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10125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2 、訪客IP:3.135.224.139
姓名 楊詠翔(YUNG-HSIANG Y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八國聯軍前後西方對中國印象之研究-以《瓦德西拳亂筆記》為中心
相關論文
★ 從「大義覺迷」到「五族共和」 ——近代中國民族思想的形成與演變★ 胡光墉與南幫票商之研究,1823~1885
★ 清代捐納制度與台灣士紳之研究★ 嚴慶齡與台灣汽車工業之發展(1953-1981)
★ 中壢仁海宮與地方社會的發展★ 明將李如松與朝鮮之役研究
★ 輪轉鍊生:臺灣自行車產業史(1972-2005)★ 中國佛教會在臺灣之發展(1945-1955)
★ 雲南反共救國軍的探討, 1949~1954★ 東港漁業的發展與變遷,1948-2008
★ 日治時期「新竹州」之發展與演變(1895—1945)★ 國民政府對戰後世界秩序之構想 -以「國際問題討論會」為例
★ 台中加工出口區與潭子鄉社會變遷(1971-1994)★ 清領時期台閩地區米榖貿易與商人(1685-1850)
★ 新莊社會變遷的研究★ 台灣舞蹈表演藝術之發展與當代社會之關係(1930年代至2000年)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清代晚期由於受到西力東漸的影響,中國內部局勢也不在如以往的穩定,朝廷的處理方式也不夠謹慎,間接地導致國力大幅的衰退,與此同時,傳統中國社會由於受到外國勢力的侵入,西方文化的強勢輸入造成中國社會的波瀾漣漪不斷在內部發酵,在經濟方面,由於西方列強政府都希望逐步發展在中國的貿易,以便搶奪中國龐大的資源,而中國在這段期間所遭受的風風雨雨便是這些西方列強在中國的行為所造成,德國瓦德西將軍被賦予八國聯軍統帥的職位而來到中國,在八國聯軍這段期間,瓦德西也發現到一些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迥異之處,當然可想而知的是,由於他所看到的可能帶有許多西方觀點與主觀意識,因此,需要了解當時中國社會的真實映像則需要有更多的資訊來應證,近代中國的發展與變革的根本之處與其說中國被動去改變,還不如是說國內知識份子與國外交流之後所產生的推動力,當然這也是有包含西洋列強的推力才得以加速近代中國社會的轉變,然而,在舊中國社會依然保留著許多原始的中國印象,中國民眾在這段晚清的歷史發展中也肩負一定的歷史意義與研究價值。
摘要(英)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fluenced by the encroachment of Western powers, China′s internal situation became increasingly unstable. The court′s response was insufficiently cautious, indirectly leading to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national strength. Meanwhil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experienced continuous internal upheavals as a result of Western cultural incursions. Economically, Western imperialist governments sought to expand trade in China to seize its vast resources. The challenges China faced during this period were largely caused by the actions of these Western powers.
General Alfred von Waldersee of Germany was appointed commander of the Eight-Nation Alliance and came to China. During this time, Waldersee observed not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However, it is evident that his observations were influenced by Western perspectives and subjective biases. Therefore, a more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society at that time requires additional corroborative information.
The root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lie not solely in passive responses to external forces but also in the initiatives of domestic intellectuals influenced by foreign exchanges. This transformation was undoubtedly accelerated by the external pressure from Western powers. However,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still retained many of its original characteristics. The Chinese people, during thi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the late Qing era, carried significant historical importance and research value.
