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余能城(Neng-cheng Yu)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中國文學系 |
論文名稱 |
跨界書寫的愛情故事:論三毛及其作品 (Love Stories in Crossing Boundary Writing: On San Mao and her works)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本論文是以三毛為核心的研究,將「跨界」與「愛情」兩大主題結合展開探討,並參用林芳玫在《解讀瓊瑤愛情王國》中所架構的文學社會學流程為研究方法,酌採場域理論、人類表演學、服裝社會心理學……等,作出一連繫文本外部與文本內部的全面性思考與論述,試圖描述三毛現象,並為三毛文本在橫向的文學場域及縱向的臺灣文學史中,給予再次定位。
第一章,就本論文的動機與目的、目前三毛研究概況、研究方法,以及論文架構做出說明。
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別以「陳平時期」(1962-1975)、「三毛時期」(1974-1979)、「Echo時期」(1980-1991)為文學生涯橫跨六○年代、七○年代、八○年代三個世代的三毛作出分期:首先,在各章前言中,劃出各時期明確的時間界定與討論文本範圍;其二,在第一節中,說明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與文壇發展,作為討論背景;其三,在第二節中,則指出三毛在各階段的地理移動,發現三毛「跨界」的背後都有一段無論結果如何的愛情故事,所以當「三毛時期」三毛與荷西的愛情穩定時,她的「跨界」較另外兩個時期明顯單純許多。除此之外,也探討她在讀者心中旅人卅靈媒卅作家卅文化明星等形象的形成;其四,在第三節中,討論各時期不同的文本風格與主體──「陳平時期」雖具有濃厚的現代主義風格,但已是往後作品的雛形,尤其在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五年這段與「三毛時期」重疊的部分,更能說是從陳平轉變為三毛的過渡階段。而「三毛時期」的沙漠書寫,雖以異鄉為主題,但所具有的「中華文化意識」將「異鄉」作為「故鄉」,是早於「張愛玲熱」在八○年代面向女作家們的「文化鄉愁」,「三毛熱」則是在七○年代直接面對大眾的「文化鄉愁」,為當時懸而未決的身分焦慮解套。在「Echo時期」則將「擬傳記」書寫發揮極致,將「三毛熱」推上巔峰,同時Echo主體的出現為三毛創作內容加廣加深;最後,結論中將各節內容做出整體評述。
第五章,總結,則首先簡要整理各章脈絡內容;其次就文學現象與文學定位的研究展開描述與討論──文學現象方面,就「中額美學品味促成的閱讀三毛熱」、「將熱潮延續的『文本身體』」、「象徵性權力運作:由作家到文化明星的多重身分」三點做出描述;在文學定位方面,則分別就「從瓊瑤到閨秀女作家的橋樑」、「非典型的文化中國」、「類旅行書寫羅曼史」討論,跳脫一直以來嚴重傾斜用旅行文學的框架看待三毛的不足,而認為三毛的愛情書寫不只成為瓊瑤到閨秀女作家群的連結,也為臺灣的羅曼史文類開拓出不同的面貌,由此賦予三毛結合「跨界」與「愛情」的「類旅行書寫羅曼史」的美學位置。
|
摘要(英) |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San Mao as the core, combining crossing boundary writing with narratives of love by applying sociology of literature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including field theory, performance studie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lothing and so on. In an attempt to describe the phenomenon caused by San Mao, the writer tries to reposition San Mao by extensively integrating the internal as well as the external narratives in relation to Taiwanese literature.
The first chapter illustrates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 including the motive, the purpose, research methods and literary studies on San Mao.
From the second chapter to the fourth chapter, the writer outlines the three phases of San Mao, including 60s, 70s and 80s. Firstly, the timelines and the scope of works are specified in each individual introduction. Secondly, the different social conditions and literary developments are explored as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Thirdly, the writer indicates the love stories behind each individual geographical movement of San Mao, however each love story ends. Fourthly, the writ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style of narratives and subjects, emphasizing the phase of Echo pushing the San Mao literary phenomenon to the summit. Finally, the writer draws conclusion integrally.
