南,2009年9月10版。
賴英照,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2020年4月4版。
陳春山,董事財報責任案例分析,新學林,2017年5月。
林國全,財經法新課題與新趨勢(三)-財報不實之民事責任,元照,2017年10月。
陳春山,董事責任及獨立董事,新學林,2013年3月。
王澤鑑,法學入門-民法概要,2012年8月。
曾宛如,公司法制基礎理論之再建構,元照,2011年10月。
二、期刊論文
徐珮菱,證券市場內幕交易規範研究--公開原則是萬靈藥嗎?,經濟法論叢,第27期,中國方正出版社,2015年1月。
20林仁光,股份有限公司財務報告之編製義務,月旦法學教室第209期, 2020年3月。
王志誠,財務報告不實罪之判定基準:以重大性之測試標準為中心(上),台灣法學雜誌,第198期,2012年4月。
王志誠,財務報告不實罪之判定基準:以重大性之測試標準為中心(下),台灣法學雜誌,第198期,2012年5月。
林郁馨及朱德芳,美國證券訴訟比例责任制之規範與實務案例研究,期末報告(委託單位 :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2013年12月。
張心悌,證券交易法專題研究系列之一/從美國最高法院Dura案思考證券詐欺之損失因果關係,月旦法學雜誌,第155期,2008年3月。
劉連煜,現行上市上櫃公司獨立董事制度之檢討暨改進方案-從實證面出發,政大法學評論第 114期,2010年 4月。
張心悌,獨立董事財報不實民事責任之再思考-以主觀要件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 157期,2019年 6月。
莊永丞,論證券交易法第20條之1之功過得失,月旦財經法雜誌,第36期,2015年5月。
邵慶平,證券團體訴訟中因果關係構成要件的比較研究-兼論投保中心制度的改革方向,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99期,2016年9月。
黃朝琮,詐欺市場理論之脈絡與發展-從Basic到Amgen,公司法論文集 II:特殊交易型態與資訊揭露,新學林,2019年4月
江朝聖,引進獨立董事責任限制之必要性研究,臺灣財經法學論叢,第2卷第1期,2020年1月。
陳俊仁,董事責任之限制、免除與補償-美國與臺灣公司法制之比較法觀察,臺灣財經法學論叢,第2卷第1期,2020年1月。
林郁馨及朱德芳,美國證券訴訟比例责任制之規範與實務案例研究,期末報告(委託單位 :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2013年12月。
張心悌,證券交易法財報不實之免責抗辯事由,月旦法學教室,第174期,2017年4月。
莊永丞,證交法第二十條證券詐欺損害估算方法之省思,台大法學論從第 34卷第2期,2005年3月。
曾宛如,論證券交易法第20條之民事責任-以主觀要件與信賴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3卷5,2004年9月。
林仁光,公開說明書中承銷商、律師、會計師責任之區分-以美國法為例,全國律師,第10卷11期,2006年11月。
何曜琛,未經董事會決議監察人代表公司與董事間交易之效力簡評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一五六五號民事判決,月旦法學教室,第112期,2012年2月。
邵慶平,董事法制的移植與衝突-兼論「外部董事免責」作為法制移植的策略,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57期,2005年12月。
三、其他資料
證券交易法第20條第2項之立法理由,立法院公報,76卷96期,第39頁。
證券交易法第20條之1之修正理由,中華民國104年6月15日修正,同年7月1日公布。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民國107年12月19日金管證發字第1070345233號令。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民國107年12月19日金管證發字第10703452331號令。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民國108年4月25日金管證交字第1080311451號令。
參閱立法院第六屆第二會期第1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
經濟部76年4月18日(商)字第17612號函。
經濟部81年12月8日(商)字第232851號函。
陳慧菱,〈金管會立院備詢〉獨董掀逃亡潮?3年半近 300名辭職 逾 9成年薪低於 200萬元(2017年 12月 25日),鉅亨網,https://news.cnyes.com/news/id/3998183;獨董「錢少責任大」爆辭職潮 謝金河:誰譲獨董變成危險行業?(2018年1月3日),ETtoday新聞雲-財經中心,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103/1084851.htm。
朱美宙,獨董責任變重爆辭職潮,經濟日報,2017年4月4日,A2版。
葉憶如、邱金蘭,獨董再度上演「逃亡潮」,聯合報,2019年5月2日, A14版。
葉憶如、邱金蘭,錢少責任大獨董又爆辭職潮,經濟日報,2019年5月2日,A1版。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上市(櫃)公司近期應遵循之新規範及相關措施新聞稿,2019年3月28日,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1903280001&toolsflag=Y&dtable=News。
劉連煜,獨董應善用免責機制,經濟日報,2019年7月22日,A4版。
立法院公報,94卷50期,2005年10月。
王妍文,年薪千萬,到底是賺很大還是做功德?-獨立董事紛紛請辭,3.5年272人跳船,遠見,2017年12月26日。
四、學位論文
劉博文,論資訊不實之損害賠償,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年6月。
林文里,證券市場資訊不實損害賠償的因果關係與責任範圍,台北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劉智文,證券交易法財報不實董監事免責抗辯事由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7月。
五、法院裁判
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2885號刑事判決。
