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1. Amirtharagjah, A. and O’Melia, C. R., “Coagulation and Flocculation”, Chap6 in Water Quality and Treatment 5th Ed., McGraw-Hill, New York(1999).
2. Bolto, B. A., Dixon, D. R., Gray, S. R., Chee, H., Harbour, P. J., Ngoc, L.and Ware, A. J., “The Use of Soluble Organic Polymers in Waste Treatment”, Wat. Sci. Tech., Vol. 34, No. 9, pp.117(1996).
3. Dentel, S. K., “Coagulation Control in Water Treatment”, 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Control, Vol. 27, No. 1, pp.41-135(1991).
4. Heinzmann, B., “Coagulation and flocculation of stormwater from a separate sewer system - a new possibility for enhanced treatment”, Wat.Sci. Tech., 29(12), pp.267-278(1994).
5. Kawamura, S., “Optimization of Basic Water of Process-Design and Operation : Sedimentation and Filtration”, J. Water SRT-Aqua, Vol. 45, No. 3, pp.130-142(1996).
6. Kan C., “Determination of Rapid Mixing Parameters in Coagulation: Destabilization Mechanisms and Aggregation Kinetics Appoach”, (2002).
7. Kayode, T. O., and Gregory, J., “A new technique for monitoring alum sludge conditioning”, Wat. Res. Vol. 22, No. 1, pp.85-90,(1988).
8. Langer, S. J., and Klute, R.,“Rapid Mixing in Sludge Conditioning with Polymers”,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8, 1, pp.233-242(1993).
9. Li, G. and Gregory, J., “Flocculation and Sedimentation of High Turbidity Waters”, Water Research, Vol.25, No.9, pp.1137-1143 (1991).
10. Novak, J. T., and Prencteville, J. F,“Mixing Intensity and Polymer Performance onSludge Dewatering”, ASCE, J. Envir. Eng., Vol.114, No.1, pp.190-198(1988).
11. Novak, J. T. “Dewatering of Sewage Sludge”, Drying Technology, Vol.24, No.10, pp.1257-1262(2006).
12. Rossini, M., Garrido, J.G. and Galluzzo, M., “Optimization of the coagulation-flocculation treatment: influence of rapid mix parameters”, Wat. Res., Vol.33(8), pp.1817-1826(1999).
13. Rout, D., R. Verma and S. K. Agarwal, “Polyelectrolyte Treatment-An Approach for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40, No. 2, pp. 137-141 (1999).
14. Shin, W. K., Chiang, C.U. “Treatment of high turbidity water”, Preoceeding 4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rinking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technology, Taiwan, R.O.C., pp.112-116(1998).
15. Yoshimasa W., Shinsuke K. and Yoshihiko I., “Enhanced Flocculation Sedimentation Process by A Jet Mixed Separator”,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37, No.10, pp.55-67(1998).
16. 工業技術研究院,「國外使用淨水用藥劑之申請公告研究(第一年)」,台灣自來水公司(2007)。
17. 中山大學,「淨水場廢水處理成效及污泥減量探討」,台灣自來水公司(2006)。
18. 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cwb.gov.tw)網站。
19. 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淨水處理廠廢水污泥處理技術之研究」,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1997)。