In the fifth chapter, literary studies are put together, briefly outlining the contents of each chapter. And then the author initiates the discussion based on literary phenomenon and literary position. With these two research methods,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linkage of San Mao’s love narratives and those of Boudoir literature writers. Meanwhile, San Mao’s aesthetic position is redefined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crossing boundary and love narratives in this thesis.
|
關鍵字(中) |
★ 文化中國 ★ 類旅行書寫羅曼史 ★ 愛情書寫 ★ 跨界 ★ 三毛 |
關鍵字(英) |
★ San Mao ★ Crossing Boundary Writing ★ Love Narratives ★ Quasi-travelling Romance ★ Cultural China |
論文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一、 專書、單篇論文、期刊論文 5
二、 學位論文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9
一、 研究方法 9
二、 論文架構 11
第二章 等待一把解謎的鑰匙:陳平時期 13
前言:文本範圍與時間界定 13
第一節 六○年代的文壇狀況 14
一、 六○年代的社會背景 14
二、 《現代文學》的出現 15
三、 文學生產組織階層說明 16
第二節 雨季中的少女 17
一、 移動路線 18
二、 生平紀事 20
第三節 作品主題與風格 25
一、 現代主義風格 25
二、 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 28
三、 《實業世界》特派員:傳記式寫作的過渡期 29
結論 31
第三章 愛情才是停駐的地方:三毛時期 33
前言:文本範圍與時間界定 33
第一節 七○年代「雅俗交融」的主流媒體 34
一、 七○年代的政經歷史背景 34
二、 《聯合報‧副刊》的主導美學位置 35
三、 閨秀女作家群作品風格概說 37
第二節 沙漠中的愛情傳奇 41
一、 移動路線:西屬撒哈拉沙漠→加納利群島→臺北 42
二、 生平紀事 43
三、 從全球性到宗教性的跨界:旅人?還是靈媒? 47
第三節 作品主題與風格 55
一、 中華文化意識的展現 55
二、 以大眾品味為導向的形象與創作觀 69
三、 瓊瑤羅曼史的變種?──三毛愛情故事 76
結論 82
第四章 城市中的漂泊者:Echo時期 85
前言:文本範圍與時間界定 85
第一節 八○年代文學產銷模式的轉變 86
一、 八○年代社會與文壇狀況概述 86
二、 《皇冠》雜誌的大眾美學品味 88
三、 金石堂書店的成立 89
第二節 南來北往、東成西就大串連 92
一、 移動路線 92
二、 生平紀事 94
三、 生活就是表演:明星作家的身分 98
第三節 作品主題與風格 109
一、 「擬傳記」的極致表現與意義 109
二、 心靈的回聲:「Echo」的出現 113
三、 力求突破的創作走向 114
結論 119
第五章 總結 121
第一節 遊走在「雅」「俗」間的三十年 121
一、 六○年代的「陳平時期」 121
二、 七○年代的「三毛時期」 122
三、 八○年代的「Echo時期」 123
第二節 研究成果(一):文學現象描述 126
一、 中額美學品味促成的閱讀三毛熱 126
二、 將熱潮延續的「文本身體」 128
三、 象徵性權力運作:由作家到文化明星的多重身分 129
第三節 研究成果(二):文學再定位 131
一、 從瓊瑤到閨秀女作家的橋樑 131
二、 非典型的文化中國 134
三、 類旅行書寫羅曼史 136
參考文獻 139
一、 三毛作品 139
二、 專書 140
三、 學術論文 142
四、 其他 144
附錄:三毛年表 147
