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1401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0 、訪客IP:3.14.145.167
姓名 劉毅鳴(Yi-ming Li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王船山史論研究──以政治為核心的探索
(A Study on Wang Chuan Shan's Historical Review: Focus on Politics)
相關論文
★ 莊子<逍遙遊>篇中的寓言本旨和現代意義★ 王通經世思想之研究
★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之孟學研究★ 黃梨洲思想與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
★ 五峰思想研究★ 王心齋思想之形成及其發展
★ 從工夫論看羅近溪思想之特色★ 朱子對北宋四子的理解與詮釋
★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之研究★ 陳確人性論研究
★ 聶雙江歸寂思想研究★ 李翱思想研究
★ 莊子應世思想研究★ 宋明儒「以心著性」之哲學意義研究
★ 陳白沙自得之學研究★ 劉蕺山的氣論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船山是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在明朝滅亡、滿清入主中國的變局下,他極力從歷史經驗中探索亡國的原因,希望找出政治上的長治久安之道,而成就其《讀通鑑論》、《宋論》兩鉅著。本論文從船山的心性工夫論及歷史哲學等哲學理論開始談起,試圖描繪出船山心中理想的政治型態之藍圖。
「制度」與「人」是政治的兩大關鍵要素。就政治制度來說,船山以道德為朝代創建乃至長治久安的關鍵因素。「道德」並非狹義地從心性上說,而是君主能否順應客觀時勢之理。此「理」關鍵處在於保民、愛民,因此船山論郡縣、隋唐三省制、以詩賦取士、立法宜寬、經濟自由、獎勵農業等,往往是站在對百姓有實際助益的角度著眼。就執政者來說,船山繼承儒家「德治」觀念,以人的品德為政治良窳之根本。能夠有剛直的操守,信守道德原則,不慕虛榮浮華,而又謙遜寬容的君子,才能擔當起重任。這樣的君子必然知所進退,不會為了一時的功業而盲目出仕,毀傷名節。即使退隱,君子也能投身教化事業,為道德理想的延續而奮鬥。君子執政以「簡」為最高原則,把握住國家發展的大方向,細節則充分信任、授權給下屬處理。肯定既有制度的合理性,採取漸進改革,減少改革的風險。
就政治活動的外圍領域──倫常教化與學術文化來說,家庭倫理為政治倫理的基礎。政治上的君臣關係,是以「名義」維繫。船山發揮孔子「正名」思想,認為「名」非虛名,而是義的象徵,可發揮穩定局勢的積極作用。政府對人民的教化,並非上位者持教條要求下位者,而是上位者盡力完成分內之事,建立良善的環境,使百姓易於從事自我修養。在學術文化上,船山堅守「華夷之辨」,強調族群的純正性。華夷是以文化為主要區分標準,兼及其他。政治上華夏民族的團結,比效忠一家一姓更重要。對於儒家以外的學說,如佛道、陰陽家等,船山認為或過於消極,或為了統治者開脫罪名,或為了謀求權位,總之皆是以利欲為出發點,不足以做為治國的骨幹。
摘要(英) Chuan Shan is one of the leading three Confucian scholars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Under the turbulent changes between the end of the Ming regime and the Manchu invasion, Chuan Shan had made an utmost effort to explore from historical experiences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to the fall of the Ming Empire. He expected to find out the grounds for a lasting political stability, so he wrote two monumental literary critiques: Du Tongjian lun (Comments on reading Zi Zhi Tong Jian: The Comprehensive Mirror for Aid in Government) and Song lun (Comments on the history of Song Dynasty). Starting from the discussion of Chuan Shan’s Xinxing Gongfu Theory (The theory on mind-cultivation), historical philosophy and other philosophical theories, this paper is aimed to depict the blueprint of Chuan Shan’s ideal political pattern.