20. 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自來水工程設施標準解說」,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2006)。
21. 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高濁度原水混凝技術之研究」,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2003)。
22. 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自來水設施維護管理指南」,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2008)。
23. 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常用高分子凝聚劑對自來水淨水影響之評估」,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1996)。
24. 王瑞森,「新式污泥調理技術之研究」,台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25. 甘其銓、黃志彬、袁如馨、邱顯盛,「快混操作影響原水中顆粒聚集及沉澱之研究」,第十八屆自來水研究發表會論文集(2001)。
26. 甘其銓、黃志彬,「淨水場快混程序之動力分析」,第十六屆自來水研究發表會論文集(1999)。
27. 台灣大學,「高分子聚合物對淨水水質影響之評估」,台灣自來水公司(2002)。
28. 台灣大學,「利用外加磁場降低暴雨期濁度之研究」,台灣自來水公司(2006)。
29. 台灣大學,「高速膠凝沉澱池懸浮污泥毯操控之研究」,台灣自來水公司(2001)。
30. 台灣自來水公司,「台灣自來水公司重要營運統計速報」,台灣自來水公司,(2010)。
31. 生物科技開發中心,「高速膠凝沉澱池固體接觸式膠凝池操控之研究」,台灣自來水公司(2005)。
32. 江清蓮、羅吉雄、史午康,「高濁度原水處理之探討(II)-混凝加藥控制」,第十五屆自來水研究發表會論文集(1998)。
33. 林玉君,「以混凝-絮凝處理高濁度原水之研究」,台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34. 林信一、陳建嘉,「自來水場高濁度期間之原水水質變化及處理水改進之研究」,第四屆海峽兩岸水質安全控制技術及管理研討會(2007)。
35. 朱敬平,「調理與消化對污泥膠羽結構之影響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36. 朱敬平,「污泥脫水減量技術」,中興工程顧問社(2004)。
37. 朱敬平,「污泥處置(II):污泥之前處理」,台灣大學「台大工程」學刊第八十二期(2001)。
38. 朱敬平,「污泥處置(IV):策略與永續利用」,台灣大學「台大工程」學刊第八十四期(2002)。
39. 朱敬平,「污泥處置(III):污泥後處理」,台灣大學「台大工程」學刊第八十三期(2001)。
40. 朱敬平,「污泥中間處理技術(污泥濃縮、調理、脫水)」,中興工程顧問社(2004)。
41. 朱敬平、李篤中,「高分子絮凝調理對污泥內水份分佈之影響」,第二十四屆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
42. 交通大學,「石門水庫高濁度缺水分析及改善策略檢討期末報告」,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2008)。
43. 交通大學,「水公司淨水場低濁度難處理原水處理最適化之研究」,台灣自來水公司(2008)。
44. 交通大學,「淨水場混凝劑與調理劑加藥最適化與自動化之研究」,台灣自來水公司(1998)。
45. 吳志超,「以高分子調理鋁鹽污泥對其脫水性影響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46. 吳志超、吳美惠、張進興,「台灣淨水場因應高濁度原水處理之對策」,第四屆海峽兩岸水質安全控制技術及管理研討會(2007)。
47. 吳美惠、張嬉麗、姚寶蓮、張進興、張鴻銘,「處理高濁度原水最佳加藥策略之研究」,自來水會刊第二十六卷第四期(2007)。
48. 吳志超、黃志彬、李篤中,「比較各種污泥脫水性試驗方法所決定之最適高分子調理劑量」,第十五屆自來水研究發表會論文集(1998)。
49. 李俊福、曾迪華等,「常用高分子凝聚劑對自來水淨水影響之評估」,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技術研究委員會研究報告,(1996)。
50. 李坤峰,「飲用水處理程序二階段添加PAC 與污泥毯穩定度提昇之研究」,元智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51. 李素珍,「廢水污泥之脫水性與流變特性」,國立台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52. 板新淨水場,「CPE 綜合效能評鑑執行成果報告」,板新淨水場(2003)。
53. 板新淨水場,「九十六年度期末營運成果報告書」,板新淨水場 (2007)。
54. 周珊珊、洪仁陽、彭明鏡、陳誼彰、黃志彬,「傳統淨水場處理效能評估與提升-案例探討」,第三屆海峽兩岸水質安全控制技術及管理研討會(2006)。
55. 洪仁陽、張敏超、邵信、張王冠,「淨水廠之污泥減量技術」,自來水會刊第二十二卷第一、二期(2003)。
56. 洪嘉祥,「熱調理調理劑調理對污泥流變性質與脫水效率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57. 姚仁泰,「過濾系統組合對原水濁度去除效能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58. 胡伯瑜、楊琇瑩、曾治乾、洪世政、賴明裕,「國外淨水用藥劑資料庫之建置與探討」,自來水會刊第二十六卷第四期(2007)。
