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41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2 、訪客IP:3.139.83.202
姓名 洪瓊芳(Chiung-Fang Hu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歌仔戲坤生性別與表演文化之研究
(Gender and Performance Culture of Male Impersonators in the Taiwanese Opera)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桃花研究★ 戒嚴時期台灣流行歌曲研究1949~1987年
★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台灣王爺故事研究
★ 臺灣地區國字「標準字體」之研究★ 元明清動物故事研究
★ 彈詞《珍珠塔》研究★ 【相聲瓦舍】及其相聲劇作品之研究
★ 中國民間蛇郎類型故事研究★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研究
★ 《剪燈新話》人物研究★ 李漁同類型小說與戲曲比較
★ 唐代令曲研究★ 壇經版本考
★ 俞大綱劇作研究★ 《風月錦囊》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歌仔戲的相關研究研究累積至今已有相當成果,不過在性別與表演關係這一區塊,礙於難以取得受訪者自身性卅別認同的「自白」,所以一直無法深入做探討。本論文企圖突破以往田調之侷限,以個人多年與戲班接觸的經驗和培養之情誼,取得受訪者的信任,由她們現身說法講述其自身性卅別越界之現象,進而以實際案例研究歌仔戲坤生性別與表演之關係,建構歌仔戲坤生的表演美學。
本論文從一個歌仔戲坤生的個案談起,從她複雜多變的人生經歷談到她個人的性卅別越界現象;接著擴充個案,談歌仔戲藝人的性卅別越界現象,並歸納幾種性卅別越界的類型,探討性卅別易動的可能原因。在眾多影響性卅別越界的因素中,特別挑出與表演藝術有關的部分來進行探討,並建構出歌仔戲坤生的表演美學,提出虛實交錯、雌雄同體的表演美學觀,這一部份是討論到坤生表演都會提及的論點,本論文的獨特觀點在於進一步提出坤生的表演美學就是T美學的概念,這樣的概念是基於每個人皆有雙性傾向的假設基礎下提出的。也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有雙性傾向,才能說明何以坤生會讓女戲迷為之瘋迷,而坤生自身也藉由性別錯位的表演而創造出一種新的性別,T性別,且經年累月的易性演出,會讓她們更深地體悟到性別就是表演的概念,因此她們的性卅別觀也較一般人來得寬廣。
摘要(英) A great deal of results of Taiwanese Opera nowadays came pouring in. However, in the area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nd performance , a complete study is difficult to be made 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acquiring the honest confession of these performers about their gender identity.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makes a new innovation in the present researches. To qualify for the trust of the interviewee, the author contributed to the stage crews for many years. In view of the deep friendliness, people can count on the author for a truthful report of the Gender Crossing experiences. According to these authentic examples, the researcher concentrates the atten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nd performance of these male impersonators and to build a. Aesthetic theory of them.
This study starts with a personal case of a male impersonator of Taiwanese Opera, discussing the Gender Crossing phenomenon in her own life. Base on thi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Gender Crossing phenomena of Taiwanese Opera performers, and concludes some typical kinds and sources of these phenomena. In such intricate patterns of these circumstances, this essay focuses on those related with Performing Arts. Many researches indicated that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Performance Aesthetics of male impersonators of Taiwanese Opera was gender identity. They have the vague idea what their internal self-awareness of being either male or female. In other words, the reality and performance confused them by their conflicting roles.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makes a further and unique opinion, and indicates that the Performance Aesthetics of male impersonators of Taiwanese Opera is also a kind of Homoerotic Aesthetics. This conclusion is based on a hypothetical opinion that everyone has a tendency towards two genders. So that’s why a lot of female fans are so crazy to these male impersonators. Because of these performances, these male impersonators have access to creating a brand-new gender. After a whole lifetime of Gender Crossing performing, these performers comprehend that gender itself is a kind of performance. So they have more tolerance of different opinions of sex and gender than the community.
