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1404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1 、訪客IP:3.144.98.252
姓名 彭春翎(Peng, Chuen Li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哲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優質生活:環境經濟理論之爭議及其解題之探究
(Well-being: Exploring the Dispute and Resolution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 Theory)
相關論文
★ 《道德經》「無為而治」意蘊之探析★ 《莊子》苦樂觀的現代詮釋
★ 安心之道探究--以《大乘起信論》為依據的哲學詮釋★ 論《維摩詰經》之入世精神-以現代「人間佛教」思想為說明
★ 韓非法思想研究★ 從羅蘭.巴特符號學觀點論普普藝術︰以安迪.沃荷作品為例
★ 儒學文化精神溯原 以《論語》之「孝道」、「學★ 牟宗三對「美善衝突」的解決
★ 從《精神現象學》主奴之爭一節中看欲望詮釋的可能性★ 《莊子》主體觀探究— — 「復性」與「氣化」為核心的存有論詮釋
★ 對非人類物種的倫理反思:從價值理論探討人類應有的態度★ 探究Hans Küng之「全球倫理」的 「可普遍性」與「可實踐性」
★ 論海德格對技術本質之反思 ——對技術本質之派生關係與其本源現象之溯源作一種詮釋之嘗試★ 對當代西方倫理學中代理孕母爭議的一個「性別倫理」之省思
★ 鄰避現象之環境倫理涵義:以效益主義環境正義考察為例示★ 動物的道德地位:Singer的效益主義進路動物的道德地位考察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的意圖是藉由「環境經濟理論」在哲學界有所突破,其中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論者的論述,對於優質生活之議題各有擅場,但仍有不足之處待決。採取的解題進路是基於修正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要求回到個人自身以求調整、實踐解決的要求上,要之,是探究環境倫理所欲彰顯的環境幸福促動力的根源。以Leopold之美感保育,由美的欣賞而啟動對自然的愛,進而對環境有所保育。而愛如何啟動,將訴諸於中國古代智慧與直覺論進行解題,最後並以突現論做為終極解題方案。
除了相關學術研究回顧外,選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獻交互參照、實義揭露法、中介嵌結法。本文的重心不在建構某種競爭理論,亦即是以環境倫理學價值取向的「根源性探究」作為解題進路,幫助我們消弭在面對優質生活中價值觀點之衝突,反思環境倫理學的基礎——人與自然整體和諧關係的重要。
在探索過程中,較為重要的成果是:
首先,環境經濟論者對於優質生活所秉持的價值觀點各有殊勝,均是為優質生活的企求而努力。
再者,透過環境倫理、環境美學與環境經濟理論,進行根源性的反省與尋找個體實踐的促動力。
最後,具體行動上促使個人改變逐物無邊、消費無度的生活型態,讓萬物各安其位,各適其適,從而在大道流行之中,欣賞天地萬物本來具足的「天地有大美」的優質生活。
摘要(英) This paper intents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in philosophy by Environmental Economic Theory. Although liberalism and communitarianism had promulgated excellent treatises about Well-being, there are apparently some issues have to be revised. The way to resolve is revising life attitude himself and practing matter solution by the position of amend Anthropocentrism. The major task is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environmental impetus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Leopold considered that love environment through admire good can cradling it. However, the way to start up love is the wisdom of ancient China and resolve matter by Intuitionism, then the emergence theory is the brilliant method of solution.
Except review the interrelated academic research, literature mutual consult, signification-disclosed method and intermediate connections are the method of research. Not to establish some kind of competition theory, eliminate the conflicts of positive value during our life by Environmental Ethics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root cause of the inquiry as a problem solving approach. Introspect and reflect that basis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overall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t was found during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
All scholars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 theory which try hard in pursuit of quality of life have tried to find out the prokinetic of individual practice and introspecting from the root cause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 Finally, encouraging individuals to change excessive consumption lifestyle on concrete actions then who can admires the great beauty in the world.
