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742301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9 、訪客IP:18.222.194.128
姓名 魏竹聯(Zhu-Lian W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資訊管理學系
論文名稱 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之媒體豐富性研究
相關論文
★ 以個案研究法探討機械式組織之資訊系統導入★ 銀行企業內部網路導入TCP/IP通信協定之研究
★ 後金控時代臺灣地區金融服務業 薪資決策支援系統之設計研究 --以一家中型證券商為例★ 影響數位在職訓練之學習態度及行為意向研究
★ 台灣銀行業導入電子商務線上金流訊息標準之研究★ 國防訓儲軍士官制度評估
★ 以關係承諾角度探討組織中軟體專案開發之個案研究★ 企業工作流程再造之研究─以銀行發卡流程為例
★ 以個案研究法探討B2B電子商務導入之研究—以汽車售後服務件製造商為例★ 以個案研討方法探討公文簽核流程再造之研究- 以變更資訊部門服務為例
★ 醫療資訊系統之資訊安全危安因素探討以台北某醫學中心為例★ 資訊部門專案經理派遣人員之個案研究
★ 綠色供應鏈管理資訊系統導入問題分析與探討-以A公司為例★ 企業導入企業資源規劃(ERP)對作業流程之影響-以A公司為例
★ 客訴處理電子化流程管理-以飲料業為例★ 以個案研究法探討企業垃圾郵件防堵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因此,本研究從媒體豐富理論的觀點出發,以實驗法的方式,透過不同任務與媒體的組合,來探討網路媒體之媒體豐富性。其中自變數包括溝通媒體與任務複雜度。依變數包括了溝通滿意(過程滿意與媒體滿意)與任務績效(決策品質與決策時間)。研究結果發現:
1.無論採用何種任務,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對決策品質並無差異,但需要花費較多的溝通時間。
2.無論使用那種溝通媒體,不同的任務的複雜度對過程滿意均無影響。此外,對於傳統媒體而言,協商型任務有較高媒體滿意;對於網路媒體而言,智力型任務有較高媒體滿意。
3.由於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在智力型任務上對決策品質並無差異,且具有較高媒體滿意效果。因此,網路媒體較適用於智力型任務上。
根據以上的研究結果,本論文在最後給予學術界與實務界一些建議,提供業界再使用網路媒體時,所應注意的方向,希望能提供學術界與實務界參考之用。
關鍵字(中) ★ 網路媒體
★ 媒體豐富理論
★ 媒體豐富性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範圍5
第四節 預期貢獻6
第五節 研究程序6
第六節 論文架構8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網路媒體的特性9
第二節 組織資訊處理觀點15
第三節 溝通媒體選擇觀點19
第四節 溝通媒體與工作績效的關係25
第五節 媒體豐富實驗相關研究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30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30
第二節 研究架構30
第三節 變項的定義與操作化設計33
第四節 研究假說36
第五節 研究設計38
第四章 資料分析45
第一節 統計方法45
第二節 量表信度檢定46
第三節 假說一之檢定47
第四節 假說二之檢定59
第五節 研究假說彙整與討論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4
第一節 研究結論74
第二節 對實務的建議76
第三節 研究貢獻77
第四節 研究限制77
第五節 後續研究建議80
參考文獻81
附錄一 問卷A1-1
一、先備知識測驗A1-1
二、學習成效測驗A1-2
三、後測問卷A1-6
附錄二 實驗系統A2-1
一、網路媒體智力組A2-1
二、網路媒體協商組A2-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王瑞之,(1997),平面媒體入侵WWW,網路通訊,第200期,頁68-72。
[2]林朝賢、賴香菊,(1995),資訊高速公路在企業經營顧客服務上之應用研究,第六屆資訊管理學會研討會論文集。
[3]吳心恬,(1997),媒體特性對說服效果之影響--WWW媒體之實驗室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 陳文生,(1996),網路化互動媒體知覺特性與應用需求關係之研究-以台灣網路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5] 張春興,(1998),「實驗觀察研究」,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第六章,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東華書局,159-188。
[6] 鄭嘉琪,(1999),不同溝通管道對個人投資者投資下單決策的影響:WWW,電話,面對面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 網際網路資訊情報中心,(Accessed 10, May, 2000),網路逐漸取代媒體?及我國網際網路使用人口成長情形 < http://www.find.org.tw/>,資策會。
二、英文部份
[1] Boehlefeld, S. P., (1996). “Doing the Right Thing:Ethical Cyberspace Research,”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12, 141-152.
[2] Daft, R.L., Lengel, R.H., (1984). ” Information Richness:A New Approach to Managerial Behavior Organization Desig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 Behavior, 6, 191-233.
[3] Daft, R.L., Lengel, R.H., (1986). “A Proposed Integration Among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Media Richness, and Structural Design, “ Management Science, 32 544-572.
[3] Daft, R.L., Lengel, R.H., (1986). “A Proposed Integration Among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Media Richness, and Structural Design, “ Management Science, 32 544-572.
[3] Daft, R.L., Lengel, R.H., (1986). “A Proposed Integration Among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Media Richness, and Structural Design, “ Management Science, 32 544-572.
[6] Lauond, K.C., Laudon, J.P., (1998).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New Approaches to Organization & Technonolgy, Prentice Hall, Inc.
[7] Delone, W.H., Mclean, E.R., (1992). “ 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The Quest for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 3, 1, 60-95.
[8] Fulk, J., Steinfield, C.W., Schmitz, J., Power, J.G., (1987). “A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of Media Use in Organization, “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4, 5, 529-552.
[9] Gunasekaran, A., Love, P.E.D., (1999). “Current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Busi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19, 105-120.
[10] Hoffman, D.L.,Novak, T.P., (1996). “Marketing in Hypermedia Computer-Mediated Enviroments:Conceptual Model,” Journal of Marketing, July, 60, p50-68
[11] Markus, M.L., (1987). “Toward a “Critical Mass” Theory of Interactive Media: Universal Access, Interdependence and Diffus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4, 5, 491-511
[11] Markus, M.L., (1987). “Toward a “Critical Mass” Theory of Interactive Media: Universal Access, Interdependence and Diffus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4, 5, 491-511
[13]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2ed,” New York: McGraw-Hill .
[14] Rice, R.E., (1992). “Task analyzability, Use of New Media, and Effectiveness: A Multi-site Exploration of Media Richness,” Organization Science, 3, 475-500.
[14] Rice, R.E., (1992). “Task analyzability, Use of New Media, and Effectiveness: A Multi-site Exploration of Media Richness,” Organization Science, 3, 475-500.
[16] Sproull, L., Kiesler. S., (1986). “Reducing Social Context Cues: The Case of Electronic Mail,” Management Science, 32, 1492-1512.
[17] Suh, K.S., (1999). “Impact of Communication Medium on Task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An Examination of Media-Richness Theory, “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5, 295-312.
[18] Zmud, R., Lind, M., Young, F., (1990). “An Attribute Space for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 4, 440-457 .
指導教授 范懿文(Yi-Wen Fan) 審核日期 2000-6-1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