關鍵字(中) ★ 歌仔戲
★ 坤生(女小生)
★ 性別
★ 表演
★ 個案研究
關鍵字(英) ★ Taiwanese Opera
★ Male Impersonators
★ Case Study
★ Performance
★ Gender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第三節 坤生溯源 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侷限 25
第五節 論文架構 30
第二章 從J小生的個案談起 35
第一節 兒時戲班的生活 36
一、出生於台南新町風化區 36
二、獨立自主的個性 36
三、練功、陣頭表演 38
四、性侵危機 39
五、放棄讀書 41
六、混亂的家庭 42
第二節 出外闖蕩的風雲歲月 44
一、出外闖蕩 44
二、厭倦戲班生活 45
三、初生之犢不畏險 49
四、同性戀情 50
第三節 重返戲班與投資新事業 53
一、姊妹嫉妒,重回戲班 53
二、投資開店,感情生變 55
三、母親中風,六個姊妹共同掌團 57
四、淡出歌壇,舞廳帶班與投資T-bar 59
第四節 峰迴路轉的人生旅途 64
一、迷惘情感 64
二、遠走日本 68
三、聽母言接掌劇團 70
四、混亂的生活 73
五、母親過世 77
六、信用破產,情海掙扎 80
七、適應新關係、新環境 84
第三章 性/別界線的模糊與跨越 93
第一節 何謂性/別 93
一、天生、先驗的性/別? 93
二、也屬建構的多元性別觀 97
第二節 J小生的性/別易動 102
一、孩提時代的男性性格認同 102
二、同性戀情中的婆角色定位 107
(一)初戀對象為女性 107
(二)主動選擇「婆」角色 108
三、T-bar、戲曲舞台上的T角色扮演 110
(一)透過言說成為T 110
(二)透過表演形塑T 113
第三節 性/別易動的幾種類型 115
一、心理性別在異、同之間擺盪,實際性慾傾向為男性、T 117
二、心理性別在異、同之間擺盪,實際性慾傾向為男性、T、婆?125
三、心理性別為T,實際性慾傾向為婆 131
四、心理性別為婆,實際性慾傾向為T 157
五、心理性別在異、同之間擺盪,實際性慾傾向為男性、婆 165
第四節 性/別易動的可能原因 168
一、同性戀之可能 169
二、雙性戀之可能 172
第四章 性別與表演 179
第一節 兩種層面的表演 179
一、性別即表演 180
二、舞台扮裝表演 186
(一)透過扮裝、表演所展現的舞台形象 187
(二)想像的力量 192
(三)坤生「自我」與「行當」演繹的結果 195
第二節 戲曲表演魅惑探索 200
一、由來已久的表演魅惑力量 201
二、歌仔戲的魅惑力量 201
(一)日治時期嚴遭知識份子排斥的歌仔戲 203
(二)歌仔戲戲迷的熱情付出 209
第三節 歌仔戲坤生的表演美學 226
一、虛實交錯、雌雄同體的表演美學 226
(一)透過妝扮的「擬似」與真實的「落差」造成吸引力 227
(二)女兒心男兒身的情感傳遞 232
二、女性觀眾眼裡的T美學 238
(一)部分女觀眾將坤生視為「男性」-混雜了T概念的男性 240
(二)坤生T美學 245
第五章 歌仔戲的坤生文化 251
第一節「朋友」觀 252
一、歌仔戲界所謂的「朋友」意涵 252
(一)普遍性的朋友意涵 252
(二)個人的戲迷 253
(三)戲箱 255
(四)乾姊卅妹、乾媽卅爸 258
(五)同性情人 261
二、歌仔戲藝人對「朋友」的規範與希冀 263
(一)歌仔戲藝人對朋友的規範原則---高忠誠度 263
(二)朋友交往的忌諱 264
三、「朋友」交往禁忌之原因探究 268
(一)隱私安全 269
(二)面子問題 270
(三)利益關係 271
第二節 賞金文化 274
一、歌仔戲的「賞金」276
二、賞金的意涵 279
(一)交友語彙 279
(二)面子文化 282
(三)情義支持 285
(四)藝術肯定 287
第三節 坤生與「朋友」291
一、坤生與戲箱 291
(一)藉由賞金,交換情誼、肯定自我 291
(二)藉由服飾,聯繫關係 292
二、坤生與同性情人 300
(一)同性愛情~性別、表演與文化的交織結果 300
(二)舞台外另一章~坤生與戲班經營 314
第六章 結論 319
第一節 個案研究與性別認同 319
第二節 坤生的性卅別越界 322
第三節 坤生的表演美學 325
第四節 坤生文化 327
第五節 餘論~性卅別的再翻轉 331
參考資料 333
附錄一:受訪者資料 345
附錄二:G小生訪問稿節錄 349
附錄三:J小生口述生命史訪談稿節錄 352
附錄四:現存最早戲曲劇本之一——文人愛上戲子的戲碼 365
附錄五:幾則古籍中關於表演魅惑人心之實例 369
附錄六:十九世紀末以來戲曲的「淫戲」污名 371
附錄七:K小生的故事 378
附錄八:圓圓的故事 381
參考文獻 壹、古籍
(周)管仲:《管子》(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縮
印常熟瞿氏藏宋本。
(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樹林鎮: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年12月。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
中華書局),1959年。
(唐)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
年。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註疏解經》(明熊九岳等校刊本 墨校近人阮
闇手書題記)。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東晉)郭樸注:《山海經》(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04年。(中華道藏第四
十八冊)
(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箋注:《東京夢華錄箋注》全二冊(北京市:中華書