關鍵字(中) ★ 環境倫理
★ 環境美學
★ 環境經濟
★ 優質生活
★ 直覺論
★ 突現論
關鍵字(英) ★ Environmental Ethics
★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 Environmental Economic
★ Well-being
★ Intuitionism
★ Emergence theory
論文目次 目 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 謝………..……………………………………………..…………………………………………iii
目 錄………..……………………………………………..…………………………………………iv

導 論………..……………………………………………..………………………………………….1
前 言…………………………………………..………………………………………………….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學術目的…………………………………..……………………………….4
一.個人研究動機………………………………………………………..………………….4
二.問題意識…………………………………..…………………………………………….5
三.學術目的……………………………………………………………………..………….6
四.學術價值………………………………………………………………………………...7
第二節 研究現況與文獻回顧…………………………………………………………..……….9
一.學術研究現況………………………………………………………………………….10
1.有關優質生活的研究………………………………………………………………..10
2.藉由個體自由形塑優質生活的相關研究…………………………………………..17
3.社群主義者對於個體自由形塑優質生活的相關研究……………………………..19
4.直覺論者解題進路的相關研究……………………………………………………..22
二.相關文獻回顧………………………………………………………………………….28
1.整體論者對於優質生活的努力……………………………………………………..28
2.個體論者對於「個體自由」的發揮………………………………………………..30
3.規範經濟學與「人」的切己性……………………………………………………..31
4.個體經濟學與自由主義的發揮……………………………………………………..35
5.對於經濟學解題進路的質疑………………………………………………………..41
6.著重個體行動決策的「賽局理論」………………………………………………..4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理論參考系……………………………………………………………….45
一.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45
二.觀點設限與研究方法………………………………………………………………….47
三.理論參考系…………………………………………………………………………….49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步驟……………………………………………………………………….52
一.研究架構……………………………………………………………………………….52
二.研究步驟……………………………………………………………………………….52
結 語…………………………………………………………………………………………….54

第一章 環境倫理個體論者對於優質生活的解題進路……………..……………………….........55
前 言…………………………………………………………………………………………….55
第一節 環境倫理個體論………………...................................................................................56
一.尊重自然的環境倫理個體論………………………………………………………….57
二.尊重自然的規範性倫理………………….……………………………………………61
三.尊重自然衍生的追求優質生活的難題…………………………………………...…..63
第二節 救生艇倫理學:以《二○一二》的個體論解題進路為輔助例示...………………64
一.檢討《二○一二》隱含的環境倫理問題…………………………..………………...65
二.救生艇倫理學的解題方案………………………………………………..…………...73
三.試推訴求優質生活的個體實踐方案……………………………………………..…...76
第三節 Singer個體實踐的整體論視野……………………………………………………...80
一.Singer的實用倫理………………………………………………………………….....81
二.個體行動的整體視野……………………………………………….…………………91
三.全球公民——教育實踐的進路……………………………………………………….95
第四節 環境倫理自由主義論者的解題進路…………………………………………...…..103
一.自由主義的擴展………………………………………...……………………………103
二.生命中心、生物中心與動物中心倫理…………………………………………..….106
三.永續發展與生態中心主義…………………………………………………………...111
結 語………..………………………………………………………………………...………..118

第二章 環境經濟理論的解題進路……………………………………………………………….121
前 言…………………………………………………………………………………………...121
第一節 優質生活— —個體自由與經濟學的解決進路……………………………………122
一.促進優質生活的個體經濟學進路………………………………………………...…124
二.生產要素與促進優質生活…………………………………………………………...130
三.人力資源與優質生活………………………………………………………………...131
第二節 整體社會與個體自由的解決進路………………………………………………….138
一.政府的角色與個體的行動…………………………………………………………...139
二.獨占與個體利益— —以生產者與消費者為例示…….…………………………….145
三.個體的機會與選擇…………………………………………………………………...151
第三節 跨越國家界線的合作:個體、群體權利之衝突………………………………….155
一.比較利益與絕對利益………………………………………………………………...156
二.個體自由與其限制…………………………………………………………………...159
三.個體自由的拓展……………………………………………………………………...165
第四節 保護環境中個體的權利…………………………………………………………….170
一.個體的安全與風險…………………………………………………………………...170
二.生產者、勞工的優質生活面向— —個體權利……………………………………..173