“Institution” and “people” are the two pivotal elements of politics. As far as political institution is concerned, Chuan Shan believes “moral” is the key factor to the founding of a new dynasty, which also guarantees the empire’s prolonged stability. Such “moral” should not be defined in a narrow sense within the mind-cultivation. Instead, it is mainly about the “way” of whether the monarch on the throne can temporize with the objective current situation. The spirit of the “way” lies in how the emperor protects and cares for the subjects. As a result, Chuan Shan argues in his books about the following ideas: Junxianzhi (a system of the local administration in ancient China), Sanshengzhi (the Three Departments system developed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y), Shifu examination (the tradition of selecting officials by poetry and ode works), the loose legislation policy, the economic liberalism,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e and so on. All of these concepts are suggested to favor the practical benefits of the general public. As far as the rulers are concerned, on the other hand, Chuan Shan succeeded to the Confucian idea of “Dezhi” (the guidelines of ruling by virtue), believing that human virtues are the foundation of a well-operated political system. Only “junzi" (a term to describe Confucius’ ideal person) can carry the burden because of their honorable integrity, reliable moral principles, and modesty, also because they are not vanity-oriented. Junzi surely knows when to act and when not to act. They would not blindly take up an official post merely for transient achievements at the cost of their reputation. Even when retiring from the world, they usually dedicate themselves to education and keep fighting for their moral ideals. The highest guiding principle with which Junzi governs a country is “jian” (simplicity). “Jian” means the ruler can grasp the general direction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completely trust and authorize his/her subordinates to deal with the other details. They approve of the rationality of the existing institution and manage to reform the society in a progressive manner, which would reduce the risks of a political chaos.
In terms of external political activities, such as ethical civilization and academic culture, the family ethics lays the ground for the political ethics. Politically, the monarch-subject relationship is maintained by “ming-yi” (the ethical naming code). Chuan Shan elaborates Confucius’ idea about “zheng-ming” (name-rectification), arguing that the “name” is a symbol of “yi” (justice or righteousness) rather than an unsubstantial title. Through “zheng-ming” can the social order be constructively stabilized. The content of the ethical civilization imposed by the government on its people does not teach the superior to force the inferior by ethical creeds. Instead, it teaches the superior to do their best to fulfill their duties and create a decent environment where the ordinary folks can morally cultivate themselves. As for academic culture, Chuan Shan resolutely stands by “HuaYi Zhi Bia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civilized Chinese and the barbarian), emphasizing the Chinese racial purity. Hua (Chinese) and Yi (barbarian) are differentiated mainly by culture, as well as other minor standards. Politically, the solidar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pledging loyalty to the same ruling family. Except for Confucianism, doctrines such as Buddhism, Taoism, Yin-Yang thought (the thought on positive and negative forces) and others are considered by Chuan Shan either too destructive or too benefit-oriented. He believes these thoughts could be used to purge the rulers of their crimes or to help them pursue a higher position. Therefore, these thoughts to him are not qualified enough for the rein of a country.