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 886號刑事判決。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96年度金字第8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6年度金上更(一)字第1號民事判決。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1年度訴字第243號民事判決(大中鋼鐵案)。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90年度重訴字第162號民事判決(京元電子案)。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1年度訴字第243號民事判決。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90年度重訴字第 62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73號民事判決。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95年金字第19號民事判決(協和案)。
最高法院106年台上字第2617號民事判決(友昱財報不實案)。
臺灣高等法院96年度金上字第1號民事判決(正義案)。
臺灣高等法院101年度金上字第13號民事判決(捷力案)。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94年度金字第12號民事判決(訊碟案)。
臺灣高等法院103年金上字第4號民事判決(邰港案)。
臺灣高等法院102年重上字第53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5年金上更(二)字第1號判決(銳普案)。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93年度金字第3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400號判決。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0年度重訴字第706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97年度金上更(一)字第2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0年度金上字第2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1294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106年台上字第2428號民事判決(宏傳財報不實案)。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4年度金字第22號民事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6年度金字第96號民事判決。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99年金字第10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6年度金重訴字第6號刑事判決(樂陞案)。
臺灣高等法院107年度金上重訴字第4號刑事判決(樂陞案)。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6年度金字第96號民事判決(樂陞案)。
英文文獻
I. Books
BAINBRIDGE, STEPHEN M., CORPORATE LAW (2009).
BAUMAN, JEFFREY D. & STEVENSON, RUSSELL B., JR., CORPORATIONS LAW AND POLICY MATERIALS AND PROBLEMS (2013).
HAMILTON, ROBERT W., MACEY, JONATHAN R., MOLL, DOUGLAS K., THE LAW OF BUSINESS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S CASES, MATERIALS, AND PROBLEMS (2014).
II. Volumes & Periodical Papers
Mustokoff, Matthew L. & Mazzeo, Margaret E., Loss Causation on Trial in Rule 10b-5 Litigation a Decade After Dura, 70 RUTGERS U.L. REV. 175 (2017).
Broughman, Brian J., The Role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in Startup Firms, 2010 UTAH L. REV. 461 (2010).
Brudney, Victor,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Heavenly City or Potemkin Village?, 95 HARV. L. REV. 597 (1982).
Marchesani, Daniele, The Concept of Autonomy and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 of Public Corporations, 2 BERKELEY BUS. L. J. 315 (2005).
Gilson, Ronald J. & Kraakman, Reinier H., Reinventing the Outside Director: An Agenda for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43 STAN. L. REV. 863 (1991).
Herzel, Leo & Katz, Leo, Smith v. Van Gorkom: The Business of Judging Business Judgment, 41 BUS. LAW. 1187 (1986).
Bradley, Michael & Schipani, Cindy A., The Relevance of the Duty of Care Standard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75 IOWA L. REV. 1(1989).
Hamilton, Robert W., Reliance and Liability Standards for Outside Directors, 24 WAKE FOREST L. REV. 5 (1989).
Michaels, David I., No Fraud? No Problem: Outside Director Liability for Shelf Offerings Under Section 11 of the Securities Act of 1933, 28 REV. BANKING & FINANCIAL L. 339 (2008).
Lin, Laura, The Effectiveness of Outside Directors as a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 Theories and Evidence, 90 NW. U. L. REV. 898 (1996).
Sale, Hillary A., Independent Directors as Securities Monitors, 61 Bus. LAW. 1375 (2006).
