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7728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7 、訪客IP:18.118.119.77
姓名 周鈺凱(JHOU,YU-K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客語碩士班
論文名稱 臺灣詔安客家話的語言接觸現象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漳州客因為地緣關係及語言勢力的差異,在原鄉時便已深受閩南語影響,遷移來臺後,閩南語仍為強勢語言,且漳州客多與漳屬閩南人聚居,形成受閩南語包圍的方言島,受閩南語影響更深、更快速。觀察目前臺灣的詔安客家話,有些詞彙甚至已與學者早先所記錄的說法不同,日常生活的口語當中更多這類的詞彙,可見變化速度之快,因此本文以詔安客家話與閩南語接觸而產生的借詞為探討對象,透過詞彙的觀察與分類,了解詔安客家話的詞彙變化與閩南語接觸的關係,另一方面也紀錄快速變遷的詔安客家話目前的面貌。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對象、範圍、方法,回顧詔安客的歷史源流,並探討語言接觸、方言間語言接觸的相關文獻;第二章介紹崙背詔安客家話的語音系統,分為聲母、韻母、聲調三個部分;第三章首先說明本文用以分析借詞的分類類型,並分析完全借形類型的四種閩南語借詞型態,包括完全借形與借音、完全借形部分借音、完全借形轉客音及完全借形且義譯;第四章接著分析部分借形類型的三種閩南語借詞型態,包括部分借形又借音、部分借形轉客音及部分借形且義譯;第五章分析僅有借音不借形的閩南語借音詞,包括完全借音不借形、部分借音不借形兩種類型;第六章為結論。
透過分析與歸納,詔安客家話以超出其他腔客家話許多的速度變化著,且詔安客家話之所以產生移借並非出於文化需要,也就是說並非為了彌補自身系統的不足,而是因受閩南語長期且強大的勢力影響而改變語用習慣。許多詞彙同時存在詔安客家話原有的說法,與閩南語借詞兩種說法,亦能佐證這點。而受影響最深的是在動詞與形容詞方面,許多詞彙是完全移借了閩南語的字形、字音。其次是借音詞,雖然詞形未改變,但聲韻調逐漸受到閩南語牽引。最後是移借了詞形,但將之轉為讀詔安客家話本身系統聲韻調的「借形轉客音」類型的借詞,這類型的借詞數量居所有借詞類型之冠,但其移借的動力亦非因為詔安客家話中缺乏相對應的詞彙或詞素,而是因為詔安客家人十分熟稔閩南語,深知如何轉換詔安客家話與閩南語,在閩南語滲透之際,詔安客家人自然而然地將其「對譯」為詔安客家話,以至於產生如此之多的「完全借形轉客音」、「部分借形轉客音」類型的借詞。
摘要(英)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geography and linguistic power, the Hakka people of Zhangzhou had already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Minnan language when they were in their native land, and after they moved to Taiwan, Minnan was still the dominant language. Moreover, most of the Hakka people of Zhangzhou lived in clusters with the Minnan people of Zhangzhou, which formed an island of dialects surrounded by the Minnan language, and they were influenced by Minnan language even more profoundly and more rapidly.Observing the current Zhaoan Hakka language in Taiwan, some of the vocabulary is even different from that recorded by scholars earlier, and there are even more such words in the spoken language of daily life, which shows the speed of change.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oanwords that have arisen from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Zhaoan Hakka language and the Minnan language.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and categorization of vocabulary, it is possible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cabulary changes in the Zhaoan Hakka dialect and the contact with Minnan language, and to document the current appearance of the rapidly changing Zhaoan Hakka languag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which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purpose, target, scope and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reviews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Zhaoan Hakka, and discusses the literature on language contact and interdialect language contact; Chapter 2 introduces the phonological system of Lunbei Zhaoan Hakka language,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consonants, vowels, and tones; Chapter 3 first explains the classification types of loanwords used in this paper, and analyzes four types of Minnan loanwords of the word form fully borrowed type, including word form fully borrowed and borrowed phonetics, word form fully borrowed and partially borrowed phonetics, word form fully borrowed and convert into Hakka phonetics, and word form fully borrowed and translaterated; Chapter 4 then analyzes three types of Minnan loanwords of the word form partially borrowed type, including word form partially borrowed and borrowed phonetics, word form partially borrowed and convert into Hakka phonetics, and word form partially borrowed and translaterated; Chapter 5 analyzes the Minnan loanwords with only borrowed phonetics but no borrowed word forms, including two types: fully borrowed phonetics but no borrowed word forms, and partially borrowed phonetics but no borrowed word forms; and Chapter 6 concludes the study.
