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1201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0 、訪客IP:18.119.159.196
姓名 高品芳(Pin-Fang Ka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還魂與再生——以杜麗娘為核心的跨文本考察
(Regeneration and revival——base on Du liniang as the core cross-textual research)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明代尤其是中晚明,在思想上出現很大的變化,而其中又以對「情」的崇拜為非常重要的一環;不但影響當時的文人對「情」的看法,更帶動了整個文壇,掀起一股對於情感和慾望皆高度自由的「言情」思潮,亦使得戲曲、小說的地位被提升,開始被有意識地視為文學巨作。也因為大環境的種種因素使然,湯顯祖(1550—1616)不但提出了以「情」抗「理」的論述,更創作了明代戲曲中,高揚「情至」的《牡丹亭》。而自古以來,中國古代歌詠愛情的文學作品大多含蓄婉約,像湯顯祖這樣,認為在愛情過程和事跡,並非理性所能認定和判斷的,確實為當時文壇上的奇葩。於是,情至之作《牡丹亭》一出,不但造成明代文壇上的轟動,興起一股「《牡丹亭》熱」,亦深深地影響後世戲曲上的承襲與創作,以及現當代的小說與電影中的創作與改編。而透過這些不同的藝術形式的改編與創作的迴響,更能真實地反映出《牡丹亭》的成功與價值,被稱為「經典」之作,可謂實至名歸。
在本論文中,筆者嘗試以現當代的作品與《牡丹亭》之間的互文關係,並以「杜麗娘」為核心,來進行跨古跨今的跨文本考察,希望能從現當代的視野、創新的意念、美學價值中,找出新的經典的可能。
總言之,本論文的研究方向,將從兩條路線來進行跨文本的考察:人物上,是以「杜麗娘」為核心;內容上,則是偏重在「還魂」與「再生」,並從「情至」談起。又因本論文是從「跨文本的考察」為出發點,所以除了會以「互文理論」為理論依據之外,更會從多元化的角度、方向來進行跨文本的分析,考察「杜麗娘」和她的「還魂」與「再生」,及其所衍生出的相關議題。
摘要(英) Tremendous changes had happened on thought in Ming Dynasty, especially during the middle and the late Ming, while the worship to “affection(情)” has been regarded as a very important part. As such, it had not only influenced the intellectuals’ way of looking at “affection” but also stirred up a tendency of “romance(言情),” which was highly liberal to emotion and desire in literary circle. It also promoted the status of traditional opera and novel, for them starting to be viewd as a literary masterpiece. Because of several factors of the macro-environment, Tang Xianzu (1550-1616) not merely presented the theory of “affection against rationality(以情抗理);” he additionally created “Peony Pavilion” that highly emphasized “consummate affection(情至)” among all Chinese opera in Ming Dynasty. From time immemorial, literary works that eulogize love in ancient China are most composed with subtle and implicit manner. The writer like Tang was really a marvel at that time because he considered that the processes and events of love can not be determanded and judged by rationality.Therefore, when “Peony Pavilion” of “consummate affection” is created, it caused a sensation which is called “Peony Pavilion Fever(《牡丹亭》熱)” and it had profoundly effect on inheritance and creation of Chinese opera for next generations as well as the adaption for versions of novel and movie nowadays. Through these various forms of adaption in modern time, they can truly reflect the success and value of “Peony Pavilion,” which is worthy of its title as a classic(經典).
In such a way,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will try to make use of the mutual interfer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ny Pavilio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ks, using Du liniang as the core, to conduct a cross-textual research(跨文本考察) across antiquity and nowadays. Hope to discovery the possibility of a new classic from the contemporary viewpoint, innovative ideas and aestheric values.
As a whole, the research approach of this thesis will be two separate ways. For the figure, it will base on “Du liniang” as the core; while for its content it will stress on “regeneration(還魂)” and “revival(再生)” as begining with “consummate affection.” Furthermore, since this thesis starts from “cross-textual research,” aside from taking reference of “intertextuality theory(互文理論),” it will proceed cross-textual(跨文本)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versification. In order to survey “Du liniang,” her “regeneration and revival” and other relevant issues.
