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42402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6 、訪客IP:3.146.107.144
姓名 吳旻華(Min-Hua W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產業經濟研究所
論文名稱 清代兩淮鹽法變革之政策形成
相關論文
★ 從電子商務演進-探討銀行電子金融服務創新★ 財富管理業務之探討─以花旗銀行及合作金庫商業銀行為例
★ 數位相機產業市場結構、行為與績效之研究★ 企業危機處理策略之探討─以台灣非酒精飲料業為例
★ 台灣航空市場產業分析與營運績效研究★ LED照明產業市場分析
★ 以軟硬整合思維重新探討智慧型手機商業模式★ 由社會開放的角度看巨量資料興起-兼論垂直分
★ 印刷電路板產業市場分析與營運績效之研究★ 台灣地區機車製造業產業分析及營運績效之研究
★ 企業之開放式創新行為探討-以光寶科技為例★ 全球太陽能產業分析-以德國發展為例
★ 國際貨櫃物流港區政策之研究:以鹿特丹港口計畫為核心★ 美妝產業之開放式創新─以L’Oréal與P&G公司為例
★ 快速時尚管理-找出台灣的下一個ZARA★ 桃園縣新成屋市場產業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為一個案探討,其研究重心為分析清代兩淮地區鹽法變革之政策形成,最終目的在於理解中國的商業政策。而「政策之形成」表示本文主要在於研究當時為何為有此政策之提出,而非評估其實行積效。
文中將採用經濟學的「利益分析」:假設每個人皆為理性自利者,追求自我效用極大,以此研究清代的鹽業市場中所有參賽者之間的利害關係與互動情形。在「綱法」政策下,「經濟租」大部分為政府部門、鹽商團體及私鹽集團所獨佔,百姓從中無法獲得好處。然而,「票法」推行後,「經濟租」便轉而成為朝廷、散商以及百姓所共享之利益。
為了幫助理解中國的商業政策,本文亦利用鹽法變革之政策論辯來檢驗中國政治哲學的假說,從中得到兩點結論:中國政府把它的最終政權基礎設定在一般民眾身上;政府對商人並不排斥,反商政策無真正落實。
經由對清代兩淮鹽法變革之政策形成的全面性探討,可得知「廢綱改票」的改革並非偶然發生的,其政策形成有其必要性存在。清代推行的綱法,通過政府扶植出擁有食鹽壟斷權之專商,這群在政府支持下茁壯的食鹽專商,利用高昂的鹽價來剝削廣大的消費者,對整體的社會福利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為了徹底改善清代綱法下所造成的弊端,唯有通過廢除政府對專商的扶植,恢復市場自由運作之機制,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關鍵字(中) ★ 政策形成
★ 清代鹽法變革
★ 利益分析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第四節 本文架構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第三章 鹽制之介紹 8
第一節 鹽的特性 8
1.1 鹽為生活必需品:需求彈性低 8
1.2 鹽的體積小:稽考不易 10
第二節 鹽制的可能選項及相關分析 10
第三節 經濟租的歸宿 12
第四章 清代的鹽法 13
第一節 食鹽的產銷方式 13
1.1 綱法-商專賣制度之創立 13
1.2 引岸制度 16
1.3 清代的食鹽生產和銷售 17
第二節 鹽稅收入在財政中的地位 20
第三節 小結 22
第五章 兩淮鹽法之變革 23
前 言 23
第一節 綱法敗壞之背景 23
1.1 鹽務之積弊 23
1.2 鹽法敗壞之原因與影響 25
1.3 利益分析 33
1.4 小結 36
1.4.1 清政府的食鹽管制 36
1.4.2 鹽商的行為 37
1.4.3 消費者的行為 39
第二節 鹽法改革之主張 40
第三節 票法改革 42
3.1 票法改革之動機 42
3.2 票法改革措施 43
3.3 廢綱改票造成之反彈 44
3.4 改革之績效 47
3.5 利益分析 50
3.6 廢綱改票之意涵 51
3.7 小結 52
第四節 綱法之復辟 53
第五節 中國政治哲學假說之印證 56
第六章 結論 59
參考書目 61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古籍
1.《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華文書局輯,台北:華文書局,1964年。
2.(清)包世臣著,《安吳四種》,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3.(清)李衛總纂,《兩浙鹽法志》,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