關鍵字(中) ★ 王夫之
★ 船山
★ 讀通鑑論
★ 宋論
★ 明末清初
★ 經世致用
★ 歷史哲學
★ 政治思想
★ 華夷之辨
關鍵字(英) ★ Chuan Shan
★ Pragmatism
★ Philosophy of history
★ Political philosophy
★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barbarian
★ Du Tongjian lun
★ Wang Fu-zhi
★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 Song lun
論文目次 目錄
中文提要…………………………………………………………… i
英文提要…………………………………………………………… ii
誌謝………………………………………………………………… iv
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3
第三節  船山生平概述……………………………………………………… 9
第二章  船山的心性工夫論……………………………………… 13
第一節  船山的心性論……………………………………………………… 14
(一) 心的覺知能力
(二) 對朱子「以氣言心」的批評
(三) 對孟子「求放心」與「孺子入井」的解釋
(四) 性日生而日成
第二節  船山的工夫論……………………………………………………… 18
(一) 格物致知是對道德原理的思考、應用
(二) 格物是「規矩」,致知是「巧」
(三) 知行並進,相輔相成
第三章  船山的歷史哲學………………………………………… 23
第一節  理勢不二的歷史觀………………………………………………… 23
第二節  道德判斷與歷史判斷的兼擇……………………………………… 26
(一) 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二) 「大德者必受命」的合理性
第四章  船山對政治制度的省察………………………………… 36
第一節  政權之建立與轉移………………………………………………… 36
(一) 政權的建立──道統優先於治統
(二) 君位傳承的依據──傳賢與傳子
(三) 大臣在傳位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四) 新君如何建立威望
(五) 不合乎制度的權力轉移
第二節  封建與郡縣………………………………………………………… 47
(一) 封建之弊與郡縣之利
(二) 郡縣制下治理地方之道
第三節  中央政府…………………………………………………………… 54
(一) 文武分立,以文統武
(二) 宰相制度
(三) 皇帝、宰相與諫官
第四節  人才選拔與考核…………………………………………………… 60
(一) 基本原則
(二) 選拔方式
(三) 考核方式
第五節  法律思想…………………………………………………………… 66
(一) 法律的制訂
(二) 法律的裁決
第六節  經濟思想…………………………………………………………… 74
(一) 租稅
(二) 貨幣
(三) 土地政策
第七節  軍事思想…………………………………………………………… 81
(一) 平時嚴格訓練
(二) 戰時以逸待勞
第五章  政治活動中道德實踐的作用…………………………… 88
第一節  義利之辨:論君子………………………………………………… 88
(一) 言語上
(二) 行為上
第二節  義利之辨:論小人………………………………………………… 91
(一) 趨利
(二) 避害
第三節  出處進退的選擇…………………………………………………… 117
(一) 出仕的判斷原則
(二) 錯誤的出仕
(三) 出仕的權變
(四) 隱士風範
第四節  治國的原則………………………………………………………… 130
(一) 德治先於法治
(二) 治國之道在「簡」
(三) 分層負責
(四) 漸進改革
第五節  進諫的藝術………………………………………………………… 139
(一) 進諫者的身分
(二) 進諫的對象
(三) 進諫的內容
(四) 進諫的心態
第六章  政治活動中的倫理與教化……………………………… 147
第一節  家庭倫理…………………………………………………………… 147
(一) 父子
(二) 夫婦
(三) 兄弟
第二節  名義與教化………………………………………………………… 152
(一) 正名以求實
(二) 以賞罰行教化
第三節  禮樂精神…………………………………………………………… 162
(一) 禮的精神
(二) 樂的精神
第七章  政治活動中的文化與學術……………………………… 168
第一節  華夷之辨…………………………………………………………… 168
(一) 民族的凝聚
(二) 對外戰略
第二節  佛道及陰陽家思想………………………………………………… 180
(一) 道家
(二) 佛教
(三) 陰陽家
第八章  結論……………………………………………………… 191
第一節  研究成果簡述……………………………………………………… 192
第二節  船山與梨洲政治思想之比較……………………………………… 200
第三節  船山史論的思想特色與限制……………………………………… 205
參考文獻 …………………………………………………………… 209
參考文獻 一、古籍
1.〔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2.〔漢〕班固:《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91年。
3.〔魏〕劉邵:《人物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台三版。
4.〔晉〕陳壽著,裴松之注:《三國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台二版。
5.〔唐〕李延壽:《北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台二版。
6.〔唐〕李延壽:《南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台二版。
7.〔唐〕房玄齡等:《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8.〔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一版。
9.〔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台二版。