三.環境中成員的權利…………………………………………………………………...178
第五節 優質生活的成本效益評估方案…………………………………………………….182
一.成本效益評估分析…………………………………………………………………...182
二.環境價值的內涵……………………………………………………………………...187
三.效益評估的困難……………………………………………………………………...190
結 語…………………………………………………………………………………………...192

第三章 解決環境經濟的爭議與塑造優質生活………………………………………………...197
前 言..………………………..……………………………………………………………...…197
第一節 個體的平等與自由………………………………………...…………………………198
一.個體的平等…………………………………………………………………………....198
二.機會平等與結果平等…..……………………………………………………………..201
三.自由的優位性…………………………………………………………………………208
第二節 《韓非子》好利自為的觀點…………………………………………………………211
一.好利自為的內涵………………………………………………………………………212
二.好利自為心如何解決優質生活的難題………………………………………………216
三.美學觀點的轉向………………………………………………………………………220
第三節 環境美學的解題進路…………………………………………………………….....228
一.工業區的轉型…………………………………………………………………………229
二.環境問題的解題方案…………………………………………………………………232
三.Leopold〈美感的保育〉……………………………………………………………..236
第四節 訴諸直覺的有機價值說解題進路………………………………………...………..243
一.個體的直覺行動………………………………………………………………………244
二.直覺行動的理性基礎…………………………………………………………………248
三.直覺論的可靠原則與道德判斷………………………………………………………252
第五節 突現理論之解題方案……………………………………………………...………..258
一.優質生活為背景的美……………..…………………………………………………..259
二.環境問題的直覺體驗解題方案………………………………………………………263
三.優質生活的突現………………………………………………………………………265
結 語………………………………………………………………………………………........269

結 論……………………………………………………………………………………………….273
前 言…..………………………………………………………………………………………...273
第一節 本文完成的研究成果……………………………………..…………………………...273
第二節 本文未竟問題的限制與展望…………………..………..…………………………….280
結 語…………..…………………………………………………..…………………………….284

參考書目…………………………………………………...………………………………..……..285
參考文獻 參 考 書 目
西文參考書目
Audi, Robert, 2004, The Good in the Right: A Theory of Intuition and Intrinsic Valu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allicotte, J. Baird, 1994, “Animal Liberation: A Triangular Affair”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Reading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edited by Louis P. Pojman, Boston: Jones and Bartlett.
Chairman′s foreword in Our Common Future: Report of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URL= http://ringofpeace.org/environment/brundtland.html.
DesJardins, Joseph R., 1993, Environmental Ethics: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Friedman, Milton, 1962, Capitalism and Freedo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riedman, Milton, and Friedman, Rose D., 1979, Free to Choose: a Personal Statement, San Dieg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Feldman, Fred, 1978, Introductory Ethic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Gould, Stephen Jay, 1996, “A Golden Rule— A Proper Scale for Our Environmental Crisis” in R.G. Botzler and S. J. Armstrang, Environmental Ethics: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Hardin, Garrett, 1974, “Lifeboat Ethics,”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Reading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pp. 443-452.
Holland, John, 1998, Emergence: From Chaos to Order. New York: Basic Books.
James, A., Montmarquet, “Good— The Right And The Good,” Net Industries Website, URL=http: //science.jrank.org/pages/9559/Good-Right-Good.html.
James, Gray, “Review of Robert Audi’s The Good in the Right,” Ethical Realism Website, URL= http: //ethicalrealism.wordpress.com/2010/10/19/review-of-robert-audis-the-good-in-the- right/.