關鍵字(中) ★ 經典
★ 情至
★ 還魂與再生
★ 杜麗娘
★ 跨文本考察
關鍵字(英) ★ cross-textual research
★ classic
★ Du Liniang
★ regeneration and revival
★ consummate affection
論文目次 還魂與再生——以杜麗娘為核心的跨文本考察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0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01
一、 情‧言情‧寫情——《牡丹亭》的誕生.......................001
二、 情至之作——《牡丹亭》...............................................004
三、 跨文本的經典對話...........................................................007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本選擇...................................................009
第三節 前人研究與文獻回顧...................................................012
一、 碩士、博士學位論文.......................................................013
二、 近人專書與論文集...........................................................014
三、 與本論文有關的研究成果...............................................0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020
一、 研究方法...........................................................................020
二、 研究架構...........................................................................021
第二章 還魂:以「情」來探論杜麗娘的自我成長...............023
第一節 情的啟蒙與體驗............................................................025
一、 杜麗娘的品德規範與教育...............................................025
二、 春香鬧學...........................................................................028
三、 杜麗娘的遊園...................................................................032
四、 杜麗娘的驚夢...................................................................036
第二節 情的緣分與相思............................................................040
一、 緣是前定,份為自修.......................................................040
二、 三生石畔訴相思...............................................................047
第三節 情的衝突與和解............................................................056
一、 原始信仰與佛教的生死觀...............................................056
二、 人鬼戀‧離魂‧還魂.......................................................059
三、 文人的理想與現實...........................................................068
第三章 再生:杜麗娘的跨文本考察之理論與創作...............073
第一節 跨文本考察:一種挑戰傳統的文本理論...................075
一、 從文本到互文本:互文性理論的提出..........................075
二、 互文性理論的界定..........................................................078
第二節 現當代的跨文本之創作考察......................................085
一、 小說文本..........................................................................086
二、 戲劇文本..........................................................................093
三、 電影文本..........................................................................097
第四章 跨文本的古今對話:杜麗娘的還魂與再生...............102
第一節 從虛/實時空的流轉來探論虛/實身體的變動....103
一、 夢境與實境的虛/實時空..................................................104
二、 記憶的再現:重疊過去與現在的虛/實時空..................110
三、 鬼魂現身?遊走在虛/實時空的載體..............................117
第二節 柳夢梅的「情痴」形象的產生與演變.......................120
一、 癡情不移,柳‧夢‧梅.......................................................121
二、 以柳夢梅的「情癡」形象來現身說法...............................125
第三節 愛情的美麗與哀愁:論杜麗娘的靈魂歸來與否?...130
一、 從不敢愛/被壓抑的情慾談起..........................................131
二、 歸來與否?杜麗娘的還魂與再生......................135
第五章 結論..............................................................................143