|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一、 三毛作品
(一) 作品集(依原始出版日先後排序)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臺北市:皇冠,2006年9月典藏版28刷)
三毛:《雨季不再來》(臺北市:皇冠,2006年10月典藏版13刷)
三毛:《稻草人手記》(臺北市:皇冠,2005年9月典藏版15刷)
三毛:《哭泣的駱駝》(臺北:皇冠,2006年8月典藏版15刷)
三毛:《溫柔的夜》(臺北市:皇冠,2006年3月典藏版10刷)
三毛:《背影》(臺北市:皇冠,2006年7月典藏版11刷)
三毛:《夢裏花落知多少》(臺北:皇冠,2006年11月典藏版12刷)
三毛:《萬水千山走遍》(臺北市:皇冠,2006年7月典藏版12刷)
三毛:《送你一匹馬》(臺北市:皇冠,2004年3月典藏版7刷)
三毛:《傾城》(臺北市:皇冠,2007年3月典藏版10刷)
三毛:《談心》(臺北市:皇冠,1995年12月典藏版3刷)
三毛:《隨想》(臺北市:皇冠,2004年3月典藏版7刷)
三毛:《我的寶貝》(臺北市:皇冠,2006年2月典藏版8刷)
三毛:《鬧學記》(臺北市:皇冠,2004年10月典藏版11刷)
三毛:《滾滾紅塵》(臺北市:皇冠,2000年3月一版8刷)
三毛:《親愛的三毛》(臺北市:皇冠,2000年7月初版3刷)
三毛:《我的快樂天堂》(臺北市:皇冠,2006年8月典藏版18刷)
三毛:《高原的百合花:萬水千山走遍續集》(臺北市:皇冠,2002年8月典藏版10刷)
三毛:《我的靈魂騎在紙背上:三毛的書信札與私相簿》(臺北市:皇冠,2001年1月初版1刷)
三毛:《流星雨》(北京:北京十月文藝,2009年6月)
三毛:《快樂鬧學去》(臺北市:皇冠,2010年11月典藏初版1刷)
(二) 單篇作品
三毛:〈中國飯店〉,《聯合報》第12版(1974年10月6日)
三毛:〈讀者‧作者‧編者──本文作者來信〉,《聯合報》,12版(1974年10月6日)
三毛:〈懸壺濟世〉,《聯合報》,12版(1975年2月21日)
三毛:〈娃娃新娘〉,《聯合報》,12版(1975年3月26日)
三毛:〈沙漠觀浴記〉,《聯合報》,12版(1975年7月20日)
三毛:〈芳鄰〉,《聯合報》第12版(1975年10月10日)
三毛:〈天梯〉,《聯合報》第12版(1975年12月19-20日)
三毛:〈白手成家〉,《聯合報》第12版(1976年2月25-28日)
三毛:〈啞奴〉,《聯合報》,12版(1976年4月20-21日)
三毛:〈收魂記〉,《聯合報》,12版(1976年6月23日)
三毛:〈沙巴軍曹〉,《聯合報》第12版(1976年8月30-31日)
三毛:〈哭泣的駱駝〉,《聯合報》,12版(1977年1月23-29日)
三毛:〈逍遙七島遊〉,《聯合報》第9版(1977年3月31-4月6日)
三毛:〈塵緣──寫在父親節前〉,《聯合報》第12版(1977年8月7日)
三毛:〈雲在青山月在天〉,《鐘鼓三年》(臺北市:三三書坊,1980年7月)
三毛:〈生活、創作、愛情〉,《新綠》(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年1月)
三毛:〈三毛穿越了時空‧附記〉,《三毛穿越了時空》(臺北市:皇冠,1984年9月)
三毛主講;周曉春整理:〈另一種伴侶〉,《婦女雜誌》226期(1987年7月)
三毛:〈三毛之父與我〉,《三毛流浪記》(臺北市:皇冠,1989年3月)
陳平:〈赴歐旅途見聞錄:三毛流浪記斷章之一〉,《實業世界》92期(1973年11月)
陳平:〈在馬德里訪問「遠東百貨公司」採購團〉,《實業世界》93期(1973年12月)
陳平:〈我從臺灣起飛──訪西班牙環宇貿易公司董事長〉,《實業世界》94期(1974年1月)
陳平:〈〈(一)歐洲市場前途似錦〉與〈(二)芳華虛度〉〉,《實業世界》95期(1974年2月)
陳平:〈翻船人看黃鶴樓──常敗英雄三毛流浪記又一章〉,《實業世界》97期(1974年4月)
陳平:〈三毛在沙漠邊緣〉,《實業世界》99期(1974年6月)
二、 專書(依作者筆劃排列)
Chase, Richard: The 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57.
Regis, Pamela: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Romance Novel,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3.