Leopold, Aldo, 1987, A Sand County Almanac- - And Sketches Here and There, Illustrated by Charles W. Schwartz, Introduction by Robert Fin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opold, Aldo, 1994, “The Land Ethics”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Reading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edited by Louis P. Pojman, Boston: Jones and Bartlett.
Marietta, Don E. Jr., 1998, “Environmental Holism and Individuals,”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Fall Vol. l0, No. 3.
Miller, Peter, 2010, The smart swarm: how understanding flocks, schools, and colonies can make us better at communicating, decision making, and getting things done., New York: Penguin Group.
Mill, John Stuart, 2001, On Liberty (1859), Kitchener: Batoche Books Limited.
Murdy, W. H., 1975, “Anthropocentrism: A Modern Version” in R.G. Botzler and S. J. Armstrang, Environmental Ethics: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Nash, Roderick Frazier, 1989, The Right of Nature, Wisconsi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Norton, B. G., 1984,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Weak Anthropocentrism” in R.G. Botzler and S. J. Armstrang, Environmental Ethics: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Po-Keung Ip (Guest Editor), 2009,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Vol. 91, No. 1.
Pojman, Louis P., 2000, Global Environmental Ethics, Californi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Rand, Ayn, 1964, The Virtue of Selfishness: A New Concept of Egoism, with additional articles by Nathaniel Branden, New York: Year Published.
Regan, Tom, 1983, The Case for Animal Right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othenberg, David, 2005, Why Birds Sing: A Journey Through the Mystery of Bird Song. New York: Basic Books.
Rolston III, Holmes, 2000, “From Beauty to Duty: Aesthetics of Nature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Environment and the Art: Perspectives on Environmental, edited by Amold Berleant, Burlington, USA: Ashgate Publishing Co.
Sandel, Michael J., 2010,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Sandel, Michael J., 2012, 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Singer, Peter, 1979, Practical Eth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nd edition.
Singer, Peter, 1993, How are we to live?: Ethics in an age of self-interes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inger, Peter, 1998, “Equality for Animals?” in R.G. Botzler and S. J. Armstrang, Environmental Ethics: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Singer, Peter, 2004, One World: The Ethics of Globalization,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nd edition.
Taylor, Paul W., 1989, Respect for Nature: A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Paul W., 1994, “Biocentric Egalitarian”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Reading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edited by Louis P. Pojman, Boston: Jones and Bartlett.
Taylor, Paul W., 2003, “The Ethics of Respect for Nature,”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an Anthology. ed. by Andrew Light and Holmes Rolston III., Oxford: Blackwel.
United Nations, “Report of the World Commission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n General Assemble Resolution 42/187, 11 December 1987, Retrieved: 2007-04-12.
Veenhoven, Ruut, 2009, “Well-being in Nations and Well-being of Nations: Is There a Conflict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ocie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Vol. 91, No. 1.
Wenz, Peter S., 1988, Environmental Justic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Zamulinski, B. E., 1995, An Evolution Foundation For Ethical Intuitionism, A Thesis for the Degreeof Philosophy, Victoria, Australia: La Trobe University.

