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126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4 、訪客IP:3.14.244.183
姓名 周修平(Xiu-Ping Zho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藝術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郎靜山﹝1892-1995﹞中國畫意攝影研究
相關論文
★ 清王炳仿趙伯駒桃源圖研究 兼論乾隆朝畫院設色山水創作★ 畫學復興思救國-論黃賓虹畫學中的救國思想與其晚年的北宋畫風
★ 臺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 傅抱石對<畫雲台山記>的詮釋與其國畫改革的關係
★ 董希文之「油畫中國風」研究★ 李日華繪畫鑑藏品味之研究
★ 豐子愷文人抒情漫畫研究--以1937年以前畫作為例★ 北宋墨竹繪畫研究
★ 金農.羅聘.黃慎的神佛鬼魅像研究★ 儒士.貳臣.收藏賞鑒家--孫承澤(1592-1676)之生活.繪畫品味與影響
★ 梁鼎銘(1898-1959)大陸時期西畫創作研究★ 休寧貴公子,邗上大畫師-查士標生平與繪畫研究
★ 吳偉人物畫風格研究★ 梅清(1623-1697)的生平與藝術
★ 戴本孝生平與繪畫研究★ 乾隆宮廷製作之西湖圖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郎靜山是中國攝影史上的重要人物。在1930年代,他藉著中國畫意集錦成為各界矚目的攝影名家,作品更是受到各國攝影沙龍的青睞,往後郎靜山便在這條中國畫意攝影的道路上,堅定地走過了六十餘年。
郎靜山的一生擁有絕大多數攝影家難以企及的聲譽和尊崇,生前獲獎、榮銜多不勝數,死時國旗覆棺,備受世人景仰。但這些聲譽與尊崇卻也將郎靜山過度地「大師化」,掩蓋了他真實而人性的一面。相對於這些無以復加的大師光環,部分人士卻提出否定的立場,認為郎靜山的作品既呆板又僵化,並給予郎靜山及其手創的中國攝影學會毫不留情的批判。郎靜山的攝影創作自1950年代起,的確已走入格套、公式化的困境,但這並不表示他的攝影藝術毫無任何值得思考及分析的餘地。面對正反兩極的看法,筆者將試圖從時代情境、創作者的自我意念,以及政治社會等不同的面向再作探究。
關鍵字(中) ★ 官方文藝政策
★ 中國畫意攝影
★ 集錦攝影
★ 影繪
★ 文人幻境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次
前言 /1
第一章 郎靜山的早年生活與攝影事業 /5
第一節 幼年的回憶 /5
第二節 在上海的工作與生活 /8
第三節 藝術攝影的風潮 /14
第四節 中國攝影家的使命 /21
第二章 郎靜山的中國畫意攝影理論與美學立場 /25
第一節 攝影畫論 /25
一、色調 /26
二、透視 /27
三、位置 /28
四、氣韻 /29
五、品格 /30
第二節 集錦攝影 /30
一、靜山集錦作法 /34
二、集錦攝影與謝赫六法 /36
第三節 攝影美學上的定見 /41
小結 /44
第三章 攝影如畫與文人幻境顯影 /46
第一節 實景山水、集錦山水與人工造景 /46
一、1930年代的實景山水 /46
二、1930年至1950年的集錦山水 /47
三、1950年以後的集錦山水 /50
1、「舊瓶新釀」— 新舊影像的結合 /50
2、「以小見大」— 非實景素材的使用 /53
第二節 動植物作品 /55
一、花鳥 /56
二、竹、梅、蘭 /58
三、仙鶴、祥鹿 /59
四、虎、獅猛獸 /63
第三節 影繪 /64
一、山水 /66
二、動植物作品 /67
三、象形文字 /67
第四節 文人的身影及生活 /68
小結 /71
第四章 台灣的政治情境與郎靜山的攝影藝術 /73
第一節 政治宣傳下的角色扮演 /73
第二節 官方的文化政策 /77
第三節 不同的攝影觀點 /84
結論 /90
圖版 /93
參考資料 /171
附錄:郎靜山年譜 /177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一、專書
中國攝影學會編,《祖國河山攝影專刊》(台北:中國攝影學會,1953)。
中國時報編輯部編,《台灣戰後五十年 土地、人民、歲月》(台北:中國時報,1995)。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編,《華岡博物館珍藏郎靜山先生集錦攝影》(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1997)。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紀要》(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1)。
水祥雲,《祥雲文集》(台北:協林印書館,1988)。
王概等,《芥子園畫傳 巢勳臨本(山水)》(香港:中華書局,1986)。
台灣攝影年鑑編輯委員會編,《台灣攝影年鑑綜覽:台灣百年攝影 ~1997》(台北:原亦藝術空間,1998)。
丘桑編,《黃帝子孫之元氣 民國奇才奇文系列:于右任卷》(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李永翹,《張大千全傳(上、下卷)》(廣州:花城出版社,1998)。
李漁著,王連海註釋,《閒情偶寄圖說(下)》(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
阮榮春、胡光華,《中國近代美術史1911-1949》(台北:台灣商務,1997)。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林惺嶽,《台灣美術風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俞劍華,《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
