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1201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5 、訪客IP:3.142.164.212
姓名 楊詞萍(Tzu-Ping Y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李伯元《游戲報》、《世界繁華報》研究
(A Study of Li Boyuan's "Youxi bao" and "Shijie fanhua bao")
相關論文
★ 秋瑾詩詞研究★ 香港作家鍾曉陽小說研究
★ 台灣眷村小說生命困境之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作品為例★ 施叔青長篇小說的港台書寫
★ 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研究★ 愛亞小說研究
★ 琦君書信研究★ 華嚴小說研究
★ 蘇青文學研究★ 黃娟及其小說研究
★ 台灣當代女性傳記研究(1945~2004)★ 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
★ 「文季」文學集團研究──以系列刊物為觀察對象★ 語境的還原:北島詩歌研究
★ 米羅.卡索數位詩研究★ 華文禁令解除後印華文學的發展 — 以印華作協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創刊於晚清時期的《游戲報》(1897-1910),是由李伯元首創的一份娛樂小報,它主要以上海妓女、優伶為報導主體,在當時不僅風靡了上海讀者圈,亦在報界引起一陣開辦小報的風潮。並且,李伯元又於1901年將《游戲報》售給別人,自行另辦《世界繁華報》(1901-1910),將小報的版面重新編排,清楚地劃分欄目,並開始連載《庚子國變彈詞》、《官場現形記》等諷刺小說,對近代的文學與傳播活動、大眾消閒閱讀風氣,以及上海娛樂事業的推動,皆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
本論文的主旨即是探討李伯元如何務實地認識到當時的文化狀況及娛樂市場需求,將通俗文藝、娛樂與新式媒體結合起來,創辦兼具商業與娛樂特質的一份報紙。本論文採取多視角的分析策略,從上海城市與文學、報務經營、花榜選舉、西洋娛樂等不同角度來詮釋李伯元辦報的創新意義,並關注他所採取的極具「現代性」的經營手法。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確立論題的研究價值,並論述整個論文架構。第二章主要討論小報誕生的背景因素,並介紹小報群體的產生。第三章以李伯元的兩種辦報理念為考察線索,期能通過小報上的相關論說來分析其辦報原意,並一併討論《游戲報》、《世界繁華報》的創新意義,與兩個報館的商業經營策略。第四章討論小報上花榜運作的實質內涵,以及帶來的效益與商機,期能通過花榜選舉的過程,瞭解一個新型態媒體的公信力建立,並探討文人筆下的上海妓女報導,試圖呈現妓女在報紙公共空間的面貌,及其隱含的權力關係。第五章雖以「娛樂」、「日常生活」為題,然而討論的是與西方事物相關的娛樂新聞在《游戲報》上的呈現。筆者認為對《游戲報》的讀者來說,這些娛樂新聞在當時的文化市場中,不只是扮演著提供消閒、娛樂信息的角色,更是認識西方世界的窗口,有著傳輸新知的功能,可視為一種另類的文化啟蒙。第六章總結上述各章節中的重要論點,並試圖將這些論點回歸到一個歷史的敘述脈絡;最後亦在此章對研究未盡之處進行說明。
摘要(英) Found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s by Li Boyuan, "Youxi bao" (1897-1910), a pioneering entertainment newspaper,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in Shanghai, resulting the wave of organized entertainment newspaper.
Subsequently, Li Boyuan(李伯元) sold "Youxi bao"(游戲報) to others by 1901, to do another entertainment newspaper "Shijie fanhua bao"(世界繁華報) (1901-1910). He re-layout the tabloid of the newspaper, by clearly divided it into sections, and started irony novel series, "Gengzi guobian tanci"(庚子國變彈詞),"Guanchang xianxing ji"(官場現形記), which had influence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activities and modern literature, leisure reading among the general public, as well as promoting Shanghai entertainment industry.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having noticed of the growing demand in entertainment market, Li Boyuan founded the newspaper with both the commercial and entertainment characteristics, by combining the popular literature and art, entertainment and new media.
In this paper, multi-perspective analysis of strategies is used to interpret the innovative of Li Boyuan founded the newspaper’’s, from Shanghai city and literature, business report, news of ‘Hua-Bang’(花榜), and Western entertainment. Besides, this paper will also concern with the "modernity" business practices that Li Boyuan has taken in running the entertainment newspaper.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First chapter is to establish the research topic’s value, and to discuss the structure of the Xiaobao(小報). Chapter II will focused on the factors of the birth of Xiaobao(小報), and introduced the emergence of Xiaobao(小報).
