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 |
Abstract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NCAF)is Taiwan’s only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 which gives grant for the arts. It is moving into its eighth year since it was founded in 1996. It plays an influenti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rts activities and creation. As a new form of arts, installation arts takes on diverse appearance and characteristic that worth our exploration and study. Meanwhile, Exhibition is a very common way of presenting artistic creations. It also carries an unique relation with installation arts. This essay thus focus on the study of the 60 solo installation art exhibitions which were supported by NCAF from 1997 to 2001.
This essay uses the approach of analyzing the quantity while categorizing quality. It first starts by explaining the target and method of study, as well as the basic definition of installation art and its interrelation with exhibitions.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quantity. It is to use the grants data given by NCAF as analyzing figures, including the number of granted projects, the amount of grants, the nature of the exhibition spaces, and the qualification of the applicants (i.e. their age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n order to study the different roles of installation art as presented in the grants by NCAF.
The third chapter focus on the categorization of quality. It is to have the 60 solo installation art exhibitions as example, to study the objects, the characteristic form of each artwork in the exhibition, as well as the subject matters of the exhibitions. And it categorizes by describing,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By using the four principles -“energy”, “craft”, ”assemble”, “produce”- to examine individual object in these exhibitions, the author categorizes these exhibitions into 9 categories. After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 form, this study categorizes these artworks into 9 genre. And this research provides 6 frameworks to interpret these subject matters. In the conclusion, all problems dealt in this essay are reorganized, and the unsolved problems are pointed out again at the end. |
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書籍:
李維菁 著,《程式不當藝世代18》,台北:藝術家,2002.5.。
林舒、侯一方等著,《台灣的美術館與藝文空間》,台北:遠足文化,2004.4.。
林舒 撰,《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九十年度補助研究》,台北:國藝會未出版報告書,2002.8.。
南條史生 著,《藝術與城市獨立策展人十五年的軌跡》,台北:田園城市,2004.5.。
姚瑞中 著,《台灣裝置藝術》,台北:木馬文化,2002.10.。
倪再沁 著,《台灣當代藝術之美》,台北:文建會策劃,典藏藝術家庭執行,2004.4.。
孫立銓 著,《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裝置與空間藝術》,台北:文建會策劃,藝術家出版社執行,2004.4.。
高千惠 著,《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領域閱讀》,台北:藝術家,2004.1.。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八十六至九十期美術類補助申請書》,未出版,各年度。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藝會八十六年度年報-民國八十五年七月一日至八十六年六月三十日》,台北:國藝會自印,各年度。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藝會八十七年度年報-民國八十六年七月一日至八十七年六月三十日》,台北:國藝會自印,各年度。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藝會八十八年度年報-民國八十七年七月一日至八十八年六月三十日》,台北:國藝會自印,各年度。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藝會八十八下半年度及八十九年度年報-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一日至八十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台北:國藝會自印,各年度。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藝會九十年度年報-民國九十年一月一日至九十年市十二月三十一日》,台北:國藝會自印,各年度。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年報-民國八十五年七月一日至八十六年六月三十日》,台北:國藝會自印,各年度。