10.〔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
11.〔宋〕司馬光:《司馬溫公文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12.〔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13.〔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第三版。
14.〔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鵝湖月刊社,1984年。
15.〔宋〕胡宏:《知言》,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別輯‧子部‧儒家類》第16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16.〔宋〕陸九淵著、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17.〔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
18.〔宋〕歐陽修:《歸田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
19.〔元〕脫脫等:《宋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台二版。
20.〔明〕王夫之:《船山全書》
(01)《周易外傳》,收入《船山全書》第1冊,湖南:岳麓書社,2011年新版,邊仲仁初校、楊堅審定。
(02)《周易內傳》,收入《船山全書》第1冊,湖南:岳麓書社,2011年新版,邊仲仁初校、楊堅重校。
(03)《尚書引義》,收入《船山全書》第2冊,湖南:岳麓書社,2011年新版,陳戍國補校、楊堅續校。
(04)《詩廣傳》,收入《船山全書》第3冊,湖南:岳麓書社,2011年新版,胡漸逵校勘、楊堅復校。
(05)《禮記章句》,收入《船山全書》第4冊,湖南:岳麓書社,2011年新版,湘潭師範學院中文系及文化史研究室校點、邊仲仁覆校、楊堅審定。
(06)《續春秋左氏傳博議》,收入《船山全書》第5冊,湖南:岳麓書社,2011年新版,歐建鴻校點、胡漸逵覆校、楊堅審定。
(07)《讀四書大全說》,收入《船山全書》第6冊,湖南:岳麓書社,2011年新版,吳普生補校、楊堅審定。
(08)《讀通鑑論》,收入《船山全書》第10冊,湖南:岳麓書社,2011年新版,楊堅補校。
(09)《宋論》,收入《船山全書》第11冊,湖南:岳麓書社,2011年新版,楊堅補校。
(10)《張子正蒙注》,收入《船山全書》第12冊,湖南:岳麓書社,2011年新版,夏劍欽校勘、楊堅審定。
(11)《思問錄》,收入《船山全書》第12冊,湖南:岳麓書社,2011年新版,吳普生對校、夏劍欽重校、楊堅審定。
(12)《俟解》,收入《船山全書》第12冊,湖南:岳麓書社,2011年新版,夏劍欽參校、楊堅審定。
(13)《黃書》,收入《船山全書》第12冊,湖南:岳麓書社,2011年新版,吳普生互校、夏劍欽編校、楊堅審定。
(14)《噩夢》,收入《船山全書》第12冊,湖南:岳麓書社,2011年新版,吳普生對校、夏劍欽複校、楊堅審定。
(15)《莊子解》,收入《船山全書》第13冊,湖南:岳麓書社,2011年新版,楊堅覆校。
(16)《薑齋文集》,收入《船山全書》第15冊,湖南:岳麓書社,2011年新版,楊堅編校。
(17)《傳記、年譜、雜錄、船山全書編輯紀事》,收入《船山全書》第16冊,湖南:岳麓書社,2011年新版,傳記與年譜由楊堅編校。
21.〔明〕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22.〔明〕黃宗羲:《南雷詩歷》,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23.〔明〕黃宗羲:《宋元學案》,收入《黃宗羲全集》第3-6冊,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24.〔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25.〔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26.〔清〕張廷玉等:《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27.〔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1993年。
28.王松齡、楊立揚譯注:《柳宗元詩文》,台北:錦繡文化,1992年。
29.武秀成譯注:《嵇康詩文》,台北:錦繡文化,1992年。
30.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五版。
31.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學生書局,1998年修訂版。
32.楊勇:《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修訂本。
二、專書
1.方祖猷:《黃宗羲長傳》,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2.卡爾‧巴柏著,莊文瑞、李英明譯:《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台北:桂冠,1992年第五版。
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5.朱浤源等:《中國政治制度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2年。
6.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69年。
7.牟宗三:《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82年。
8.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
9.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10.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學生書局,2000年。
11.牟宗三:《歷史哲學》,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第9册,台北:聯經,2003年。