Chapter III is to study the concept of both Li Boyuan’s newspaper to analyze the intent of the newspaper, as well as to discuss the innovative and the business strategy of both " Youxi bao" and "Shijie fanhua bao".
Chapter IV will discuss about the substance of ‘Hua-Bang’(花榜), as well as the benefits and business opportunities from it. Through the process of ‘Hua-Bang’(花榜), it is to understand the credibility establishment of a new media-type. It is also to explore the view of the Shanghai prostitutes’ in a public under the report of an author, and the implicit power relations in between.
In the V chapter, despite the wording of "entertainment", "daily life" in the title, it will mainly focus on discussing about things associated with the West that were present in " Youxi bao ". To the readers of " Youxi bao ", these entertainment news were not just playing a role of providing entertainment information, it is also a window for understanding the Western world, serving as knowledge transfer , and can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cultural enlightenment.
Chapter VI will be the conclusion and attempt to return the contention on a historical context. It will also to describe the deficiency of the study.
關鍵字(中) ★ 現代性
★ 娛樂
★ 妓女
★ 《世界繁華報》
★ 《游戲報》
★ 李伯元
關鍵字(英) ★ modernity
★ entertainment
★ the courtesan's
★ Li Boyuan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0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01
第二節 前人相關研究回顧00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步驟、方法011
第四節 論文架構014
第二章 《游戲報》、《世界繁華報》中的晚清文學與上海城市017
第一節 李伯元辦小報的過程及其開創性意義019
一、報務的展開
二、兩小報的開創價值
第二節 報刊文人所推動的娛樂報紙036
一、報刊文人地位的轉變
二、上海的娛樂小報群體的出現
第三節 晚清小報與上海城市、文學的相互輝映052
一、狎邪小說與譴責小說的傳播媒介
二、對消閒、娛樂觀念的解釋與推動
第三章 《游戲報》、《世界繁華報》中的辦報理念與閱讀空間071
第一節 李伯元對於新興媒體「報紙」的看法074
一、「隱寓勸懲」的辦報理念
二、推動娛樂事業的辦報理念
第二節 《游戲報》中兩種辦報理念的具體實現084
一、諷刺官場、科舉的新聞
二、娛樂兼諷刺性質的新聞
三、娛樂指南性質的新聞及廣告
第三節 《游戲報》的報務及其與讀者的互動095
一、報館業務的經營
二、以讀者為訴求對象
三、讀者的投書與回應
第四節 《世界繁華報》中創新的經營策略107
一、版面首次出現欄目
二、設立讀者投函用紙
三、連載諷刺、譴責小說
第四章 《游戲報》、《世界繁華報》中的花榜與「妓女」報導119
第一節 花榜選舉——商機與利益的來源122
一、花榜狀元的遊戲規則
二、花榜狀元的商機無限
三、《世界繁華報》花榜的花樣翻新
第二節 媒體公信力的建立及其看待妓女的方式135
一、花界提調——媒體與權力的運作
二、誰是護花人——媒體看待妓女的方式
三、花國要聞——妓女生活起居
第三節 《游戲報》的妓女小傳與報導之間的妓女形象151
一、妓女小傳書寫
二、妓女新聞報導
三、遊戲與權力的雙重進行
第五章 《游戲報》、《世界繁華報》中的娛樂與日常生活169
第一節 《游戲報》、《世界繁華報》對消閒、娛樂事業的推動171
一、煙火奇觀
二、影戲畢現
三、馬戲開演
四、曲藝獻技
第二節 西方物質的充斥與兩小報中的商業廣告180
一、腳踏車
二、番菜館
三、紙捲烟、火油火爐
第三節 遊戲場與趣味性娛樂新聞193
一、娛樂新聞
二、上海無雙譜
第六章 結論:作為「一日暢銷書」的上海小報201
徵引及參考資料209
附錄一:《游戲報》的現存報紙日期223
附錄二:《世界繁華報》的現存報紙日期224
附錄三:圖片、報影225
參考文獻 一、文本及資料叢編
上海申報館編:《申報》(1872-1949),上海:上海書店,1982年。
《點石齋畫報》,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
《字林滬報》微卷資料,上海:字林滬報出版社,1882年~1899年。
《新聞報》微卷資料,上海:新聞報出版社,1893年~1949年。
《游戲報》微卷資料,1897年8月~1908年7月。
《消閒報》微卷資料,1897年~1899年6月。
《采風報》微卷資料,1898年7月12月~1900年10月。
《笑林報》微卷資料,1901年4月~1910年5月。
《世界繁華報》微卷資料,1901年~1907年。
《寓言報》微卷資料,1901年3月~1905年3月。
〈李伯元研究資料目錄〉,《清末小說研究》第5號,1981年,頁558-581。
上海通社編輯:《上海研究資料》,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台北:龍文出版社,1990年。
申報館編:《最近之五十年》,台北縣永和市:文海出版社,2001年。
余 懷:《板橋雜記》,收入《香豔叢書》,台北巿:古亭出版,1969年影印本。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台北市:博遠出版,1987年。
———:《近十年之怪現狀》,收入《吳趼人全集》第三冊,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8年。
李伯元:《文明小史》,台北市:博遠出版,1987年。
———主編:《繡像小說》,上海:商務印書館,1903-1906年。
李維清編著,吳健熙標點:《上海鄉土志》(原1907年在上海出版,著易堂印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胡祥翰著,吳健熙標點:《上海小志》(原1930年由上海傳經堂書店鉛印出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孫玉聲(海上漱石生):《海上繁華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退醒廬筆記》上下卷,台北縣永和鎮:文海出版社,1972年。
孫寶瑄:《忘山廬日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張春帆(漱六山房):《九尾龜》,台北市:博遠出版,1987年。