丁松青:《遇見三毛》(無出版地:Tau Books,2008年11月)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市:麥田,1993年6月)
古添洪:《記號詩學》(臺北市:東大,1984年7月)
布迪厄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2001年3月)
平鑫濤:《逆流而上》(臺北市:皇冠,2004年2月)
安東尼‧聖修伯裡(Antoine de Saint Exupéry)著;張家琪譯:《小王子》(臺北:木馬文化,2010年1月)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臺北市:聯經,1992年4月)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4月)
杜南發:《風過群山》(臺北市:遠景,1982年6月)
周慧玲:《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1910-1945》(臺北市:麥田,2004年6月)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市:臺灣商務,2006年2月)
林青霞:〈三夢三毛〉,《窗裏窗外》(臺北市:時報,2011年7月)
林桶法:《1949大撤退》(臺北市:聯經,2009年8月)
林淇漾:《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臺北市:麥田,2001年10月)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市:桂冠,1998年3月)
施淑:《兩岸文學論文集》(臺北市:新地文學,1997年6月)
師永剛、陳文芬、沙林:《三毛:1943-1991》(北京:作家,2011年1月)
師永剛、陳文芬、馮昭、沙林編著:《三毛私家相冊》(北京:中信,2005年4月)
特雷‧伊格爾頓著、伍曉明譯:《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馬中欣:《三毛真相》(臺北:華文網,2001年8月)
高夫曼(Erving Goffman)著;徐江敏、李姚軍著:《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臺北市:桂冠,1992年5月)
張開基:《陰間旅行指南》(臺北:新潮社,2010年9月)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市:麥田,2007年4月)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市:聯合文學,2001年6月)
張樂平:《三毛流浪記》,(臺北市:皇冠,1989年3月)
張樂平:《三毛流浪記全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2011年3月)
眭澔平:《三毛最後一封信》,(臺北:人類智庫文化,2010年12月)
陳東林:《毒品‧藝術:瓊瑤作品批判》(吉林:時代文藝,2000年10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市:聯經,2011年10月)
陸士清、楊幼力、孫永超:《三毛傳》(臺中:晨星,1993年4月)
凱瑟(Susan B. Kaiser)著;李宏偉譯:《服裝社會心理學》(臺北市:商鼎文化,1997年12月)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2009年5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史綱》(高雄:春暉,2007年10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上冊)》(臺北市:臺灣學生,1987年8月)
齊邦媛:《千年之淚》(臺北市:爾雅,1990年7月)
劉蘭芳編:《一個真實的三毛》(北京:東方,2007年5月)
樊洛平:《當代臺灣女性小說史論》(臺北市:臺灣商務,2006年4月)
潘向黎:《閱讀大地的女人──三毛傳奇》(臺北市:業強,1992年1月)
蔡玫姿:《從性別觀點閱讀類型文學》(高雄:巨流,2009年12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市:大安,2001年10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市:大安,2010年8月)
鍾怡雯:《經典的誤讀與定位:華文文學專題研究》(臺北市:萬卷樓,2009年7月)
魏紹昌:《我看鴛鴦蝴蝶派》(臺北市:臺灣商務,1992年8月)
羅蘭‧巴特著、屠友祥譯:《S/Z》(臺北市:桂冠,2004年6月)
蘇其康:《歐洲傳奇文學風貌:中古時期的騎士歷險與愛情謳歌》(臺北市:書林,2005年6月)
三、 學術論文
(一) 期刊論文
方忠:〈論瓊瑤小說創作及其文學史意義〉,《臺灣研究集刊》1期(2000年)
王曉丹:〈痛苦的尋求,靈明的超越──臺灣女作家三毛心靈小史〉,《上海文論》2期(1998年)
任麗青:〈《萬象》雜誌的海派特色〉,《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卷2期(2004年3月)
林芳玫:〈日治時期小說中的三類愛慾書寫:帝國凝視、自我覺醒、革新意識〉,《中國現代文學》17期(2010年6月)
徐秋玲、林振春:〈台灣地區文化工業的檢證──以文學部門為主的分析與解讀〉,《思與言》31卷1期(1993年3月)
張琳:〈論沉默螺旋的解旋途徑〉,《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5期11卷(2008年11月)