張念潮 著,《現成物像與藝術》,長沙市: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8.。
張晴文 著,《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遊戲.互動》,台北:文建會策劃,藝術家出版社執行,2004.4.。
陳俊明 著,《未竟之路-當代藝術的探索》,台北:水母漂集團自印,2004.2.。
陳香君 著,《藝術檔案.社會閱讀》,台北:典藏,2004.4.。
陸蓉之 著,《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台北:藝術家,2002.6.。
黃步青 著,《黃步青裝置作品集》,台南:黃步青自印,2002.4.。
黃寶萍 著,《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身體與行為藝術》,台北:文建會策劃,藝術家出版社執行,2004.4.。
楊蕙菁 撰,蕭新煌 計劃指導,《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86-88年補助案成果分析與興革芻議報告書》,台北:國藝會未出版研究計劃書,2000.1。
橘園國際策展公司,《藝術風華之黃金歲月文件展--八0年代台灣畫廊歷史回顧》,台北:橘園自印,2004.4.。
謝東山 主編,《台灣當代藝術》,台北:藝術家,2002.8.。
藍恭旭、林舒 撰,《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九十一年度補助研究》,台北:國藝會未出版報告書,2004.1.。
畫冊:
文化建設委員會,【九九峰當代•傳奇/藝術逗陣】畫冊,1999。
文化總會,【Co2台灣前衛文件展】畫冊,台北:藝術家,2004.3.。
台北市立美術館,【四十九屆威尼斯雙年展-活性因子】畫冊。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河流-新亞洲藝術․台北對話】畫冊,1997。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皮膚科-吳正雄個展】畫冊。
漢雅軒,【徐揚聰-帶著草坪去郊遊】畫冊。
期刊文章:
〈回顧與展望-裝置藝術在台灣〉座談會紀錄,藝術觀點14,頁40。
王卓薇,<構築心中的桃花源--看王文志的擬境>,典藏今藝術138,民93.03,頁70。
王俊傑,<請參加「極樂世界螢光之旅」>,藝術家443=262,民86.03,頁452。
王家驥,<變情記--評黃致陽的<戀人絮語>系列>,典藏今藝術104,民90.05,頁96。
王福東,<假如藝術也公投-新保守主義觀點>,藝術觀點22,頁4。
王靜靈,<孤獨凡人的夢工廠--王俊傑「微生物學協會:旅館計畫」試析>,藝術家536=319,民90.12,頁489。
石瑞仁,<「水之空間.性之祭場」--解讀蔡淑惠的竹圍個展>,藝術家464=275,民87.04,頁333。
石瑞仁,<在另類空間中自我消解--從杜偉的「霧出沒」展談起>,藝術家,87.06.。
何定照,<旅行在外--湯皇珍的行動藝術與生命情調>,張老師月刊264,民88.12.,頁40。
吳正雄,<以吳正雄之名>,藝術家515=306,民89.11,頁518。
巫義堅,<論當代藝術中的「藝術介入」課題--繁衍中的都會場域片斷>,美育121,民90.05,頁18。
李明明,<藝術理想國的幻滅-當代藝術的危機與轉機>,聯合文學195期。
李維菁,<林明弘生活像藝術,藝術像生活>,藝術家515=306,民89.11,頁462。
典藏編輯部,<一種比詩準確的幻覺--許拯人以藝術解構社會災難>,典藏藝術62.,民86.11.,頁126。
周成樑,<隻字片語--周成樑一九九九個展>,藝術家493=292,民88.09,頁553。
林志明,<陳俊明「In between」展的幾個聯想>,藝術家523=310,民90.03。
林志明,<資訊時代藝術的藝術性>,藝術家556=331,民91.12,頁130。
林美雯,<關於童話>,藝術家502=297,民89.02,頁578
胡永芬,<不斷質疑,不停前進--杜偉的藝術創作歷程>,典藏藝術46,民85.07.。
胡永芬,<覆顛資本主義意識型態--王俊傑的創作理路>,典藏藝術50,民85.11,頁198。
胡永芬,<離「家」出走的男孩--看林明弘土花布紋的蔓生>,現代美術102,民91.06,頁62。
原型藝術,<結巢--唐唐發個展(廣告)>,藝術家。
唐唐發,<花發精靈--唐唐發個展>,藝術家524=311,民90.04,頁503。
徐婉禎,<穿梭時空虛實的水晶球-- 涂維政VS.卜湳文明>,藝術家582=345,民93.02,頁242。
秦雅君,<永不停止開創的步代--黃步青>,典藏今藝術91,民89.04,頁164。
翁基峰,<蕭聖健 潛入人心的務實導航>,藝術家536=319,民90.12,頁426。
高子衿,<視點--蕭聖健二00一年個展>,藝術家516=307,民89.12,頁540。
涂維政,<「卜湳文明遺跡特展」自述>,藝術家541=320,民91.01,頁577。
張忘,<脊椎骨裡的千古之謎- 張忘「人體記憶展」>,藝術家503=298,民89.03,頁532。
張晴文,<商品與藝術品的模糊分際--王俊傑作品中的時代氛圍>,現代美術93,民89.12,頁67。
許懷文,<皮膚科--吳正雄個展>,藝術家502=297,民89.02,頁542。
陳香君,<走訪邊界--陳建北個展「介面」>,典藏今藝術114,民91.03,頁64。
陳朝興,<穿流:時間及空間張力的裝置--探索陳俊明的影像及動態空間裝置的創作結構>,藝術家554=329,頁478。
湯皇珍,<如果這不是一支煙斗,我豈是一場騙術--梅丁衍>,張老師月刊250,民87.10.,頁95。
湯皇珍,<科技下生命亙古的命題-- 袁廣鳴的錄像藝術>,聯合文學179=201,民90.07,頁130。
湯皇珍,<美術館有鬼﹖--杜偉的空間藝術>,聯合文學178=200,民90.6.,頁130。
湯皇珍,<現代的宿命--身體的撩撥>,山藝術雜誌93,民86.12.,頁67。
華山藝文特區廣告,<介面--陳建北個展>,藝術家536=319,民90.12,頁534。
黃海鳴,<施工中,危險!-試論杜偉於「前藝術」空間的裝置展>,藝術家,民87.01。
黃海鳴,<湯皇珍裝置--表演作品中的事時間>,藝術家392=231,民83.8.,頁194。
黃海鳴,<模擬複雜關係的動態裝置--分析陳俊明「In Between」觀念裝置個展>,藝術家525=312,民90.05,頁318。
黃海鳴,<權力、慾望與知識、語言的戲局>,藝術家554=329,民91.10,頁438。