尊聞閣主人編,吳友如繪圖:《申江勝景圖》,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
葛元煦:《滬遊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滬上游戲主編:《海上游戲圖說》,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上海石印巾箱本。
薛正興主編:《李伯元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韓邦慶,張愛玲註譯:國語版《海上花》,台北:皇冠出版社,1983年。
韓邦慶:《海上花列傳》,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魏紹昌:《晚清四大小說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編:《吳趼人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編:《李伯元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二、研究專著
C atherine Vance Yeh(葉凱蒂),Shanghai Love: Courtesans, Intellectuals, and Entertainment Culture, 1850–1910.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6.
于醒民:《上海1862》,台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大木康:《秦淮風月—中國遊里空間》,台北:聯經出版,2007年。
小濱正子著,葛濤譯:《近代上海的公共性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學與傳播的關係》,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收於《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上、下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主編:《中國新聞事業通史》,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1992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論》,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
王日根:《明清民間社會的秩序》,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上海市:上海書店,1992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1993年。
———:《想像中國的方法》,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史梅定:《追憶--近代上海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著、顧良等譯:《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第1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
安克強(Christian Henriot)著,袁燮銘、夏俊霞譯:《上海妓女:19—20世紀中國的賣淫與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朱 英:《商業革命中的文化變遷—近代上海商人與海派文化》,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1989年。
佐藤慎一著,劉岳兵譯:《近代中國的知識份子與文明》,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佚 名:《老上海見聞》,台北,廣文書局,1986年。
吳友如:《清末浮世繪:《點石齋畫報》精選集》,台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吳圳義:《清末上海租界社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呂芳上主編:《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
李 楠:《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研究—一種綜合的文化文學考察(插圖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李又寧、張玉法編著:《中國婦女史論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分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台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5年。
李文海:《世紀之交的晚清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
李孝悌:《中國的城市生活》,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台北:一方出版社,2002年。
李長莉:《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從傳統到近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天津:天津出版社,2002年。
李政茂:《傳播學》,台北市:時報文化,1982年。
李瑞騰:《晚清文學思想論》,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李歐梵:《上海摩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
———:《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1996年。
李澤強(Littlejohn, S. W.)著,程之行譯:《傳播理論》,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3年。
汪 暉、余國良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
汪仲賢撰文,許曉霞繪圖:《上海俗語圖說》,上海:上海書店,1999年。
忻 平:《從上海發現歷史──現代化進程中的上海人及社會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卓南生:《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周 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1995年。
孟兆臣:《中國近代小報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武 舟:《中國娼妓史》,湖南:文藝出版社,1993年。
邵 雍:《中國近代妓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阿 英:《晚清文藝報刊述略》,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
