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1205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1 、訪客IP:3.145.33.244
姓名 李志揚(Li Chih Y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清代臺灣乞丐研究
(The research of Qing Dynasty beggar in Taiwan)
相關論文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 ─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 帝國邊區的村落、族群與歷史:以屏東萬金庄為中心討論(1861-1945)★ 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
★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
★ 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 清代臺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中心
★ 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 煤礦產業與地方社會--以台北土城地區為例(1897~1989)
★ 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 -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1945~2005)★ 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
★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 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
★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1826~1945)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以清代臺灣的乞丐為觀察對象,主要分成三個研究主軸。首先探討乞丐在臺形成的原因,以了解在何種背景及因素下,使臺人由「民」轉變成「丐」;其次以清代臺灣官府、地方社會與乞丐之間的互動關係為闡述重點,當行乞者因強乞、較鬧而影響地方安定時,臺灣社會存有何種紓困對策。最後則從組織管理與救濟途徑為切入點,除了討論乞丐在管束、規範等方面,是否與一般常民有所差異外,在官方籌辦濟貧事業的過程中,乞丐是否符合救助的標準,具體的乞丐救助又有哪些途徑,這些議題皆為本研究所欲釐清的重點。
在臺灣,乞丐的形成與漢人的移入有密切關聯。從現存的資料中,可知在十八世紀初期,便已有濟丐規例的產生;然遲至十九世紀後期,臺灣與丐相關的資料仍如鳳毛麟角,不僅難以窺探乞丐在臺的活動全貌,也為相關研究的進行增添不少的困難。
實際上,乞丐與臺灣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由於必須仰賴他人才可維繫生存,因此乞丐聚集之處,往往可視為地方(或經濟)發展的觀察依據;再者,施丐規例的施行,反映乞丐仍與常民社會有所聯繫,「排路祭」與「打店面」甚至成為臺灣民間的一項濟丐俗約。
  透過本文的探討,不僅可看出乞丐在臺的影響與特殊之處,亦可從丐者在地域社會的活動中,探知更多清代臺灣底層社會的真實風貌,進而為往後的研究提供更多探究的方向。
摘要(英)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Qing Dynasty beggers in Taiwan as the observers of this research which divide into three major parts. First, discussion the reasons of Taiwanese beggars formation and what sorts of historical backgrounds as well as environments would make a Taiwanese person become a beggar? Second, elaborating the interaction among Qing Government, local society and beggars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rt. When beggars’ rude behaviors affect the order of the society, Taiwanese government would take what sorts of ac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s. Ultimately, in addition to discussing whether the norms and rules of beggars are different from normal people,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official engaging in helping the poor, whether beggars meet the need-to-help standards of official and figure out the concrete ways of need-to help would be like? The above mentions are the important issue to figure out clearly of this research.
In Taiwan, the formation of beggars has close relation to the Han people immigration.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materials, the beggars have showed up during the early of 18th. Until the end of 19th , the materials of Taiwanese beggars are still rare. Thus, it is hard to overview the Taiwanese beggars’ activities in a whole and complete way which give the related research more or less difficulty.
Actually, the developments of Taiwan society have close relation to the beggars. The places of beggars getting together are usually consider the basic observation of local or economic development. Moreover, the rules of beggars reflect beggars are linked to the normal society. For instant, getting crowd to stand for an event and taking protection fee even become an arbitrary beggar rules.
Through this research, we will not only realize the effects and the specialties of beggars in Taiwan, but also realize more about the real situation of the bottom of Qing society in Taiwan by means of beggars’ regional social activities. In this way, providing more dimensions for this researching area will be the devotion.