59. 胡景堯、駱尚廉、林郁孜、劉雅瑄、陳怡靜、陳國宏,「不同原水濁度下淨水場處理效能指標之研擬」,第二十五屆自來水研究發表會論文集(2008)。
60. 袁如馨,「自來水公司淨水污泥自資資源化之研究」,台灣自來水公司(2008)。
61. 范喻翔,「淨水場濾池反洗廢水水量與水質特性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62. 姜佳伶,「淨水場沉澱及過濾單元濁度去除及其衍生廢污量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63. 秦靜如,「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材(2008)。
64. 翁韻雅,「以高分子凝聚劑處理高濁度原水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65. 高肇藩,「衛生工程:給水(自來水)工程篇」,第三版,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 (1980)。
66. 高志明,「淨水場廢水處理成效及污泥減量探討期末報告」,國立中山大學,(2006)。
67. 張維欽、簡競擇、邱仁杰、林信一、張添晉、歐陽嶠暉,「原水高濁度期間自來水場放流水標準合理性修訂之研議」,第二十二屆自來水研究發表會論文集(2005)。
68. 張漢昌,「廢水處理」,文京圖書有限公司(2001)。
69. 陳曼莉、范煥英、陳錦成、石明憲,「淨水場效能評鑑及操作最佳化之探討-台北自來水事業處直潭淨水場之經驗」,第八屆國際飲用水水質管理及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
70. 陳俞蓁,「混凝對表面水濁度去除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71. 陳建嘉,「原水高濁度期間淨水場廢污處理能力改善之研討」,長榮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72. 郭琮貴,「原水濁度變化對高速膠凝平板式污泥毯澄清池處理效能影響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6)。
73. 逢甲大學,「高濁度原水最適化處理技術之研究」,台灣自來水公司(2007)。
74. 康世芳,「淨水污泥餅再利用技術調查及應用於台北自來水事業
處淨水場可行性評估」,台北自來水事業處(2001)。
75. 晶淨科技,「自來水淨水廠脫水污泥再利用之可行性研究」,台灣自來水公司(2003)。
76. 黃志彬,「提升淨水場廢水處理污泥脫水效能及加藥策略研究」,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2005)。
77. 黃啟峰,「高分子凝聚劑對藻體混凝之影響及膠羽特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78. 黃政賢,「污水工程」,高立圖書有限公司(2001)。
79. 黃永富,「淨水場污泥脫水設備效能提昇之探討」,第二十四屆自來水研究發表會論文集(2007)。
80. 曾迪華,「事業廢水處理技術員講習或訓練教育講義」,(1989)。
81. 曾迪華,「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手冊14-污泥脫水處理」,(1992)。
82. 曾迪華、顏笠安、范姜仁茂,「台灣淨水場污泥產量特性之研究」,第二十五屆自來水研究發表會論文集(2008)。
83. 經濟部水利署水文水資源資料管理供應系統網站(http://gweb.wra.gov.tw)。
84. 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網站(http://www.wranb.gov.tw)。
85. 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網站(http://www.wra10.gov.tw)。
86. 葉蕙萍,「暴雨期間淨水場廢污特性與操作管理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87. 廖寶玫,「淨水程序中添加高分子凝聚劑對混凝與加氯處理效應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88. 廖于恆、黃志彬,「淨水污泥高分子調理機構之研究」,第十屆自來水研究發表會論文集(1993)。
89. 劉嘉宏,「混凝劑種類對低濁度原水混凝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90. 劉雅瑄、駱尚廉、官文惠、胡景堯、朱家熙,「高分子聚合物對淨水水質影響評估」,第十九屆自來水研究發表會論文集(2002)。
91. 鄭雅伶,「階段性加藥混凝-膠凝程序處理自來水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92. 謝坤男,「聚電解質特性對污泥調理脫水之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93. 環境保護署環境檢驗所網站(http://www.niea.gov.tw/)。
94. 顏笠安,「淨水場混凝污泥質量特性與脫水泥餅再利用初步評估」,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95. 羅吉雄、江清蓮、陳明州、羅裕國、史午康,「高濁度原水處理之探討(III)-颱風暴雨之因應計畫」,第十五屆自來水研究發表會論文集(1998)。
96. 蘇金龍、杭子樵、黃永富、陳文祥、姚寶蓮、王耀文、郭明淑、傅復茂、蕭銘德、楊詩思,「淨水程序中添加高分子凝聚劑 (Polymer) 技術之研究」,第二十六屆自來水研究發表會論文集(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