侯運華:《晚清狹邪小說新論》,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哈伯瑪斯著,曹衛東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2年。
姜 進、李德英主編:《近代中國城市與大眾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
姜龍飛:《上海租界百年》,上海:文匯出版社,2008年。
姚公鶴:《上海閒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姚福申、管志華:《中國報紙副刊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星野克美著,黃恆正譯:《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
洪 煜:《近代上海小報與市民文化硏究(1897-1937)》,上海:上海書店,2007年。
胡道靜:《上海新聞事業之中的發展》,收於《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范伯群:《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插圖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唐振常、沈恆春等主編:《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唐振常:《近代上海繁華錄》,台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
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0年。
夏曉虹:《返回現場──晚清人物尋蹤》,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晚清上海片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晚清文人婦女觀》,北京:知識出版社,1995年。
孫燕京:《晚清社會風尚研究》,台北:知書房,2004年。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台北市:臉譜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2年。
秦紹德:《上海近代報刊史略》,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袁 進:《中國小說的近代變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中國文學的近代變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袁昶超:《中國報業小史》,香港:新聞天地出版社,1957年。
馬光仁主編:《上海新聞史(1850—1949)》,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馬泰‧卡林內斯庫(Matei Calinescu),顧愛彬、李瑞華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張 偉等編著:《老上海地圖》,上海:上海畫報,2001年。
張仲禮:《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的變局》,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
陳三井:《近代中國變局下的上海》,台北:東大出版社,1996年。
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編注:《圖像晚清》,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陳玉申:《晚清報業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
陳伯海、袁進主編:《上海近代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陳伯熙編著:《上海軼事大觀》,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10月台三版。
陳國明,陳雪華著:《傳播學槪論》,台北市:巨流出版社,2005年。
陳無我:《老上海三十年見聞錄》,上海:上海書店,1997年。
陶慕寧:《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
游鑑明主編:《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
程麗紅:《清代報人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賀 蕭(Gail B. Hershatter)著,韓敏中、盛寧譯:《危險的愉悅:二十世紀上海的娼妓問題與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葉中強:《從想像到現場——都市文化的社會生態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年。
賈 明:《現代性語境中的大眾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賈樹枚主編:《上海新聞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
剻世勛:《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熊月之、高綱博文:《透視老上海》,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熊月之、張 敏:《上海通史‧晚清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熊月之主編:《老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趙君豪:《中國近代之報業》,收於《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樓嘉軍:《1930~1939上海城市娛樂研究》,上海:文匯出版社,2008年。
樂 正:《近代上海人社會心態(1860-191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蔣曉麗:《中國近代大眾傳媒與中國近代文學》,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樽本照雄著,陳薇監譯:《清末小說研究集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盧漢超著,段煉、吳敏、子羽譯:《霓虹燈外—20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蕭國亮:《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賴光臨:《中國近代報人與報業》,台北:商務印書館,1980年。
———:《中國新聞傳播史》,台北:三民書局,1978年。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
———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三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
———編著:《中國婦女史論續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謝桃坊:《中國市民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謝慶立:《中國早期報紙副刊編輯形態的演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
