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125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2 、訪客IP:3.16.78.141
姓名 陳義隆(I-Lung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臺灣武道活動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Budo(Japanese martial art) activities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zation era)
相關論文
★ 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 朴子-一個近海街市的歷史變遷
★ 殖民主義與體育 日治前期(1895-1922)臺灣公學校體操科之研究★ 黨團、軍事與教育-一九五○年代學生軍訓進入校園之研究
★ 日治時期蕃童教育所之研究(1904-1937年)★ 台北市公共巴士之發展 (1912-1945年)
★ 埔里酒香‧酒鄉埔里─埔里酒產業之發展(1917-2000)★ 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討 (1950-1996)
★ 蘆洲:一個長期環境史的探討(1731-2001)★ 戰後台灣平埔研究與族群文化復振運動:以噶瑪蘭族、巴宰族、西拉雅族為中心
★ 台北咖啡館之研究---以文人活動為中心的探討(1949-1989)★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之研究(1908-1935)
★ 台灣棒球運動之研究(1920~1945年)★ 日治時期臺灣治水事業之研究
★ 台灣黨外雜誌對黨外運動的作用(1979~1986)—以《八十年代》系列、《美麗島》、《蓬萊島》系列兩大路線為例★ 臺灣海關艦艇移撥海岸巡防署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以日本殖民時期,臺灣之武道活動為主軸,說明經過明治維新運動後,日本傳統的武道文化,如何在時代的變遷當中延續下來,並經由出身武士或下級貴族的階級,在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全面歐化運動的過渡期間,如何將武士應用於戰場之技術,轉變為精神與身體規訓的「武道」。且在其過程當中,藉由戰勝清廷之甲午戰爭,所營造尚武的社會風潮下,組織而成「大日本武德會」,並在此風潮中,將延續而下的武士道文化加入日本的教育體系,造成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的武道文化移植所建構的前身。
日本快速進入近代資本主義的國家之林同時,相對的也讓日本走向對外侵略之路。自甲午戰爭(1894~1895)延續至日俄戰爭(1904~1905)戰勝後,武道組織擴展到日本各都、道、府、縣,甚至透過不斷的請願活動,將武道行諸於教育體制中。正因日本侵略的軍國主義與對外戰爭。所以皇民武道的精神與身體的鍛鍊,在此應用之際更顯重要。主導此相關事項之「大日本武德會」,此時的角色扮演被明顯的凸顯出來。在戰時體制下,政府大力介入,武德會也改組成為政府的外廓組織;其內部組織、角色扮演以及在臺灣所推行的活動內容、建制於教育體制下的變化,當時時空環境中,「武道」以何種模式與內容,灌輸於殖民地臺灣?並嘗試以當時的資料與數據,反映出當時台灣所被形塑與引導的內容。乃至於隨著戰事的結束之後,臺灣與日本對於這些「武道」活動有何延續與變化,則為本文所欲闡述。
日本武士道文化及近代武道之間有著長遠的相互變化,但殖民時期台灣武道文化移植與生根,在時代變化下的目的與演進,隨著活動與組織化的出現,將此一特殊的文化素材加諸在臺、日教育體制中。並從日本武道源流,探討近代武道的發展,進而在移植至台灣之過程,對於武道文化的內容與變化加以論述。藉由日人武道教育的傳承與移植至臺人的內容,以及報紙、雜誌報導的相關記錄,藉此勾勒出時代的變遷之下,日本政府對於臺灣武道活動、教育等推廣上的內容以及變化。
摘要(英) The study focused on the history of the Budo (Japanese martial art) activitie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zation in Taiwan. It described how the traditional Budo culture survived after Meiji Reform(the period when Japan engaged in the total “Europeanization”in the aspects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 and transformed form the martial arts of Samurai for the battle field into the Budo as daily practices of spiritual and physical training by the people who were the former Samurai or the lower noble class. During the period, Japan won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the whole Japanese society valued the spirits of Samurai, the Great Japan Budo Moral Association was established. During the period, the whole Japanese educational system was implanted with the Samurai spirits. Taiwan, as a Japanese colony, was influenced by the social trends of Budo. The Budo culture were introduced into Taiwan alone with the Japanese educational system.
