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6 、訪客IP:3.137.166.244
姓名 黃琦評(Chi-Ping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紙寮窩的聚落發展 相關論文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芎林鄉的地形有如葫蘆一般,它是新竹縣13鄉鎮中總面積最小的一個鄉鎮。紙寮窩是芎林鄉具有客家傳統農村風貌的劉氏單姓家族聚落。當地盛產桂竹,紙寮窩居民利用傳統手工造紙技術,以桂竹為造紙原料,生產手工竹造紙。在日治時期,日本推展「皇民化運動」,皇民化運動的主要內容中的宗教舊俗改革運動,禁止燒金銀紙,對紙寮窩的金銀紙產業產生相當大的影響。一直到新興造紙工業誕生,降低造紙成本,紙寮窩的手工造紙成本不敵機器製造低價競爭。「皇民化運動」與機器造紙,對以島內經濟型產業為主的紙寮窩紙產業,直接影響紙寮窩的銷售管道經濟來源,紙寮窩造紙業因此成了歷史名詞。
紙寮窩雖然是一個小聚落,但是紙寮窩的傳統手工造紙產業曾為新竹縣之代表性的地方產業之一。可見紙寮窩其特殊環境及歷史文化發展的過程,更可凸顯出紙寮窩傳統造紙手工地方產業的重要性及價值。經過時間的洗禮,都市計畫的規劃並沒有在此留下太多的人為建設,當地環境鮮少破壞,仍保有豐富生態資源的原貌。因此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紙寮窩至今仍具有完整的完整竹造紙場,加上客家手工竹造紙技術和器具仍保存至今,劉姓親族都對紙寮窩地區文化特色與價值有相當高的認同。
紙寮窩聚落自民國82年底即開始規劃發展,居民陸續參與,但因意見分歧,不知如何著手,加上對法令未瞭解,因此進行速度緩慢,也暫停了數年之久。一直到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國96年規劃「區域性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是建立在「保存」與「活化」的核心概念,並重建區域內特有的生活環境空間與歷史人文記憶。基於「紙寮窩聚落」,是一個以手工竹造紙為主的客家傳統聚落,對於客家傳統聚落的保存與延續深具意義。紙寮窩聚落因此獲得文建會的青睞,提供經費與專業團隊的協助,也因此重新燃起居民保存紙寮窩傳統手工竹造紙技藝的熱情。紙寮窩居民透過社區營造的程序,將居民生活的空間創造出原生原貌的手工竹造紙主體,參與公部門的「活動」,意在修補文化軌跡的遺忘片斷,為保存紙寮窩文化資產,讓紙寮窩聚落的「再生」變得可期。
本研究從文化資產與聚落保存之價值探討切入,深入了解該社區之歷史軌跡、文化資產現狀、生態資源盤點、居民參與現況與看法等。本研究經過實地觀察與問卷調查後,分析實地觀察和受訪者的談話,探討紙寮窩聚落利用社區營造運作模式保存聚落文化資產及居民有什麼樣的期許和盼望。以分析、歸納來產生論述之結果,並藉以制定相對應的發展策略並提出可行性之建議。期望達到紙寮窩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增強客家文化與技藝的傳承,提升居民之生活品質,達成文化內涵之提昇,促進地方觀光,讓歷史環境有持續性發展模式。讓客家文化與技藝得以代代相傳。
關鍵字:文化資產、社區總體營造、紙寮窩、聚落、客家
摘要(英) Abstract
The shape of Cyonglin Township is like a calabash and the geographical size of it is the smallest out of 13 townships in Hsinchu County. Chih-liao-wo is a village of Liu family with Hakka traditional rural style settlement in Cyonglin Township. Since the most abundant crops are bamboos at this place, the residents in Cyonglin Township has developed traditional handmade techniques for producing handmade paper by using bamboos as the main materials. They successfully manufactured handmade paper with Makino bamboos.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the promotion of the " The Kominka Movement ” requried religious movement on old customs reforming which prohibited the burning of gold and silver paper for the Gods and the dead. It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paper industry in Chih-liao-wo at that time. Not until the birth of the emerging paper industry which led the reduction on the manufacturing costs had Chih-liao-wo been washed down and fell out of its competence to the low-priced products. Therefore, the occurrence of both" The Kominka Movement"in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the machine-made paper caused the direct impact to Chih-Liao-Wo on its economy. The major contributions to its local economy by pruducing and selling handmade paper have thus been put to an end. From the time, handmade paper industry of Chih-liao-wo was no longer existed and became part of the history.
