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1.林君翰、蔡衍真、劉棋彬,「以競賽活動推動晶圓廠安全管理」,工安科技季刊(61), p42-47,民國95年
2.林穗娜,「安全領導及工作者安全態度對於組織安全文化、安全績效之影響—以台灣自來水公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 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專班 碩士論文,民國93年
3.林鈺享,「半導體業勞工職業災害相關事故的分析」,長榮大學 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碩士班,民國92年
4.林少瑜,「安全稽核指標量化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
5.朱祐民,「空軍基地維修組織管理行為對安全績效之影響-以南部某基地為例」,國立成功大學 工業管理科學系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2年
6.李昭蒂,「航空公司飛航安全績效評估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 交通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9年
7.李俊民,「影響安全管理之關鍵因素研究──以台灣製造業為例」 東海大學 管理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民國90年
8.卓雅文,「半導體產業環境與安全衛生績效指標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環境與安全工程系碩士論文,民國90年
9.吳聰智,「台灣中部四類製造業安全氣候與安全績效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民國89年
10.吳聰智、康自立,「台灣中部四類製造業勞工對安全績效感受性之調查研究」,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 第十二卷第一期 第73-90頁,民國93年3月
11.吳聰智,「安全績效及其相關研究」,工業安全衛生 137期(2000/11) p 21-30,民國89年11月
12.吳建朝,「我國安全衛生自護制度推行績效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勞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
13.吳國聖,「推行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之績效研究-以印刷電路板業為例」, 國立交通大學 工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產業安全與防災學程,民國94年
14.吳姵穎,「我國職業安全衛生績效指標之調查研究」,臺灣大學 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民國96年
15.邱慧珍,「利用DEA改進FMECA於病人安全之醫療風險評估」,國立中央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6年。
16.周瑞揚,「事業單位之安全價值觀對於組織安全文化、安全績效之影響— 以台灣紡織產業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
17.高強、黃旭男、Toshiyuki Sueyoshi,「管理績效評估-資料包絡分析法」,華泰出版社,民國92年7月
18.韋承元,「半導體業與光電業廠務區氣體及化學品運作安全文化探討」, 雲林科技大學 環境與安全工程系碩士論文,民國95年
19.袁宇熙,「製造業安全文化評估之研究-以個案企業為例」,南台科技大學 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
20.曹永杰,「ESH績效評比系統-全員參與的永保安康活動」,工安科技(47), p53-57,民國91年
21.黃訓道,「安全管理系統、安全氣候、與安全績效之關係研究-以鋼鐵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 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4年
22.黃彥彬,「高科技產業安全文化評估研究-以個案企業為例」,國立聯合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學系碩士班,民國95年
23.梁秋蘭,「安全管理成效評估模式之發展-以油漆製造業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所,民國95年
24.陳順宇,「多變量分析」,台北:華泰書局,第四版,民國90年。
25.陳加樺,「台電供電部門勞工安全模糊多因素情境分析之研究」,華梵大學 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3年。
26.陳錦坤,「石化業安衛主管人格特質調查與安衛績效關聯性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所,民國95年
27.莊雅莉,「臺灣地區公共安全品質之衡量」國立中央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7年
28.郭良聿,「利用具有負面因子之資料包絡分析模式衡量台灣地區垃圾焚化廠之相對效率」,國立中央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2年
29.曾國強,「利用具有價值判斷之資料包絡分析模式衡量台灣地區公共安全品質」,國立中央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9年
30.曾永宏,「家長式領導對工安制度與工安績效關係的調節作用之研究- 以高雄地區石化、鋼鐵業工廠為例」,國立中山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民國92年
31.張庭彰,「重大職災暨營造業墜落職災之情境分析與預防措施」,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工業管理系博士論文,民國93年
32.楊耀臺,「安全管理績效先行指標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所,民國92年
33.楊曼珺,「應用結構方程模式探討安全文化與安全績效關係-以個案石化集團為例」,國立聯合大學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6年
34.蔡忠恕,「DMAIC安全文化管理模式-應用在高科技產業實例」,國立成功大學 工學院工程管理專班,民國92年
35.鍾金明,「我國製造業安全領導風險知覺與安全績效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博士論文,民國93年
36.鍾金明;莊浩威,「我國高科技產業安全績效之探討-以半導體產業為例」, 工業安全衛生 208期 p33-47,民國95年
37.謝美鳳,「探討安全氣候影響安全績效之研究-以國道客運駕駛員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 交通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1年
1.American Industrial Hygiene Association, 1996.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managementsystem: An AIHA guidance document”, Fairfax, Virginia, AIHA: 12.