While Japan transformed into a capitalism country, Japan start the invasion to the countries of neighborhood. Succeeded by the victory of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Japan won the Russo-Japanese War of 1904~1905, the Budo organizations increased quickly and diffused into each region and each level of governance. Further more, by continuous petitions, the Budo was enforced by the education system. For the encourage of the militarism and the victories of invasions, the Budo spirits was highly valued and encouraged. The role of the Great Japan Budo Moral Association was remarkable highlighted during the period. During the war time, Japanese government interfere the operation of Great Japan Budo Moral Association and became the governmental affiliate organization. The thesis tried to find out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roles, activ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s within the civil educational system of Great Japan Budo Moral Association in Taiwan during the colonization period. Also, the thesis tried to identify by which ways and contents the Budo cultures were used and cultivated among the Taiwanese in the context of colonization period. Then, the thesis tried to show the legacy and interaction of Budo culture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after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The Samurai culture and the modern Budo have a long term relation of interplay. During the colonization period, the Budo culture was introduced into Taiwan then rooted and developed locally. The aims and mission of Budo evaluated wit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and embedded into the education system both in Japan and Taiwan. The thesis also described the content and changes of Budo during the history form the beginning of Budo and development in modern time then finally introduced to Taiwan. The thesis collected the contents of the Budo educational materials in Taiwan, the clippings of newspaper and magazines and analyzed the conten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s of the contents which were used by the Japanese colony government on the purposes of Budo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in Taiwan.
關鍵字(中) ★ 劍道
★ 武道教育
★ 武道活動
★ 大日本武德會
★ 柔道
關鍵字(英) ★ Judo
★ Kendo
★ Budo education
★ Budo activities
★ Dai-Nippon-Butokukai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章 日本近代武道發展 13
第一節 武道活動的歷史脈絡 14
第二節 武道教育請願運動 20
第三節 大日本武德會的成立 26
小結 37
第二章 武德會臺灣支部與武道傳入 39
第一節 武德會臺灣分部之成立與經營 40
第二節 武德會與臺灣武道活動 55
第三節 臺灣與其他分部比較 64
小結 71
第三章 台灣的武道組織與教育 73