Being a small settlement in HsinChu County, the traditional handmade paper industry in Chih-liao-wo has been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local industries in the Hsinchu County. Besides, we can learn Chih-liao-wo’s unique environment, history and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from here. Furthermore, it also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and value of the traditional handmade paper industry. With the years rolling on, there isn’t much man-made construction left after the urban planning development. Fortunately, the local environment is rarely damaged. For this reason, Chih-liao-wo still retains the original natural appearances and abounds in ecological resources. Because of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hih-liao-wo still maintains its bamboo paper fields. The Hakka handmade bamboo paper, utensils and producing techniques are still remained to present. The Liu clans have nigh recongnition of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alues of local areas.
The development of Chih-liao-wo settlement has started from the end of 1993. In the beginning, the residents got involved and took part in planning. However, it had slowed down for several years due to lacking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unfamiliarity with laws. Until the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carried out “Regional Cultural Assets Preserv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Plan “in year 2007, the core concepts of conserv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have been built up. The uniqu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history have been reconstructed hence. Since Chih-liao-wo settlement is a handmade bamboo paper-based traditional Hakka community, the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Hakka settlements is especially meaningful. Furthermore,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also provides funding with a professional team to assist the community. Thus, the great enthusiasm of traditional handmade bamboo paper among the local residents has been sprung up again.
Through the processes of community manufacturing, Chih-liao-wo’s residents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of public sector and transforming their living space into the original native bamboo handmade paper manufactory. Therefore, the fragments of the cultural traces are mended and the cultural assets are preserved. the regeneration of the Chih-liao-wo settlement has also been expected for this reason.
The research studies the value of cultural assets and settlement reservations and also connects them with th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the existing status of cultural assets, the remaining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the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and views. The results of field observation and survey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is study to discuss the community production mode of Chih-liao-wo to preserve the cultural assets in the settlement and the expectation of the residents.
The outcome of the research has been expounded through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and induction. In addition,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corresponsiv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have also been mad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argets of preserving both the visible and invisible cultural assets, passing down the heritage of the Hakka culture and skills,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local residents, uplifting the cultivation of Hakka culture, increasing tourism benefits and incomes. We believe not only the historic environment would consequently be maintained and redeveloped, the Hakka culture and craftsmanship would also be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Keywords: Cultural Assets, Community Empowerment, Chih-liao-wo ,
Settlement, Hakka Ethnic Group
關鍵字(中) ★ 紙寮窩
★ 社區總體營造
★ 文化資產
★ 聚落
★ 客家關鍵字(英) ★ Cultural Assets
★ Community Empowerment
★ Chih-liao-wo論文目次 目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 .……..……………………………...….…iii
謝誌……………………………………..…….…………..…………...….……… viii
目錄 ………………………..………………….…………..…………..…………viii
表次………………………………………….…..……………….……….….………x
圖次……………………………………………..…….………..……………………x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對象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4
第一節 社區與文化 14
第二節 社區總體營造 19
第三節 相關文獻理論 29
第四節 相關案例 32
第三章 芎林紙寮窩 45
第一節 芎林鄉紙寮窩移民與地理位置 45
第二節 芎林鄉發展歷史、人口與戶數 49