一、 研究成果.............................................................................143
二、 未來展望.............................................................................147
徵引及參考書目............................................................................148
參考文獻 徵引與參考書目
壹、 古籍(依1.年代2.編著者姓名筆畫排序)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紅葉文化,2001年。
〔明〕湯顯祖著、錢南揚校點《湯顯祖集》,上海:中華書局,1962年。
〔明〕湯顯祖:《湯顯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明〕李贄:《焚書/續焚書》,臺北:漢京出版社,1984年。
〔明〕羅汝芳:〈近溪語錄〉,收入楊家主編駱:《明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註》第4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貳、 湯顯祖與《牡丹亭》
一、湯顯祖著作版本(依1.年代2.編者姓名筆畫排序)
〔明〕湯顯祖:《玉茗堂全集 四十六卷》〔明天啟元年(1621)刊本〕,收藏在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
〔明〕湯顯祖著,夢鳳樓(清)校訂:《按對大元九宮詞譜格正全本還魂記詞調 二卷》(民國八年貴池劉氏暖紅室刊本),收藏在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明〕湯顯祖著,呂碩園訂:《碩園刪定牡丹亭》(六十種曲本),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明〕湯顯祖著,馮夢龍更定本:《墨憨齋重定三會親風流夢》,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60年。
〔明〕湯顯祖:《牡丹亭》(泰昌朱墨套印本),《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明〕湯顯祖著,呂碩園刪定:《繡刻還魂記定本》,臺北:臺灣開明書,1988年。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94年。
〔明〕湯顯祖:《新刻牡丹亭還魂記 [縮影資料] 四卷》(萬曆金陵文林閣刻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年。
〔明〕湯顯祖著,(清)陳同、談則、錢宜等評點:《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還魂記》二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明〕湯顯祖著,〔清〕吳震生、程瓊批評,華瑋、江巨榮點校:《才子牡丹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明〕湯顯祖著,邵海清校注:《牡丹亭》,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二、湯顯祖研究與戲曲專書(依1.年代2.編著者姓名筆畫排序)
徐朔方:《論湯顯祖及其他》,上海:古籍出版社(新華發行),1983年。
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編:《湯顯祖紀念集》,南昌: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1983年。
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編:《湯顯祖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1984年。
毛效同編:《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徐朔方:《湯顯祖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楊振良:《牡丹亭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徐扶明:《湯顯祖與牡丹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徐朔方:《湯顯祖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臺北:允晨文化,1995年。
陳美雪:《湯顯祖研究文獻目錄(全一冊)》,臺北:臺灣書局,1996年。
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華瑋主編:《湯顯祖與牡丹亭(上)(下)》,臺北: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2005年。
白先勇:《曲高和眾: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現象 》,臺北:天下文化出版,2005年。
謝雍君:《《牡丹亭》與明清女性情感教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參、 跨文本考察之現當代作品
一、 書籍類(依中文姓氏筆畫排序)
白先勇:《遊園驚夢》,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
白先勇:《遊園驚夢二十年》,香港:迪志文化出版,2001年。
余華:《古典愛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林智祥:《我的美麗與哀愁:拍攝紀實》,臺北:萬象,1995年。
陳國富、王世杰:《我的美麗與哀愁》,臺北:遠流,1995年。
陳國富:《片面之言——陳國富電影文集》,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85年。
陳國富:《我的美麗與哀愁》,臺北:皇冠,1995年。
「尋找遊園驚夢」的節目單,2007年。
二、 影視類(依出版年代排序)
陳國富:「我的美麗與哀愁」,臺北:中央電影事業公司製作,1995年。
楊凡:「遊園驚夢」,臺北:中央電影事業公司製作,2001年。
戴君芳導演,楊汗如、戴君芳劇本整編:「十全十美女節——《柳‧夢‧梅》」,臺北:1/2Q劇場,2004年。
溫宇航:「新古典崑劇——《尋找遊園驚夢》」,臺北:蘭庭崑劇團,2007年。