局),2006年8月。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6月。
(元)《青樓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古今說海本排印初編。
(明)沈德符:《顧曲雜言》,上海國學扶輪社排印本,1915年。
(明)潘之恆:《亘史外紀》明天啟丙寅(六年, 1626)天都潘氏家刊本。
(明)葉紹袁:《午夢堂全集存一O種》,1916年。吳江唐氏寧儉堂排印本。
(明)《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錢南揚校注,(台北市:華正書局有限公
司),1985年3月。
(明)陸容《菽園雜記》,(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
(明)都穆撰、陸采輯:《都公彈纂》(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台北市:里仁書局),1995
年2月。
(明)沈德符:《清權堂集》(上海市:上海古籍),1995年。
(明末清初)余懷:《板橋雜記》、(清)珠泉居士:《續板橋雜記》、(清末民
初)金嗣芬編:《板橋雜記補》(南京市:南京出版社),2007年1月。
(清)《李漁全集》十卷(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台北市:世界書局),1979年10月。
(清)陸文衡:《嗇庵隨筆》(台北市:廣文書局),1969年1月。
(清)王韜:《松隱漫錄》(台北市:廣文書局),1976年。
(清)余賓碩:《金陵覽古》(台北市:新興),1984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北京圖書館
藏清嘉慶二十年經韵樓樓刻本影印)。
(清)宣瘦梅:《夜雨秋燈錄》,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二十九編(台北市:新
興書局),1979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民國)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台北
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10月。
(清)曹雪芹、高鶚著、(民國)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校注》(台北市:里仁
書局),1984年4月。
貳、專書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市:銀華出版社),1961年9月。
陳國鈞:《文化人類學》(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7月。
愛德華‧特賴(Edward Wright)著、石光生譯:《現代劇場藝術》(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1月。
朱景英:《海東札記》(台北市:大通書局),1987年。(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七輯-海東札記、臺陽見聞錄合訂本)
凌煙:《失聲畫眉》(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年11月。
譚達先:《中國民間戲劇研究》(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
年12月。
楊渡:《日劇時期台灣新劇運動(一九二三~一九三六)》(台北市:時報文化出
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8月。
王溢嘉:《情色的圖譜》(中和市:野鵝出版社),1995年10月。
陳耕、曾學文:《百年坎坷歌仔戲》(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11月。
周慧玲:《表演心理學概論》(台北市: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96年3月。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10月。
陳耕、曾學文、顏梓和:《歌仔戲史》(北京市:光明日報出版社),1997年1
月。
曾永義:《論說戲曲》(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3月。
鄭美里:《女兒圈:臺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北市:女書文化事
業有限公司),1997年3月。
柯采新(Cheshire Calhoun)著、張娟芬譯:《同女出走》(台北市:女書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7月。
張小虹:《性帝國主義》(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11月。
張娟芬:《姊妹「戲」牆》(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11月。
邱旭伶:《臺灣藝妲風華》(台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4
月。
張小虹:《怪胎家庭羅曼史》(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年3月。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4月。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2000年6月。