陳樂融:〈陪他一段紅顏已老──論蘇偉貞小說的愛情觀照〉,《中外文學》136期(1983年9月)
詹明歐:〈一個詩意生命的追尋者──論三毛的散文〉,《寧波教育學院學報》11卷3期(2009年3月)
蒲實:〈蘇醒於工場的角落──論現在波西米亞服飾流行的原因〉,《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9卷第1期(2011年1月)
鍾怡雯:〈旅行中的書寫:一個次文類的成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4期(2008年3月)
(二) 單篇論文
朱嘉雯:〈挑戰「男遊女怨」的文學傳統〉,《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市:文津,2000年2月)
李瑞騰:〈台灣最新世代文學論──以二○○六年三本年度文學選集為觀察對象〉,《評論30家:台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1978-2008》(臺北市:九歌,2008年6月)
林芳玫:〈雅俗之分與象徵性權力鬥爭──由文學生產與消費結構的改變談知識份子的定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6期(1994年3月)
林芳玫:〈感性書寫的極致:瓊瑤與三毛〉,百年小說研討會會議論文(2011年5月21日)
林芳玫:〈百年言情小說中的國族書寫:斷裂與轉折〉,流行文化在臺灣──第七屆臺灣國際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2012年9月6日)
邱貴芬:〈翻譯驅動力下的臺灣文學生產〉,《臺灣小說史論》(臺北市:麥田,2007年3月)
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著;李紀舍譯:〈文化工業再探〉,《文化與社會》(臺北:立緒,2008年7月)
封德屏:〈花圃的園丁?還是媒體的英雄?──臺灣報紙副刊主編的分析〉,《世界報紙副刊學綜論》(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11月)
胡錦媛:〈台灣當代旅行文學〉,《20世紀台灣文學專題II:創作類型與主題》(臺北市:萬卷樓,2006年9月)
張誦聖:〈臺灣七、八○年代以副刊為核心的文學生態與中產階級文類〉,《台灣小說史論》(臺北市:麥田,2007年3月)
張誦聖:〈文學史對話──從「場域論」和「文學體制觀」談起〉,《重寫台灣文學史》(臺北市:麥田,2010年9月)
楊照:〈跨越時代的愛情──臺灣通俗羅曼史小說裡的變與不變〉,《20世紀臺灣文學專題II:創作類型與主題》(臺北市:萬卷樓,2006年9月)
潘家慶:〈副刊內容傳統與新聞理論的解釋能力〉,《世界報紙副刊學綜論》(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11月)
(三) 學位論文
王瑾瑜:《一場華麗的演出──三毛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1年)
朱嘉雯:《「接受」觀點下的臺灣作家與《紅樓夢》》(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97年)
吳翔逸:《回聲:文本.圖像.書信──三毛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吳麗娟:《台灣文人出版社的經營模式》(嘉義: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李梅蘭:《從歧異的詮釋出發──重探三毛文本》(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碩士論文,2003年)
沈依慧:《三毛沙漠時期作品之虛實對照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碩士論文,2010年)
沈芳序:《三三文學集團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林倖儀:《三毛傳記與異鄉書寫》(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碩士班論文,2012年)
洪宗慶:《皇冠文化集團發展歷程之解析》(嘉義: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碩士論文,2008年6月)
洪媛筱:《三毛散文中的旅行書寫》(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洪楠然:《三毛撒哈拉時期散文美學研究》(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1年)
莊宜文:《《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小說獎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98年)
陳心怡:《三毛及其作品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9年)
琪琪格:《三毛散文創作中的人際關係研究》(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碩士論文,2010年)
黃佩娟:《三毛的旅行散文──以撒哈拉時期的作品為探討對象》(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碩士論文,2010年)
黃素丹:《服裝流行風格之研究──以波希米亞風格為例》(高雄: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碩士論文,2005年)
