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42104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5 、訪客IP:3.144.28.90
姓名 黃正明(Cheng-Ming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企業管理學系
論文名稱 研發人員人格特質對生涯發展方向選擇之影響-以資訊通訊產業為例
(Th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Career Setting-A Study on the R&D Staffs of th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dustry in Taiwan.)
相關論文
★ 台灣LCD監視器產業廠商經營策略之研究★ 智慧資本對新產品發展績效影響之研究
★ 市場導向對新產品開發速度影響之研究★ 創業家失敗復原歷程之研究
★ 組織間協同合作與科技能力的因果模糊對新產品研發績效相關之研究★ 購併後跨部門整合與新產品開發績效之研究
★ 資源承諾與彈性對新產品發展績效影響之研究-關係學習與吸收能力之中介效果★ 顧客參與、產品創新程度與組織間關係對新產品開發績效之影響
★ 運動贊助有效性之探討-以洛杉磯市場推廣臺灣觀光為例★ 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冷鏈農產品之研究:以台灣蘭花出口為例
★ 專案團隊控制制度與新產品開發績效關係之研究★ 研發專案管理制度之探討-以參與「業界科專」廠商為例
★ 漸進式和急遽式專案主持人管理角色與新產品開發績效關係之研究★ 供應商選擇標準與供應商發展活動對製造績效影響之研究
★ 供應商涉入角色與新產品開發專案績效關係之研究★ 技術知識特性、知識整合機制與知識移轉關係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對於高科技公司而言,管理研發人員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技術是競爭力的根本,研發投入成本的比重,更是投資人評估投資價值的重要參考指標,然而合適的研發團隊必須有良好的人力素質,足夠的研發人數,再加上有充足的意願及動力,透過不同特質與企圖的人力組合,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才能夠運用既有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果,為公司發展新的技術與產品,讓企業的發展能夠永續經營。如果可以從研發人員的人格特質,去探索研發人員的生涯發展方向,以利組織依據研發人員不同的需求,設計不同的生涯發展計劃,便能夠達到留才選用的目的。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研發人員個人的人格特質與其生涯發展方向之間的關係,以做為高科技產業在人員甄選時的參考依據。
本研究在人口統計變數方面討論了年齡、性別與教育程度等因素,在人格特質的定義上採用「五大人格特質模式」為基礎進行研究,探討那些是影響研發人員選擇生涯發展方向時的主要影響因素。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93年度天下一千大製造業排行榜中,屬於「資訊及通訊產業」類且已上市廠商之研究發展人員,共發送43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為129份,回卷率為30%。經過實證分析後發現:
1. 研發人員的年齡越大,往管理職發展的意願越高。
2. 研發人員中,交際傾向群往管理職發展的意願高於專注傾向群。
3. 研發人員中,年齡越大,且人格特質越偏向交際傾向群的,其擔任管理職意願越高。
關鍵字(中) ★ 生涯發展
★ 五大人格特質模式
★ 人格特質
★ 人格
關鍵字(英) ★ Career Setting
★ Personality
★ Personality Traits
★ Big-Five Model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 2
第四節 研究流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高科技產業 4
一、 高科技產業的定義 4
第二節 我國高科技產業的特性 6
第三節 研發人員特性 8
第四節 人格特質 11
一、 人格 11
二、 人格特質 14
三、 五大人格特質 14
第五節 生涯發展方向 16
一、 生涯 16
二、 生涯導向 18
三、 生涯導向相關之研究 21
四、 人口統計變數與生涯發展方向的研究 22
五、 人格特質與生涯導向相關之研究 23
第六節 個案研究 24
第七節 假設建立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變項之衡量 27
一、 應變項 28
二、 自變項 28
第三節 抽樣方法與抽樣對象 30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31
第五節 信度與效度 31
第四章 實證分析 33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33
第二節 人口統計變數與生涯發展方向之間的關係 35
一、 年齡 35
二、 性別 36
三、 教育程度 37
第三節 人格特質與生涯發展方向之間的關係 38
一、 人格特質因素分析 38
二、 人格特質與生涯發展方向之關係檢定 42
第四節 人口統計變數與人格特質對生涯發展方向之間的關係 43
一、 年齡與人格特質對生涯發展方向之間的關係 43
二、 性別與人格特質對生涯發展方向之間的關係 48
三、 教育程度與人格特質對生涯發展方向之間的關係 50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54
第一節 結論 54
一、 人口統計變數對生涯發展方向選擇的關係 54
二、 人格特質對生涯發展方向選擇的關係 55
三、 人口統計變數與人格特質對生涯發展方向選擇的關係 55
第二節 研究貢獻與建議 56
第三節 研究限制及未來研究建議 57
第六章 參考文獻 59
一、 中文部份 59
二、 英文部份 60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 2
第四節 研究流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高科技產業 4
一、 高科技產業的定義 4
第二節 我國高科技產業的特性 6
第三節 研發人員特性 8
第四節 人格特質 11
一、 人格 11
二、 人格特質 14
三、 五大人格特質 14
第五節 生涯發展方向 16
一、 生涯 16
二、 生涯導向 18
三、 生涯導向相關之研究 21
四、 人口統計變數與生涯發展方向的研究 22
五、 人格特質與生涯導向相關之研究 23
第六節 個案研究 24
第七節 假設建立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變項之衡量 27
一、 應變項 28
二、 自變項 28
第三節 抽樣方法與抽樣對象 30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31
第五節 信度與效度 31
第四章 實證分析 33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33
第二節 人口統計變數與生涯發展方向之間的關係 35
一、 年齡 35
二、 性別 36
三、 教育程度 37
第三節 人格特質與生涯發展方向之間的關係 38
一、 人格特質因素分析 38
二、 人格特質與生涯發展方向之關係檢定 42
第四節 人口統計變數與人格特質對生涯發展方向之間的關係 43
一、 年齡與人格特質對生涯發展方向之間的關係 43
二、 性別與人格特質對生涯發展方向之間的關係 48
三、 教育程度與人格特質對生涯發展方向之間的關係 50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54
第一節 結論 54
一、 人口統計變數對生涯發展方向選擇的關係 54
二、 人格特質對生涯發展方向選擇的關係 55
三、 人口統計變數與人格特質對生涯發展方向選擇的關係 55
第二節 研究貢獻與建議 56
第三節 研究限制及未來研究建議 57
第六章 參考文獻 59
一、 中文部份 59
二、 英文部份 60
附錄一:個案訪談記錄 ………………………………………………………63
附錄二:問卷內容 ……………………………………………………………69
參考文獻 1、中文部份
天下雜誌(民93),「全球運籌大豐收1000」,台北:天下出版社,5月號。
江錦樺(民90),人格特質與組織文化之適應性對工作績效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秉恩(民75),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書局。
吳筱茹(民90),資訊科技人員生涯發展策略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辛秋菊(民82),生涯發展、離職傾向及其關係之研究-以製造業及服務業為研究對象,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杰(民79),科技人員之人力發展規劃,台灣管理經驗實證研究,213-235頁
孫震(民85),台灣科技產業之發展,海峽兩岸暨香港地區經貿研討會之專題報告。