4.(清)高宗撰述,《續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1965年。
5.(清)席裕福、沈師徐輯,《皇朝政典類纂》,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
6.(清)陶澍撰,《陶文毅公(澍)集》,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1年。
7.(清)賀長齡輯,《皇朝經世文編》,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
8.(清)葛士濬輯,《皇朝經世文續編》,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9.(清)曾國藩撰,《曾文正公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55年。
10.(清)謝開寵纂,《兩淮鹽法志》,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
11.(清)魏源著,《魏源集》,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12.(清)魏源著,《古微堂外集》,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13. 趙爾巽、柯劭忞編纂,《清史稿》,台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14.(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59年。
15.(齊)管仲撰;(唐)房玄齡注,《管子》,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
二、專書
1. 于宗先(1986),《經濟學百科全書》,第一冊《經濟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2. 田秋野、周維亮(1979),《中國鹽業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全漢昇(1987),《明清經濟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
4. 李明明、吳蕙(1997),《中國鹽法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5. 何維凝(1966),《中國鹽政史》,台北:崇文行印務局。
6. 何維凝(1971),《鹽政概論》,台北:鹽務月刊社。
7. 徐泓(1971),《清代兩淮鹽場的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8. 陳鋒(1988),《清代鹽政與鹽稅》,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9. 陳學文(1991),《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
10. 陳正倉、林惠玲、陳忠榮、莊春發(2003),《產業經濟學》,台北雙葉書廊。
11. 曾仰豐(1966),《中國鹽政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費正清(1983),《劍橋中國晚清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3. Gary S‧Becker(1995),《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上海:三聯出版。
14. Milton Friedman(1984),《選擇的自由》,台北:長河出版。
15. Milton Friedman(1972),《資本主義與自由》,台北:臺灣銀行發行。
三、期刊論文
1. 王方中(1982),〈清代前期的鹽法、鹽商和鹽業生產〉,《清史論叢》,4,1-64。
2. 王振忠(1995),〈兩淮鹽業與明清揚州城市文化〉,《鹽業史研究》,3,19-26。
3. 王振忠(1995),〈康熙南巡與兩淮鹽務〉,《鹽業史研究》,4,4-18。
4. 王振忠(1993),〈清代兩淮鹽務首總制度研究〉,《歷史檔案》,4,101-104。
5. 王賽時、楊恩業(1997),〈清代鹽業活動的現實詩卷〉,《鹽業史研究》,4,27-31。
6. 朱宗宙(1998),〈明清時期揚州鹽商與封建政府關係〉,《鹽業史研究》,4,3-16。
7. 朱義成(1991),〈清中期鹽商沒落的原因及影響〉,《鹽業史研究》,1,28-31。
8. 宋良曦(1998),〈清代中國鹽商的社會地位〉,《鹽業史研究》,4,24-33。
