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葉倫嵩(Lun-Sung Yeh)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
論文名稱 |
葉五美宗祠轉型祭祀公業法人之研究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位於桃園市新屋區永興里大牛欄的「葉五美宗祠」,是葉家人專屬的宗祠,葉家先祖蓽路藍縷創建家園,歷經兩百多年,子孫已超過萬人,形成龐大的葉五美家族,在傳統父系社會的家庭中,也傳承著「男尊女卑」、「夫、父權最大」的權力結構,顯露出父權思維下不可徹的保守倫理觀,近年社會環境變遷客家宗祠隨著與性別平權的發展,以及女性意識覺醒,已逐漸改變思維調整其傳統習俗。
本論文將以葉五美宗祠為研究對象,藉由文獻及性別平權的建構,宗祠長期存在的宗祧傳承,隨著環境的變遷時代進步的演進,近年來少子化因數,目前有很多家庭只生女兒沒有生兒子,甚至沒有子嗣,或是未婚、晚婚、不婚、離異等,葉五美宗祠終將要調整其傳統習俗,能順潮而動與時俱進的改變現狀,要讓女神有一條方便回家的路,不至於血脈相連的姊妹、姑婆時至如今仍然流離失所而流浪在外。
葉五美宗祠將轉型為祭祀公業法人,除了登記田產以外更急需推動性別平權、男女平等的顯現,從祭祀平等女性具有社會分層與不公平的本質,女性在社會、經濟、法律、政治等層面都處於一種附屬地位的弱勢實質團體。這篇論文將藉由深度訪談法,從各階層做田調後通盤研討,並以葉五美宗祠與鄰近多個姓氏宗祠觀摩交流,其推動性別平權的領域已經設立或正在籌設姑婆神(牌)位、女性入塔、入祠等等,供葉五美宗祠管理單位能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必定能夠順應環境變遷,共同創新集體記憶改變現狀達成理想目標。 |
摘要(英) |
The Yeh Wumei Ancestral Hall, located in Daniu Lan, Yongxing Village, Xinwu District, Taoyuan City, is a loyalty temple exclusively for the Yeh family. The ancestors of the Yeh family established their home over 200 years ago through hard work and dedication. Today, their descendants number over ten thousand, forming a large Yeh Wumei clan. In traditional patriarchal families, there is a legacy of male superiority and a dominant power structure centered around husbands and fathers, revealing the deeply rooted conservative ethical views of a patriarchal society. In recent years, with change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Hakka ancestral halls have gradually begun to change mindset and adjust their traditional customs in response to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equality and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Yeh Wumei Ancestral Hall, utilizing litera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equality to explore the long-standing lineage preservation of the ancestral hall. With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factors such as declining birth rates have led many families to having only daughters but no sons, with some having no children at all, or facing issues like unmarried status, late marriage, singlehood, or divorced. The Yeh Wumei Ancestral Hall will ultimately need to adjust its traditional customs to adapt to contemporary circumstances and ensure that women have a convenient path to return home. This is essential to prevent sisters and aunts who are connected by blood from becoming lost and wandering outside in today′s world.
The Yeh Wumei Ancestral Hall will transform into a corporate entity for worship, focusing not only on registering land assets but also urgently promoting gender equality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equal rights for men and women. This shift is essential to address the inherent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inequities in the context of worship, where women are often positioned as disadvantaged substantial groups across social, economic, leg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 This study will utilize in-depth interviews to conduct an extensive study across various social strata and will include observations and exchanges with neighboring ancestral halls of different surnames. Efforts to promote gender equality have already l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r planning of places for female tablets, women′s access to the towers and ancestral halls, and other initiatives. The management of the Yeh Wumei Ancestral Hall must carefully consider these developments, ensuring that they adapt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while collaboratively innovating collective memory to alt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achieve their ideal goals. |
關鍵字(中) |
★ 大牛欄 ★ 葉五美 ★ 宗祠 ★ 性別平權 |
關鍵字(英) |
★ Daniu Lan ★ Yeh Wumei ★ Ancestral Hall ★ Gender Equality |
論文目次 |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圖目錄 v