中文參考書目
王叔岷,1988,《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初版。
王俊斌,2007,〈個體自由、群體權利與全球公民─論人權理念的發展與教育實踐〉,輯於《師大學報》,第52卷第1期,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頁25-44。
王鳳生,2005,《經濟學:個體生活世界之讀解》,台中:滄海書局,初版二刷。
王鳳生.陳思慎,2006,《經濟學—生活世界之讀解》,台中:滄海書局,二版。
石元康,1995,《當代自由主義》,臺北:聯經出版社,初版。
丘昌泰,2007,《鄰避情節與社區治理:台灣環保抗爭的困局與出路》,臺北:韋伯,初版。
李大維,2005,〈大坑蝴蝶生態教育區斑蝶之發生與生態探討〉,刊於《科學教育月刊》,第277期,臺北市: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頁2-9。
李河清,2003,〈永續發展的國際關係面相:全球環境治理〉,刊於《全球變遷通訊雜誌》,第8期,台北: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
李永展,1997,〈鄰避症候群之解析〉,刊於《都市與計畫》,第24卷第1期,臺北: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頁69-79。
李侑珍.盧道杰.李國忠,2005,〈高雄市壽山自然公園的建制過程與初期規劃經驗〉,《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第19卷第2期,南投: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頁103-131。
李瑞全,1999,《儒家生命倫理學》,台北:鵝湖。
李瑞全,2000,〈儒家環境倫理學之基本觀念:對伽理葛特之構想的一個批判回應〉,刊於《鵝湖學誌》,第25期,台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頁189-205。
李瑞全,2012,〈醫藥之良好狀態(wellbeing)之分析:生活品質、生活質量與生命質素〉,刊於《應用倫理評論》,第52期,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141-152。
江羿均(譯).Peters, Steve(著),2014,《黑猩猩悖論》台中,晨星出版社。
朱建民.李瑞全.葉保強,2005,《應用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江麗美(譯).Louis P. Pojman(著),1995,《生與死:現代道德困境的挑戰》,台北:桂冠。
呂建德,〈全球化與社會不平等〉,輯於《社會正義與全球化:福利與自由主義的反思》,台北:桂冠,2004,初版,頁165-211。
邱勇嘉,2007,〈藝術教育與場域的共鳴:體驗環境.展現社區美學〉,刊於《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學刊》,第3期,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頁114-127。
吳明益,2004,《以書寫解放自然:台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台北:大安出版社,初版。
吳美真(譯).王瑞香(審定).Aldo Leopold(著),2000,《沙郡年紀》,台北,天下文化。
吳家恆(譯),2007,《鳥為什麼鳴唱》,台北市:大塊文化。
吳珮瑛,2009,〈複反應巢型羅吉模型—多元政策之效益評估〉,輯於《環境與自然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初版,頁49-66。
吳珮瑛,2009,〈多價格變動之福利變動衡量—理論與實證〉,輯於《環境與自然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初版,頁27-47。
吳珮瑛.吳巽庚.楊壽麟.吳麗敏,2009,〈條件評估選擇式資料的理論詮釋與實證檢視—對台灣戶外遊憩效益評估研究的一些啟示〉,輯於《環境與自然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初版,頁177-215。
吳珮瑛.陳明健,2009,〈環境污染外部成本推估—東港溪自來水源污染個案研究〉,輯於《環境與自然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初版,頁551-574。
吳珮瑛.黃珮晴.楊壽麟.劉哲良,2009,〈生態環境資源價值效益移轉的統合分析〉,輯於《環境與自然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初版,頁465-497。
吳珮瑛.蔡惠雯,2009,〈水質受補償需求函數之估計—封閉式條件評估資料之應用〉,輯於《環境與自然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初版,頁521-549。
吳珮瑛.葉淑琦,2009,〈多環境品質改善之效益分析—各種幸福衡量指標之比較〉,輯於《環境與自然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初版,頁67-101。
吳珮瑛.劉哲良.蘇明達,2005,〈台灣之生活品質、環境保護與所得水準關係的剖析〉,刊於《全球變遷通訊雜誌》,第46 期,臺北市: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頁1-6。