葉益任:《三毛文學現象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葉雅玲:《流行文化與文學傳播──《皇冠》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09年)
蔡玫姿:《閨秀風格小說歷時衍生與文學體制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簡培如:《流動的書寫──三毛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碩士論文,2008年)
四、 其他
(一) 單篇評論
倪匡:〈靈異的女孩〉,《三毛的世界》(臺北市:江山,1984年4月)
桂文亞:〈重新的休止符〉,《三毛的世界》(臺北市:江山,1984年4月)
益世雜誌編輯部:〈瓊瑤‧三毛震撼的探索〉,《益世雜誌》11期(1981年8月)
郝譽翔:〈撒哈拉之心──三毛文學風格及傳奇人生〉,《三毛逝世二十週年紀念獎座》(2011年1月15日)
趙炬:〈走向世界的三毛〉,《三毛流浪記》(臺北市:皇冠,1989年3月)
應未遲:〈遠方的故事〉,《三毛的世界》(臺北市:江山,1984年4月)
(二) 報紙
〈名作家三毛的故事 楚原準備拍成電影〉,《聯合報》9版(1981年3月18日)
〈三毛昨天演講表示 「三毛的故事」〉,《民生報》第10版(1981年9月6日)
〈籌拍國父傳意見難統一 作家三毛聞笛起舞〉,《聯合報》第9版(1983年8月22日)
〈誰最具賣相? 廣告明星票選揭曉 成龍 李艷秋 雙攀第一〉,《民生報》11版(1986年1月1日)
〈三毛拗不過父母召喚 回國大吃蔬菜「補」口味〉,《民生報》9版(1986年6月19日)
〈「我最愛的作家」票選活動 前五名女作家佔四位〉,《民生報》9版(1986年10月18日)
〈三毛倪匡 面對人群暢談通俗美〉,《民生報‧文化新聞版》(1986年12月14日)
〈大專女生愛三毛。男生喜歡金庸 未央歌 野火集 影響力不小〉,《民生報》4版(1987年1月10日)
〈選好書第一周票選結果 「撒哈拉故事」領先〉,《民生報》13版(1987年6月7日)
〈好書大家選 活動揭曉 「未央歌」力拔頭籌 上榜書將特價展售〉,《民生報》13版(1987年7月6日)
〈我們需要體育部 文將武將同吐心聲〉,《聯合報》第7版(1988年5月27日)
〈三毛說要告別過去生活方式 聲稱不再演講寫書〉,《民生報‧文化新聞》(1988年12月4日)
〈《書市大勢》非文學類 反映社會百態 策畫性書籍抬頭 文學類‧前十名排名變化不大〉,《民生報》26版(1989年3月11日)
〈出版市場風水輪流轉 !暢銷書 男作家居上風〉,《聯合報》12版(1989年4月17)
〈陳若曦談三個才女:瓊瑤浪漫 張愛玲羞澀 三毛自戀〉,《聯合報》A8版(2008年10月1日)
司馬中原:〈三毛的生與死──兼談她的精神世界〉,《中國時報》(1997年5月11日)
漢寶德:〈第二屆華航旅行文學文學獎決審紀錄〉,《中國時報》(1998年9月15日)
(三) 雜誌
平鑫濤、侯文詠:〈對談錄──侯文詠‧平鑫濤對談文化──大眾文學新定位〉,《皇冠》601期(2004年3月)
白羅:〈無所不愛的三毛?〉,《文星》110期(1987年8月)
李石:〈閨秀文學的社會問題〉,《文星》99期(1986年9月)
林明德:〈縱浪大化中〉,《明道文藝》190期(1992年1月)
胡錦媛:〈繞著地球跑──當代旅行文學〉,《幼獅文藝》515期(1996年11月)
張拓蕪:〈浪漫激情 沉潛執著──我說三毛的人和文〉,《文訊》15期(1984年12月)
陸達誠:〈三毛的通靈〉,《新使者》35期(1996年8月)
趙宏:〈也是「隨想」──替三毛做一次體檢〉,《文星》110期(1987年8月)
劉紹銘:〈《現代文學》發刊詞〉,《現代文學》1期(1960年3月)
龍應台:〈文明的力量──從鄉愁到美麗島〉,《天下雜誌》453期(2010年8月11日)
羅智成:〈好的旅行,以及好的文學〉,《聯合文學》167期(1998年9月)
(四) 網路
〈三毛大姊追憶:深愛難捨 她曾親手去挖荷西的墓〉,《新聞晨報》(2011年1月4日),http://eladies.sina.com.cn/news/2011/0104/08551043870.shtml
〈1950-1989年我國出國留學生人數統計表〉,《國際文化教育事業處》:http://www.edu.tw/bicer/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7590
〈三毛訪談錄音〉:http://www.songtaste.com/song/63811/
〈齊豫:三毛還在我眼前 她是個言出必行的人〉,《北京娛樂信報》(2004年11月20日)http://ent.sina.com.cn/2004-11-20/0121572153.html
〈肖全鏡頭下的三毛(三毛「天堂之鳥」二十年憶 肖全攝影展)〉,http://slide.collection.sina.com.cn/slide_26_18496_12284.html
〈張樂平與經典「三毛」〉,《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41426/41385/39701/39703/3036142.html
〈鄧麗君1981金鐘獎頒獎禮1.flv〉http://www.youtube.com/watch?v=Hm7673exrws
李明璁:〈80年代台灣的80個註腳〉,《大聲誌》(2006年9月):http://www.bigsound.org/bigsound/weblog/002658.html
|
指導教授 |
康來新(Lai-shin Kang)
|
審核日期 |
2012-8-27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