俞劍華編,《中國畫論類編(上、下)》(台北:華正書局,1984)。
胡運驊,《中國盆景》(香港:萬里書店,1987)。
計成著,趙農註釋,《原冶圖說》(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 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
郎靜山,《郎靜山攝影專刊 第一集》(上海:自印,1939)。
郎靜山,《郎靜山攝影專刊 第二集》(上海:自印,1941)。
郎靜山,《靜山集錦》(上海:桐雲書屋,1947)。
郎靜山,《靜山集錦Composite Pictures and Chinese Art by Chin-san Long FRPS-APSA》(台北:英文時事出版社,1951)。
郎靜山,《靜山集錦作法》(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
郎靜山,《靜山東京影展集》(出版者未詳,1961)。
郎靜山,《八德園攝景藝術》(台北:中國文化學院攝影研究會,1966)。
郎靜山,《張大千先生影展》(台北:中國文化學院攝影研究會,1966)。
郎靜山,《靜山攝景藝術The Art of Photography》(板橋: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1971)。
郎靜山,《靜山藝影》(台北:中國攝影學會,1972)。
郎靜山,《靜山先生九十大慶特刊》(台北:教育部等,1981)。
郎靜山、陳陽春,《藝術與生活》(台北: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中心,1989)。
徐中約著,計秋楓、鄭會欣譯,《中國近代史(下)1911-1998》(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0)。
陳申、馬運增等,《中國攝影史1840-1937》(台北:攝影家出版社,1988)。(原版為(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1987))。
許志浩,《中國美術社團漫錄》(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
許啟泰,《張大千的八德園世界1953-1989》(台北:台灣商務,2003)。
郭力昕,《書寫攝影 — 相片的文本與文化》(台北:元尊文化,1998)。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郎靜山百齡嵩壽攝影回顧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0)。
康添旺編,《郎靜山詩畫意趣攝影特刊》(台北:北美館 1988)。
葉淺予,《細述滄桑記流年》(北京:群言出版社,1992)。
張照堂,《影像的追尋 ─ 台灣藝術家寫實風貌1、2》(台北:光華,1987)。
張照堂、梁居正,《看見與告別 ─ 台灣攝影家九人意象》(台北:躍升文化,1990)。
張照堂,《鄉愁‧記憶‧鄧南光》(台北:雄獅美術,2002)。
傅申,《張大千的世界》(台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8)。
黃翰荻,《台灣攝影隅照》(台北:遠流,1998)。
黃可,《上海美術史札記》(上海;上海人民美術,2000)。
黃永玉,《比我老的老頭》(台北:印刻,2004)。
楊永善、楊靜榮,《中國盆景藝術》(台北:淑馨,1989)。
楊紹明主編,《攝影大師郎靜山作品集》(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1990)。
粥會同仁,《蘭谿寶鏡》(台北:台北粥會,1996)。
蔣介石,《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4)。
蔡繼福等,《上海攝影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1992)。
蔣繼生、舒宗僑、顧棣,《中國攝影史1937-1949》(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1998)。
劉半農,《半農談影》(上海:開明書店,1934)。
劉冰,《藝緣 藝壇名家‧父親‧我》(洛杉磯:美國長青文化公司,2003)。
樂恕人編,《張大千詩文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4)。
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 第4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
蕭永盛,《影心‧直情‧張才》(台北:雄獅美術,2001)。
蕭永盛,《畫意‧集錦‧郎靜山》(台北:雄師美術,2004)。
薛化元主編,《台灣歷史年表 終戰1(1945-1965)》(台北:業強,1993)。
謝家孝,《張大千的世界》(台北:時報出版社,1983)。
龍熹祖編,《中國近代攝影美術文選》(天津:天津人民美術社,1988)。
織田得能著,大佛衛等修訂,《佛教大辭典(修訂版)》(東京:大倉書店,1928)。
鶴田武良編,《中?近代美術大事年表》(大阪:和泉市久保惚記念美術館,1996)。
黎健強,The Life and Art Photography of Lang Jingshan (1982-1995)(香港大學博士論文,2000)。
Goldberg, Vicki. ed. Photography in Print: Writings from 1816 to the Present.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82.
