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7202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1 、訪客IP:3.23.102.31
姓名 黃美珠(HUANG,MEI-CH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研究所
論文名稱 國姓鄉1948年來臺之陸豐客話研究
(A Study of Lufeng Hakka Dialect Spoken in Kuo-hsing Township)
相關論文
★ 臺灣客家語四字詞研究★ 六堆地名與客家發展
★ 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民間故事之動物變形比較研究★ 客家動物諺語之文化意涵研究
★ 在臺客籍「印尼」與「大陸」配偶之 客家認同比較研究★ 海陸客語語氣詞研究
★ 新竹「饒平」與「海陸」客話音韻比較研究★ 高樹大路關與內埔客家話比較研究
★ 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 客家話體標記的研究
★ 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研究★ 客家話程度副詞:詞彙、語法和語用特點研究
★ 台灣客家童謠以<月光光>起興作品研究★ 花蓮地區客語阿美語接觸研究
★ 幼稚園客語音韻覺識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 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國姓鄉1948年來臺之陸豐客話研究

摘 要
在臺灣社會除了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以及外省人等社羣之外,另有一批夾雜其中的少數居民-「外省客家人」-所謂的外省客家人,可依來臺方式分為兩類,一是1949年隨國民政府移入者,另一則為1948年以個人或家庭為單位自行渡海來臺者,此兩個次社羣在臺灣所受的際遇大不相同,前者工作安定生活無慮,但後者則得自謀生路。後者為求溫飽以四處打零工為業,因此,其語言的使用及接觸、學習第二或第三語言是無可避免的,他們使用母語的現況是本文所關注的。
南投縣國姓地區自1875年清廷設立埔裏社廳至今百餘年間,歷經開山撫番、煉製樟腦工業興起,吸引周邊地區人力大量湧入,其中大部分來自新竹、苗栗、卓蘭、東勢等客家族羣為大宗,同時也促使國姓鄉成為南投縣最大的客家人聚居的鄉鎮,國姓鄉客家人口雖佔75%以上,但卻以閩南語和普通話為交際語言,進而促使客家話的流失,因此在國姓地區,不論是在地客家話或外省客家話都呈現急速凋零趨勢。
本文所指涉之「國姓陸豐」,是指1948年自廣東陸豐縣遷徙來臺灣,居住在國姓鄉的陸豐客家人,經實地的探訪知曉此方客家話仍保存原鄉下砂地區口音以及詞彙,本文以國姓鄉1948年來臺之陸豐客家耆老為主要研究對象,探究外省客家話遷居臺灣超過一甲子的歲月裡,陸豐客話在國姓地區的演變與發展內涵。
語言除了口耳相傳外,也可經由文字紀錄而得以流傳後世,但無形的語音存在遠遠超過有形文字的發展歷史,今以《切韻》系統做為語音比較憑藉,依語言事實分析比較古今語言演化過程,記載當今國姓陸豐客話語音現況,今國姓陸豐有兩套舌上音[ ts、ts’、s]和[t、t’、 ]即舌尖音與舌尖面音,並發現古羣母清化[*g→k’]後,未見讀與溪母相同的喉擦音聲母[h-]的分布,未進行擦化[k’→h]的演變,這個現象不限於客方言內部,更擴及外部的漢語方言。
方言詞彙最能反映該語言社羣的現象,於本文第五章另闢「國姓陸豐客話與臺灣境內、外陸豐客方言詞彙比較」章節,為臺灣境內與境外的陸豐客話詞彙進行比較分析,國姓仍存在不少特色詞彙,「過氣的魚」(死魚)、「肚屎
摘要(英) A Study of Lufeng Hakka Dialect Spoken in Kuo-hsing Township
Abstract
This thesis deals with the status quo of the Hakka dialect spoken by the “Mainland Hakkas (waisheng kejiaren)” who migrated from Xiasha下砂, Lufeng 陸豐County, Guangdong to Kuo-hsing Township, Nantou in 1948. Although Hakka people account for more than 75 percent of population in Kuo-hsing Township, the encroachment by Taiwanese and Mandarin causes the use of both the local and Mainland Hakka dialects to diminish. The language situation, phonology and lexicon of the Lufeng dialect are thoroughly described in this thesis and we will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honology and lexicon of Kuo-hsing Lufeng dialect with Hailu Hakka in Northern Taiwan and modern Luhe Hakka in Guangdong. For example, Lufeng dialect possesses two series of sibilants ts- and t-, and *g- 羣母 does not participate in the sound change k’- > h-, and it has certain unique lexical items.