表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02
第二節 研究動機 0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06
第四節 研究架構 13
第五節 研究方法 14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探討 19
第一節 宗祠祭祀祖先的記憶 19
第二節 血緣傳承與宗祧繼承 23
第三節 男女平權、多元性別平等的概念 25
第四節人民團體與財團法人暨祭祀公業 32
第三章 葉五美宗祠沿革與祭儀 41
第一節 客家族群向台灣的遷移 41
第三節 葉五美宗祠背景說明 45
第四節 葉五美宗祠興建記—公廳 49
第五節 葉五美宗祠追思與祭儀 54
第六節 落葉歸根到哪裡,往生後的世界 58
第七節 葉五美宗祠先祖智慧祖塔誌 65
第四章 葉五美宗祠轉型祭祀公業法人 71
第一節 葉五美宗祠社團法人 71
第二節 葉五美宗祠財團法人 73
第三節 葉春日公派下祖產 75
第四節 葉五美宗祠本質為祭祀公業 78
第五節 葉五美宗祠轉型為祭祀公業法人 85
第六節 祭祀公業條例性別平權 88
第五章 傳統文化的價值觀 93
第一節 傳統如何改變成現代 93
第二節 葉五美宗祠面對的困境 100
第三節 推動性別平權與傳統文化 103
第四節 相反意見的陳述 105
第六章 結論 10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9
第二節 研究與建議 115 |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專書
R.W.Connell著,劉泗翰譯,2002,《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台
北:書林出版。
John Locke原著,(葉?芳、瞿菊農譯),台北:唐山出版社。
Vincent Ostrom,(1987)The Political Theory of a Compound Republic-Designing the American Experiment (second editon ) , Nebraska Universitry press。
丁仁傑,(2013),《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台北:
聯經出版公司。
文崇一,(1985),《中國人的價值觀》,刊於王家銓等編,中華民國社會
發展史第一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王昌甫,(2003),《當代社會的族群想像》。出版社:群學
王明珂,(2005),《華夏邊緣: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
晨。
王泰升,(2015),《臺灣法律現代化歷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
版。
朱柔若,(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
何金樑,(2020),《客家社會祭儀》,苗栗:客委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李亦園,(1972),《從若干儀式行為看中國國民性的一面》,載李亦園、楊國樞(編),《中國人的性格》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周金水,(2007),《客家民俗生命教育送行禮俗》,桃園:桃園縣客家禮
俗教育協會。
周金水,(2021),《年節禮俗》,桃園:新楊平社區大學。
周錦宏,(2020),《海脣人: 桃園客家漁村田野紀實》,桃園:中央大學
客家學院。
岳慶平,(1990 ),《反思中國的家與國》,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姜貞吟,(2021),《女歸成神》,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客家社會祭儀,(2020),《客家社會祭儀》,苗栗:客委會客家文化發展
中心。
施正鋒,(2007),《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認同政治篇,台北:臺灣客家研
究學會。
徐正光,(2007),《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畢恆達,(1996),《尋找空間的女人》,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
莊英章,1994,《家族與婚姻》。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許木柱,(1991),《弱勢族群問題》,社會與文化層面的探討,台北:巨
流。
許嘉明,(1972),〈瓦瑤庄之分家與繼承〉,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
刊。
陳支平,(1991),《近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上海:三聯書
店。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
陳其南,(1990),《家庭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淑娟,(2004),《桃園大牛欗方言的語音變化與語言轉移》,國立臺灣
大學出版委員會。
陳運棟,(2007),《台灣客家研究概論》,源流篇,台北:臺灣客家研究
學會。
陳運棟,(2007),《台灣客家研究概論》,禮俗篇,台北:臺灣客家研究
學會。
陳銘福,(1994),《祭祀公業賁務》,書泉出版社印行。
程大學譯,?齒松平,(1983),《曰據時期祭祀公業及在嘉灣特殊法律之
研究》,臺灣省 文獻委員會發行。
費孝通,(1947),《鄉土中國》,香港:鳳凰。
馮爾康,(2008),《中國宗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黃光雄、簡茂發,(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院。
黃慶生,(1996),《祭祀公業管理人有關問題面面觀》,台北:內政部
編。
新屋鄉誌,(2008),台北:百巨國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長鎮,(2007),《台灣客家研究概論》,族群關係篇,台北:臺灣客家
研究學會。
葉倫芳,(2007),《五美遠傳》,台北:普林特印刷有限公司。
葉倫會,(2019),《葉春日公派下裔孫錄》,台北:普林特印刷有限公
司。
趙敦華,(1988),《勞斯的「正義論』解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
鄭志明,(2006),《北臺灣客家社會義民信仰與祭典的文化特色》,台
北:南天書局。
賴澤涵、傅寶玉,(2005),《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出版社:南天書
局,
戴炎輝,(1945 ),《台灣家族制度和祖先祭祀團體》,台灣文化論第二
輯,台北:清水書店。
戴炎輝,(1945),《台灣社會的發展與問題》,台中:漢新出版社。
戴炎輝,(1979),《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顏慶德、雷生春,(1992),《台灣土地登記制度之由來與光復初期土地登
記之回顧》,台北:內政部印行。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女書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
研討會論文
朱瑞玲、章英華,(2001),〈華人社會的家庭倫理與家人互動:文化及
社會的變遷效果〉。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學術研討會論文。
柏蘭芝,(1994),〈會務報導修法運動越戰越勇〉,《婦女新知雜
誌》。
段盛豐,(2004),〈祭祀公業,臺灣民事習價調查報告第五編〉,法務部
發行。
莊英章、陳其南,(1982)。現階段中國社會結構研究的檢討:臺灣研究的
一些?示,刊於楊國樞、文崇一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