第一節 警察的武道活動 74
第二節 學校與武道教育的連結 95
第三節 臺灣學生武道組織與活動 106
小結 120
第四章 戰時的武道活動 121
第一節 戰時的武道內容與變化 122
第二節 戰時的武德會 142
第三節 戰後的武道身影 156
小結 167
結論 169
參考書目 173
附錄一 臺灣武道發展大事表 181
附錄二 1933年臺灣地區警察(監獄)劍道高階人口表 195
附錄三 1933年臺灣地區警察(監獄)柔道高階人口表 198
附錄四 大日本武德會會長一覽表 201
附錄五 劍道界耆老曾海雄先生口述訪問稿 203
附錄六 〈劍道簡介〉(教士八段謝德仁、鍊士六段吳建堂合撰) 207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史料
(一) 報章雜誌
《臺灣日日新報》,1896-1944。
《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917-1926。
《臺灣警察時報》,1926。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徐國章譯註《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篇(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5年)。
富山可誠,《大日本武德會臺灣支部 劍道同志會會誌》第三號,臺北市:劍道同志會,昭和3年(1928)3月。
富山可誠,《大日本武德會臺灣支部 劍道同志會會誌》第五號,臺北市:劍道同志會,昭和3年(1928)11月。
富山可誠,《大日本武德會臺灣本部劍道同志會會誌—始政四十週年記念博覽會特輯號》,臺北市:劍道同志會,昭和10年(1935)11月。
富山可誠,《臺灣劍道同志會會報 昭和8年》,臺北市:臺灣劍道同志會,昭和8年(1933)12月。
富山可誠,《臺灣劍道同志會會報 昭和6年》第二號,臺北市:臺灣劍道同志會,昭和6年(1931)8月。
富山可誠,《臺灣劍道同志會誌》,臺北市:劍道同志會,昭和12年(1937)8月。
(二)日治時期武道相關文書
丸山三造,《日本柔道史》,東京:大東出版社,昭和17年(1942)5月。
千葉周作遺稿,千葉勝太郎編輯,《劍法秘訣》,東京市:千葉勝太郎發行,大正4年(1915))2月。
千葉長作,《國民劍道教範》,東京市:富田文陽堂,大正5年(1916)11月。
小川多仲,《日本の武道劍法》,臺南市:臺南新報社印刷部,大正13年(1924)9月。
山田次朗吉,《日本劍道史》,東京市:水心社,大正11年(1922)10月初版,昭和18年(1943))6月八版。
山田次朗吉,《劍道集義》,東京:東京商科大學劍道部,大正11年(1922)10月。
山田次朗吉,《劍道極意義解》,東京市:水心社,昭和12年(1937)7月。
山田次朗吉,《劍道叢書》,東京市:水心社,昭和11年(1936)年11月)。
山田次朗吉,《續劍道集義》,東京:東京商科大學劍道部,昭和3年(1928)。
中邑幾太,《柔道及劍道の心理》,東京市:中文館,昭和11年(1936)1月。
中島石教、山本春三,《小學校武道精義 柔道篇》,東京、大阪:東洋圖書株式合資會社,昭和14年(1939)8月。
井上俊,《武道の誕生》,東京都:吉川弘文館,平成16年(2004)8月。
平岡勇三,《武道範士、教士、鍊士名鑑》,東京市:大日本武德會雜誌部,昭和12年(1937)。
本田親民,《武道原論》,東京市:講道館,昭和15年(1940)。
永田重隆,《臺灣體育之理論及實際研究》,臺北:臺美堂子供世界社,昭和2年(1927)。
田島實夫,《準正科小公學校武道》,臺北:臺北學藝社,昭和14年(1940)11月。
仲宗根源和,《武道極意物語》,東京:師子王文庫發行部,昭和13年(1938)。
折戶傳吉發行,《臺灣總督府臺北第一師範學校附屬第一國民學校一覽, 昭和十六年十月》(臺北市:盛文社,昭和16年(1941)11月)
帆足理一郎,《教育改造論》,東京:新生堂,大正9年(1918)9月。
竹村豐俊編,《臺灣體育史》,臺北 : 臺灣体育協會,昭和8(1933)年。
羽田隆雄,《武士道師道》,東京:培風館,昭和15年(1940)。
西田直二郎,《日本武士道その歷史的研究》,東京:岩波,昭和11年(1936)。
吳文星等主編,《臺灣總督田健治郎日記(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7月。
吳建堂,《竹刀と共に》,臺北:福元印刷,1986年3月。
吳建堂,《續文武仁之旅》,臺北:福元印刷,1986年9月。
志村伊三郎,《國體武士道》,東京:師子王文庫發行部,大正5年(1914)5月。
谷田左一,《劍道神髓指導法詳說》,東京:秋文堂,昭和9年(1934)10月。
岡本瓊二,《教育勅語時代思想的解釋と新說話》,東京:日本教育學會,昭和5年(1930)。
松川國雄,《柔道手引草》,臺北:松川國雄,昭和12年(1937)9月。
松川國雄,《劍道教育の實際》,臺北:松川國雄,昭和12年(1937)。
松川圀雄,《劍道讀本》,東京市:竹井書店,昭和14年(1939)。
松岡辰三郎,《學校柔道》,東京:大阪屋號書店,大正9年(1920)7月。
金子近次,《劍道學》,東京:聚英閣,大正13年(1924)11月。
金光彌一兵衛,《新式柔道》,東京市:隆文館,大正15年(1926)。
宮脇泰軒,《小學校に於ける柔道と其の指導》,東京:明治圖書株式會社,昭和12年(1937)。
柴田廉,《臺灣同化策論》,臺北市:晃文館,大正12年(1923)2月。
財團法人中央教化團體聯合會,《教育敕語精神》,東京市 : 財團法人中央教化團體聯合會,昭和5 年(1930)。
高木正信,《臺灣武道の精華)》,新竹:臺灣沿革史發行所,昭和8年(1933)。
高野弘正,《劍道及劍道史》(武道全集第二卷)》,東京市:平凡社,昭和9年(1934)12月。