關鍵字(中) ★ 外省客家
★ 國姓陸豐
★ 歷時音韻
★ 《切韻》
★ 舌上音
關鍵字(英) ★ Mainland Hakka (waisheng kejia)
★ Kuo-hsing, Lufeng
★ Qieyun
★ diachronic comparison
論文目次 目 錄
圖一 南投縣行政區域圖………………………………………………………XV
圖二 國姓鄉行政區域圖……………………………………………………XVI
圖三 廣東省揭西縣五雲鎮行政圖…………………………………………XVII
圖四 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下砂鄉地理位置圖…………………………X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3
第三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4
一、國姓鄉客話及陸豐客話相關研究……………………………………4
二、研究方法與理論專書…………………………………………………8
(一)語言學………………………………………………………………8
(二)漢語音韻學………………………………………………………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18
一、調查法…………………………………………………………………18
二、描寫法…………………………………………………………………18
三、比較法…………………………………………………………………19
(一)方言語音比較:語音系統的歷時比較……………………………19
(二)方言詞彙比較:詞彙的共時比較…………………………………19
第五節 研究對象……………………………………………………………20
一、研究對象背景概述……………………………………………………20
二、受訪者居所之地理位置………………………………………………21
(一)受訪者現居地: 南投縣國姓鄉…………………………………21
(二)受訪者祖居地: 廣東陸豐縣雲嶺鄉以及下砂鄉………………22
三、來臺路線………………………………………………………………23
第二章 國姓陸豐客話語音系統………………………………………………24
第一節 聲母…………………………………………………………………24
第二節 韻母…………………………………………………………………26
第三節 聲調…………………………………………………………………33
第四節 連讀變調……………………………………………………………35
一、陰平[ 53 ]前字變調………………………………………………36
(一)雙音節詞組………………………………………………………36
(二)三音節詞組………………………………………………………37
二、上聲[ 13] 前字變調………………………………………………37
三、陰入[ 5 ] 前字變調………………………………………………38
第五節 文白異讀……………………………………………………………39
一、聲母的文白異讀………………………………………………………39
(一)非組………………………………………………………………39
(二)知、章組…………………………………………………………40
(三)心母………………………………………………………………40
(四)見、溪母…………………………………………………………41
(五)云母………………………………………………………………41
二、韻母的文白異讀……………………………………………………42
(一)果攝………………………………………………………………42
(二)遇攝………………………………………………………………42
(三)蟹攝………………………………………………………………42
(四)止攝………………………………………………………………43
(五)曾攝………………………………………………………………43
(六)攝…………………………………………………………………43
第三章 國姓陸豐客話歷時音韻……………………………………………45
第一節 聲類………………………………………………………………47
一、幫組及非組…………………………………………………………47
二、端組…………………………………………………………………50
三、泥組…………………………………………………………………51
四、知組二等及精、莊組………………………………………………54
(一)精、莊組的送氣舌根塞音聲母[k’]…………………………55
(二)清、從、崇母擦音聲母s、]和精、莊組的舌尖面聲母[t、t’]56
1.清、從、崇母的擦音聲母[s、]………………………………56
2.精、莊組的舌尖面聲母[t、t’、]………………………57
(三)知組二等韻的舌尖塞音[t、t’]………………………………59
(四)古全濁聲母讀不送氣……………………………………………59
五、知組三等及章組………………………………………………………60
(一)章組的舌根塞音聲母[k、k’] …………………………………60
(二)章組、知組三等韻的舌尖塞音[t、k’ ]………………………61
(三)書母的舌根鼻音聲母[ ]…………………………………………62
(四)昌母的不送氣舌尖面音[t]……………………………………62
(五)禪母的舌尖前擦音[s]……………………………………………63
六、日母……………………………………………………………………63
七、見、曉組………………………………………………………………64
(一)見、羣、疑母……………………………………………………65
(二)溪母………………………………………………………………67
(三)曉、匣母…………………………………………………………69
八、影組……………………………………………………………………70
第二節 韻攝…………………………………………………………………71