12.牟宗三:《政道與治道》,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第10册,台北:聯經,2003年。
13.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14.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5.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16.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17.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18.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19.李德哈特著,鈕先鍾譯:《戰略論:間接路線》,台北:麥田,1996年。
20.亞爾蒙、維巴著,張明澍譯:《公民文化》,台北:五南,1996年。
21.林安梧:《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1991年再版。
22.林安梧:《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
23.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24.阿克頓著,侯建、范亞峰譯:《自由與權力──阿克頓勛爵說文集》,新店:桂冠,2004年。
25.侯外廬等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26.約翰‧洛克著,葉啟芳、瞿菊農譯:《政府論次講》,台北:唐山出版社,1986年。
27.約翰‧彌爾著,郭志嵩譯:《論自由》,台北:臉譜,2004年。
28.唐君毅:《智慧與道德》,收入《唐君毅全集》卷1之2,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29.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
30.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31.唐凱麟、張懷承:《六經責我開生面:王夫之倫理思想研究》,湖南:湖南出版社,1992年。
32.夏青、劉伯蘭:《王夫之法律思想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年。
33.海耶克著,周德偉譯:《自由的憲章》,台北:台灣銀行發行,1973年。
34.海耶克著,王明毅等譯:《通往奴役之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35.秦孝儀主編:《國父全集》,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年。
36.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37.馬克斯‧韋伯著,林榮遠譯:《經濟與社會》,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38.康德著,李明輝譯:《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台北:聯經,2002年。
39.張立文:《船山哲學》,台北:七略出版社,2000年。
40.張立文:《正學與開新:王船山哲學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41.張君勱:《新儒家思想史》,台北: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央總部,1979年。
42.張豈之主編,張國剛、楊樹森著:《隋唐宋史》,台北:五南,2002年。
43.張雲伏:《歐美公務員制》,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44.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中華書局,1987年。
45.許冠三:《王船山的致知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1年。
46.陳來:《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47.陳遠寧:《中國古代政治觀的批判總結──王船山政治觀研究》,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
48.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增訂九版。
49.嵇文甫:《王船山學術論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50.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51.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52.曾昭旭:《王船山哲學》,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
53.鈕先鍾:《中國戰略思想史》,台北:黎明文化,1992年。
54.黃仁宇:《中國大歷史》,台北:聯經,1993年。
55.黃俊傑:《孟子思想史論卷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56.黃俊傑:《孟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57.黃俊傑:《孟子思想史論卷二》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
58.黑格爾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著,溫彬譯:《歷史哲學》,台北:華立文化,2004年。
59.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出版社,1997年。
60.趙岡、陳鍾毅:《中國土地制度史》,台北:聯經,1982年。