2.Alteren, B.,1999. “The Safety Element method-An approach to improving Safety in the Mining industry.” Doctoral thesis,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Engineering, 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TNU), Trondheim, Norway.
3.Carter and Baker, 1992 “Concurrent Engineering,”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or the 1990s , Addison Wesley .
4.Christie Fullarton, Mark Stokes, 2007. ”The utility of a workplace injury instrument in prediction of workplace injury”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39, pp.28–37
5.Eisner, H.S.,Leger, J.P.,1988.”The International Safety Rating Systemin South African Mining.”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ccidents 10, 141-160.
6.Gaunt, L.D., 1989. “The effect of the International Safety Rating System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Centre for Risk Management & Insurance Research.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Research Reports Service. 89-2. Atlanta, Georgia.
7.Geller ES. 1998, “The psychology of safety.” BocaRaton ; CRC Press
8.Geller, E.S. 1994., "Ten principles for achieving a Total Safety Culture," Professional Safety, September, 18-24.
9.Guastello, S.J.,1991. “Some further evalu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afety Rating System.” Safety Science 14, 252-259.
10.Hale, A.,Hovden, J., 1998. “Management and Cultutre: the third age of safety.” In Feyer & Williamson (eds.) Occupational Injury:Risk, Prevention and Invention, Taylor & Francis, London.
11.IAEA, 1991, "Safety Culture Series No.75-INSAG-4," Vienna, Austria: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12.McCon PE., 1997, “Housekeeping and injury rate: A correlation study.” Professional Safety, December 1997: 29-32.
13.M. Maron˜oa,*, J.A. Pen˜ab, J. Santamarı´ab, 2006 “The ‘PROCESO’ index: a new methodology for the evaluation of operational safety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 91, pp.349–361
14.Petersen, D., 1996, “Safety byobjectives: What gets measured and rewarded gets done.” New York: Van Nostrand Rrinhold.
15.Petersen D., 1998, “Techniques of safety management:A system approach” Des Plaines, IL,ASSE: 238-9.
16.Rouhiainen, V., 1992. “QUASA:a method for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safety analysis.” Safety Science 15, 155-172.
17.Røer Ellefsen, M., 1998. “International Safety Rating System: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me of the Elements of the Audit Framework.” Diploma thesis at NTNU,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Trondheim.
18.Rundmo, T., Hestad, H. and Ulleberg, P., 1998, "Organizational factors, safety attitudes and workload among offshore oil personnel", Safety Science, 29, pp.75-87.
19.Rundmo, T., 2000, "Safety climate, attitudes and risk perception in Norsk Hydro", Safety Science, 34(103), pp. 47-59.
20.Rundmo, T., 2001, "Employee images of risk",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4(4), 393-404.
21.Stricoff RS. Safety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Proceedings of the ASSE light up safety in the new millennium: A behavioral safety symposium, Orlando, Florida; 1998. p. 185-90.
22.Stricoff RS. Safety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dentifying prospective indicators with high validity. Professional Safety January 2000: 36-9.
23.Tinmannsvik, R.K.,& Hoden, J.,2003. Safety diagnosis criteria-development and testing, Safety Science 41, 575-5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