黃茜芳,<尋找成長的能力--蔡淑惠的創作歷程>,典藏藝術67,民87.4.,頁172。
黃淑媚,<丹麥阿洛斯美術館正式啟用-澳洲藝術家隆‧莫克的〔男孩〕共襄開館盛舉>,藝術家348,頁148。
黃寶萍,<暢遊真實與概念的空間--看林明弘個展「室內」>,藝術家436=259,民85.12,頁235。
新樂園,<臺北樂園」銷售案--曾鈺涓電腦影像展>,藝術家494=293,民88.10,頁528。
劉美玲,<共生共存卅七日--林明弘個展>,藝術家427=279,民87.8.,頁529。
鄭乃銘,<是誰在飄浮﹖--讀陸培麟的「飄浮/4」展>,藝術家463=274,民87.03,頁21。
鄭政煌,<子、孑、孓--鄭政煌個展>,藝術家465=276,民87.05,頁533。
盧仕純,<多重人格的變裂演出- 評陳建北的「介面」個展>,藝術家542=321,民91.02,頁253。
謝金蓉,<文學裡的最後黃埔精神>,新新聞八八九期,頁94。
藝術家廣告,<有了這樣一位畫家--把情慾和食慾做快樂結合的鄧文貞>,藝術家532=315,民90.08,頁491。
龔義昭,<遊、玩笑與物戀-- 談「幽鬱的玩笑」張秉正裝置作品展>,藝術家496=295,民88.12,頁53。
報刊文章:
李維菁, <類似加護病房意象,嗅得出他對土地的愛-陸培麟新展 嘆口氣般說疏離>,中國時報,民87.2.3.。
的互動>,中國時報,民87.4.12。
張伯順,<「幽鬱的笑」在北美館亮相-張秉正裝置展,探索人生真義>,聯合報,民88.11.22。
張伯順,<吳瑪俐讓作品與展場對話-怪車進場停放,觀念藝術發酵>,聯合報 ,民87.4.8,。
趙家麟,<黃金福繪眼看城市-「高雄獎」得主府城開個展,省思人與生活環境
蔡美娟,<探討老兵的悲情人生-吳瑪俐新作關懷男人>,聯合報,民87.10.28,
外文部分:
Altshuler, Bruce, The Avant-Garde in Exhibition,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1994
Bennett, Tony, The Birth of the Museum history, theory, politics, London Routledge, 1995.
Berger, Maurice, Fred Wilson:Objects and Installations 1979-2000, Uni. of Maryland Press, 2001.
Dean, David, Museum Exhibi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4.
Dickie, George, Art and the Aesthetic a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Ithaca Cornell Uni. Press, 1974.
Dickie, George,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An Analytic Approach, New York Oxford Uni. Press, 1997.
Duncan, Carol, Civilizing Rituals: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 London Routledge, 1995.(王雅各譯,《文明化的儀式:公共美術館之內》,台北:遠流,2000。)
Fyfe, Gordon, Art Power and Modernity-English Art Institutions, 1750-1950,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0.
Greenberg, Reesa, ed., Thinking about Exhibitions, London Routledge, 1996.
Kaye, Nick, Site-Specific art:performance, place and documentation,
McClellan, Andrew, Inventing the Louvre:Art, Politic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Modern Museum in Eighteen-Century Paris, Uni.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O'Doherty, Brian, Inside the White Cube The Ideology of the Gallery Space, Uni.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Pearce, Susan M., ed., Museum Studies in Material Culture, Leicester Uni. Press,1989.
Reiss, Julie H., From Margin to Center-The Spaces of Installation Art, MIT Press, 2001.
Rose, Cordelia, Courierspeak A phrase book for couriers of museum objects, 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993.
Sheehan, James J., Museums in the German Art World:From the End of the Old Regime to the Rise of Modernism, Oxford Uni. Press, 2000.
Suderburg, Erika, ed., Space, Site, Intervention Situating Installation Art, Uni. of Minnesota Press, 2000.
Vergo, Peter, ed., The New Museology, London Reaktion Books, 1989.
Catherine Grout著,姚孟吟 譯,《藝術介入空間》(Pour de l'art dans notre quotidien),台北:遠流,2002.5.。
Jean Baudrillard著,林志明 譯,《物體系》(Le systeme des objets),台北:時報文化,1997.6.。
Jean Baudrillard 著,洪凌 譯,《擬仿物與擬像》(Simulacres et Simulation),台北:時報文化,1998.6.。
Norbert Lynton著,楊松鋒 譯,《現代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modern art ),台北:聯經,2003.12.。
Peter Buerger著,蔡佩君、徐明松 譯,《前衛藝術理論》(Theorie der Avantgarde),台北:時報文化,199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