關鍵字(中) ★ 清代臺灣
★ 乞丐
★ 濟貧
★ 施丐規例
關鍵字(英) ★ Qing Dynasty Taiwan
★ beggars
★ helping the poor
★ rules of beggars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章 臺灣乞丐的產生 13
第一節 乞丐的定義 13
第二節 乞丐的產生背景 17
第三節 乞丐形成的其它要素 32
第二章 清代臺灣的惡丐現象 39
第一節 乞丐的管理 39
第二節 惡丐示禁碑的流變 56
第三節 乞丐示禁碑的特色 68
第三章 乞丐的生活與救濟 79
第一節 乞丐的生活風貌 79
第二節 乞丐的救濟途徑 91
結論 103
徵引書目 107
附錄 115
參考文獻 壹、史料
(一)官方檔案
《內閣大庫檔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軍機處檔摺件》,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冊53。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冊19。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
尹全海等整理,《清代巡臺御史巡臺文獻》。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
托津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永和:文海出版社,1991年。
李東陽等奉敕撰、申時行等奉敕重修,《大明會典》。永和:文海出版社,1964年。
承啓、英傑等纂,《欽定戶部則例》,冊12。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
孫爾準,《孫文靖公奏牘稿本》。天津:古籍,1987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冊2。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冊12。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年。
張本秀主編,《清實錄臺灣史資料專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輯4冊14。北京:九州出版社發行,2004年。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明清臺灣檔案彙編》,輯3冊59。臺北:文建會,2004年。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清代臺灣關係諭旨檔案彙編》。臺北:文建會,200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高宗實錄選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雍正硃批奏摺選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清宣宗實錄選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二)志書
文儀纂輯,《續修臺灣府志》。臺北:文建會,2007年。
王必昌總輯,《重修臺灣縣志》。臺北:文建會,2007年。
王瑛曾編纂,《重修鳳山縣志》。臺北:文建會,2006年。
王禮主修,《臺灣縣志》。臺北:文建會,2005年。
李丕煜主修,《鳳山縣志》。臺北:文建會,2005年。
沈茂蔭,《苗栗縣志》。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周鍾瑄主修,《諸羅縣志》。臺北:文建會,2005年。
周璽總纂,《彰化縣志》。臺北:文建會,2006。
高拱乾纂輯、周元文增修,《臺灣府志》。臺北:文建會,2004年。
陳淑均纂輯,《噶瑪蘭廳志》。臺北:文建會,2006年。
陳朝龍纂輯,《新竹縣采訪冊》。臺北:大通書局,1984年。
陳進財總編輯,《湖內鄉誌》。高雄:湖內鄉公所,1986年。
彰穆阿奉敕修,《清一統志臺灣府》。臺北:文建會,2007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嘉義管內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文建會,2005。
蔡振豐,《苑裏志》。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蔣毓英纂修,《臺灣府志》。臺北:文建會,2006年。
鄭鵬雲、曾逢辰纂輯,《新竹縣志初稿》。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1年。
盧德嘉纂輯,《鳳山縣采訪冊》。臺北:文建會,2007年。
謝金鑾、鄭兼才纂輯,《續修臺灣縣志》。臺北:文建會,2007年。
(三)碑刻資料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高雄市、高雄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5年。
何培夫主編、林文睿監修,《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北市、桃園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9年。
項潔主編,《國立臺灣大學典藏古碑拓本——臺灣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2005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中部碑文集成》。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南部碑文集成》。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四)其它
丁日健,《治臺必告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出版社,1994年。
王冬珍等校注,《新編管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甘為霖著、陳復國譯,《臺灣佈教之成功》。臺南:教會公報出版社,2007年。
伊能嘉矩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譯,《臺灣文化志》。臺北:臺灣書房,2011年。
竹林書局發行,《石平貴王寶川》。新竹:竹林書局,1953年。
佐倉孫三著,《臺風雜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姚瑩,《中復堂選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姚瑩,《東槎紀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施乾著、王昶雄編、李天贈譯,《孤苦人羣錄》。板橋:北縣文化,1994年。