Newhall, Beaumont. The History of Photography from 1839 to the Present. 5th ed. New York: Graphic Society, 1982.
Weston, Naef. ed. Man Ray : photographs from the J. Paul Getty Museum. Los Angeles : J. Paul Getty Museum, 1998.
二、報紙、期刊等專文
丁杉萱,〈活躍於三十年代影壇的“三友” — 訪老攝影家黃仲長〉(影印資料出處未詳,1981)。
小玫,〈決定一輩子跟了他 — 郎夫人楊惠亞〉,邱秀芷主編,《智慧的薪傳‧大師篇》(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4),頁31-34。
不患得失齋主,〈感光畫之介紹〉,《北洋畫報》,第478期(1930.5.29)。
孔嘉,〈怎樣拍攝中華的文化〉,〈中華攝影〉專刊,第141期,《中華日報》(1967.8.4),10版。
水祥雲,〈攝影與戰鬥文藝〉,中國攝影學會編,《攝影藝術論集》(台北:中國攝影學會,1955),頁6-7。
包立民,〈張大千與郎靜山〉,《大成》,第214期(1991.9.1),頁20、21。
辛文紀,〈攝影六十年的郎靜山〉,《中美月刊》,第9卷第6期(1964.6),頁4、5。
李玉玲,〈中國攝影學會存續關頭求再生〉,《聯合報》(1996.1.8)。
吳婉茹撰稿、梅新訪問,〈用相機顯影百年歲月〉,邱秀芷主編,《智慧的薪傳‧大師篇》(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4),頁23-30。
吳寅伯,〈追念郎老〉,《攝影報》,第117期(1995.4)。
吳嘉寶,〈讓我們的攝影文化起步走:從台灣百年攝影史料的整理談起〉,《雄獅美術》,第183期(1986.5),頁72-85。
吳嘉寶等編,〈中國、香港、台灣、韓國寫真史年表〉,東京都寫真美術館,《Asia View》(東京:東京都寫真美術館,1996),頁158-172。
周瘦鵑,〈華開二度記〉,〈自由談〉,《申報》(1928.11.12)。
周志剛,〈口述歷史:台灣第一場攝影研習班〉,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回首台灣百年攝影幽光:台灣影像風格與攝影特質的轉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頁51-55。
周志剛,〈攝影大師郎靜山的一生〉《歷史文物月刊》,第5卷第1期(1995.4),頁13-26。
周郁齡,〈探討70年代末期V-10視覺藝術群與紀實攝影消長關係下的主體意識〉,《藝術觀點》,第19期(2003.7夏季號),頁10-15。
周郁齡,〈離棄唯美主義的攝影美學:V-10歷史回顧掃瞄〉,《藝術觀點》,第19期(2003.7夏季號),頁16-22。
周郁齡,〈我們就是玩影像:訪張照堂談V-10〉,《藝術觀點》,第19期(2003.7夏季號),頁32-37。
俞劍華,〈參觀華社攝影展覽會記〉,〈自由談〉,《申報》(1928.3.16)。
胡永,〈業餘攝影新方向〉,《聯合報》(1965.2.20)。
郎靜山,〈吾怎樣開始學習攝影〉,《良友》,第150期(1940.1)。
郎靜山,〈攝影與中國繪畫藝術〉,中國攝影學會編,《攝影藝術論集》(台北:中國攝影學會,1955),頁1-3。
郎靜山,〈光社與美術攝影〉,《主義與國策》,第17期(1956.3.15),頁1、2。
郎靜山,〈一年來的中國攝影〉,《中國攝影》,第1卷第3期(1956.5),頁5、6。
郎靜山口述,呂天行撰寫,〈攝影生涯五十載〉,《新時代》,第1卷第11期(1961),頁48-50。
郎靜山,〈中國攝影史略〉,《中國攝景》(台北:中國攝影學會,1963.12),頁1-23。
郎靜山,〈集錦簡說〉,《中美月刊》,第9卷第6期(1964.6),頁5、6。
郎靜山,〈何時學照相〉,《公論報》(1965.4.6)。
郎靜山,〈張大千先生與中國畫〉,《中美月刊》,第10卷第4期(1965.4),頁3。
郎靜山,〈教職員詳歷表〉(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用,約1966)。
郎靜山,〈六十年來之中國攝影〉,葉公超主編,《二十世紀之藝術》(台北:正中書局,1967),頁370-420。
郎靜山,〈文化復興與攝影〉,〈中華攝影〉專刊,第141期,《中華日報》(1967.8.4),10版。
