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一、網站
1.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網站,http://www.cwb.gov.tw,(2015)。
2.經濟部水利署網站,http://www.wra.gov.tw,(2015)。
3.大氣研究資料庫,https://dbar.ttfri.narl.org.tw/,(2015)。
4.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計畫(TCCIP),http://tccip.ncdr.gov.tw,(2015) 。
5.桃園農田水利會,http:// http://www.tia.org.tw,(2015)。
二、中文文獻
1.王如意、易任,「應用水文學(上下冊)」,茂昌圖書公司,1979。
2.王如意、趙啟迪,「區域乾旱之模擬及其應用於曾文溪流域農業水資源之規劃」,台灣水利,第三十八卷,第三期,第15-35頁,1990。
3.中華水資源管理學會,「石門水庫活化措施」,水資源管理會刊,第七卷,第二期,2005。
4.甘俊二,「烏溪中游灌溉需水及水資源研究報告」,台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1969。
5.甘俊二,「灌溉系統配水技術之分析與研究」,台灣大學農工系,1979。
6.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石門二期大圳系統(楊梅、富岡、湖口站灌區)調查」,2009。
7.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桃園大圳及光復大圳系統埤塘調查研究」,2005。
8.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水田增加滲漏效率之技術性探討」,2002。
9.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廣闢農塘有效調配灌溉用水可行性研究」,2005。
10.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農業水資源再利用於民生工業用水政策方向分析」,2010。
11.沈孟妍,「應用對其氣候預報於春耕乾旱休耕決策之探討-以大漢溪供水系統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12.宋建豪,「蘭陽溪上游流域降雨量、逕流量、輸砂量之趨勢分析」,國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14。
13.吳宜昭、陳永銘、朱容練,「台灣氣候變遷趨勢」,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2010。
14.吳瑞賢,「水田回歸水應用之探討」,第二屆海峽兩岸農田水利研討會論文集,第180-189頁,1999。
15.吳瑞賢、林癸妙、李俊福,「水田回歸水量之研究」,農業工程學報,第四十五卷,第一期,第72-82頁,1999。
16.吳瑞賢、溫博文、陳世偉,「桃園大圳及石門大圳灌溉系統之效能評估」,桃園大圳水資源暨營運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8-23頁,2004。
17.周珮淳、陳世偉、吳瑞賢,「桃園地區灌溉埤塘於農業用水之分析研究」,第十五屆水利工程研討會,第G12~G24頁,2006。
18.林癸妙,「水田回歸水量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19.林喬莉,「以系統動力模式評估水田埤塘灌溉系統」,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20.林啟超,「水田灌溉用水回歸利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21.施嘉昌,「排水工程」,國立編譯館,1988。
22.施嘉昌、徐玉標、曹以松、甘俊二,「灌溉排水原理」,中央圖書出版社,1982。
23. 洪佳瑩,「桃園地區人工埤池對水資源輔助之分析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水文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24.徐世大、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防洪及水資源關發局,「水文語彙」,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出版,1972。
25.徐年盛,黃浩烈,吳呈懋,鄭文明,「台灣地區水田面積遞減後對地下水補注衝擊評估」,農委會九十四年度18子計畫期末報告,2004。
26.徐龍淵、徐恭也,「迴歸水利用現狀及加強方法」,農田水利,34卷,第8期,1986。
27.桃園農田水利會,「年度灌溉計畫書」,2003~2010
28.高振程,「水田坵塊系統之回歸水量推估」,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29.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石門水庫灌區迴歸水推估模式之建立及應用(1/2),2003。
30.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石門水庫灌區迴歸水推估模式之建立及應用(2/2),2004。
31.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石岡壩南幹渠道可再利用迴歸水源調查」,1996。
32.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桃園石門埤塘水源利用檢討」,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03。
33.財團法人曹公農業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桃園石門埤塘水源利用檢討」,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03。
34.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01。
35.許良瑋,「桃園埤塘輪灌系統之模擬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36.許東鳴,「淡水河流域水文時空變異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37.許睿翔,「水田埤塘之系統動力模式」,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38.陳世偉,「區域多元化水資源調配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39.陳世楷,「水稻田入滲試驗與數值模擬」,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40.陳伯豪,「石門水庫供水系統風險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41.陳孟詩,中央氣象局月季長期天氣展望之預報校驗,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2010。