吳珮瑛.劉哲良.蘇明達,2009,〈由永續發展概念到生活品質內涵的檢視—對台灣ECK的再驗證與SKC的呈現〉,輯於《環境與自然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初版,頁685-719。
吳珮瑛.蘇明達,〈經驗累積之完整決策條件評估模型之設立—以墾丁國家公園資源經濟效益評估為例〉,輯於《環境與自然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初版,頁111-136。
吳珮瑛.盧樹弘,2009,〈特徵價格函數式之選擇〉,輯於《環境與自然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初版,頁393-411。
吳麗敏.吳珮瑛.劉哲良,2009,〈考慮所得不均度的環境顧茲耐曲線—特徵價格法之應用〉,輯於《環境與自然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初版,頁643-673。
吳聰敏,2012,《經濟學》,台北:雙葉書廊,初版。
吳惠林.彭素玲.杜英儀.林嘉慧,2009,《基本工資調整的個體與整體經濟效果評估—以台灣2007年之調整為例》,台北:中經院出版社,初版。
汪浩(譯),2003,《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Risikogesellschaft—Auf dem Weg in eine andere Moderne, 1986),台北:巨流圖書公司,初版。
林倖妃,2010,〈五大「人禍」 比暴雨還可怕〉,《天下雜誌》,URL= http:// 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318/122/229qt.html。
林建智.1997,〈保險監理基礎理論之探討〉,刊於《保險專刊》,第49輯,台北: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頁173-183。
林雅萱,2004,〈風災過後的溫泉鄉悲歌——台灣溫泉旅遊業的經營倫理與社會責任〉,刊於《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36期,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66-71。
洪哲男,2003,〈全球化與全球社會—反全球化行動之研究〉,刊於《玄奘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頁1-27。
范冬萍,2005,〈突現論的類型及其理論訴求——複雜性科學與哲學的視野〉,《科學技術與辯證》第22卷第4期,山西: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頁49-53。
柯志明,2009,〈愛、自然的價值與環境倫理〉,刊於《應用倫理評論》,第47 期,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137-160。
洪蘭(譯).Norman Doidge(著),2008,《改變是大腦的天性—從大腦發揮自癒力的故事中發現神經可塑性》,台北:遠流出版社。
陳啟天,1992,《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台灣商務,初版六刷。
徐佐銘,2009,〈永續發展與行善的誘惑〉,《應用倫理評論》,第47期,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93-106。
徐佐銘,2009,〈永續發展與動物的生命權:從環境倫理看台灣漁業的轉型〉,《科技、醫療與社會》,第9期,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頁173-212。
徐佐銘,2012,〈論國家公園與幸福人生的關聯:以陽明山國家公園與台江國家公園為例〉,刊於《應用倫理評論》,第52期,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173-201。
高希均.林祖嘉,1997,《經濟學的世界‧上篇:經濟觀念與現實問題》,台北市:天下文化,一版。
陳冠儒,2012,〈環境倫理-初探道路建設對路域生態的影響及野生動物通道設置的意義〉,《正修通識教育學報》,第九期,高雄:正修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頁179-208。
姚蒸民,1999,《法家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紀駿傑,2002,〈邁向多元的權利平等觀:社群權、自然權與代間正義〉,輯於《平等、正義與社會福利:殷海光基金會自由、平等、社會正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台北市:桂冠,頁105-138。
倪進誠.薛婷婷,2013,〈結構下的行動─高雄柴山果農面對人猴關係轉變之調適與抵抗〉,輯於《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25卷第2期,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頁345-383。
袁中新,2000,《環境倫理與科學》,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二版一刷。
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貳》,臺北:台灣學生。
許漢,2004,〈全球化與疆界外的正義序論─合理政治多元主義〉,輯於《社會正義與全球化:福利與自由主義的反思》,台北:桂冠,初版,頁103-163。