羅 鋼、王中忱主編:《消費文化讀本》,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3年。
羅久蓉、呂妙芬主編:《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1600∼1950)》,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
羅茲‧墨菲(Murphey, Rhoads):《上海:現代中國的鑰匙》,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羅蘇文:《上海傳奇—文明嬗變的側影(1553-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近代上海都市社會與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近代上海—都市社會與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蘇利萬(Sullivan ,Tim O')著,楊祖珺譯:《傳播及文化硏究主要槪念》,台北市:遠流出版社,2001年。
蘇智良:《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型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
顧炳權:《上海歷代竹枝詞》,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
三、單篇論文
Catherine Vance Yeh(葉凱蒂),“Entertainment Press and Formation of a New Kind of “Cultural Field” : 1896—1920s”,「文化場域與教育視界-晚清—四○年代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大中文所,2002年11月,頁1-16。
于佩靈:〈清末的上海圖景——竹枝詞的集體描繪〉,《中極學刊》第四輯,2004年12月,頁121-145。
方 平:〈清末上海民間報刊與公眾輿論的表達模式〉,《二十一世紀》第63期,2001年,頁67-75。
王學鈞:〈李伯元的「功名」與選擇〉,《學海》第6期,2005年,頁77-81。
———:〈李伯元的「豔榜三科」——佚文與傳記〉,《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1998年,頁161-179。
———:〈歐陽鉅源與李伯元的兩度合作〉,《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2005年,頁140-152。
———:〈魯迅、胡適對李伯元人格與創作的誤解〉,《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頁117-123。
王鴻泰:〈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當代》第37期,1999年1月,頁16-29。
———:〈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收錄於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頁73-123。
平襟亞:〈上海小報史料〉,《上海地方史資料》,第5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
瓦格納(RudolfG. Wagner)著,徐百柯譯:〈進入全球想像圖景:上海的《點石齋畫報》〉,《中國學術》第8輯,2001年11月,頁1-96。
何宏玲:〈《世界繁華報》語境中的《官場現形記》寫作〉,《現代中國‧第八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125-144。
———:〈《海天鴻雪記》的寫作與新聞媒介〉,《南京師範大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期,2000年12月,頁97-101。
———:〈晚清上海小報與近代小說關係初探〉,《江淮論壇》,2006年第1期,頁175-179。
余芳珍:〈閱書消永日:良友圖書與近代消閑閱讀習慣〉,《思與言》第43卷第3期,2005年9月,頁191-282。
呂文翠:〈巴黎魅影的海上顯相——晚清「域外」小說與地方想像〉,《東華人文學報》第十期,2007年1月,頁233-260。
———:〈城市記憶與在地意識——談晚清上海冶遊文學〉,收入樊善標、危令敦、黃念欣編:《墨痕深處:文學‧歷史‧記憶論集》,香港:牛津大學,2008年,頁18-51。
李 微:〈近代上海電影院與城市公共空間(1908-1937)〉,《檔案與史學》,2004年第3期,頁25-28。
李孝悌:〈上海近代城市文化中的傳統與現代(1880s-1930s)〉,收入李孝悌:《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台北:聯經出版,2008年,頁313-363。
沈史明:〈我國小型報發展簡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新聞學論集》編輯組編,《新聞學論集》,7,1983年。
孟 悅著,李廣益、孟悅譯:〈繁華作為歷史:狂歡與急進的上海1830-1910〉,收入楊念群主編:《新史學》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頁251-295。
邱彥儒:〈紙上花榜——以晚清《游戲報》為例〉,《畢業論文製作‧第九輯》,南投: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8年,頁1-16。
范文馨:〈中國新新聞先驅者李寶嘉之傳記與評論研究(A Biographical and Critical Study on Li Pao-chia: The Pioneer of New Journalism in China)〉,《空大人文學報》第8期,1999年6月,頁43-79。
———:〈李寶嘉及其《官場現形記》(Li Pao-Chia and His The Bureaucracy Exposed)〉,《明新學報》第11期,1993年1月,頁205-224。
范伯群:〈通俗文學的文化啟蒙與文化傳承〉,收入梅家玲主編:《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頁195-212。
唐振常:〈市民意識與上海社會〉,汪暉、余國良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91-112。
夏曉虹:〈晚清上海賽馬軼話〉,《尋根》雜誌,2001年第5期,頁94-102。
徐雅文:〈晚清狹邪小說中的娼妓形象-以風月夢、海上花列傳、海天鴻雪記為探討對象〉,淡江大學中文所主編:《問學集》,第五期,1995年9月。
祝均宙:〈李伯元與《指南報》〉,《圖書館雜誌(雙月刊)》,1990年第5期,頁55-57。
秦賢次:〈中國報紙副刊的起源與發展〉,《文訊月刊》21期,1986年,頁42-57。
耿巧麗:〈《游戲報》:中國小報的開端〉,《文學教育(上)》,2008年第4期,頁133。
馬陵合:〈流民與上海租界社會〉,收入汪暉、余國良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41-55。
馬薇薇:〈《游戲報》娛樂觀研究〉,《學習月刊》,2009年第6期,頁24-25。
張 純:〈《游戲報》——晚清小說研究資料大發現〉,《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0年,頁214-231。
———:〈訪書偶記2〉,《清末小說から》第60號,2001年1月。