一、果攝……………………………………………………………………73
二、假攝……………………………………………………………………74
三、遇攝……………………………………………………………………74
四、蟹攝……………………………………………………………………78
五、止攝……………………………………………………………………79
六、效攝……………………………………………………………………81
七、流攝……………………………………………………………………82
八、咸攝……………………………………………………………………83
九、深攝……………………………………………………………………85
十、山攝……………………………………………………………………86
(一)開口………………………………………………………………87
(二)合口………………………………………………………………89
十一、臻攝…………………………………………………………………95
(一)開口………………………………………………………………95
(二)合口………………………………………………………………96
十二、宕攝…………………………………………………………………97
十三、江攝…………………………………………………………………98
十四、曾攝…………………………………………………………………99
十五、梗攝………………………………………………………………101
(一)開口………………………………………………………………102
1.文讀韻[en/t]及[in/t] ……………………………………102
2.白讀韻[(i)a/k]及[(i)o/k] ……………………………103
(二)合口………………………………………………………………105
1.文讀………………………………………………………………106
2.白讀………………………………………………………………106
十六、通攝………………………………………………………………108
第三節 調類………………………………………………………………110
一、古平聲調……………………………………………………………112
二、古上聲調……………………………………………………………113
(一)古清上聲…………………………………………………………113
(二)古次濁上聲………………………………………………………113
(三)古全濁上聲………………………………………………………115
三、古去聲調……………………………………………………………115
(一)古次濁去聲………………………………………………………116
(二)古全濁去聲………………………………………………………116
四、古入聲調……………………………………………………………116
第四節 結語………………………………………………………………117
第四章 國姓陸豐客話語音特點……………………………………………119
第一節 聲母特點…………………………………………………………119
一、古羣母清化後未見喉擦音聲母[h]的分布………………………119
二、[v]聲母來自古微、匣、影、云、以母的合口韻………………120
三、鼻音聲母輔音元音化,共有兩個[m]、[]……………………121
四、匣母保留古漢語底層聲母[k、k’、p’] ………………………121
五、章、曉、匣母字讀同見組聲母[k、k’]…………………………122
六、幫、見母聲母讀送氣[p’、k’].………………………………122
七、輕唇非組讀重唇聲母[p、 p’] …………………………………122
八、知組讀舌尖聲母[t、t’] ………………………………………123
九、有兩套舌上音[ ts、ts’、s]和[t、t’、 ],前者為「知二、精、 莊」組與後者「知三、章」組音位呈對立分布……………………123
十、塞音擦化現象.……………………………………………………123
十一、擦音塞擦化現象.………………………………………………124
十二、日母細音前與疑母不分洪細皆讀舌根鼻音聲母[]…………125
第二節 韻母特點…………………………………………………………125
一、擁有六個完美的輔音韻尾[m、n、]和[p、t、k]……………125
二、江攝轄字讀如通攝[u]……………………………………………126
三、見系果攝歌、戈韻有別;以及歌韻讀音[ai/oi],反映古果、蟹同源的表現………………………………………………………………………126
四、古豪、肴韻合流多讀[au];古歌、豪韻呈[o]:[au]對應關係126
五、遇攝三等「魚」[/o]與「虞」[i/u]兩者有別………………127
六、止攝開口支、之[ai/e]韻與蟹攝合流,而與脂韻分立…………127
七、山攝二等元音[o]…………………………………………………128
八、遇攝合口一等精組讀舌尖元音[],與止攝開口混同…………130
九、[o]元音豐富.………………………………………………………130
十、三合元音豐富.……………………………………………………130
第三節 聲調特點…………………………………………………………131
一、調類豐富但沒有曲折調.…………………………………………131
二、古次濁聲母演化呈兩分.…………………………………………132
三、古次濁上聲字的分流分布…………………………………………133
四、古全濁上聲字的分流分布…………………………………………133
五、陰平置於前字時產生連讀變調[53+53→55+53]…………………134
第四節 結語………………………………………………………………134
第五章 國姓陸豐客話與臺灣境內、外陸豐客方言詞彙比較……………136
第一節 國姓陸豐客話與臺灣境內、外陸豐客方言背景及語音系統簡介136
一、陸豐客話各方言點背景簡介………………………………………136
二、臺灣境內、外陸豐客話語音系統簡介……………………………138
第二節 國姓陸豐客話與臺灣境內、外陸豐客方言詞彙比較分析……139
一、天文地理……………………………………………………………141