張培倫,2003,〈效益與德行:以彌爾效益主義為例〉,刊於《哲學與文化》,第351期,台北:五南。
張煜麟,2004,〈台灣監視器系統作為集體逃避自由的機制?一種自由主義的觀點〉,刊於《資訊社會研究》,第7期,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頁191-218。
張聖琳(譯).Randolph T. Hester, Jr..張聖琳(著),2005,《造坊有理:社區設計的夢想與實驗》,臺北市:遠流,初版五刷。
莊慶信,2002,《中西環境哲學——一個整合的進路》,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于坡(等),2011,《營運階段國道永續發展環境復育改善研究計畫》(台北市:交通部台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
黃藿,2005,〈師資培育機構開設人權教育的規劃與挑戰〉,刊於《人權教育與師資培育》,台北:五南,初版,頁35-59。
莊慶達(著).陳明健(編),2003,《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理論基礎與本土案例分析》,台北市:雙葉書廊,初版。
達娃(譯).Ronald Wright(著),2007,《失控的進步》(A Short History of Progress, 2007),台北:野人文化出版,初版四刷。
傅玲玲,2007,〈「不以善惡論之」——韓非人性論之討論〉,《哲學論集》,第40期,臺北:鵝湖月刊出版社,頁79-96。
彭春翎,2007,〈從中壢北帝國事件淺談鄰避現象與身心障礙者人權〉,刊於《應用倫理學研究通訊》,第43期,中壢市: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95-120。
彭春翎,2009,〈台南啟聰學校遷校之鄰避難題與身心障礙者權利的人文思考〉,輯於《特教論壇》,第6期,新竹市: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頁36-47。
彭春翎,2010,〈從魯爾工業區的轉型淺談Leopold美感的保育〉,輯於《應用倫理評論》,第49期,中壢市: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125-132。
彭剛(譯).Leo Strauss(著),2005,《自然權利與歷史》(Nature Right and History, 1953),臺北:左岸文化,初版。
葉保強,2002,《建構企業的社會契約》,台北:鵝湖。
葉保強,2004,〈企業責任與可續性倫理〉,《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第29期,中壢市: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69-92。
葉保強,2005,《企業倫理》,台北:五南。
葉保強,2012,〈幸福的追尋乃發展之道〉,《應用倫理評論》,第52期,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1-20。
楊洲松,2005,〈人權教育:理念、實踐與問題〉,刊於《人權教育與師資培育》,台北:五南,初版,頁1-33。
楊凱成,2007,〈產業遺址製造與城市形象工程:以魯爾區(Ruhr Area)區域轉型為例〉,刊於《民俗曲藝》,第157期,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頁145-183。
程進發,2001,〈從環境倫理學中「生態旅遊」議題思索人類評價自然的根據〉,輯於《2001年生態哲學與環境倫理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詹康,2008,〈韓非論人新說〉,刊於《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6期,臺北市: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頁97-153。
詹康,2010,〈韓非關於用與美的矛盾與合作關係〉,刊於《台灣政治學刊》,第14卷第1期,臺北市:台灣政治學會,頁201-250。
趙仁方(等),2007,〈台灣台東大武地區越冬斑蝶生態之研究〉,輯於《台灣昆蟲》,第27卷第1期,臺北市:台灣昆蟲學會,頁17-30。
楊文山.王乃琳,2012,〈臺灣與香港生活與婚姻幸福感的比較研究〉,刊於《應用倫理評論》,第52期,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115-139。
楊家彥.張建一.吳麗真(譯).Eric Rasmusen(著),2006,《賽局理論與訊息經濟》,台北:五南出版社,初版三刷。
楊新北(譯).W.I.B. Beveridge(著),1984,《科學之路》(The Art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台中,長堤出版社。網路版,URL= http://juang.bst.ntu.edu.tw/art%20science/ASI.pdf。
萬毓澤,2009,〈歷史唯物論中的結構與行動:資本主義起源論再探〉,刊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1期,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頁109-156。