61.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62.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0年。
63.鄧輝:《王船山歷史哲學研究》,湖南:岳麓書社,2004年。
64.盧梭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65.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66.蕭萐父:《船山哲學引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67.蕭萐父、許蘇民:《王夫之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68.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
69.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70.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1年。
71.戴景賢:《王船山之道器論》,台北:廣學社印書館,1982年。
72.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
73.羅光:《王船山形上學思想》,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3年。
74.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三、學位論文
1.元鍾實:《朱熹之心性論》,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5月。
2.方志華:《王船山「即學言性」之教育原理》,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7月。
3.王季香:《王船山格物致知論》,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6年5月。
4.李恆源:《王船山歷史哲學研究》,高雄師大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6月。
5.李美惠:《王船山人性論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6.林文琪:《禮記中的人觀》,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12月。
7.林碧玲:《王船山之禮學》,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4月。
8.涂治瑛:《王船山宋論之研究》,高雄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9.張靜婷:《王船山〈尚書引義〉政治實踐問題之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10.莊凱雯:《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研究:由心性論到知人之學》,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11.許松源:《經義與史論──王夫之〈春秋〉學研究》,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12.陳益興:《王船山人道思想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13.陳章錫:《王船山詩廣傳義理疏解》,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7月。
14.陳章錫:《王船山禮學研究:以兩端一致論為研究進路》,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15.劉榮賢:《王船山張子正蒙注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16.蔡馥穗:《清儒人性論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6月。
17.戴景賢:《王船山之道器論》,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四、期刊論文
1.王曉平:〈王夫之倫理思想中的生命價值原則〉,《淮南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第3卷,頁58-61。
2.王澤應:〈論王夫之關於人的本質學說〉,《中國文化月刊》第124期,1990年2月,頁73-95。
3.朱漢民:〈王夫之的實有之道〉,《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7期,2001年7月,頁651-661。
4.宋偉民:〈論王夫之治學方法〉,《中國文化月刊》第186期,1995年4月,頁23-41。
5.李宗定:〈關於林安梧教授「後新儒哲學的思維向度」幾點疑問〉,《鵝湖月刊》第25卷第11期總號第299,2000年5月,頁47-55。
6.林安梧:〈明末清初關於「格物致知」的一些問題:以王船山人性史哲學為核心的宏觀理解〉,《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5期,1999年9月,頁313-336。
7.林安梧:〈從以心控身到身心一如:以王夫之哲學為核心兼及於程朱、陸王的討論〉,《國文學報》第30期,2001年6月,頁77-95。
8.林安梧:〈從「牟宗三」到「熊十力」再上溯「王船山」的哲學可能:後新儒學的思考向度〉,《鵝湖月刊》第27卷第7期總號第319,2002年2月,頁16-30。
9.林明宜:〈王船山人性論之結構:以《讀四書大全說》為主要範圍〉,《思與言》第33卷第4期,1995年12月,頁29-53。
10.倪仲俊:〈從傳統正統論論史學的工具性與當前台灣史論述和教學的茫點〉,《通識研究集刊》第9期,2006年6月,頁155-190。
11.唐俐:〈儒家仕隱觀及其在中國隱士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船山學刊》第62期,2006年第4期,頁92-94。