高野弘正、佐騰卯吉,《最新劍道教範》,東京市:東京開成館,昭和5年(1930)11月。
高野佐三郎,《劍道》,東京都:島津書房,大正四年(1915)。
高野佐三郎、高野弘正,《小學劍道指導書》,東京、大阪:東洋圖書,昭和11年(1937)12月。
高野佐三郎、高野泰正,《國民學校體鍊科武道要義(劍道篇)》,東京都:八光社,昭和15年(1940)。
陸軍戶山學校劍術科,《劍術教範詳解》,東京市:陸軍戶山學校將校集會所,昭和10年(1935)。
堀田捨次郎,《圖解劍道教範》,東京市:二松堂,大正11年(1922)5月。
堀田捨次郎,《劍道講話》,東京市:三笠書房,昭和13年(1938)11月。
富山可誠,《劍道ノ概要》,臺北市:三協活版社,大正15年(1926)10月。
菅原定基,《武藝全書》第二編柔術,大阪市:中川玉成堂,明治32年(1899)2月。
隈元實道,《武道教範》,東京市:芳山房,昭和15年(1940)。
圓尾歸心,《柔道入門るり極意まで》,東京:更新社,大正15年(1926)。
道寺友山原,《完本武道初心集》,東京市:三教書院,昭和18年(1943)。
磯野清,《日本武士道詳論》,東京:目黑,昭和16年(1941)三版。
繩田忠雄,《剣道の理論と實際》,東京:六盟館,昭和13年([1938)。
櫻庭武,《日本教育 柔道要義》,東京:培風館,昭和15年(1940)5月。
(三)日治時期武道相關教科書
平松譽資事、松澤源治郎,《小公學校武道指導細目一覽表》,臺北:臺北第一師範學校,昭和14年(1939)11月。
平松譽資事、松澤源治郎,《小公學校武道教授細目 (第五、六年級劍道之部)》,臺北:臺北第一師範學校,昭和15年(1940)。
佐藤憲正,《國民學校準據 體操‧武道教授細目》,臺北:臺北第二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昭和15年(1940)12月。
金子近次,《中等學校一年生の劍道教授法》,東京:精文館,昭和6年(1931)3月。
金子近次,《中等學校二年生の劍道教授法》,東京:精文館,昭和6年(1931)3月。
金子近次,《中等學校三年生の劍道教授法》,東京:精文館,昭和6年(1931)3月。
金子近次,《中等學校五年生の劍道教授法》,東京:精文館,昭和6年(1931)5月。
金子近次,《中等學校四年生の劍道教授法》,東京:精文館,昭和6年(1931)5月。
馬場豐二,《小學生、中等學生劍道讀本》,東京、大阪:田中宋榮堂,昭和12年(1937)。
臺北市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正榕會,《小公學校武道科指導細目》,臺北:臺北市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正榕會,昭和15年(1940)。
臺北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正榕會編,《小公學校武道科指導細目》,臺北市:臺灣子供世界社,昭和15年(1940)8月。
臺北第二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啟明會編,《國民學校準則 體操、武道教授細則 第五、六學年高等科》,臺北:神保商店,昭和15年(1940)8月。
臺灣總督府,《國民精神總動員實施概要》,臺北市:小榮本印刷,昭和13年(1938) 12月。
(四)工具書、其他
二木謙一、入江平康、加藤寬,《日本史小百科〈武道〉》,東京都:東京堂,1998年(平成10)2月再版。
中村民雄,《史料 近代劍道史》,東京都:島津書房,1985年(昭和60)4月。
田中一二著,李朝熙譯,《臺北市史—昭和六年》,臺北:北市文獻委員會,1998年6月。
渡邊一郎編,《史料 明治武道史》,東京都:新人物往來社,昭和46年(1971)7月。
臺中廳臺中州役所編,《臺中州管內概況及事物概要》昭和八年~昭和十五年,臺北市:成文出版社,民74年(1985)。
臺中廳編,《臺中廳行政事物並に館內概況報告書(一)》,臺中:編者,大正7年(1916)。
臺灣教育研究會編,《昭和十五年版 臺灣教育年鑑》,臺北市:臺灣教育研究會,昭和15年(1940)。
臺灣新聞社,《臺中市史》,臺中:編者,昭和9年(1934)。
臺灣總督府臺北第一師範學校附屬第一國民學校,《臺灣總督府臺北第一師範學校附屬第一國民學校一覽》,臺北:臺北第一師範學校,昭和16年(1941)11月。
諸橋徹次,《大漢和辭典》,東京:大修館,昭和35年(1960)。
警視廳史編輯委員會,《警視庁史 昭和前編》,東京都:警視廳,昭和53年3版。
笹間良彥,《圖說日本武道辭典》,東京都:柏書房,2003年5月。
二、專著
(一)中文
中嶋直二,《日本劍道》,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年。
卞鳳奎譯,《中村孝志教授論文集—日本南進政策與臺灣》,臺北縣:稻鄉,2002年4月。
王家驊,《儒家思想與日本文化》,臺北:淑馨,1994年。
王墨林,《後昭和的日本像》,臺北:稻禾,1991年。
司馬嘯青,《櫻花˙武士刀─日本政要與臺灣五大家族》,臺北:稻鄉,1998年。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海峽學術,2003年。
李永熾,《日本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1992年。
李永熾,《日本近代思想論文集》,臺北:稻鄉,1998年。
李登輝日文原著,蕭志強譯,《「武士道」解題:做人的根本》,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4年。
林呈蓉,《前近代日本對外方針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
林明德,《日本史》,臺北:三民,2003年2月初版七刷。