Rock, Edward B., Saints and Sinners: How Does Delaware Corporate Law Works?, 44 UCLA L. REV. 1009 (1997).
Paul Vizcarrondo Jr., LIABILITY UNDER THE FEDERAL SECURITIES LAW, Wachtell, Lipton, Rosen & Katz 1, 137 (2014).
III. Other Materials
Staff Accounting Bulletin No. 99, available at https://www.sec.gov/interps/account/sab99.htm (last visited on July 1, 2020).
G20/OECD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vailable at http://www.oecd.org/corporate/principles-corporate-governance/ (last visited on July 2, 2020).
OECD, Corporate Governance, Report to the OECD, April 1988.
SAB 99: The SEC Defines “Materiality”, THE LATHAM & WATKINS CORPORATE DEPARTMENT, BULLETIN NO. 101 DECEMBER 29, 1999.
17 CFR Part 211 [Release No. SAB 99] (August 12, 1999), available at https://www.sec.gov/interps/account/sab99.htm (last visited on July 2, 2020).
Circumstances Affecting the Determination of What Constitutes Reasonable Investigation and Reasonable Grounds for Belief Under Section 11 of the Securities Act, SEC Release No. 6335, 1981 WL 31062, at *12 (Aug. 6, 1981).
Report of Investigation Pursuant to Section 21(A) of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Concerning the Conduct of Certain Former Officers and Directors of W.R. Grace & Co., Exchange Act Release No. 34-39157, 1997 WL 597984 (Sep. 30, 1997), available at https://www.sec.gov/litigation/investreport/34-39157.txt
IV. Cases
Dura Pharmaceuticals Inc. v. Broudo, 544 U.S. 336 (2005).
TSC Industries, Inc. v. Northway, Inc., 426 U.S. 438 (1976).
Basic, Inc. v. Levinson, 485 U.S. 224 (1988).
Ernst & Ernst v. Hochfelder, 425 U.S. 185 (1976).
Blackie v. Barrack, 524 F.2d 891 (9th Cir. 1975).
Superintendent of Insurance v. Bankers Life & Cas. Co., 404 U.S. 6, 13 n. 9 (1971).
Herman & MacLean v. Huddleston, 459 U.S. 375 (1983).
Birnbaum v. Newport Steel Corp., 193 F.2d 461 (2d Cir. 1952).
Blue Chip Stamps v. Manor Drug Stores, 421 U.S. 733 (1975).
SEC v. Zandford, 535 U.S. 813 (2002).
Amgen Inc. v. Connecticut Retirement Plans & Trust Funds, 133 S. Ct. 1184 (2013).
Halliburton Co. v. Erica P. John Fund, inc., 134 S. Ct. 2389 (2014).
Abell v. Photo Ins. Co., 858 F.2d 1104 (5th Cir. 1988).
Cohen v. Ste-vanovich, 722 F.Supp. 2d 416 (S.D.N.Y. 2010).
Huddleston v. Herman & MacLean, 640 F.2d 534 (5th Cir. Unit A Mar. 1981)
In re Ames Dep’t Stores, Inc. Stock Litigation, 991 F.2d 953 (2d Cir. 1993).
Ross v. A.H. Robins Co., 607 F.2d 545(2d Cir. 1979).
In re Sterling Foster & Co., Inc., Sec. Litig., 222 F.Supp. 2d 216 (E.D.N.Y. 2002).
Omnicare, Inc. v. Laborers District Counsel Construction Industry Pension Fund, 135 S. Ct. 1318 (2015).
Aronson v. Lewis, 473 A.2d 805 (Del. 1984).
Smith v. Van Gorkom, 488 A.2d 872 (Del. 1985).
Escott v. BarChrist Construction Co., 283 F. Supp. 643 (S.D.N.Y. 1968).
Feit v. Leasco Data Processing Equip. Corp., 332 F. Supp. 544 (E.D.N.Y. 1971).
Laven v. Flanagan, 695 F. Supp. 800 (N.D.J. 1988).
In re Avant-Garde Computing Inc. Securities Litigation, 1989 WL 103625 (N.D.J. 1989).
Weinberger v. Jackson, No. C-89-2301-CAL, 1900 WL 260676 (N.D. Cal. Oct. 11, 1990).
In re WorldCom. Inc. Securities Litigation, 2005 WL 638268 (S.D.N.Y.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