鄭伯暉.陳家祥,2009,〈毒氣元兇未明 潮寮國小暫遷校〉,「民視新聞網」http:// news.ftv.com.tw/,URL=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105/11/1cgez.html。
劉筱蕾.賴世剛,2005,〈以制度面探討水源保護區範圍劃定─以台北市水源特定區為個案分析〉,發表於不動產與城鄉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北大學,頁1-17。
鄧紅風(譯).Kymlicka Will(著),2004,《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主義和公民權》,台北:左岸文化。
廖靜蕙,2012,〈怪手開上山坡,小石虎有家歸不得〉,《環境資源中心》,URL= http://e-info.org.tw/node/79952。
劉育成,2010,〈突現作為弔詭:從整體∕部分到形式∕媒介之區別的社會系統理論觀察〉,刊於《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36 期,臺北:政治大學,頁39-86。
蔡秉睿.葉淑慧.楊玉楨.謝玲.黃行七,2012,〈發現燕尾紫灰蝶群聚越冬地—台灣首筆越冬觀察記錄〉,刊於《蝶》,第2012卷第4期,臺北市:台灣蝴蝶保育學會,頁17-20。
蔡昕皓(譯).Douglas Mulhall(著),2005,《分子世界大未來》(Our Molecular Future: How Nanotechnology, Robotics, Genet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ll Transform Our World, 2002),台北:商周出版,初版。
錢永祥(著).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編),2002,〈自由主義為什麼關切平等:當代的一個看法〉,輯於《平等、正義與社會福利:殷海光基金會自由、平等、社會正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台北:桂冠,初版,頁1-25。
盧道杰,2004,〈台灣社區保育的發展—近年來國內三個個案的分析〉,輯於《台大地理學報》,第37期,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頁1-25。
蕭振邦,1988,〈韓非哲學的人性觀探論〉,刊於《鵝湖月刊》,第155期,臺北:鵝湖月刊出版社,頁30-38。
蕭振邦,1992,《在亂世中做人:我讀荀子》,台北:漢藝色研,初版。
蕭振邦,2001,〈人類如何對待自然:一個環境倫理學的反思〉,《人文學報》,第23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頁269-311。
蕭振邦,2004,〈環境倫理規範及其集體行動之間隙探究〉,《人文學報》,第29 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頁157-191。
蕭振邦,2005,〈環境正義論述的哲學反省〉,《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36期,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1-8。
蕭振邦,2009,《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現代詮釋》,台北:東方人文學研究基金會,修訂版。
蕭振邦,2009,〈放下的美學:環境美學新展望〉,刊於《應用倫理評論》,第47 期,中壢市: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161-191。
蕭振邦,2009,〈環境美感、環境倫理與人類優質生活〉,環境倫理工作坊─「環境美感鑑賞.環境倫理與人類優質生活」,專案名稱:「永續發展的優質生活及其行動議程研究計畫」,中壢:中央大學。
蕭振邦,2010,〈家變:《二○一二》的環境倫理反思〉,刊於《鵝湖月刊》,第426期,台北:鵝湖月刊出版社,頁1-14。
蕭振邦,2012,〈臺灣環境生活品質之幸福指標理念探究——以主觀幸福理論為進路〉,刊於《應用倫理評論》,第52期,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153-171。
蕭振邦,2013,〈引言:環境美學展望及參考系〉,刊於《應用倫理評論》,第54期,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1-33。
蕭振邦,2015,〈荒野啟動:沙郡年記的解讀與創發〉,刊於《鵝湖月刊》,第40卷第10期,臺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頁2-12。
蕭振邦,〈析評〈Leopold的大地美學〉〉,「環境美學」課程上課講義,頁4。
蕭振邦,〈析評價值論個體主義與整體主義〉,課堂講義,頁7。
蕭振邦,析評〈泰勒的生態倫理觀〉,課堂講義,頁1-2。
蕭振邦,〈倫理直覺主義的演化基本原理〉,課程講義,頁8-9。
韓乾,2002,〈從土地與環境倫理層面探討台灣土地問題與解決之道〉,刊於《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1卷第4期,臺北:臺北地政研究所,頁2-10。
蘇明達.吳珮瑛,〈近似理想誘導支付條件評估模式之理論架構〉,輯於《環境與自然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初版,頁217-255。
指導教授 蕭振邦 審核日期 2016-1-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