第三節 紙寮窩文化發展及保存沿革 52
第四節 紙寮窩的金香行 61
第四章 分析與討論 66
第一節 移民與公廳 66
第二節 紙寮窩的竹造紙 72
第三節 紙寮窩特色 81
第四節 紙寮窩推動聚落發展分析 85
第五章 結論 103
第一節 結論 103
第二節 研究發現與建議 109
參考文獻 .115
附錄一 紙寮窩的聚落發展問卷調查 131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Chris Barker 著 羅世宏等譯,2008年 《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Theory and Practice)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Danny L. Jorgensen 著,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 ,《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 台北:弘智文化出版社。
David Hesmondhalgh著 廖珮君譯 , 2006 , 《文化產業》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台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Norberg-Schulz, Christian著,施植明譯,1986,《場所精神》(Genius loci :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台北:尚林出版社 。
Ziauddin Sardar 著,陳貽寶譯,1999 ,《文化研究》 台北縣新店市 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明珂,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台北:當代。
王明珂,1994,(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臺灣的族群經驗)。《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頁249-274。
王明珂,1999,(根基歷史:羌族的弟兄故事),發表於黃應貴主編《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283-341。
王甫昌 , 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 台北:學群。
王汎森,1993,(記憶與歷史--中國近世史事為例)。《當代》91:40-49。
王姿玫,2010,《北投文化基金會推動社區培力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內政部建研所, 1999 ,《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內政部建研所,2004,《綠建築綜合分級評估法之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史美強、廖興中,2001,〈知識經濟、網絡社會與新治理模式之探討〉,發表於「知識經濟與政府施政」學術研討會,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丘昌泰,2010,《公共管理》。台北:智勝。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 20:9-15。
丘昌泰,2010,(客家政治與經濟導論)。收錄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台北:智勝。
申學庸,1994,《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工作報告》,立法院第二屆第四會期教育委員會報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江彩禎,2002,《地方經濟發展推動機制之探討---以推動觀光發展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謁政,2006(臺灣遭遇現代性的後果與社區總體營造的創造性修補)。《環境與藝術期刊》 5:1-15。
李裕華,2009,協力式社區治理之研究—以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淑玲,2005,《白河蓮鄉的產業觀光發展:記一個地方的產業轉型經驗》。台北:世新大學觀光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沈銘彥,2004,《 社區協力、社區發展與目的地形象之研究-規劃者、執行者、觀光客與當地居民認知結構差異》。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論文。
吳綱立,2007,(永續社區理念之社區營造評估體系建構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社區營造為例)《住宅學報》,台北。16:21-55。
周金水,2007,《年節禮俗》。桃園:伯公岡客家文化協會。
周玉堡,2011,《非營利組織推動客家社區營造之研究 —以東勢庄文化協會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佳慧,1999,《埔里廣興紙寮產業轉型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視覺藝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聖欽,2005,(栗縣獅潭鄉客語地名的社會性分析),發表於「第一屆地名學術研討會」, 臺北:內政部,頁131-158。
林文苑 吳武忠 ,2003,(社區認真休閒團體促成社區意識之形成模式)。《觀光研究學報》1:115-132。
林美姿,2004,(全球思考,在地行動)。《遠見雜誌》217:78。
林書筠,2004,《社區美學研究-嘉義市興村里社區總體營造的與美學歷程與詮釋》。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玉,2005,《全球化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關係-以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為例》。臺東:第一屆臺東大學人文藝術研討會。
林曉薇等撰,2007,《新竹縣芎林鄉紙寮窩文化環境保存及活化規劃委託案期中報告書》,新竹縣竹北市 :新竹縣文化局 。
林曉薇等撰,2008,《新竹縣芎林鄉紙寮窩文化環境保存及活化規劃委託案成果報告書》,新竹縣竹北市 新竹縣文化局、
林曉薇等撰,2008,《 新竹縣芎林鄉紙寮窩社區培力計劃委託專業服務案期中報告書》, 新竹縣竹北市 新竹縣文化局 。
林奠鴻,2011,(文化資產與區域生活的整合與活化)頁:1-2。
科大衞,2003,(祠堂與家廟從宋末到明中葉宗族禮儀的演變)。《歷史人類學學刊》,2:1-20。
徐主驊,2010,《從地景觀點探討萬巒居民的地方認同》。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定銘,2010,(客家社區治理)。收錄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台北:智勝。
廖石、吳清輝、徐秀英,200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從地方治理趨勢的轉變探討社區賦權在現代城鄉互動體系中的定位— 以桃園台地為例)。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友鳴‧馬來欣合著 2001,《臺灣文化》 台北: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施雅軒,2005,( 客家歷史區域的新研究途徑)。《環境與世界》12:123-134。
施晶琳,2004,《台南市金銀紙錢文化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春祥,2003,(集體記憶」的記憶 —台灣社會中觀念接受史的考察)。發表於
洪文珍、翁徐得譯,宮崎清著,1994,〈內發性的鄉鎮建設〉。《台灣手工業》52:4-9。
洪佳君,2003,《全球與在地的對話:台中市都市規劃的空間想像》。嘉義: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震 ,1992,《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市:正中書局。
涂竣發,2011,《新竹縣內灣地區旅遊發展之研究》。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暑期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郭生玉,200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精華書局。
郭百修,2000,《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第1屆碩士論文 。
張懿仁著,1997,《金銀紙藝術》 苗栗縣政府。
張雅雲,2002,《穿起木屐上班去─白米社區女性的性別與空間實踐》。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世融,2010,(日治時期新豐、新屋、觀音地區的族群分布與變遷(1915-1935) )
,收錄於「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臺灣日治時代統計資料庫」, 臺北:國
立臺灣大學,頁4-2至4-3。