張潤書(民74),組織行為與管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仲穎. 民88,技術人員特性與領導關係之研究---以技術創業的三組個案為例
陳義勝(民78),組織行為。台北,華泰書局。
廖志德,如何突破研發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中國生產力中心VISION & ACTION ,1995,台北,72-77頁。
蔡宏明(民86),發展台灣成為科技島的策略與挑戰,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三卷,第三期。
蔡明秀(民93),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金錢倫理觀與工作生活品質重視度對生涯導向影響之研究-以台南縣高中職應屆畢業生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盛忠、余凱成、徐昶、錢冰鴻(民86),組織行為學— 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薛琦(民87),我國高科技產業與經濟發展,第一屆高科技人力資源研討會,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2、英文部份
Allport, G.W., & Odbert, H.S. (1936), Trait names: A psycho-lexical study,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47 (Whole No.211).
Allport, G.W. (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each, D.S. (1980), The Management of People at Work,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Barrick & Mount (1991),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Job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Personnel Psychology, 44(1), pp.1-26.
Cascio, W.F. (1998), Managing Human Resource: Productivity Quality of Work Life Profits (2nd ed.). N. Y.: McGraw hill, Inc.
Cattel, R.B. (1943), Th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Basic Trait Resolved Into Cluster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No.38, pp.476-506.
David V.D. & Stanley B.S. (1989), Personality and Job Performance: Evidence of Incremental Validity., Personnel Psychology, NO.42, pp.25~36.
Davis, S.F. & Palladino, J.J. (2000), Psychology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Delong, T.J. (1982), Reexamining the Career Anchor Model, Personal, 59(3), May/June 1982,pp.50-61.
Fiske, D.W. (1949), Consistency of the Factorial Structures of Personality Rating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NO.44, pp.329-344.
Galton, F. (1884), Measurement of Character, Fortnightly Review, No.36, 172 pp. 179-185.
Glueck, W.F. & Lawrence, R.J. (1989),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Policy, New York, NY: McGraw Hill.
Guilford, J.P. (1959), Personality, New York: McGraw Hill.
Gutteridge, T.G. & Otte, F.L. (1983), Organizat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What’s Going on Out Ther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Vol.37 (2), pp.22-26.
Hall, D.T. (1986),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 career development in changing times, In Hall, D. T. and Associates (eds.), Career Development in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Publishers.
Holland, J. (1973), Making Vocational Choice: A Theory of Career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Mark J.,Schmit,Jenifer A.,Kihm & Chetrobie(2000),Development of a Global measure of Personality,Personnel Psychology,53,pp.153-193.
McCrae R.R., Costa P.T. & Busch C.M. (1986), Evaluating comprehensiveness in Personality Systems: The California Q-set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4, pp.430-446.
Sadowki, P. (1982), Corporate training investment decisions. In Menseh, G. and Niehaus R. (ed), Manpower Planning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New York: plenum
Schein, V.E. (1975),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x Role Stereotypes and Requisite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among Female Manager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NO.60, pp.340-344.
Scott, Robert C. & Mitchell (1972),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through better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Cost and Management, NO.49 (1), pp.14-24.
Lee, S. (1976), Personalit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7, pp. 2.
Singh, J. (2000). Performance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of frontline employees in service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64(2), pp.15-34.
Slabbert, I, (1987), An evaluation of the management training and the career anchors of a group of MBA/MBL graduates. ERIC Document.
Weiss, H. & Sherman J. (1973), Internal-External Control as a Predictor of Task Effect and Satisfaction Subsequent to Failur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7, pp. 132-136.
Wilensky (1960), work, Careers,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Vol.12, pp.543-560.
指導教授 林明杰(Ming-ji Lin) 審核日期 2005-7-1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