林茂生著,林詠梅譯,《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臺北:新自然主義,2000年。
林繼文,《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臺北縣:稻鄉,1996年。
姚浙生撰稿,《楝花盛開的回憶-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展圖錄》第一冊總論篇/課程篇,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5年。
張炎憲等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下),臺北縣:玉山社,1996年。
梁華璜,《臺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研究》,臺北縣:稻鄉,2001年。
梁華璜,《總督府南進政策導論》,臺北縣:稻鄉,2003年。
許極燉,《臺灣近代發展史》,臺北:前衛,1996年。
郭弘一,《劍道入門》,臺北:清流,1978年。
陳水逢,《日本文明開化史略》,臺北:臺灣商務,2000年5月修訂版三刷。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2002年。
黃滄浪、李佐治,《柔道學》,高雄:文立,1973年再版。
黃頌顯,《臺灣與日本關係史新論》,臺北:海峽學術,2003年。
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臺北:臺灣商務, 2002年。
新渡戶稻造著,吳容宸譯,《武士道—影響日本最深的力量》,臺北:先覺 2003年。
新渡戶稻造著,蘇癸珍譯《武士道(中英對照本)》,臺北:協志工業叢書,1985年。
楊碧川,《日據時代臺灣人反抗史》,臺北縣:稻鄉,1996年6月再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史》,臺北:衆文,1990年。
薩依德(Edward W.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臺北:立緒文化,2004年。
(二)日文
入江康平,《武道文化の探求》,東京都:不昧堂,2003年(平成15)3月。
入江康平等,《日本武道學研究:渡邊一郎教授退官記念論集》,東京:島津書房, 1988(昭和63)年3月。
山本禮子,《米国對日佔領政策と武道教育—大日本武德会の興亡》,東京都:日本図書センター,2003年。
山本禮子,《殖民地臺灣の高等女學校研究》,東京都:文昇堂,1999年。
井上俊,《武道の誕生》,東京都:吉川弘文館,2004年(平成16)8月。
佐佐木杜太郎,《武士道は生きてしる》,(東京:原書房 1981年9月)。
松前重義 編,《武道思想の探究》,(東京:東海大學出版會1989年4月第三刷發行)。
財團法人全日本劍道連盟,《五十年史》,東京都:サトウ印書館,2003年。
財團法人全日本劍道連盟,《劍道の歷史》,東京都:朝日新聞出版,2003年。
渡邊一郎,《武道論》(東京:筑波大學體育學系,昭和56(1981)年3月)。
熊谷直,《日本の軍隊?#12418;のしり物語》,東京都:光人社,1998年。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辛德蘭,〈日治時期臺灣的大日本武德會(1900-1945)〉,《兩岸發展史研究》,第二期(2006.12)。
周婉窈,〈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新史學》第5卷第2期(1994.06)。
陳信安,〈臺灣日治時期武道場建築之發展歷程〉,《史聯》第34期(1999.06)。
(二)學位論文
井野川伸一,〈日本天皇制與臺灣「皇民化」〉,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何義麟,〈皇民化政策之研究─日據時代末期日本對臺灣之教育政策與教化運動〉,中國文化大學日研所博士論文,1985年。
呂耀宗,〈臺灣柔道史(1952-1970),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論文,2000年。
李崇憘,〈日本時代臺灣警察制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范燕秋,〈日本帝國發展下殖民地臺灣的人種衛生(1895-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陳小平,〈合氣道歷史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論文,2002年。
陳信安,〈臺灣日治時期武德殿建築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凱雯,〈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敏原,〈論教育與規訓----以日治時期臺灣的皇民化現象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謝仕淵,〈殖民與體育─日治前期(1895-1922)臺灣公學校體操科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論文,2002年。
藤井康子,〈日治時期臺灣中學校之形成—教育目的、制度、背後支柱〉,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指導教授 戴寶村(Pao-Tsun Dai) 審核日期 2008-7-1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