9. 佐 伯富(1994),〈清代鹽政之研究(續)〉,《鹽業史研究》,2,23-33。
10. 佐 伯富(1994),〈清代鹽政之研究(續)〉,《鹽業史研究》,4,16-21。
11. 佐 伯富(1995),〈清代鹽政之研究(續)〉,《鹽業史研究》,1,46-53。
12. 佐 伯富(1996),〈清代鹽政之研究(續)〉,《鹽業史研究》,1,64-72。
13. 方裕謹(1998),〈道光初年兩淮私鹽研究〉,《歷史檔案》,4,80-88。
14. 李寅生(1996),〈略論晚清鹽及陶澍的鹽政改革措施〉,《學海》,1,87-90。
15. 李三謀(1992),〈清代食鹽貿易中的引岸制度〉,《鹽業史研究》,1,58-64。
16. 李克毅(1989),〈清代鹽商與帑銀〉,《鹽業史研究》,2,19-24。
17. 李克毅(1990),〈清代的鹽官與鹽政〉,《鹽業史研究》,4,41-50。
18. 李紹強(1997),〈論明清時期的鹽政變革〉,《鹽業史研究》,4,107-112。
19. 何炳棣(1999),〈揚州鹽商:十八世紀中國商業資本的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59-76。
20. 何烈(1976),〈清代中期各種財政積弊的研究〉,《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345-388。
21. 吳承明(1983),〈論清代前期我國國內市場〉,《歷史研究》,1,96-106。
22. 周志初(1998),〈清代中期社會經濟的變化與兩淮鹽務的衰落〉,《鹽業史研究》,3,13-18。
23. 林文勛(2003),〈中國古代專賣制度的起源與歷史作用〉,《鹽業史研究》,3,9-17。
24. 姜道章(1989),〈論清代中國的鹽業貿易〉,《鹽業史研究》,2,73-80。
25. 徐泓(1976),〈明代後期鹽業生產組織與生產形態的變遷〉,《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389-432。
26. 徐泓(1977),〈明代後期的鹽政改革與商專賣制度的建立〉,《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4,299-311
27. 徐泓(2000),〈清代兩淮鹽商成本與利潤之估算〉,國科會計畫編號:NSC88-2411-H-260-001。
28. 徐泓(2000),〈清代鹽務史料〉,《近代中國》,139,36-51。
29. 張世明(2001),〈清代鹽務法律問題研究〉,《清史研究》,3,23-85。
30. 張明宗、彭小萍(2004),〈儒學利益觀念的經濟分析〉。(手稿)
31. 盛茂產(1994),〈包世臣與兩淮鹽政改革〉,《鹽業史研究》,4,33-36。
32. 陶用舒(1991),〈論陶澍對兩淮鹽政的整頓和改革〉,《鹽業史研究》,4,18-28。
33. 陶用舒(1994),〈論魏源的鹽政改革思想〉,《鹽業史研究》,4,44-49。
34. 陶用舒(1996),〈陶澍 “鹽課商辦” 述評〉,《鹽業史研究》,2,47-49。
35. 陳鋒(1998),〈清代戶部的鹽政職能〉,《鹽業史研究》,2,3-13。
36. 黃紹恆(1998),〈日治初期(1895-1911)臺灣鹽專賣政策的形成過程〉,《經濟論文叢刊》,26:1,91-124。
37. 魯子健(1992),〈清代食鹽專賣新探〉,《中國經濟史研究》,3,105-115。
38. 劉洪石(1995),〈略論清代的票鹽改革〉,《鹽業史研究》,4,19-28。
39. 劉翠溶(1988),〈明清時期鹽市場的不完全競爭〉,研討論文7702,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40. 劉德仁、薛培(1998),〈略論清政府對鹽商的控制與利用〉,《鹽業史研究》,2,23-30。
41. 劉德仁、薛培(1998),〈略論清政府對鹽商的控制與利用(續)〉,《鹽業史研究》,3,21-25。
42. 薛培(2001),〈試論清代封建國家干預鹽業經濟的基本模式〉,《鹽業史研究》,2,9-15。
43. 薛宗正(1982),〈清代前期的鹽商〉,《清史論叢》,4,49-64。
44. 蕭國亮(1989),〈清代鹽業制度論〉,《鹽業史研究》,1,16-30。
45. 蕭國亮(1989),〈清代鹽業制度論〉,《鹽業史研究》,2,15-25。
46. Gary S. Becker,Crime and Punishment: An Economic Approach,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76, No. 2. (Mar. - Apr., 1968), pp. 169-217。
指導教授 張明宗(Ming-Chung Chang) 審核日期 2004-7-1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