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邱祐寧(Yu-Ning Chiu)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哲學研究所在職專班 |
論文名稱 |
從《貞觀政要》論君與臣的中正之道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本文欲以《貞觀政要》作為視點,觀中國古代著名的盛世中,君、臣關係的脈絡以及其中體現出的中國哲學思想。筆者以「中正」概念解析君、臣之間的權力、德行、修養實踐等面向,在治理國家或組織管理的領域中,提供一個東方政治哲學的發想。
本文首先透過爬梳《貞觀政要》的君臣對話,系統性的整理出「君道」與「臣道」之內涵。君道方面,由君德之分、聖明與昏庸、求諫納賢、民本等議題切入,並嘗試歸納出君王須具備的治國方針與修身之道。臣道方面,以君臣關係的維繫以及為人臣者的「忠」之概念作為探討核心。接著,本文提出了《貞觀政要》中出現的君權、臣權之間外顯與內隱的矛盾關係,意即在真實的歷史中爬梳出君、臣之間潛在的「中正」可能。最終,本文由《孟子》、《管子》、《張載》等經典脈絡,爬梳了「中正」之哲學意涵,並嘗試以「中正之道」作為君、臣關係及治世的典範。 |
摘要(英)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mperor-minister relationship during the Tang Dynasty′s Zhenguan era, drawing insights from the Zhenguan Political Treatise. By examining the concept of "zhongzheng" (The concept of ′zhongzheng′, which refers to a state of balance), it explores the power dynamics, ethical conduct, and self-cultivation practices between ruler and ruled. The study aims to contribute to East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offering valuable insights for both governance and modern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The analysis begins by delineating the principles of rulership (Jundao) and ministerial conduct (Chendao)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dialogues within the Treatise. Jundao emphasizes virtues like wisdom, benevolence, and the importance of seeking advice and employing talent. Chendao focuses on loyalty and maintaining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th the emperor. The paper then investigates the inherent tensions between imperial and ministerial power,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for "zhongzheng" – a state of balance and harmony – within these dynamics.
Finally, drawing upon the philosophical works of Mencius, Guan Zi, and Zhang Zai, the paper examines the deeper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of "zhongzheng". It proposes "the way of zhongzheng" as a model for both effective governance and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ithin organizations. |
關鍵字(中) |
★ 貞觀政要 ★ 中正之道 ★ 君臣關係 ★ 唐代政治思想 |
關鍵字(英) |
★ Governance of the Zhenquan Era ★ The Way of Justice and Fairness ★ Ruler -Minister Relationship ★ Political Thought of the Tang Dynasty |
論文目次 |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
(一)、研究動機 - 1 -
(二)、研究目的 - 2 -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3 -
第三節、 學界文獻之整理 - 5 -
第二章、唐太宗的君王之道 - 8 -
第一節、 唐太宗生平略述 - 8 -
(一) 李世民的成長之途 - 8 -
(二) 開貞觀之治 - 9 -
第二節、 論君德 - 11 -
(一) 君德之分 - 11 -
(二) 聖明與昏庸 - 17 -
第三節、 治世與修身 - 22 -
(一) 治國之思 - 23 -
(二) 修身之道 - 27 -
(三) 納賢之道 - 33 -
(四) 民為國本 - 37 -
第三章、貞觀中的臣相之道 - 40 -
第一節、 貞觀賢臣概述 - 40 -
(一) 房玄齡(西元579-648) - 40 -
(二) 杜如晦(西元585-603) - 41 -
(三) 魏徵(西元580-643) - 42 -
第二節、 《貞觀政要》中的臣德 - 45 -
(一) 六正與六邪 - 47 -
(二) 魏徵的忠(愚忠)、良之辯 - 49 -
(三) 儒學視野下的貞觀臣道 - 52 -
第三節、 由「臣道」觀君臣關係 - 59 -
(一) 臣與君的通達:信任 - 60 -
(二) 臣與君的通達:直諫 - 61 -
第四章、論《貞觀政要》中君臣關係體現的中正之道 - 65 -
第一節、 儒道視野下的中正之道 - 66 -
(一) 「中正」的義理開展—以《孟子》為視點 - 66 -
(二) 「中正」之延續——以《管子》為視點 - 68 -
(三) 萬物流變的「中正」觀—以《易經》為視點 - 71 -
(四) 「中正」的延續與實踐—以張載〈中正〉為視點 - 75 -
第二節、 君權與臣權的矛盾 - 79 -
(一) 君權的分割與轉移之討論 - 79 -
(二) 臣權:從待罪象徵觀君臣矛盾 - 83 -
(三) 貞觀之治中的君、臣矛盾 - 84 -
第三節、 論君與臣應體現的中正之道 - 87 -
(一) 論君王的中正之道實踐 - 87 -
(二) 論為人臣者的中正之道實踐 - 92 -
(三) 以貞觀為例,談君臣關係的中正實踐 - 94 -
第五章、結論 - 98 -
(一) 政治場域中的中正之道 - 98 -
(二) 為君者的中正之道實踐:以唐太宗為視角 - 100 -
(三) 貞觀群臣的中正之道實踐 - 102 -
(四) 君臣關係的中正實踐:以貞觀之治總結 - 104 -
參考書目 - 106 -
表目錄
表1、君德之分 - 12 -
表2、魏徵收受太宗賞賜表 - 55 -