Through analysis and generalization, the Zhaoan Hakka language has been changing at a much faster rate than that of other Hakka languages, and the reason for the loan of Zhaoan Hakka language is not out of cultural necessity, i.e., it is not to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ies of its own system, but rather a change in language habits due to the long-term and strong influence of Minnan language. This is supported by the fact that many words exist both in the original Zhaoan Hakka language and in the Minnan loanwords. The most influential words are verbs and adjectives, many of which are completely borrowed from the Minnan language. Secondly, there are loanwords, which have not changed in word form, but phonetics have gradually become more and more influenced by the Minnan language. Finally, there are the “word form borrowed and convert into Hakka phonetics” type of loanwords that borrow the form of the word, but convert it into the systematic phonetics of Zhaoan Hakka language, which is the largest number of loanwords of all types. However, the impetus for the loan was not due to a lack of corresponding vocabulary or lexemes in the Zhaoan Hakka language, but rather to the fact that the Hakka people of Zhaoan were well versed in the Minnan language, and knew how to switch between Zhaoan Hakka language and Minnan language, and when Minnan language penetrated, the Hakka people of Zhaoan naturally “translaterated” it into Zhaoan Hakka language, which resulted in the creation of so many loanwords of the “word form fully borrowed and convert into Hakka phonetics” and “word form partially borrowed and convert into Hakka phonetics” types.
關鍵字(中) ★ 語言接觸
★ 借詞
★ 詔安客家話
★ 閩南語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4
一、詔安客的歷史源流與現況 5
二、語言接觸相關著述 8
三、閩客語言接觸相關文獻 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6
一、文獻蒐集考察 16
二、語音描寫方法 16
三、比較分析法 17
四、田野調查法 17
第二章 崙背詔安客家話語音系統及特點 19
第一節 聲母系統 19
第二節 韻母系統 21
一、主要元音 21
二、韻母結構 22
第三節 聲調系統及前字變調規則 26
第三章 臺灣詔安客家話的閩南語借詞(一) 33
第一節 詔安客家話的閩南語借詞分類類型 33
第二節 完全借形與借音 60
第三節 完全借形部分借音 63
第四節 完全借形轉客音 66
第五節 完全借形且義譯 71
第四章 臺灣詔安客家話的閩南語借詞(二) 75
第一節 部分借形又借音 75
第二節 部分借形轉客音 81
第三節 部分借形且義譯 88
第五章 臺灣詔安客家話的閩南語借音詞 91
第一節 完全借音不借形 91
第二節 部分借音不借形 95
第六章 結論 99
參考文獻 101
參考文獻 專書:
Thomason, Sarah G. 2001. Language Contact: An Introduction.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Thomason, Sarah G. 2003. Contact as a Source of Language Change. In Joseph, Brian D.& Richard D. Janda,(eds), Th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Blackwell Publishing.
丁邦新、張雙慶編,2002,《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仇德哉主修,1977,《雲林縣志稿》。雲林:雲林縣文獻委員會。
石峰、潘悟雲,1999,《中國語言學的新拓展》。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吳中杰,2009,《台灣客家語言與移民淵源關係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呂嵩雁,2007,《台灣後山客家的語言接觸現象》。臺北市:蘭台出版社。
呂嵩雁,2008,《台灣詔安方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汪鋒,2012,《語言接觸與語言比較——以白語為例》。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嘉書,1993,《南靖與台灣》。北京:華星出版社。
洪惟仁,1992,《台灣方言之旅》。臺北:前衛出版社。
孫金華,2009,《拉波夫的語言變化觀》。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徐大明、陶紅印、謝天蔚,1997,《當代社會語言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徐大明等,2006,《語言變異與變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涂春景,1998,《台灣中部地區客家方言詞彙對照》。臺北:作者自印。
張光宇,2016,《閩客方言史稿(增訂版)》。臺北市:五南。
張廷國、郝樹壯著,2008,《社會語言學研究方法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屏生,2007,《台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冊一):論述篇》。臺北市:開朗雜誌出版社。