(一) 「雷公噭」與「紅霞」………………………………………141
(二) 「落雹」與「暴芽霜」………………………………………142
(三) 「熱頭」與「月光」…………………………………………142
(四) 「斜」與「水寨」……………………………………………143
二、農業…………………………………………………………………144
(一) 「一年兩水」與「水冬」……………………………………144
(二) 「作豆韱」與「作水蔭田」…………………………………145
(三) 「渾田」與「大穀」…………………………………………146
(四) 「钁頭嫲」與「簍公」………………………………………147
三、動物與植物…………………………………………………………149
(一) 「荔乖」與「柿仔」…………………………………………149
(二) 「龍角」與「乾埤菜」………………………………………150
(三) 「裸蟹」與「蜘蛛」…………………………………………151
(四) 「蚌」、「夾蜆」與「蛤仔」………………………………152
(五) 「豬豭」與「豬牯」…………………………………………153
四、稱謂…………………………………………………………………155
(一) 「入門貨」與「新舅娘」……………………………………155
(二) 「老弟嫂」與「鷯尾子」……………………………………158
五、身體…………………………………………………………………159
(一) 「牙頭」與「角牙」…………………………………………159
(二) 「鼻嘴」與「梅子罌」………………………………………159
六、形容詞………………………………………………………………160
(一) 「靚」與「媸」………………………………………………160
(二) 「萋」、「鮮」與「過氣」…………………………………162
(三) 「肚屎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期刊論文
丁聲樹、李榮,1981,〈和語音韻講義〉,中國,《方言》第四期,頁241-274。
王士元,塗又光譯,1982,〈語言變化的詞彙透視〉,中國,《語言研究》第二期,頁34-48。
王士元著,劉漢城、張文軒譯,1987,〈聲調的音系特徵〉,中國,《國外語言學》第一期,頁1-11。
王士元、鄧曉華,2003,〈古閩、客方言的來源以及歷史層次問題〉,中國,《古漢語研究》第三期,頁8-12。
王福堂,2003,〈方言本字考證說略〉,中國,《方言》第四期,頁191-201。
伍巍,翁礪鋒,2012,〈漢語方言正偏結構詞探討〉,中國,《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四期,頁132-164。
李榮,1983,〈《切韻》與方言〉,中國,《方言》第三期,頁161-165。
李榮,1996,〈我國東南各省方言梗攝字的母音〉,中國,《方言》第一期,頁1-11。
呂嵩雁,2005,〈《陸豐》方言的語言演變〉,臺灣,《花蓮教育大學學報》,頁63-90。
周祖謨,1985,〈漢語駢列的詞語和四聲〉,中國,《北京大學學報》第三期,頁1-4。
吳安其,2005,〈溫州話的韻母及其文白異讀〉,中國,《南開語言學刊》第二期,頁9-24。
徐朝東,2006,〈《切韻》系韻書中四種異常音切之考察〉,中國,《語言研究》第一期,頁58-61。
曹潔,2005,〈宋跋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音注補苴〉,中國,《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六期,頁74-76。
曹志耘,1998,〈漢語方言聲調演變的兩種類型〉,中國,《語言研究》第一期,頁89-99。
張光宇,1992,〈“益、石分合及其涵義”〉,中國,《語言研究》第二期,頁91-98。
張光宇,2008a,〈漢語方言邊音的音韻行為〉,中國,《漢藏語學報》第三期,頁138-153。
張光宇,2008b,〈漢語方言的魯奇規律:古代篇〉,中國,《中國語文》第四期,頁349-361。
張渭毅,2008,〈論反切起源問題〉,中國,《荷澤學院學報》第一期,頁106-116。
張雙慶、萬波,1996,〈贛語南城方言古全濁上聲字今讀的考察〉,中國,《方言》第五期,頁345-354。
陳立中,2005a,〈湖南客家方言聲母的演變〉,中國,《雲夢學刊》第二十六卷,第四期,頁115-118。
陳立中,2005b,〈漢語方言聲調送氣分化現象初探〉,中國,《漢語學報》第四期,頁31-39。
陳慶延,1989,〈古全濁聲母今讀送氣清音的研究〉,中國,《語文研究》第四期,頁25-27。
陳澤平,2012,〈福安話韻母的歷史音變及其共時分析方法〉,中國,《中國語文》第一期,頁58-96。
黃雪貞,1988,〈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中國,《方言》第四期,頁241-246。
黃雪貞,1989,〈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續論〉,中國,《方言》第二期,頁121-124。
黃典誠,1986,〈中古鼻音聲母在閩音的反映-為第18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而作〉,中國,《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四期,頁160-162。
溫美姬、溫昌衍,2010,〈南方方言保留魚部古讀的幾個本字-從客家方言說起〉,中國,《語言研究》第四期,頁93-96。
楊秀芳,2000,〈方言本字研究的觀念與方法〉,臺灣,《漢學研究》第18卷,頁111-146。
廖珣英,2004,〈廣東梅縣客家方言入聲韻本字考〉,中國,《方言》第三期,頁256-259。