圖目錄
圖1、概述中正之道的展現 - 78 - |
參考文獻 |
一、古籍
〔漢〕鄭玄注、王鍔點校,《禮記》,(北京:中華書局,2021 年)。
《管子?詁》,臺北:河洛圖書,1976年。
《周易古義》,臺北:河洛圖書,1974年。
《周易參同契考異》,天津古籍,1988年。
〔唐〕孔穎達:《尚書》,北京新華,1998年。
〔唐〕吳競:《貞觀政要10卷》,日本:吉文字屋市兵? 天明4,1784年。
〔唐〕吳競:《貞觀政要》,臺北:中華書局,1967年。
〔宋〕朱熹:《四書集注》,吳志忠 刻本,漢京,1983年。
〔明〕丘 濬:《大學衍義補》 翻刻,中文出版社,1792年刻本。
〔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臺北:河洛圖書,1975年。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臺北:河洛圖書,1974年。
〔清〕張伯行:《太極圖解》,北京:學苑,1990年。
〔清〕汪繼培:《潛夫論箋》,漢京文化,1984年。
《帛書老子》,臺北:河洛圖書,1975年。
《禮記譯注》,〈大學〉楊天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禮記譯注》,〈中庸〉楊天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二、專著
山本七平著,周君銓譯:《帝王學:貞觀政要的領導藝術》。經濟與生活:臺北。1986
王壽南:《唐代人物與政治》,臺北:文津,1999年。
王壽南:《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年。
王夢鷗:《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1970年。
史次耘:《孟子今註今譯》,台灣商務,1973年。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廣文,1974年。
李松:《唐代前期政治文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李勉:《管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1988年。
李樹桐:《唐史索隱》,臺北:臺灣商務,1988年。
孟芷:《貞觀政要注譯》,山東:山東教育,1993年。
俞婉君譯註:《貞觀政要》,布拉格文創社,2020年。
施義勝:《唐太宗與貞觀之治》,臺北:臺灣商務,1970年。
胡毓寰:《孟子本義》,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
張金泉:《新譯張載文選》,臺北:三民,2011年。
許道勳注譯,陳滿銘校閱:《新譯貞觀政要》,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陳立夫:《孟子之政治思想》,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
陳飛:《共治天下:唐太宗》,新北:草原文創,2016年。
陳訓章:《孟子管窺》,臺北:黎明文化,1984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三次修訂本。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曾繁康:《中國政治思想史》,大中國圖書,1959年。
馮建國:《唐太宗的用人藝術》,臺北:知青,1994年。
楊儒賓、祝平次:《儒家的氣學與工夫論》,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8年
葛景春:《中國帝王學:貞觀政要白話版》,臺北:遠流,2003年。
雷戈:《秦漢之際的政治思想與皇權主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雷家驥:《貞觀政要—天可汗的時代》,時報出版,2012年。
熊公哲:《荀子今註今譯》,台灣商務,1975年。
趙克堯:《唐太宗傳》,臺北:臺灣商務,1996年。
劉澤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年。
鄭曼髯:《老子易知解》,臺北:中華書局,2015年。
謝保成:《貞觀政要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羅永生譯註:《貞觀政要》,香港:中華書局,2015年。
三、學術論文
毛漢光:〈論貞觀政要中的君臣溝通文化〉,《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41期,1994年6月。
石弘毅:〈從貞觀政要看唐太宗怎樣治國〉,《歷史月刊》,第171期,1992年4月。
任育才:〈唐太宗君臣治國之志略事蹟—以貞觀政要為中心〉,《興大人文學報》,第32期,1992年。
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唐君毅 合撰:〈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們對中國學術研究及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認識〉,《民主 評論》,1958年。
林俊宏。《潛夫論的政治思想研究:一個東漢晚期思想的側面》。臺灣大學《政治科學論叢》,第95期,112年3月,頁16。
林朝成:〈《群書治要》與貞觀之治─從君臣互動談起〉,《成大中文學報》,第 67期,2019年,頁101-142。
高懷民:《大易哲學論》,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梁燕城:〈千變萬化中的中正哲學—論中的哲學 下篇〉,《文化中國》,2016年第4期,頁96。
黃俊傑:〈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 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黃崇修:〈《太極圖說》中正概念之工夫實踐還原—以《管子》中靜形正言說為核心〉,科技部105-2628-H-008-003-MY2 專題計畫。
黃崇修:〈張載「中正」概念研究─定靜工夫視點下之嘗試性解讀〉,《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57期,2019年3月。
鄭智勇:〈質疑魏徵的歷史形象〉,《歷史月刊》,第162期,2001年。
四、學位論文
施義勝:《唐太宗與貞觀之治》,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1969年。
涂杏臺:《唐太宗政治思想之探析》,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怡君:《貞觀政要》君臣觀之探討,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黃南競:《從貞觀政要論李世民政治思想》,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劉醇鑫:《貞觀政要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羅彤華:《儒家思想與貞觀之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
指導教授 |
黃崇修(Chung-Hsiu Huang)
|
審核日期 |
2025-1-6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