張屏生,2007,《台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冊二):語料篇》。臺北市:開朗雜誌出版社。
張屏生,2007,《台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冊三)語料篇二:台灣漢語方言詞彙對照表1》。臺北市:開朗雜誌出版社。
張屏生,2007,《台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冊四)語料篇二:台灣漢語方言詞彙對照表2》。臺北市:開朗雜誌出版社。
陳保亞,1996,《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漢越(侗台)語源關係的解釋》。北京:語文出版社。
湯廷池,1989,《漢語詞法句法續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雲林縣政府,2011,《雲林縣詔安客語使用暨人口調查計畫成果報告書》。雲林:雲林縣政府。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北市:文鶴。
鄒嘉彥、游汝傑,2003,《語言接觸論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鄒嘉彥、游汝傑,2007,《社會語言學教程》。臺北市:五南。
廖丑,1998,《西螺七嵌開拓史》。臺北市:前衛。
廖偉成,2004,《詔安客語1000常用詞手冊》。雲林縣:明傳印刷文具企業行。
賴文英,2020,《語言接觸下客語的變遷》。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遠流。
戴慶廈,2004,《社會語言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羅肇錦,1996,《台灣的客家話》。臺北:臺原出版社。
羅肇錦,2000,《臺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羅肇錦、陳秀琪主編,2019,《客家話的源起與通變》。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專書論文:
江敏華,2010,〈南投國姓鄉客語的語言接觸現象〉。收錄於《客語千秋:第八屆國際客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臺灣客家語文學會。
吳中杰,2002,〈台灣漳州客家與客語〉。頁475-488,收錄於《第四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1993,〈從詞彙看閩南話和客家話的關係〉。b5-01~b5-25,收錄於《第一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鶴出版。
李如龍、莊初升、嚴修鴻,1995,〈福建雙方言現象研究〉。收錄於《雙語雙方言》第4輯。香港:漢學出版社。
李如龍、萬波,1992,〈福建境內的兩種雙方言現象〉。頁64-73,收錄於陳恩泉編,《雙語雙方言(二)》。香港:彩虹出版社。
胡伶憶,2018,〈福建客家話、畲話聲調比較研究〉。頁222-237,收錄於《客家方言調查研究:第十二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張光宇,2004,〈台灣詔安客家話比較研究〉。頁43-55,收錄於《客家知識論壇--語言篇》。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張屏生,2001,〈從閩客方言的接觸談語音的變化——以台北縣石門鄉的武平客家話為例〉。頁327-341,收錄於《第7屆國際暨第19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
張屏生,2001b,〈大牛椆閩南話、客家話的雙方言現象析探〉。頁55-72,收錄於《八十九年國科會語言學門〈一般語言學〉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
張屏生,2003,〈六堆地區客家話和閩南話的語言接觸〉。頁34-58,收錄於《第二屆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美和技術學院。
張屏生,2004,〈台灣四海話音韻和詞彙變化〉。頁77-100,收錄於《第二屆「漢語方言」小型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張屏生,2010,〈彰化永靖和屏東滿州福佬客閩南話中的客家話殘餘〉。頁483-499,收錄於《客語千秋:第八屆國際客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臺灣客家語文學會。
張屏生、呂茗芬,2006,〈六堆地區客家方言島的語言使用調查─以武洛地區為例〉網路版。收錄於《第三屆台灣羅馬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http://thepoj.com/giankiu/GTH/2006/ICTR/lunbun/20.pdf
莊初升,1999,〈閩南四縣閩客雙方言現象試析〉。頁430-442,收錄於陳恩泉編《雙語雙方言與現代中國》。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陳秀琪,2002,〈崙背詔安客家話的音韻特點〉。收錄於《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陳秀琪,2010,〈南靖客家話的音系及其特點〉。頁76-89,收錄於《客語千秋:第八屆國際客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臺灣客家語文學會。
曾少聰,1994,〈客家話與閩南話的接觸:以平和縣九峰客話為例〉。收錄於《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一)》。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楊鼎夫,1992,〈雙語社會中的語言心態〉。頁196-203,收錄於陳恩泉編,《雙語雙方言(二)》。香港:彩虹出版社。
廖俊龍,2018,〈詔安客特徵詞、特徵音淺析〉。頁238-247,收錄於《客家方言調查研究:第十二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臧汀生,1999,〈台灣地區國台語融合詞彙淺探〉。頁353-365,收錄於陳恩泉編《雙語雙方言與現代中國》。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樋口靖,1996,〈台灣閩南話與客家話的共同詞彙〉。頁140-161,收錄於《第四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
鄭錦全,2010,〈詔安話與閩南話的詞彙關係〉。頁187-195,收錄於《客語千秋:第八屆國際客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臺灣客家語文學會。
羅肇錦,2000,〈臺灣「漳州客」的失落與「四海話」的重構〉。頁267-284,收錄於《宗教、語言與音樂》。臺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期刊論文:
Einar Haugen, 1950, “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Borrowing.” Language,26.2: 210-231.