肆、 《牡丹亭》戲劇演出(依演出年代排序)
傳統版《牡丹亭》。明清兩代擅此劇者甚眾,估計全本也只在清中以前可能存在。1932年1月14日「大世界仙霓崑劇社戲單」顯示,曾《牡丹亭》本戲,約三小時。演出自梅、俞時代前後的京昆演員大都會唱也經常上演,乃局限於摺子,尤以〈學堂〉、〈遊園〉、〈驚夢〉、〈尋夢〉、〈拾畫叫畫〉、〈寫真〉、〈離魂〉等為最,通常若將上述幾折連演,也算是本戲,確切稱為節本。
俞振飛版《牡丹亭》。改編蘇雪安,作曲朱傳茗。閨門訓女、遊園驚夢、寫真離婚、跌雪投觀、魂遊冥判、叫晝冥誓、回生婚走、硬拷迫認。全劇8場,3.5小時。1957年12月演出。俞振飛、言慧珠主演。
湘崑版《牡丹亭》。改編余懋盛,周斌秋、譚貴昌、匡升平、彭升蘭等擔任藝術指導。鬧學訓女、遊園驚夢、描容離魂、久冥魂遊、拾畫訪夢、叫畫冥逝、回生婚走,全劇共7場。1962年6月演出。很有湘昆特色。
華文漪版《牡丹亭》。陸謙之、劉明今重編,方傳芸、鄭傳鑒擔任藝術執導。全劇共七場:閨塾訓女、遊園驚夢、尋夢情殤、倩魂遇判、訪園拾畫、叫畫幽遇、回生夢遇。1982年5月演出。
張繼青版《牡丹亭》。劇本整理胡忌、藝術執導姚傳薌、唱腔設計錢洪明。全劇5場:〈遊園〉、〈驚夢〉、〈尋夢〉、〈寫真〉、〈離魂〉。1982年10月演出。張也曾以此巡演海外。最近名人于丹說的大概也是此版本。
蔡瑤銑版《牡丹亭》。劇本整理時搜、傅雪漪,馬祥麟導演。全劇8場:訓女延師、花慨師窘、驚夢尋夢、灌園訪夢、題畫離魂、魂遊問花、拾畫幽會、逃生還魂。1983年演出。
王奉梅版《牡丹亭》。1993年,四場本:〈驚夢〉、〈尋夢〉、〈寫真〉、〈離魂〉。周世瑞整理、姚傳薌主教。2000年前後排演上、下本,共10出。由汪世瑜、王奉梅主演。
梁穀音版《牡丹亭》。唐葆祥改編。共六場:花神巡遊、遊園驚夢、寫真尋夢、魂遊冥判、叫畫幽媾、掘墳回生。1994年1月演出。
上崑版《牡丹亭》1。上海崑劇團出品。三本共34出,時長7小時。蔡正仁、張靜嫻卅岳美緹、李雪梅卅張軍、沈佚麗等主演。1999年8月首演於上海戲劇學院實驗劇場,2000年4月蘇州中國崑劇藝術節公演。
上崑版《牡丹亭》2。上海崑劇團出品。編劇王仁傑,導演郭小男。上、下本共22出。蔡正仁、張靜嫻;嶽美緹、李雪梅;張軍、沈佚麗等主演。2003年8月30日首演於上海戲劇學院實驗劇場。
歐洲版《牡丹亭》。由美籍彼得謝勒執導,雙語,英語為主。時長3小時。1998年夏首演于倫敦巴比肯中心,1999年春美國首演於柏萊克。西洋美聲歌劇、話劇、崑劇三線並行。崑劇部分由華文漪飾杜麗娘、史潔華飾春香。
美國版《牡丹亭》。旅美華人陳士爭執導。全55出,演出時長20小時(出版的DVD縮為2小時)。溫宇航(原北崑)、錢熠(原上崑,旅美)主演。1999年7月首演於美國林肯藝術中心。本版為清以來首次全本演出,離奇怪異,評彈主要輔助。
青春版《牡丹亭》。承白先勇之力,風靡海內外。三晚連演,共25出。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出品,汪世瑜、張繼青主教,俞玖琳、沈豐英主演。2004年6月14日在蘇州大學首演。本版本為目前最有市場、進高校最多的昆曲劇碼。
廳堂版《牡丹亭》。北京普羅之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藝術總監林兆華,汪世瑜擔任導演。演出時長120分鐘。曾傑(浙昆)、胡哲行(蘇昆)主演。2007年5月18日在北京皇家糧倉首演。本版為目前票價最貴的昆曲劇碼。
伍、 近人專著
一、中文專著(依中文姓氏筆畫排序)
丁敏:《佛教神通——漢譯佛典神通故事敘事研究》,臺北:法鼓文化出版,2007年。
丁峰山:《明清性愛小說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
尹飛舟等著:《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
王岡:《浪漫情感與宗教精神——晚明文學與文化思潮》,香港:天地圖書出版,1999年。
王立、劉衛英:《紅豆——女性愛情的文化心裡透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王立:《佛經文學與古代小說母題比較研究》,北京:崑崙出版社,2006年。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王志敏、方珊:《佛教與美學》,遼寧:人民出版,1989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5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2008年。
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畫之藝術性》,臺北:臺灣書局,1998年。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1992年。
白先勇策劃:《奼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靑春之夢》,臺北:遠流出版,2004年。
白文化:《三生石上歸精魂——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北京:新華書局,2005年。
吳康:《中國古代夢幻》,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李紀祥:《時間.歷史.敘事》,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周育德:《中國戲曲與中國宗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孟馳北:《占有論——歷史新視角》,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林宗毅、李栩鈺合編:《中國文學名篇選讀》,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金明求:《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范佳玲:《紫柏大師生平及其思想研究》,臺北:法鼓文化,1998年。
夏志清著,王德威主編:《夏志清文學評論經典:愛情‧社會‧小說》,臺北:麥田文化,2007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徐華龍:《中國鬼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臺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常建華:《婚姻內外的古代女性》,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6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台灣大學出版,1994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出版,1996年。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2001年。