42.陳買,「水稻栽培灌溉排水管理」,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77。
43.陳韻如、朱容練、魏曉萍、陳品妤、黃柏誠及游保衫,2011:台灣地區歷史乾旱特性與乾旱脆弱度之分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技術報告,NCDR99‐T39,100 頁。
44.陳獻,「有效雨量之估算」,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特刊第五號,1979。
45.陳獻、蔡西銘、陳豐文、陳靖薇、劉日順,「水田灌溉後迴歸水估算模式之建立及應用」,農業工程學報,第五十一卷,第二期,第41-61頁,2005。
46.郭鎮維、李建堂,「翡翠水庫上游集水區水質趨勢分析」,地理學報,第三十八期,第111-128頁,2004。
47.黃文政、張守陽、陳孝宇、吳建興、劉欣霈、張益家、蘇元風,「台灣地區近30年來連續不降雨日數分析與探討」,台灣水利,第51卷,第2期,第1-7頁,2003。
48.黃文政,「氣候變遷對臺灣中部區域水資源之衝擊及調適策略」,行政院國家科員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2011。
49.黃浩烈,「水田深水灌溉最佳高度之決定」,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50.黃柏誠、陳永明、朱容練、陳韻如、陳世偉及陳品妤,2010:2009 年台灣乾旱事件研究。2010 年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暨第五屆國際海洋大氣研討會論文彙編,中央氣象局,658‐663。
51.游保杉,「應用氣象展望資料於長期流量預報(二) 」,行政院國家科員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2007。
52.童慶斌,「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國家通訊衝擊調適資料建制-氣候、水文、生態部分(二),行政院環保署報告書,2003。
53.童慶彬、劉子明、李明旭,「應用季節性氣候預報於水庫蓄水量預測」,農業工程學報,第52卷第2期,2006。
54.葉信富、陳進發、李振誥,「潛勢能蒸發散經驗公式之最佳化比較」,中國農業工程學報,第51卷,第一期,第27-37頁,2005。
55.楊朝仲、張良正、葉欣誠、陳昶憲、葉昭憲,「系統動力學思維與應用」,五南圖書,2007。
56.虞國興,2007:水文情勢變化與區域乾旱程度影響之關聯性探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補助研究計畫,96 農科‐12.1‐利‐b1(5)。
57.經濟部水利署,「多元化水資源經營管理方案-農地迴歸水開發利用研究」,2005。
58.經濟部水利署,「農業灌溉用水合理用水量範圍之檢討與修訂」,2006。
59.經濟部水利署,「102年水利統計」,2013。
60.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配合桃園地區人工埤池結合滯洪與自然淨化功能對水資源輔助之調查評估與模式分析研究」,2005。
61.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農業迴歸水回收再利用研究-雲林地區為例」,嘉德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第2-1~2-7頁,2007。
62.經濟部水利署北區資源局,「多元化水資源開發-桃園及新竹地區農業迴歸水調查與可行性評估」,期末報告書,第2-1頁,2007。
63.經濟部水資源局,研擬合理農業灌溉用水標準(III)及農業用水調配之可行方案研究,1997。
64.劉子明,「氣候變遷對區域水資源衝擊評估整合系統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65.劉君帆,「灌溉系統迴歸水推估方法之研究-以嘉南水利會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66.劉振宇、簡傳彬、方文村,「桃園大圳灌區埤塘蓄水功能之探討」,桃園大圳水資源暨營運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91-199頁,2004。
67.蔡西銘、陳獻、劉日順,「迴歸水的定義及分析方法之比較」,第十一屆水利工程研討會,第F-77~F-80頁,2000。
68.蔡西銘、陳獻、劉日順,「桃園地區迴歸水利用現況調查及分析(第二年)」,農業水利科技研究發展八十九年度計畫成果發表討論會,第1-19~1-29頁,2001。
69.蔡欣妤,「以系統動力模式評估農業灌溉系統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70.鄭克聲,「氣候變遷對降雨時空分布特性影響之探討」,農業水利科技研究發展,九十一年成果發表討論會,2003。
71.鄭明昇,「桃園灌區之區域迴歸水分析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水文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72.歐盟委員會,「歐盟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率領全球對抗氣候暖化邁向2020年及未來」,歐洲共同體官方出版品辦公室,盧森堡,2009。
73.駱安華,「回歸水之計算和應用」,台灣水利,第八卷,第二期,第47-56頁,1960。
74.駱安華,「灌溉水源之估算和運用」,台灣水利,第九卷,第二期,第12-23頁,1961。
75.駱安華,「水稻灌溉水量之研究」,台灣水利,第十卷,第三期,第17-30頁,1962。
76.謝明昌,「新生水水源發展及利用推動策略」,99年度用水合理化及新生水水源開發論壇簡報,2010。
77.鍾朝恭,經濟部抗旱機制介紹及案例分析,99年度水旱災害防救業務講習簡報,2010。
78.簡傳彬,「水稻田入滲及回歸水之試驗及模擬」,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79.韓宛容,「應用氣候統計降尺度預報資料推估石門水庫入流量」,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80.蕭政宗、黃亮芸,「台灣地區一日暴雨之區域頻率分析」,第十五屆水利工程研討會論文集,2006。
81.羅樹孝,「水文學辭典」,茂昌圖書,1995。
三、外文文獻