鄭曉峯,2001,〈漢語方言中的成音節鼻音〉,臺灣,《清華學報》新三十一卷,第一、二 期合刊,頁135-159,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鄧曉華,1998,〈客家話與贛語及閩語的比較〉,中國,《語文研究》第三期,頁47-51。
潘家懿,1994,〈海豐話形容詞的生動形式〉,中國,《語文研究》第一期,頁38-42。
潘家懿,1996,〈海豐方言三十年來的演變〉,中國,《方言》第四期,頁264-271。
潘家懿,2000,〈海陸豐客家話與臺灣“海陸客”〉,中國,《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6卷,第二期,頁86-93。
劉綸鑫,2000,〈客贛方言的聲調系統綜述〉,中國,《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第三十一卷,第四期,頁100-106。
謝永昌,1997,〈古漢語的“活化石”-客家話-兼論客家方言以梅縣話為代表的緣由〉,中國,《嘉應大學學報》第五期,頁102-107。
謝留文,1995,〈客家方言古入聲次濁聲母字的分化〉,中國,《中國語文》第一期,頁49-50。
謝留文,2000,〈漢語南方方言幾個常用詞的來歷〉,中國,《方言》第四期,頁313-316。
謝留文,2003,〈客家方言“魚虞”之別和“支”與“脂之”之別〉,中國,《中國語文》第六期,頁512-575。
藍小玲,1997,〈客方言聲調的性質〉,中國,《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第三期,頁87-92,
羅肇錦,2006,〈客語源起南方的語言論證〉,臺灣,《語言暨語言學》第七卷,第二期,頁545-568。
羅肇錦,2007,〈客語曉匣合口變唇齒音(hu→fv)的推斷〉,臺灣,《客家研究》第二卷,第二期,頁83-102。
嚴修鴻,2000,〈從南方方言裏“腎、䟡、睡”白讀音看禪母古讀〉,中國,《語文研究》第四期,頁53-60。
顧黔,1997,〈優通泰方言韻母研究_共時分布及歷時溯源〉,中國,《中國語文》第三期,頁192-201。
二、會議論文
江敏華,2008,〈南投國姓鄉客語的語言接觸現象〉,臺灣,《第八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頁101-113。
吳中杰、范鳴珠,2006,〈國姓鄉的語言接觸與族群認同〉,臺灣,《第一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頁1-19。
陳秀琪,2004,〈客家話聲調的移轉現象〉,中國,《第六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頁197-209。
陳秀琪,2005,〈知莊章聲母的捲舌音-舌位的前化運動〉,臺灣,《第九屆國際暨二十三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靜宜大學。
彭盛星,2010,〈台灣海陸客話和廣東陸河客話的語音比較〉,臺灣,《臺灣客家語文研究集刊》第一集,頁187-218,社團法人臺灣客家語文學會。
劉鎮發、劉慧玲,2001,〈印尼加里曼丹西部的海陸客家話〉,臺灣,《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頁207-229。
三、專 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2005,《方言調查字表》,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
丁邦新,2007,《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1987,《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香港朗文出版社。
雲惟利,2004,《一種方言在兩地三代間的變異:文昌話和漳州話在本土與海外的時地差異》,中國,廈門大學出版社。
王力,1980,《漢語史稿》,中國,中華書局。
王力,1990,《同源字典》,臺灣,文史哲出版社。
王力,2002,《古漢語字典》,臺灣,中華書局。
王力,2008,《漢語語音史》,中國,商務印書館。
王士元、彭剛,2006,《語言、語音與技術》,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福堂,2005,《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中國,語文出版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學研究室,2003,《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中國,語文出版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學研究室,2004,《漢語方言詞彙》(第二版),中國,語文出版社。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7,《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中級、中高級》,臺灣,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李方桂,1980,《上古音研究》,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1993,《客家方言本字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李如龍、張雙慶,1992,《客贛言調查報告》,中國,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2001a,《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中國,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2001b,《漢語方言特徵詞研究》,中國,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2002,《漢語方言研究文集》,中國,暨南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2007,《漢語方言學》,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榮,1982,《音韻存稿》,中國,商務印書館。