吳紹蜜、王佩迪:《蕭守梨生命史》(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
年6月。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宋廣文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台北
市:知書房出版社),2000年7月。
張喬婷:《馴服與抵抗:十位校園女菁英拉子的情慾壓抑》(台北市:唐山出版
社),2000年12月。
Robert K. Yin著、尚榮安譯:《個案研究法》(台北市: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2001年2月。
李祥林:《性別文化學視野中的東方戲曲》(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4月。
張在舟:《曖昧的歷程——中國古代同性戀史》(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年4月。
謝克納(Schechner ,Richard)著、曹路生譯:《環境戲劇》(北京:中國戲
劇出版社),2001年5月。
邱坤良:《陳澄三與拱樂社-台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台北市:國立傳統藝術
中心籌備處),2001年12月。
理查‧波斯納(Richard A. Posner)著、高忠義譯:《性與理性(上):性史
與性理論》(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
理查‧波斯納(Richard A. Posner)著、高忠義譯:《性與理性(下):性規
範》(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台北市:中研院近史所),
2003年4月。
修君、鑒今:《中國樂妓史》(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年7月。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四卷(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劉彥君:《圖說中國戲曲史》(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
月。
Pepper Schwartz, Virginia Rutter著、陳素秋譯:《性之性別》(永和
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月。
葉長海、張福海:《插圖本中國戲劇史》(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
月。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北京市:團結出版社),2004年6月。
周慧玲:《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1910-1945》(台北市:麥
田出版),2004年6月。
瑪格莉特‧慕肯伏伯(Margaret Muckenhoupt)著、褚耐安譯:《佛洛依德:潛
意識、夢的解析、性學》(新店市: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7月。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劉慧卿、楊明敏譯:《論女性:女同性戀案例
的心理成因及其他》(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
月。
林鶴宜、蔡欣欣:《光影、歷史、人物:歌仔戲老照片》(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
中心),2004年10月。
柯拉茲(Jacques Corraze)著、陳浩譯:《同性戀》(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
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3月。
張娟芬:《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
司),2005年3月。
傅謹:《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的現代性與本土化》(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5年
4月。
麥特‧席爾斯(Matt Hills)著、朱華瑄譯:《迷文化》(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9月。
郭佩宜、王宏仁主編:《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台北市:巨流圖
書有限公司),2006年2月。
楊惠玲:《戲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米歇爾‧福柯著、佘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6年5月。
李惠綿:《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鑑賞》(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5月。
李祥林:《戲曲文化中的性別研究與原型分析》(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
6月。
黃華:《權力、身體與自我——福柯與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市:北京大學出
版社,)2006年9月。