———:〈訪書偶記3〉,《清末小說から》第61號,2001年4月。
張 敏:〈從稿費制度的實行看晚清上海文化市場的發育〉,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辦,《史林》2001年第2期,頁86-94。
———:〈晚清上海租界文人職業生活(1843-1900)〉,收入馬長林主編:《租界裡的上海》,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頁55-70。
———:〈晚清新型文化人研究〉,收入《史林》2000年第2期,上海:上海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5月。
張世瑛:〈晚清上海西式公園出現後的社會反應〉,《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4期,2007年12月,頁39-96。
許 敏:〈士‧娼‧優—晚清上海社會生活一瞥〉,收入汪暉,余國良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113-126。
連玲玲:〈情愛上海:名妓、文人與娛樂文化(Shanghai Love: Courtesans, Intellectuals, and Entertainment Culture)書評〉,收錄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5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年12月,頁263-273。
陳平原:〈文學史視野中的「報刊研究」〉,收入陳平原主編:《現代中國‧第十一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152-169。
曾佩琳(Paola Zamperini),余芳珍、詹怡娜譯:〈完美圖像——晚清小說中的攝影、慾望與都市現代性〉,收於李孝悌:《中國的城市生活》,台北市:聯經出版,2005年,頁451-475。
楊詞萍:〈李伯元《游戲報》中的妓女書寫〉,收入《繼承與超越: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第一屆人文中央論壇論文集》,桃園縣中壢市:中央大學文學院,2009年,頁177-200。
———:〈消遣與消費——《游戲報》中的花榜與「妓女」報導〉,發表於「第四屆有鳳初鳴——漢學多元化領域之探索」,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系等合辦,2009年5月26日,頁1-19。
———:〈晚清娛樂小報與消閒閱讀——以《游戲報》為考察核心〉,發表於「視覺與流變: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第二屆人文中央論壇」,桃園縣中壢市:中央大學文學院,2009年5月8日,頁289-308。
———:〈醒世與玩世之間——論李伯元《游戲報》〉,發表於「物之戀:明清物質文化學術研討會」,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與歷史系合辦,2009年5月2日,頁1-27。
———:〈趨新追奇——《游戲報》中的娛樂與日常生活〉,收入《雲漢學刊》第18期,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生學生會,2009年6月,頁111-142。
葉凱蒂:〈文化記憶的負擔——晚清上海文人對晚明理想的建構〉,收入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清與晚明: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53-64。
———:〈從護花人到知音──清末民初北京文人的文化活動與旦角的明星化〉,陳平原、王德威主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頁121-134。
———:〈清末上海妓女服飾、家具與西洋物質文明的引進〉,《學人》第九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4月,頁381-436。
葉曉青:〈上海洋場文人的格調〉,汪暉,余國良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頁127-132。
熊月之:〈上海租界與文化融合〉,收入馬長林主編:《租界裡的上海》,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頁41-54。
———:〈張園:晚清上海一個公共空間研究〉,《檔案與史學》,1996年6期,頁31-42。
———:〈略論晚清上海新型文化人的產生與匯聚〉,《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頁257-272
———:〈歷史上的上海形象散論〉,《史林》,1996年第3期,頁139-153。
趙孝萱:〈非聖賢、反英雄的商業才子——近代(1897-1949)報刊文人的世俗性格與遊戲心態〉,《甘肅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頁19-24。
蔡佩芬:〈想像的社群——《游戲報》中的晚清上海藝文活動〉,《中極學刊》,2007年12月,頁123-145。
樽本照雄:〈游戲主人選定「庚子蕊宮花選」—花榜と花選〉,《清末小說研究》第5號,1981年,頁502-512。
戴博元:〈李伯元家世考〉,《清末小說》第15號,1992年12月。
羅 崗:〈性別移動與上海流動空間的建構:從《海上花列傳》中的馬車談開去〉,《華東師大學報》,2003年第1期,頁89-97。
羅蘇文:〈城市文化的商業化與女性社會形象〉,收錄於葉文心等著:《上海百年風華》,台北:躍昇文化出版,2001年,頁57-110。
———:〈論清末上海都市女裝的演變(1880-1910)〉,收錄到《無聲之聲(Ⅱ):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頁109-140。
四、學位論文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朱瑞月:《申報反映下的上海社會變遷1895-1927》,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江昆峰:《《三六九小報》之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周明華《李伯元小說、報刊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周宰嬉:《《文明小史》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符馨心:《李伯元及其《文明小史》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陳上琳:《李伯元《活地獄》研究》,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陳美玲:《李伯元《官場現形記》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薛 梅:《迷失在「遊戲」與「道德」的糾纏中——李伯元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嚴雪櫻:《《官場現形記》與《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比較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
指導教授 李瑞騰(Jui-Teng Lee) 審核日期 2009-7-1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