邱彥貴、吳中杰,2001,《台灣客家地圖》,臺灣,貓頭鷹出版社。
辛世彪,2004,《東南方言聲調比較研究》,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
何大安,2002,《南北是非:漢語方言的差異與變化》,臺灣,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何大安,2004,《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臺灣,大安出版社。
何石松、劉醇鑫,2002,《現代客語詞彙彙編》,臺灣,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林倫倫,2002,《廣東閩粵客古語詞考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林金樹,2006,《從客人到馬來西亞客家人》,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客家研究會。
吳中杰,2010,《廣東陸河客家話與其週邊方言關係研究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臺灣,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吳安其,2006,《歷史語言學》,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
侯精一,1999,《現代晉語的研究》,中國,商務印書館。
侯精一,2002,《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通鏘,1991,《歷史語言學》,中國,商務印書館。
徐通鏘 ,1997,《語言論》,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徐通鏘,2004,《漢語研究方法論初探》,中國,商務印書館。
祝校先、祝振媛、祝振東,2003,《漢字溯源》,中國,中國書籍出版社。
耿振生,2004,《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
袁家驊,2000,《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臺灣,語文出版社。
郝士宏,2008,《古漢字同源分化研究》,中國,安徽大學出版社。
馬秋武,2008,《優選論》,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
馬建忠,1983,《馬氏文通》,中國,商務印書館。
張玉書等,1996,《新修康熙字典》,臺灣,啟業書局。
張光宇,1990,《切韻與方言》,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搞》,臺灣,南天書局。
張琨,1992,《漢語方音》,台灣,學生書局。
陳秀琪,2012,〈客家話莊系字的歷史層次〉《客家話的比較研究》,臺灣,南天出版社。
陳保亞,1999,《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1898-1998)》,中國,山東教育出版社。
陳政,2006,《字源談趣》,中國,新世界出版社。
陳俊傑,2003,《國姓鄉福佬化客家裔漢人的族群關係調查》,臺灣,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陳原,2000,《社會語言學》,中國,商務印書館。
陳曉錦,2003,《馬來西亞的三個漢語方言》,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曹志耘,2002,《南部吳語語音研究》,中國,商務印書館。
曹志耘,2008a,〈方言卷〉《漢語言文字學論叢》,中國,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曹志耘,2008b,〈語音卷〉《漢語方言地圖集》,中國,商務印書館。
游汝杰,2000,《漢語方言學導論》,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
游汝杰,2004,《漢語方言學教程》,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
游汝杰,鄒嘉彥,2004,《漢語接觸論集》,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
賀登崧著,石汝杰、岩田禮譯,2003,《漢語方言地理學》,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