郎靜山,〈意在不言中〉,《中國時報》(1970.5.4)。
郎靜山,〈中國古代科學與攝影發展〉,《青年戰士報》(1972.12.19)。
郎靜山,〈哀大千〉,《中央日報》(1973.4.3)。
郎靜山,〈中國藝術與攝影〉,《文藝》,第48期(1973.6),頁24-29。
郎靜山,〈集錦照相八法〉,《文藝》,第48期(1973.6),頁30-33。
郎靜山演講,蔡東璧紀錄,〈攝影與人生〉,《攝影天地》,第9期(1975.9),頁5-8。
郎靜山口述,榮智文整理,〈中國攝影的發展〉,《漢聲》,第1期(1978.1),頁25-29、119-111。
郎靜山口述,廖俊傑筆記,〈移花接木‧賞心悅目 攝影技法與集錦照片〉,《中央日報》(1978.5.7)。
郎靜山,〈乾坤一鏡收〉,《中國時報》(1978.4.18)。
郎靜山,〈鏡裡乾坤七十載〉,《臺灣時報》(1978.11.10)。
郎靜山,〈攝影藝術談往〉,《大成》,第62期(1979.1),頁45-48。
郎靜山,〈父母親的結婚照:一百一十五年前的珍貴鏡頭〉,《聯合報》(1984.6.12)。
郎靜山,〈懷念大千先生〉,張大千先生紀念冊編輯委員會編,《張大千紀念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頁239。
郎靜山,〈我心中的台灣 捕影於山水間〉,《中央日報》(1985.1.3)。
郎靜山,〈真善美的心境界〉,《高級中學國文教師手冊 第2冊》(台北:國立編譯館,1985),頁189-202。
郎靜山,〈我的攝影藝術〉,《第十屆?真芸術?体連合 東京大?》(東京:日本?真協?,1988),頁49、50。
郎靜山口述,林淑蘭整理,〈他是位謙虛的領袖〉,《中央日報》(1988.1.6)。
郎靜山,〈白鶴攝影不知其紀〉,《聯合報》(1990.12.1)。
郎靜山口述,王維真整理,〈百年自述我的少年時代〉,《聯合報》(1992.5.2)。
郎靜山口述,王妙如採訪,〈世紀之愛〉,《中國時報》(1993.3.2)。
郎靜山的〈攝影史乘散記〉(未刊搞)。
郎靜山,〈我的攝影理念〉, 邱秀芷主編,《智慧的薪傳‧大師篇》(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4),頁17-20。
郎毓文,〈先父郎靜山先生的攝影藝術〉,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編,《華岡博物館珍藏郎靜山先生集錦攝影》(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1997),頁8-11。
郎毓文,〈父親郎靜山與他的藝術 寫在父親一百一十歲冥誕「郎靜山作品與科技藝術展前〉,《聯合報》(2000.6.2)。
郎毓秀,〈七十憶我的音樂生涯〉,刊於《傳記文學》,第54卷第3期(1989.3),頁27-35。
郎毓祥,《我的父親郎靜山》,《攝影報》,第117期(1995.4)。
紀惠玲,〈郎靜山累極了老先生苦不堪言!攝影學會誰交棒?〉,《民生報》(1989.3.20),
紀惠玲,〈台灣攝影界誰領風騷數十年?鄭桑溪駁流言〉,《民生報》(1989.4.1)
秦賢次,〈郎靜山 中國攝影界的先驅〉,《聯合報》(1995.4.14)。
徐凱倫,〈二屆全國影展觀感〉,《聯合報》(1958.4.4)。
莊靈,〈建立現代中國攝影藝術的方向— 從最近台北的幾個影展談起〉,《文星》,第64期(1963.2),頁43-47。
莊靈,〈從古典畫意到現代攝影〉,《中國時報》(1969.5.7)。
莊靈,〈從攝影的特質論攝影的藝術創造〉,《攝影天地》,第1期(1975.1),頁9-11。
莊靈,〈從攝影的特質論攝影的藝術創造(續)〉,《攝影天地》,第2期(1975.2),頁4-6。
莊靈。〈郎靜山先生與近代中國攝影〉,康添旺編,《郎靜山詩畫意趣攝影特刊》(台北:北美館 1988),頁10-15。
許綺玲,〈重探V-10昔日展的幾個「現代」身影〉,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回首台灣百年攝影幽光;台灣影像風格與攝影特質的轉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頁94-111。
黃永松,〈攝影團體 訪郎老黃老談北平光社和上海華社〉,《漢聲》,第1期(1978.1),頁30-36、114。
馬國亮,〈良友人影 萬象的獵影者〉,《良友》,第87期(1934.4)。
黃仲長,〈吾怎樣開始學習攝影〉,《良友》,第150期(1940.1)。