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十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所。
學位論文
何秋桃,(2017),《客家都市聚落族群認同之研究以竹北六家地區為
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論文。
周碩誠,(2017),《客家族群的公廳與阿公婆牌》,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
學系碩士論文。
林冠廷,(2020),《同性婚姻平權與宗教信仰自由之衝突與權衡》,國立
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范佐勤,(2006),《中壢客家的福佬化現像與客家認同之研究》。國立中
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貴榮,(2001),《台灣桃園饒平客話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
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文欣,(2003),《從憲法平等原則論民法親屬編男女平權之實現》,國
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鈴,(2007),《財團法人監督與管理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
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文欣,(2003),《從憲法平等原則論民法親屬編男女平權之實現》,嘉
義: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其南,(1975),《清代台灣漢人社會的建立及其結構》,台大考古人類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玉真,(2019),《祭祀公業派下員資格與平等權之研究》,嘉義:國立
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惠凱,(2003),《一個客家文化景觀-新屋鄉大溪漘地區的公廳、祖
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詹惠珺,(2012),《我國終止收養原因之初探:以分析地方法院民國97-
98年判決書為例》,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蔡哲晃,(2011),《台灣祭祀公業土地清理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賴慧蓉,(2006),《消費者購屋決策模式之建立:以台中市透天別墅為
例》,臺中:朝陽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戴國焜,(2014),《客家祖塔之形成與發展: 以湖口地區宗族為例》,桃
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謝碧齡,(2019),《從日台外遇比較婚姻觀:以家族繼承?中心》,台
北:東吳大學碩士論文。
期刊
王保鍵,(2005),〈論祭祀公業法人化所觸發之男女平權問題一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法制觀之衝突〉,華岡社科學報。
王保鍵,(2016),〈論桃園客庄型態與客家政策〉,臺灣民主季刊。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2019),臺灣永續發展目標。取自:
https://nsdn.iweb6.com/wpcontent/uploads/2019/12/1080920
臺灣永續發展目標.pdf
王如玄,(2018),〈家產不落外 性從我國文化脈絡談遺產繼承之性別平
等〉,行政院性別平等會。
法務部編,(2005),〈法律時事專欄—血緣與繼承有絕對關係嗎?〉。
李亦園,1984,〈近代中國家庭的變遷:一個人類學的探討〉,中央研究
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阮昌銳,(1972),〈台灣的冥婚與過房之原始意義及社會功能〉,《中央
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法務部編,(2005),〈法律時事專欄—血緣與繼承有絕對關係嗎?〉。
胡珍妮,(2018),〈在轉捩點上客家庄的女兒〉,期刊台灣光華雜誌。
莊英章,(1975),〈台灣漢人宗族發展的若千問題—寺廟宗洞與竹山的墾殖
形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陳昭如,(2017),〈從男女平權到異同平權:釋憲運動要到什麼樣的平
等?〉,《婦研縱橫》,第107期。
陳定銘、廖曼淇(2014),《客家事務行政與政策之協力治理網絡析探—以
台中市政府客委會為例》,載於2014臺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
(TASPAA),新北,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陳定銘、廖曼淇(2014),《客家事務行政與政策之協力治理網絡析探—以
台中市政府客委會為例》,載於2014臺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
(TASPAA),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新北。
其他
司法院,(2017),〈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摘要〉。
立法院,(1996),〈立法院公報〉。
法務部編,(2004),〈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六版),台北:法務
部。
范姜族譜,(1976),范姜族譜編輯委員會。
郭惠娟,(2018),〈不合時宜、不近人情的喪俗〉,電子報。
國史館,(1997),〈中華民國史族群志〉。
陳恩惠,(2023),〈葉五美清明掃墓〉,自由時報,檢視日期:2023-06-
03
葉春日公派下族譜,(2004),葉五美公族譜編修委員會。
臺灣環保自然葬協會,樹葬儀程交流,〈楊子佛教禮儀篇〉。
廳下火,2023,〈巷弄裡的吉光片羽〉,客家電視臺,2023-04-10
Ahern, Emily M.
1973 The Cult of the Dead in a Chinese Villag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hen,Chi-lu1978
Lineage Organization and Ancestral Worship of the Taiwan Chinese. In Studies & Essays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Golden Jubilee of Academia Sinica. Vol II. Social and Humanities. Taipei: Academia Sinica.
Jordan, David K.
1972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 The Folk Religion of Taiwanese Villag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eyer, D. S., & Staggenborg, S. (1996). Movements, countermovements, and the structure of
political opportunit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Wolf, Arthur P.
1974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 in Arthur Wolf, (ed. ),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
指導教授 |
王保鍵(Pao-Chien Wang)
|
審核日期 |
2024-12-20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