余志鴻,2000,〈語言接觸與語言結構的變異〉。《民族語文》2000.4:23-27。
吳中杰,1999,〈臺灣漳州客家分佈與文化特色〉。《客家文化研究通訊》2:74-93。
吳中杰,2009,〈宜蘭壯圍詔安客家話的音韻及詞彙特點試析〉。《臺灣語文研究》2009a.3:215-237。
吳安其,2004,〈語言接觸對語言演變的影響〉。《民族語文》2004.1:1-9。
吳福祥,2007,〈關於語言接觸引發的演變〉。《民族語文》2007.2:3-23。
呂嵩雁,2004,〈臺灣客家話的語言接觸〉。《花蓮師院學報》18:1-23。
李坤錦,1997,〈雲林地區的客家人〉。《客家雜誌》90:22-25。
李坤錦,1998,〈詔安客家人在臺灣的開墾與分佈〉。《客家雜誌》100:17-19。
李坤錦,1999,〈漳洲客家初步探討〉。《客家雜誌》106:28-30。
林清書,2007,〈閩西雙語雙方言研究情況簡述〉。《龍岩學院學報》25.1:99-104。
洪惟仁,1988,〈消失的客家方言島〉。《客家風雲》3:13-17。
洪惟仁,2011,〈漳州詔安縣的語言分佈〉。《臺灣語文研究》6.1:23-36。
張屏生,2003,〈雲林縣崙背鄉詔安腔客家話的語音和詞彙變化〉。《台灣語文研究》1.1:69-89。
曹逢甫、葉瑞娟,2006,〈詔安客家話-k尾的消失及其所引起的音韻變化〉。《語言暨語言學》7.2:435-454。
莊初升、嚴修鴻,1994,〈漳屬四縣閩南話與客家話的雙方言區〉。《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4.3:81-87。
陳秀琪,2006,〈語言接觸下的方言變遷——以台灣的詔安客家話為例〉。《語言暨語言學》7.2:417-434。
鄧盛有,2003,〈從新竹縣的「四海話」探究客語的語言接觸現象〉。《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5:1-25。
鄭縈、游孟庭,2011,〈接觸引發閩南語重複義時間副詞的詞彙重整與方言的平整化〉。《台灣語文研究》6.1:165-187。
羅美珍,2000,〈論族群互動中的語言接觸〉。《語言研究》2000.3:1-20。
羅肇錦,1998,〈漳泉鬥的閩客情結初探〉。《台灣文獻》49.4:173-185。
羅肇錦,2003,〈漳泉鬥的閩客情結再探〉。《台灣文獻》54.1:105-132。
博、碩士論文:
江俊龍,1996,《台中東勢客家方言詞彙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中杰,1999,《台灣福佬客分佈及其語言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茗芬,2007,《屏東地區閩客雙方言接觸現象——以保力、武洛及大埔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珍慧,2010,《中寮鄉客家話的語言接觸現象》。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貴榮,2002,《台灣桃園饒平客話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以文,2017,《福建詔安閩南方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許瑛玳,2008,《雲林詔安客家文化圈的歷史形成——以崙背、二崙兩鄉鎮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琪,2002,《台灣漳州客家話的研究——以詔安話為代表》。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琪,2005,《閩南客家話音韻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陳淑娟,2002,《桃園大牛欄台閩語、客語接觸之語音變化與語言轉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聖欣,2009,《台灣客家話中的閩南語借詞》。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巽彰,2013,《臺灣詔安客語進行體與持續體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烈震,2002,《雲林縣崙背地區詔安客話音韻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偉成,2010,《臺灣詔安客語介詞研究——以雲林縣崙背地區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彥杰,2014,《臺灣客家話音韻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賴維凱,2008,《高樹大路關與內埔客家話比較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玉芝,2012,《臺灣客家話的閩南語借詞及其共同詞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科會計畫:
陳秀琪,2008,《兩岸詔安客家話詞彙調查比較研究》。國科會「兩岸詔安客家話詞彙比較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陳秀琪,2009,《兩岸詔安客家話詞彙調查比較研究II》。國科會「兩岸詔安客家話詞彙比較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網路資料來源:
iTaigi愛台語https://itaigi.tw/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https://hakkadict.moe.edu.tw/
客家委員會客語認證詞彙資料庫https://wiki.hakka.gov.tw/ver2018/index.aspx
客家委員會哈客網路學院https://elearning.hakka.gov.tw/ver2015/
指導教授 陳秀琪 賴維凱 審核日期 2024-8-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