1. Allen, R. G., Pereira, L. S., Raes, D., and Smith, M.,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Guidelines for compu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s”, 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56, electronic version29, Italy, Rom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1998.
2. Blaney H. F., and Criddle W. D., “Determining water requirements in irrigated area from climatological irrigation data”,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Tech. Pap., 96, 48, 1950.
3. FAO, Guidelines for Predic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s, 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24,1984.
4.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 http://www.fao.org/
5. Gronning Engineering Company, “Ground Water Development, Augmentation and Exchange Plans for the City of Colorado Springs”, Rep. Denver Colo., 1989.
6. Haith, D. A., Mandel, R., and Wu, R. S., “Generalized Watershed Loading Functions Version 2.0 User’s Manual”, Cornell University, Ithaca, New York, 1992.
7. Hamed, K.H., “Exact distribution of the Mann-Kendall trend test statistic for persistent data,” J. of Hydrology, Vol. 365, pp.86-94(2009).
8. Horn, M.A., “User’s Manual for the New England Water-Use Data System (NEWUDS)”,U. S. Geological Survey Open-File Report 01-328, New Hampshire, USA, 392 p, 2002.
9. Huang, H. C., Liu, C. W., Chen, S. K. ,Chen, J. S.,” Analysis of percolation and seepage through paddy bunds”, Journal of Hydrology,284, pp. 13-25., 2003.
10. Hupet, F., and Vanclooster, M., “Effect of the sampling frequency of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on the estimation of the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Journal of Hydrology 243, p, 2001.
11. IPCC, 1990: Climate Change: The IPCC Scientific Assessment, J. T. Houghton, G. J. Jenkins, and J. J. Ephraums( ed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364pp.Kendall, M. G., Rank Correlation Methods, Charles Griffin, (1975).
12. Kim, H.K., Jang, T.I., Im, S.J. and Park, S.W., “Estimation of irrigation return flow from paddy fields considering the soil moisture”,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Vol.96, pp.875-882, 2009.
13. Mann, H. B., “Non-parametric tests against trend,” Econometrica, Vol. 13, pp.245~259(1945).
14. Oad, R., Lusk, K. and Podmore, T., “Consumptive use and return flows in urbanlawn water use”, ASCE, 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Vol.123, No. 1, pp. 62-69, 1997.
15. Pickering, N. B., Stedinger, J.R., Haith, D.A., “Weather input for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models.”, 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vol.114 No.4:674-690, 1988.
16. Richardson, C. W., Foster, G. R., Wright, D. A., “Estimation of erosion index from daily rainfall amount.”, 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 vol.26 No.1:153-156, 1983.
17. Tung CP, Haith DA (1995) Global warming effects on New York streamflows.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121(2): 216-225.
18. Wheeler, W. W., and Associates, “Lysimeter Study”, Rep., Englewood, Colo. 1987.
19. Zulu, G., Masaru, T., Shin-ichi, M.,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reuse and its effects on paddy irrigation system water balance and the Riceland ecosystem”,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Vol.31, pp.269-283, 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