陳美雪:《湯顯祖的戲曲藝術》,臺北:學生書局出版,1997年。
陸揚:《中西死亡美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湯一介:《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黃德祥:《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東華書局,2001年。
章穎編:《湯顯祖說情》,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
葛兆光:《中國宗教與文學論集》,北京:清華大學,1998年。
董希文:《文學文本理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廖炳蕙:《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匯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劉文英:《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
劉文英:《中國古代的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劉燕萍:《古典小說論稿:神話.心理.怪誕》,臺北:臺灣商務,2006年。
劉燕萍:《怪誕與諷刺:明清通俗小說詮釋》,上海市:學林,2001年。
劉燕萍:《愛情與夢幻:唐朝傳奇中的悲劇意識》,臺北:臺灣商務,1996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
薛克翹:《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崑崙出版社,2006年。
譚邦和:《明清小說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蘇力:《法律與文學:以中國傳統戲劇為材料》,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釋見曄:《明末佛教發展之研究——以晚明四大師為中心》,臺北:法鼓文化,2007年。
二、翻譯著書(依1.英文姓氏字母2.中文姓氏筆畫排序)
Béla Balázs著、何力譯:《電影美學》,中國電影出版社,1979年。
B & S著,李顯立譯:《電影批評面面觀》,臺北:遠流出版,1997年。
Freud, Sigmund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臺北:志文出版社,1994年。
Gérard Genette著,史忠義譯:《熱奈特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2000年。
Marshall McLuhan著,McLuhan, E. & Zingrone, F.編,何道寬譯:《麥克盧漢精粹》,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Robert Stam著,陳儒修、郭幼龍譯:《電影理論解讀》,臺北:遠流出版,2008年。
布萊恩‧魏斯著,朱衣譯:《前世今生來生緣——穿越時空的靈魂之旅》,臺北:時報出版,2007年。
瓦‧葉‧哈利澤夫著,周啟超、王加興、黃玫、夏忠寵譯:《文學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弗雷澤著,李新萍、郭于華、王彪譯:《永生的信仰與死者的崇拜》,北京:中國文聯,1992年。
伊塔羅.卡爾維諾著,李桂蜜譯:《為什麼要讀經典》,臺北:時報出版,2005年。
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臺北:台灣商務出版,2001年。
艾梅蘭著,羅琳譯:《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眞性及所生成之意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新華經銷,2005年。
海倫.加德納著,江先春、沈弘譯:《宗教與文學》,四川:人民出版,1998年。
索甲仁波切著,鄭振煌譯:《西藏生死書》,臺北市:張老師文化出版,2008年。
馬凌諾斯基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1989年。
蒂費納‧薩莫瓦約著,劭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達賴喇嘛著,傑佛瑞.霍普金斯、丁乃竺譯:《達賴生死書》,臺北:天下文化,2003年。
靄理士著,潘光旦譯:《性心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陸、 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文林、曾寶璐:〈最有行銷頭腦的台灣電影導演〉,《商業周刊》,2002年12月。
王隆升:〈《離魂記》的虛幻色彩與真實情愛——兼及《龐阿》與《離魂記》之比較〉,《台北技術學院學報》第30-2期,1997年。
王立:〈略說古代文學中的相思病〉,《古典文學知識》第2期,1999年。
王德威:〈遊園驚夢,古典愛情——現代中國文學的兩度「還魂」〉,原發表於聯合報副刊,2004年4月23日~4月29日。
王國彬:〈復活的象徵——淺談《牡丹亭‧驚夢》中柳生手中的那枝「柳」〉,收入《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05年。
白先勇:〈眾裡尋他千百度——青春版「牡丹亭」中的柳夢梅與杜麗娘〉,《表演藝術》,2004年4月。
朱崇儀:〈分裂的忠誠?:書寫卅再現?:記號學卅女性主義?〉,《中外文學》第2期,1994年。
朱迪光:〈古代中國人的夢想與抗爭——論古代文學中的再生與還魂〉,《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11月。
何文敬:〈從後現代美學析論《藍絲絨》的雙重敘事與互文性〉,《中外文學》第8期,1994年。
何瑞珠:〈陳國富的變動與哀愁〉,「台灣電影筆記」網站(http://movie.cca.gov
.tw/Case/Content.asp?ID=134&Year=2003),2003年6月。
吳毓華:〈明代心靈覺醒與湯顯祖的唯情論〉,《戲曲研究》第47輯,1993年。
吳錦勳:〈尋找另一隻眼睛:陳國富〉,《台灣壹週刊》,2002年11月。
李玉平:〈互文性新論〉,《開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6年。