12.袁禮華、王華蘭:〈論諷諫藝術及其歷史局限性〉,《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5期,2010年9月,頁130-134。
13.張千帆:〈中國憲政文化與制度建構的反思〉,《法制與社會發展》2009年第6期總第90期,2009年12月,頁20-34。
14.張壽安、呂妙芬:〈明清情欲論述與禮秩重省〉,《漢學研究通訊》第20卷第2期總78期,2001年5月,頁4-9。
15.張懷承:〈自然與道德:王船山的理欲之辨〉,《孔孟月刊》第30卷第12期,1992年8月,頁13-22。
16.張懷承:〈王船山性體實有的思想論微〉,《中國文化月刊》第169期,1993年11月,頁53-70。
17.張懷承:〈王船山由道入德論簡議〉,《鵝湖月刊》第19卷第10期總號第226,1994年4月,頁21-27。
18.張懷承:〈王船山道德價值論精華〉,《孟孔學報》第68期,1994年9月,頁235-259。
19.陳立驤:〈王船山天道論性格之衡定〉,《鵝湖月刊》第28卷第4期總號第328,2002年10月,頁29-38。
20.陳來:〈道學視野下的船山心性學(上):以《讀四書大全說》的大學部分為中心〉,《鵝湖月刊》第28卷第12期總號第336,2003年6月,頁7-14。
21.陳來:〈道學視野下的船山心性學(下):以《讀四書大全說》的大學部分為中心〉,《鵝湖月刊》第29卷第1期總號第337,2003年7月,頁8-17。
22.陳望衡:〈王夫之的理欲觀〉,《船山學刊》第1998年第2期,頁1-5。
23.陳章錫:〈王船山音樂美學析論〉,《文學新鑰》創刊號,南華大學文學系出版,2003年7月,頁73-95。
24.陳祺助:〈王船山論情、才的意義及其善惡問題之研究〉,《鵝湖月刊》第28卷第1期總號第325,2002年7月,頁7-15。
25.陳祺助:〈王船山論陰陽與道體的關係〉,《哲學與文化》第29卷第11期,2002年11月,頁1032-1039。
26.傅金才:〈論馮道的業績〉,《石家莊學院學報》第8卷第2期,2006年3月,頁56-60。
27.曾昭旭:〈論儒家工夫論的轉向:從王陽明到王船山〉,《鵝湖月刊》第17卷第5期總號第197,1991年11月,頁1-7。
28.曾昭旭:〈王船山兩端一致論衍義〉,《鵝湖月刊》第21卷第1期總號第241,1996年7月,頁9-13。
29.曾玲先:〈王船山《詩廣傳》的文化感及其它〉,《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2卷第4期,2001年8月,頁113-117。
30.童小鈴:〈「飲食男女」是天理或是人欲:朱子觀點的探討〉,《孔孟月刊》第34卷第10期,1996年6月,頁41-45。
31.馮玉輝:〈從宏觀探索王船山思想的發展〉,《中國文化月刊》第172期,1994年2月,頁23-34。
32.葉敬德:〈王夫之的婚姻倫理觀〉,《人文中國學報》第1期,1995年4月,頁209-239。
33.熊秉真:〈情欲、禮教、明清〉,《漢學研究通訊》第20卷第2期總78期,2001年5月,頁1-3。
34.趙雅博:〈王船山宇宙生發的思想:為紀念逝世百週年而寫(上)〉,《孔孟月刊》第32卷第5期,1994年1月,頁22-29。
35.趙雅博:〈王船山宇宙生發的思想:為紀念逝世百週年而寫(下)〉,《孔孟月刊》第32卷第6期,1994年2月,頁31-39。
36.劉同輝:〈王船山情之心理思想蠡測〉,《心理科學》2002年第25卷第5期,頁621-619。
37.劉建欣:〈論叔孫通何以成為「漢家儒宗」〉,《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第29卷第12期,2010年12月,頁4-6。
38.潘小慧:〈從王船山的本體論看其人性論〉,《哲學與文化》20卷第9期,1993年9月,頁923-934。
39.蔡仁厚:〈從理、心、氣的義蘊看船山思想的特色〉,《中國文化月刊》第167期,1993年9月,頁34-45。
40.蔡明倫:〈明代官員進諫模式及其特點〉,《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4期總26期,2009年11月,頁62-68。
41.蔡敏:〈土地制度的重大變革──以北魏均田制為中心的考察〉,《凱里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10年8月,頁26-28。
42.蕭敏如:〈清初遺民《春秋》學中的民族意識──以王夫之、顧炎武為主的考察〉,《台北大學中文學報》第5期,2008年9月,頁193-232。
43.譚忠誠:《王船山的「辟佛」與「傳佛」》,《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5期,2009年10月,頁6-12。
44.嚴壽澂:〈思問錄與船山思想〉,《百年》第5期,1999年9月,頁1-13。
五、論文集論文
1.汪德邁:〈中國諫議制度〉,收入龍巴爾、李學勤主編:《法國漢學(第一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頁40-45。
2.黃光國:〈權力結構與民族認同──民族主義的心理基礎〉,收入「百年來海峽兩岸民族主義的發展與反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2000年12月。
3.楊祖漢:〈胡五峰之體用論與朱子「中和舊說」的關係〉,收入《含章光化──戴璉璋先生七秩哲誕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12月,頁21-58。
4.劉述先:〈從比較的視域看世界倫理與宗教對話──以東方傳統智慧為重點〉,收入《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二)》,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頁31-54。
5.鮑國順:〈清學的名義與特質〉,收入「第二屆兩岸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1998年4月。
六、其他
1.《中國大百科全書》,http://cndbk.net/EcphOnLine/。
2.楊泰順:〈政治人物的緋聞與誠信〉(內政(評)091-202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網站,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C-091-202.htm。
指導教授 楊祖漢(Cho-hon Yang) 審核日期 2012-7-2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