陳亮全,2000,(近年台灣社區總體營造之展開)。《住宅學報》9:61-77 。
陳欽春,2000, (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1:183-215。
陳佳利,2004,( 社區博物館運動:全球化的觀點)。《博物館學季刊》18:43-57。
陳可慧,2005,《社區培力成效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區域型培力中心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金財 ,1998, 台灣懷舊之旅──古早台灣人的生活紀實》 台北: 時報文化 。
黃卓權,2008,《進出客鄉-鄉土史田野與研究》 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黃世輝,1997,(永續農村之日本經驗---運用農村原有資源的活性化),臺北:《台灣手工業》 63:22-27。
黃肇新,2002,(從社區發展到新故鄉營造)發表於「 新故鄉運動研討會 」,
台北:台灣鄉村社會學會。頁51-76。
黃哲彬,2010,(國中校長賦權增能領導行為、組織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發表於「第九屆教育經營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頁1-1至1-26。
黃秀玲,2003,《全球化脈絡下的本土電視:台灣本土文化類型電視節目的產製、接收與文本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盈嘉,2012,《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 - 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個案分析》。臺北: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社 會 教 育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曾維屏,2002,《地方文化產業之振興與社區營造--以美濃地區為個案》。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馮國峻,2008,《治理台灣:從行政區域的變革看清朝、日本總督府與中華民國政府的空間治理策略 》。臺東: 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映淳,2005,《客家文化產業與體驗行銷︰以東勢庄生活體驗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彭瑞麟,2009,《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參與客家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詹明峮,2005,《以三元地理探討客家民居規劃之研究-以重建後台中石岡鄉土牛村劉 家伙房為例》。台中:逢甲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葉惠凱,2004,《一個客家文化景觀─新屋鄉大溪漘地區的公廳、祖塔》。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佳蕙,2010,《新竹紅毛港的區域形塑與其周邊的族群關係》。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地理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秋賢,2011,《水利的開發與地區發展互動之研究:以頭前溪北岸九芎林為例(1775-1945)》。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23, 《新竹州第一統計書》 。新竹:臺灣新聞社。───,1924,《新竹州第二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1925,《新竹州第三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1926,《新竹州第四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1927,《新竹州第五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1928,《新竹州第六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1929,《新竹州第七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1930,《新竹州第八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1931,《新竹州第九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1932,《新竹州第十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1933,《新竹州第十一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1934,《新竹州第十二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1935,《新竹州第十三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1936,《新竹州第十四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 芎林鄉公所 2004,《 芎林鄉志》 新竹縣:芎林鄉公所。
------------,1997,(紙寮窩的伯公)。《竹塹文獻》,新竹:新竹市政府 2:84-114
------------,1995 ,「第五屆社區總體營造文化產業振興研討會」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5。
-----------,2003,(台灣文化的重建(下)),《新世紀智庫論壇》 22:38。
------------,「「靠文化‧By Culture」學術研討會文化研究學會2003年會 」,台北: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2004年1月3、4日。頁:1-21。
-----------,2005,(認識芎林-新竹縣芎林鄉鄉土文化簡介)。《新竹文獻》23:--
----------- ,2010,(「紙」向未來-芎林紙寮窩造紙工坊展示計畫)。《新竹藝文》4:12-13。
辜雅蕾 ,2008,(從賦權(empowerment)的概念淺談文化工作者使用創用CC授權主題)。
鄭乃榮,2007,《文史工作室發展與社區總體營造之探討 以屏東縣為例》。臺東: 國立臺東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俊裕 ,2007,(文化全球化:一種在地化的整合式思維與實踐)。《國際文化研究》3:1-30
劉正輝,2007,(區域性文化資產保護架構初探)。《第十屆文化資產(古蹟、歷史建築、聚落與文化景觀)保存、再利用與保存科學研討會暨21世紀文化資產保存準則主題論壇論文集》,臺北:中國科技大學。P143-150。
劉煥雲 ,2009,( 台灣客家文化產業與文化觀光之發展-以六堆地區為例)。發表於「 文化創意產業永續與前瞻研討會 -營造在地文化觀光產業」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民生校區五育樓四樓國際會議廳、第四會議室, 2009年11月28日。頁145-160。
劉詩敏,2012,《芎林劉承豪家族之研究 (1751-1945)》。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蔣玉嬋 ,2006,(地方文化館與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以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0:81-97。
潘榮傑,2007,《誰的鄧雨賢紀念館?誰的文化造鄉?新竹芎林客庄社區總體營造之治理網絡分析》。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 《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 。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魏榮宗,2009,(社區與都市發展的關係-政府社區政策與社區營造資源 講稿)
魏意紋,2000,《台灣造紙企業發展策略之研究 》。桃園: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勝輝,2010,《從社區自主探討台灣的社區發展》。台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政治理論組碩士班碩士論文。
蕭新煌,2002,(理解族群集體心,維護文化多樣性 )。發表於「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02年全球客家文化會議(全球化、在地化與客家新世紀)專題報導— 議題」,台北:國際會議中心。2002年12月13-14日。
羅肇錦, 1993,《台灣客家人新論》,台北:臺原 。
羅中峰,2002,(試探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的論述空間)。發表於「反省、批判與實踐--2002社造論壇」論文。
羅文生,2007,『竹塹社土目潘文起研究』田野筆記 。
指導教授 張翰璧(Han-Bi Chang) 審核日期 2012-7-1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