關鍵字(中) ★ 瓦德西 (1832-1904)
★ 八國聯軍
★ 文化相融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緒論.........................................................1
第一章 二十世紀前後中國社會情況................................11
第一節 十九世紀末的中國政治與社會..............................11
第二節 教會勢力的擴張.........................................18
第三節 中西文化的衝突.........................................26
第二章 八國聯軍與近代中國.....................................35
第一節 義和團的興起 ..........................................35
第二節 八國聯軍的形成與重要戰役................................43
第三節 八國聯軍之役對中國的影響 ...............................49
第三章 瓦德西所見的中國政治文化 ...............................58
第一節 瓦德西所見的中國.......................................59
第二節 政治偏見與事實.........................................70
結論........................................................78
徵引書目....................................................82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
丁偉志,《中國近代文化思潮?上卷‧中西體用‧晚清文化思潮論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公孫訇,《義和團運動在河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天公,《最近官場秘密史》,北京:花山文藝出版社,1996。
王安定,《湘軍記》,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83。
王立新,《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中國義和團研究會,《義和團運動與近代中國社會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2。
中國史學會,《洋務運動》,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中國義和團運動史研究會,《義和團運動與近代中國社會》,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晚清國家與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周錫瑞,《義和團運動的起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
石文玉,《儒學道統與晚清社會制度變革》,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
瓦德西,《瓦德西拳亂筆記》,上海:中華書局,1928。
瓦德西,《拳亂筆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朱滸,《地方性流動及其超越‧晚清義賑與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朱孔章,《中興將帥別傳》,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89。
呂思勉,《八國聯軍侵華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倪瑞英,《八國聯軍佔領實錄:天津臨時政府會議紀要》,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彤新春, 《晚清中國道路‧多元博弈下的抉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日)佐藤公彥,《義和團的起源及其運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柯文(Paul A.Cohen),《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金林,《義和團運動》,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59。
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義和團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59。
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義和團檔案史料‧續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邢超,《義和團與八國聯軍真相》,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
麻天祥,《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張海鵬,《中國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代化的??(1865-1895)》,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梅英傑等,《湘軍人物年譜》(卷一),長沙:岳麓書社,1987。
賀躍夫,《晚清士紳與近代社會變遷》,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詩文》,長沙:岳麓書社,1986。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書信》(一),長沙:岳麓書社,1990。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奏稿》(卷二),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6。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奏稿》(卷三),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6。
路?,《義和團運動史研究》,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1988。
楊國強,《衰世與西法‧晚清中國的舊邦新命和社會脫榫》,北京:中華書局,2014。
喬志強,《義和團在山西地區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
吳琛瑜,《晚清以來蘇州評彈與蘇州社會:以書場為中心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
鄭曦原,《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紀》,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
陳振江,《義和團文獻輯注與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黎庶昌,《曾國藩年譜》,長沙:岳麓書社,1986。
韓文琦,《晚清軍事變革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南京:政治學院,2006。
羅惇?,《庚子國變記》,上海:書店出版社, 1982。
蘇位智,《義和團研究一百年》,濟南:齊魯書社,2000。

【二、期刊論文】
劉恩格,邢麗雅,〈論義和團運動與反洋教鬥爭的關係〉,《齊齊哈爾大學學報》,第1期,1989年,頁65。
李富森,〈德國遠征軍侵華始末〉,《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12年,頁42-46。
金滿樓,〈1900:八國聯軍在北京〉,《同舟共進》,第3期,2014年2月,頁32。
張智輝,〈義和團反抗八國聯軍的英勇戰鬥〉,《麗水學院學報》,第1期,1979年,頁98-103。
韓國軍,〈《辛丑條約》中為何沒有割占中國領土〉,《高中文綜》,第7期,2017年,頁78。
戴學稷,〈論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地位與作用〉,《內蒙古大學學報》,第1期,1981年,頁72。

────────────────────────────
【三、外文書籍】
Alfred von Waldersee. A FieldMarshal′s Memoirs: From the Diary, Correspondence, and Reminiscences of Alfred, Count von Waldersee (F. Whyte, Trans.). London: Harper & Brothers, 1924.
Alfred von Waldersee. Denkwurdigkeiten des GeneralFeldmarschalls Alfred Grafen von Waldersee. Berlin: Georg Stilke Verlag, 1922.
Schlieper. Report on the operations of the Eight-Nation Allied Forces in China. Berlin:German ministry of defense, 1902.
Henry Wilson. Chinese Expedition. Washington:U.S. Army Press, 1901.
Frederick Brown. Memoirs of the Eight-Power Allied Forces′ Invasion of China. London:Harper & Brothers, 1902.
Henri Brunei.China Travel . Paris:Gallimard, 1903.
指導教授 賴澤涵 審核日期 2025-3-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