郁永河,《裨海紀遊》。南投:臺灣省文獻編譯委員會,1996年。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徐泓編著,《清代臺灣自然災害史料新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夏獻綸著、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輯,《臺灣輿圖》。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徐宗幹,《斯未信齋文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徐宗幹,《斯未信齋雜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徐棟、丁日昌輯,《保甲書輯要》。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馬偕作、林昌華等譯,《馬偕日記1871——1873》。臺北:玉山社,2012。
連橫主編,《臺灣詩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陳金田譯,《臺灣私法: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年。
陳盛韶,《問俗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編纂,《增修辭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臺灣慣習記事》。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案彙錄壬集》。臺北:臺灣銀行,1966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案彙錄辛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臺灣私法人事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陳金田譯,《臺灣私法: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劉璈,《巡臺退思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諸家著,《清經世文編選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貳、專書
(一)中文專書
何炳棣著、葛劍雄譯,《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曲彥斌,《乞丐史》。臺北:華成出版,2004年。
池子華,《流民問題與社會控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吳光正,《八仙故事系統考論──內丹道宗教神話的建構及其流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吳學明,《近代長老教會來台的西方傳教士》。臺北:日創社文化,2007年。
岑大利,《中國乞丐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施添福總纂,《臺灣地名辭書——高雄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
康豹,《臺灣的王爺信仰》。臺北:商鼎文化,1997年。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1985年。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黃文博,《南瀛民俗誌》。新營:臺南縣政府,1996。
郭漢城、譚志湘主編 ,《李亞仙與鄭元和》。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8年。
陳孔立,《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
經君健,《清代社會的賤民等級》。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臺灣歷史學會編輯委員會編,《史學與國民意識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
廖武治監修,《新修大龍峒保安宮志》。臺北:財團法人臺北保安宮,2005年。
盧漢超,《時空上下:中國的乞丐次文化》。臺北:稻鄉出版社,2012。
(二)西文專書
A.L. Beier, Masterless men : the vagrancy problem in England 1560-1640. London ; New York: Methuen, 1985.
David C. Schak, A Chinese beggars’ den : poverty and mobility in an underclass community. Pittsburgh,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88.
Thomas McStay Adams, Bureaucrats and Beggars: French Social Policy in the Age of the Enlighten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參、期刊
王麗蓉,〈台灣地區現存清代鳳山縣惡丐強索示禁碑之初探〉,《臺灣風物》,卷53期3(2007年9月),頁28-31。
江亮演,〈清代臺灣的社會救助機構之措施〉,《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期3(1995年5月),頁181-197。
胡巨川,〈從碑碣看清代台灣之流民與乞丐〉,《史聯雜誌》,期20(1992年6月),頁175-182。
張菼,〈清代臺灣分類械鬥頻繁之主因〉,《臺灣風物》,卷24期4(1974年12月),頁75-85。
張逸品,〈日治時期臺北丐業生活及其行神信仰〉,《臺灣文學評論》,卷10期3(2010年7月),頁129-156。
莊吉發,〈清代臺灣自然災害及震災措施〉,《臺灣文獻》,卷51期1(2000年3月),頁28。
黃秀政,〈清代臺灣的分類械鬥事件〉,《文史學報》,卷9(1979年6月),頁117-153。
楊志遠,〈清代臺灣的游民與乞丐——以「公議嚴禁惡習碑記」為中心的探討〉,《吳鳳學報》,期18(2010年12月),頁687-699。
肆、學位論文
白懿馨,〈呂蒙正故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林丁國,〈清代臺灣游民研究——以羅漢腳為中心的探討(1684-1874)〉,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林偉盛,〈清代臺灣分類械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曾國棟,〈清代台灣示禁碑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劉妮玲,〈清代臺灣民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鄭威聖,〈清代臺灣街庄總理與地方社會:以吞宵街庄總理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戴文鋒,〈清代臺灣的社會救濟事業〉,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指導教授 吳學明 審核日期 2013-7-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