李昶:〈人的幻化——唐前志怪的幻變主題〉,《龍岩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11月。
李學勤:〈放馬灘秦簡中的志怪故事〉,《文物》第4期,1990年。
沈惠如:〈複調卅拼貼?解構卅建構?論台灣實驗戲曲的策略與前瞻〉,發表於香港「華文戲劇百週年」學術研討會,2007年1月17日。
林宗毅:〈評國片《我的美麗與哀愁》〉,《國文天地》,2005年7月。
林鶴宜:〈創意行銷「新古典」——評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表演藝術》,2004年6月。
俞曉紅:〈古代文學鬼魂意象的文化索解〉,《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6月。
洪鷺梅:《主題學研究——人鬼婚戀故事的文化思考》,《中國比較文學》第4期,2000年。
高桂惠:“The Phantom Heroine: Ghosts and Gend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書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三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
徐艷芳:〈文化轉型與離魂故事的嬗變〉,《魯行經院學報》第3期,2000年。
秦海鹰:〈羅蘭‧巴爾特的互文觀〉,《法國研究》第1期,2008年。
陳永國:〈互文性〉,《外國文學研究》第1期,2003年。
傅裕惠:〈「假」表演裡的「真」人生:獨創「寶蓮精神」的電影導演陳國富〉,《表演藝術》,1999年11月。
傅裕惠:〈怎得換個「水乳交融」?!——記戴君芳、楊汗如與施工忠昊劇場作品《柳.夢.梅》、《情書》與《小船幻想詩》等系列合作〉,發表於「2006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台灣大學戲劇系主辦,2006年10月7-9日。
曾永義:〈一往情深逾死生〉,《聯合報》E7版(聯合副刊),2004年4月26日。
程錫麟:〈互文性理論概述〉,《外國文學研究》第1期,1996年。
黃念然:〈當代西方文論中的互文性理論〉,《外國文學研究》第1期,1999年。
楚國仁:〈謫仙館主楊凡 遊園驚夢名導〉,《典藏古美術》,2001年11月。
楊勝利:〈另一世界將因調合適當而令人欣賞——魏晉南北朝文學中人鬼相戀故事初探〉,收入《山東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1999年。
鄭紹基:〈關於「離魂型」、「還魂型」和純一人鬼相戀型文學故事〉,《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第1期,2004年。
鄧如佁:〈人物剪影:楊凡新片「遊園驚夢」〉,《亞洲週刊》,2001年3月。
蕭彬夫:〈靈魂觀念在中國古代戲曲中的表現形式與作用〉,《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7月。
羅婷:〈論克里斯多娃的互文性理論〉,《外國文學研究》第4期,2001年。
嚴紀華:〈離魂暗逐郎行遠,淮南皓月冷千山——「離魂」故事系列試探〉,《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學報》,1991年10月。
柒、 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澤儀:《清初傳奇中的相思病表現與意義》,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文所碩士,2008年。
李贊英:《論牡丹亭中的情與夢》,臺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1995年。
祝如瑩:《《太平廣記》中離魂類型小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2003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1992年。
梁惠敏:《中國戲曲私奔程式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2001年。
童敦慧:《元明戲曲「殉情復生論」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1995年。
黃蘊綠:《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的佳人形象》,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1997年。
楊小佩:《「還魂重生」情節之研究——以元明兩代市民文學為例》,花蓮: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2004年。
熊翠玉:《元明兩代愛情還魂劇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2005年。
盧玟楣:《晚明文人自覺意識及其實踐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2年。
錢則貞:《中國傳統戲曲中離卅還魂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1985年。
韓巧玲:《多重肉身——《牡丹亭》杜麗娘的女體論述》,臺北: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2008年。
藍玉琴:《《牡丹亭》人物杜麗娘的女性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2000年。
捌、 網路資料
中文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6%96%87%E7%BB%B4%E5%9F%BA%E7%99%BE%E7%A7%91。
1/2Q劇場的網路部落格:http://halfqtheatre.blogspot.com/。
楊凡電影全記錄: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6851/2005/10/28/1325@757909_9.htm。
蔡欣欣:〈歌盡桃花扇底風——崑曲在臺灣發展之歷史景觀〉:http://rocks.pixnet.net/blog/post/23607307。
蘭庭崑劇團的部落格網址為:http://blog.yam.com/user/lanting.html。
蘭庭崑劇團的官方網站網址為:http://www.lantingkun.org.tw/news.html。
指導教授 康來新(Lai-Shin Kong) 審核日期 2009-8-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