黃德初,〈介紹青年戰士報〉,《報學》,第1卷第8期(1955.12),頁126。
莊淑惠,〈仍待開發與深耕:台灣攝影藝術發展歷程與現況〉,《典藏今藝術》,第61期(1997.10),頁219-224。
郭力昕,〈一個時代的結束另一個時代的開始:台灣攝影界站在新的轉捩點〉,《中國時報》(1988.9.12)。
郭力昕,〈怎樣「大師」?如何「中國」? — 郎靜山:一世紀的攝影神話〉,《書寫攝影 — 相片的文本與文化》(台北:元尊文化,1998),頁19-28。
雪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 — 周鶴輝談郎靜山〉,邱秀芷主編,《智慧的薪傳‧大師篇》(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4),頁43-48。
陳申,〈郎靜山及集錦攝影研究〉,《Image影像雜誌》,第14期(1995.5),頁32-37。
陳葆真,〈文人畫的延伸 — 郎靜山的攝影藝術〉,《故宮文物月刊》,第20卷第10期(2003.1),頁42-57。
黃明川,〈一段模糊的曝光:台灣攝影簡史〉,《雄獅美術》,第175期(1985.9),頁158-168。
黃明川,〈攝影視覺與台灣現象〉,《雄獅美術》,第183期(1986.5),頁86-92。
黃明川,〈台灣攝影史簡論〉,《台灣史料研究》,第7號(1996.2),頁3-18。
喬瓊恩,〈遠眺蒼松翠——專訪攝影大師郎靜山〉,《大成報》(1990.5.7)。
傅崇文,〈懷念郎老〉,《歷史文物月刊》,第5卷第1期(1995.4),頁6-12。
湯思泮,〈張才先生「1940年代上海」記錄攝影簡介〉,《攝影天地》,第157期(198 9.5),頁19-23。
張惠如,〈中國攝影史上最鮮明的影像-郎靜山八十年的攝影生涯路〉,《生涯》,第29期(1989.2),頁55-63。
張照堂,〈光影與腳步:台灣寫實報導攝影的發展與足跡〉,台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映象與時代:中華民國國際攝影藝術大觀 攝影藝術研討會論文專輯》(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1992),頁11-25。
溥心整理,〈三代攝影人談台灣攝影環境〉,《雄師美術》,第219期(1989.5),頁139-143。
溥心整理,〈三代攝影人談台灣攝影環境(下)〉,《雄師美術》,第220期(1989.6),頁166、167。
趙文培,〈思想戰鬥與文藝戰鬥〉,《文藝月報》,第2卷第3期(1955.3),頁3、4。
祝奪標,〈郎靜山與集錦攝影〉,《大成》,第45期(1977.8),頁20-23。
鄭曼青,〈參觀華社攝影展覽會之感想〉,〈自由談〉,《申報》(1928.3.18)。
蔡元培,〈三十五年來中國之新文化〉,孫常煒編,《蔡元培先生全集》(台北:台灣商務,1968),頁622-638。
蔡元培,〈美學的研究法〉,孫常煒編,《蔡元培先生全集續編》(台北:台灣商務,1991),頁498-504。
蔣介石,〈國父一百晉一誕辰暨中山樓落成紀念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總統 蔣公倡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十週年紀念專輯》(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76)。
蔡文怡專訪,〈掌握天地間的美景 郎靜山八十年攝影生涯〉,《中央日報》(1981.9.16)。
鄧南光,〈攝影界應該努力的方向〉,《聯合報》(1965.6.12)。
蕭永盛,〈台灣寫實攝影的綱要系譜〉,《現代美術》,第74期(1997.10),頁19-27。
蕭嘉慶,〈郎靜山是「一代攝影大師」?〉,《中國時報》(1995.5.6)。
簡志信紀錄,〈攝影世紀舉辦第一次座談會〉,《攝影世紀》,創刊號(1970.1)。
三、錄像資料
葉天行監督製作,《人間傳奇走過一世紀:攝影大師郎靜山》(台北:光華傳播事業總公司,1993)。
陳榮顯編導製作,《世紀容顏第6集:母親的懷抱 返鄉之旅》(台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0)。
指導教授 周芳美(Fang-Mei Chou) 審核日期 2005-6-3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