Kathryn Woodward編、林文琪譯:《認同與差異》(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
有限公司),2006年10月。
徐亞湘:《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台北市:南天
書局有限公司),2006年5月。
徐亞湘:《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宜蘭縣五結鄉:傳統
藝術中心),2006年12月。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
論女性身體經驗》(台北市:商周出版),2007年1月。
林鶴宜:《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臺灣戲曲》(板橋市:稻香出版社),2007
年1月。
夏蘭編著:《中國戲曲文化》(北京市:時事出版社),2007年1月。
約瑟夫‧A‧馬克斯威爾著、朱光明譯:《質的研究設計》(重慶市:重慶大學出版
社),2007年4月。
弗里茲˙克萊恩(Fritz Klein, MD)著、陳雅汝譯:《異卅同之外:雙性戀》
(台北市:商周出版),2007年5月。
羅伯特˙K˙殷(Robert K.Yin)著、周海濤等譯:《案例研究:設計與方法》
(重慶市: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三版。
莎蘭.B.麥瑞爾姆著、于澤元譯:《質化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應用:個案研究的擴
展》(重慶市: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Jennifer Harding著,林秀麗、黃麗珍譯:《性的扮演:陰/陽特質的實踐》
(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6月。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市:臺灣東華書局股
份有限公司),2008年8月。
蔡欣欣:《月明冰雪闌──有情阿嬤洪明雪的歌仔戲人生》(板橋市:台北縣政府文
化局),2008年9月。
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林郁庭譯:《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份顛覆》
(苗栗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2月。
羅伯特‧K.殷著、周海濤等譯:《案例研究方法的應用》(重慶市:重慶大學出版
社),2009年1月,第二版。
陶東豐主編:《粉絲文化讀本》(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2月。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郭劼譯:《消解性別》(上海市:上海三
聯書店),2009年11月。
參、研討會論文集和學位論文
劉秀庭:《「賣藥團」:一個另類歌仔戲班的研究》,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9年9月。
黃雅勤:《日治時期之內台歌仔戲全女班》,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碩士班戲劇理
論組碩士論文,2000年1月。
溫州市文化局編:《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市:中華書局),2001年
5月。
呂蓓蓓:《李漢祥「梁祝」電影研究——以女性觀眾凝視角度分析》,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1月。
吳孟芳:《台灣歌仔戲坤生文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6月。
周象耕:《「乾旦」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裡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
月。
蕭伶玲:《朋友(bein-yu)的社會學研究---以野台歌仔戲的觀演關係為例》,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鄧雅丹:《《失聲畫眉》研究:鄉下酷兒的再現與閱讀政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
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7月。
葉玫汝:《臺灣外臺歌仔戲人物造形藝術研究》,國立臺北藝術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碩士論文,2007年2月。
林沿瑜《倚坐歌仔戲窗口思索舞台上顛鸞倒鳳的成因》,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7年7月。
陳崇民《臺灣歌仔戲女身男相之角色轉化-以府城秀琴歌劇團為例》,國立台南大學
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李佩穎:《我們賴以生存的「戲」:試論歌仔戲圈的國家經驗》,國立清華大學社
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8月。
肆、期刊論文
周慧玲:〈革命或反革命?晚清到民初舞台上的性別扮演〉,《表演藝術》第48
期,1996年11月,頁40-46。
周慧玲:〈中西現代劇場中的性別扮演與表演理論:兼論文化借用或挪用〉,《第
三屆文學與宗教國際會議論文集:戲劇、歌劇與舞蹈中的女性特質與宗教意