溫昌衍,2006,《客家方言》,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董同龢,1944,《上古音韻表稿》,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董同龢,1965,《漢語音韻學》,臺灣,文史哲出版社。
董紹克,2002,《漢語方言詞彙差異比較研究》,中國,民族出版社。
詹伯慧,2001,《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中國,湖北教育出版社。
詹伯慧,2002,《廣東粵方言概要》,中國,暨南大學出版社。
鄒嘉彥、游汝杰,2004,《語言接觸論集》,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
翟時雨,2003,《漢語方言學》,中國,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俐李,2004,《漢語聲調論》,中國,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澤民,2005,《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中國,甘肅民族出版社。
劉曉南,2008,《漢語歷史方言研究》,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
赫恪,2003,《一個村落的誕生‧大和志》,臺灣,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楊秀芳,1991,《臺灣閩南語語法稿》,臺灣,大安出版社。
楊劍橋,2005,《漢語音韻學講義》,中國,復旦大學出版社。
楊劍橋、張世祿,2009,《音韻學入門》,中國,復旦大學出版社。
橋本萬太郎著,餘志鴻譯,2008,《語言地理類型學》,中國,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鄭張尚芳,2002,〈漢語方言異常音讀的分析及滯古層次分析〉,臺灣,《南北是非:漢語方言的差異與變化》,頁97-128。
駢宇騫,2007,《中華字源》,中國,萬卷出版公司。
謝其國、吳川鈴,1992,《山歌大家唱》,臺灣,振榮印刷廠。
謝留文,2003,《客家方言語音研究》,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謝劍,1981,《香港的惠州社團:從人類學看客家文化的持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謝國平,1992,《語言學概論》,臺灣,三民書局。
藍小玲,1999,《閩西客家方言研究》,中國,廈門大學出版社。
蕭宇超,2007,《海陸客語之一般變調與重疊結構變調研究:優選理論分析》,臺灣,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羅常培、周祖謨,2007,《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中國,中華書局。
羅香林,1933,《客家研究導論》,臺灣,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羅肇錦,1984,《漢語語法》,臺灣,學生書局。
羅肇錦,1990,《台灣的客家話》,臺灣,臺原出版社。
M.C.Mackenzie,1992,《A CHINESE-ENGLISH DITIONARY HAKKA-DIALECT》《客英大辭典》,臺灣,南天書局。
Norman , Jery,1988,Chines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張惠英譯,1995,《漢語概說》,臺灣,語文出版社。)
S.H.Schaank,1897,《HET LUEH-FOENG-DIALECT》Leiden:Boekhandel en Drukkerij。(商克,1897,《客語陸豐方言》,荷蘭,萊頓書店出版印刷。)
四、碩、博士論文
朱心怡,2007,《新竹饒平與海陸客話音韻比較研究》,臺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敏華,2003,《客贛方言關係研究》,臺灣,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惟仁、程士毅,2008,《南投地區的語言分佈》,臺灣,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邱湘雲,2006,《海陸客家話和閩南語構詞對比研究》,臺灣,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周景慧,2008,《外省客家人的認同與文化:以廣東省五華縣籍為例》,臺灣,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汎平,2009,《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臺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建芳,2009,《新屋海陸客家話詞彙研究》,臺灣,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貴榮,2002,《台灣桃園饒平客話研究》,臺灣,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貴榮,2008,《台灣饒平客話音韻的源與變》,臺灣,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彭心怡,2010,《江西客贛語的特殊音韻現象與結構演變》,臺灣,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彭芊琪,2005,《外省客家人的本土化:以廣東陸豐莊氏宗親會為例》,臺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子祺,2000,《新竹海陸客家話音韻研究》,臺灣,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琪,2002,《台灣漳州客家話的研究-以詔安話為代表-》,臺灣,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琪,2006,《閩南客家話音韻研究》,臺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畢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梁心俞,2007,《印尼西加地區海陸客語接觸研究》,臺灣,私立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得祥,2003,《國小海陸客家話語音教學研究》,臺灣,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媛,2010,《揭西五雲客家話的音韻研究》,臺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惠珍,2008,《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臺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昌衍,2001,《客家方言特徵詞研究》,中國,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蔡仁佐,2001,《客語音韻與閩南語文讀》,臺灣,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為閔,2008,《台海兩岸海豐客語之變異及其研究》,臺灣,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曉峯,2001,《福建光澤方言》,臺灣,國立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博士論文。
藍清水,2011,《被遺忘的外省客家移民-戰後河婆客的集體記憶與認同之分析》,臺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相關網站
客家委員會:
http://www.hakka.gov.tw/。
中印佛教交通史:
http://dongchu.ddbc.edu.tw/html/02/cwdc_03/cwdc_030312.html#d1e6635。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main.htm。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辭典:
http://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辭典:
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http://citing.hohayan.net.tw/default.asp。
漢典:
http://www.zdic.net/。
翰廬:
http://www.yasue.cc/index.html。
客家親:
http://www.kejiaqin.com/xywg/ShowArticle.asp?ArticleID=3950。
藥用植物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iamsopain/article?mid=20260&prev=33&next=20256&page=1&sc=1。
天地網:
http://www.tianditu.cn/portal/index.jsp(地圖)。
紅袖添香:
http://novel.hongxiu.com/a/56358/。
江西教師網(與你同行):
http://www.jxteacher.com/content.aspx?id=21c7bbab-a8ff-4c95-ab6b-5d1ed705bef1。
yahoo奇摩知識+: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12010878。
國姓鄉公所網站:
http://www.guoshing.gov.tw/1-1.asp?proid=20111022114446&prokind=1。
臨濟曹洞法脈東初老和尚紀念數位典藏專輯:
http://dongchu.ddbc.edu.tw/html/02/cwdc_03/cwdc_030312.html#d1e6635:321
(未命名網站):
http://sonicqq.myweb.hinet.net/study1-4.htm
宏騏健康生活網:
http://hung-chi.blogspot.tw/2009/07/blog-post_4029.html。
谷歌搜尋網站:
http://maps.google.com.tw/maps?hl=zh-TW&tab=Tl。(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下砂鄉)
易讀:
http://www.yi-see.com/read_202467_14411.html。
指導教授 羅肇錦、陳秀琪 審核日期 2013-1-2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