義》(新莊市:輔仁大學外語學院),1998年10月,頁59-76。
林良哲:〈由落地掃到歌仔戲——日治時期歌仔戲發展過程初探〉,《宜蘭文獻雜
誌》第38期,1999年3月,頁3-49。
茅威濤、馮洁:〈關於女小生的性別、眼睛、悖論對話〉,《上海戲劇》,2000年
第5期,頁16-18。
周慧玲:〈寫實主義與疏離劇場的性別辯證〉,《聯合文學》第191期,2000年9
月,頁80-88。
鄒容:〈『女小生』是一朵『奇花』〉,《當代戲劇》,2000年第6期,頁44-
45、56。
李美枝:〈手足與朋友關係的內涵與功能:從猩種與人種的表現看演化的藍圖與文
化的加工〉,《本土心裡學研究》第16期,2001年12月,頁135-182。
吳雅婷:〈宋代墓誌銘對朋友之倫的論述〉,《東吳歷史學報》第11期,2004年6
月,頁271-301。
王安祈:〈性別、表演、文本---京劇藝術研究的一個方向〉,《婦妍縱橫》第72
期,2004年10月,頁1-8。
陳文婷:〈既是英雄,也是美人—專訪歌仔戲小生唐美雲〉,《婦妍縱橫》第72期,
2004年10月,頁40-49。
張斐怡:〈女性表演者也留名青史—元代《青樓集》一書中所反映的歌妓生活〉,
《婦妍縱橫》第72期,2004年10月,頁80-85。
蔡祝青:〈雙性理想:論扮裝後的「郎才女貌」〉,《婦妍縱橫》第72期,2004年
10月,頁31-39。
劉慧芬:〈劇場乾坤變:談跨越性別的腳色扮演——以坤生為例〉,《婦妍縱橫》第
72期,2004年10月,頁9-15。
鍾傳幸:〈一個坤生的自白〉,《婦妍縱橫》第72期,2004年10月,頁16-24。
陳萬鼐:〈宋雜劇角色形象研究〉,《美育》第150期,2006年3月,頁84-90。
胡斌:〈在水一方的美——關於越劇「女小生」的思考〉,《戲文》(浙江:浙江省
藝術研究所)2006年第6期,總第154期(2006年12月),頁21-22。
陳淑玲:〈『女小生』淺談〉,《當代戲劇》,2007年第2期,頁24-25。
洪瓊芳:〈粉絲有賞---歌仔戲賞金文化〉,《傳藝》第68期(2007年2月),頁
52-55。
潘洪鋼:〈清代的娼妓與政府的禁娼〉,《歷史月刊》第262期(2009年11月),
頁96-102。
周慧玲:〈不只是表演:明星過程、性別越界與身體表演──從張國榮談起〉,《戲
劇研究》第3期,2009年1月,頁217-248。
林鶴宜:〈體系與視野:五十年來(1949-2002)臺灣學者對傳統戲曲學的建
構〉,《戲劇研究》第3期,2009年1月,頁1-48。
伍、影音及網路資料
徐亞湘主編:《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檢索光碟》(宜蘭縣五結鄉:傳統藝術
中心),2004年9月。
汪文學:〈論中國古代人倫中的朋友倫理〉,《江漢論壇》(2007年12月)。
http://qkzz.net/magazine/1003-854X/2007/12/2263957.htm
2008年8月28日《聯合報》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7/4493286.shtml。
國藝會「好戲開鑼」部落格,〈武林傳說中的鈔票花大揭密〉,2007年1月20日。
http://www.wretch.cc/blog/twoproject/6553954。
國藝會「好戲開鑼」部落格,〈春美聊賞金2,3,事〉2007年4月2日。
http://www.wretch.cc/blog/twoproject/7411298。
陸、田調訪問資料
受訪者 時間 地點
A小生 2008年1月19日15:00~16:00 A小生家客廳
B小生 2008年1月26日16:30~17:30。 台北御書園
C小生 2008年1月21日14:30~16:30 高雄芳城市庭園餐廳
2008年1月21日16:50~16:55 J小生車上
2009年12月23日17:55~19:00 高雄鳳山金礦咖啡
D小生 2009年12月22日18:48~20:00 M小生家客廳
E小生 2008年1月23日凌晨01:10-02:20 J小生家客廳
2009年10月28日16:30~18:30 台南異人館
F小生 2009年12月23日16:30~17:15 高雄鳳山金礦咖啡
G小生 2009年12月23日15:35~16:30 高雄鳳山金礦咖啡
H小生 2009年12月25日15:18~16:45 台南市文平路那堤咖啡
I小生 2008年1月26日18:00~20:15 台北御書園
J小生 2008年1月18日13:00~14:00 J小生家客廳
2008年1月20日13:00~14:05 J小生家客廳
2008年1月21日14:00~15:00 J小生的車中
2008年4月5日14:00~17:30 台南樂活515餐廳
2009年6月6日14:45~16:45 J小生家客廳
2009年10月13日18:00~20:00 台北市八德路四段怡客咖啡
2009年10月28日22:30~23:05 E小生臥室
K小生 2009年12月24日14:45~16:45 K小生家客廳
L小生 2008年2月26日16:35~18:20 台北內湖丹堤咖啡
M小生 2009年12月22日17:15~18:45 M小生家客廳
N小生 2009年12月24日13:30~14:40
O小生 2009年12月22日14:00~15:45 台南市文平路那堤咖啡
P小生 2009年12月23日14:30~15:30 鳳山體育館前的田園義大利
麵餐館
Q小生 2009年10月29日凌晨01:00-02:00 B小旦家臥室
A小旦 2008年1月20日凌晨0:00-1:10 A小旦家客廳
B小旦 2009年10月29凌晨00:05-01:00 B小旦家臥室
A三花 2008年1月23日14:10~15:15 A三花家中客廳
B三花 2009年12月22日 15:50~16:30 台南市文平路那堤咖啡
2009年12月24日13:30~14:40 B三花車上
A彩旦 2008年1月19日13:50~14:30 A彩旦家客廳
B彩旦 2008年1月21日17:40~18:35 B彩旦家客廳
指導教授 李國俊(Kuo-chun Lee) 審核日期 2010-7-1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