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1208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56 、訪客IP:18.227.209.84
姓名 凃珮萱(Pei-hsuan T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當代台灣京劇青年之生涯意識
(The Career Awareness of teenage Beijing Opera Learners in Modern Taiwan)
相關論文
★ 陳小潭《國劇月刊》研究★ 臺灣的京劇創作與改編(1949-1965)-由政治與社會觀點的考察
★ 報刊媒體與京劇坤伶的明星化(1912-1937)★ 21世紀市場化語境下戲曲的困頓與重新定位——以京滬寧京劇與崑曲中探索案例為研究對象
★ 元曲中的博戲研究★ 客家戲幕表戲研究
★ 戲曲創作中「人稱視角」的編劇學研究★ 臺灣京劇唱片考辨(1926~1945)
★ 名與目:《紅樓夢》的視覺書寫★ 夢、甜、香:《紅樓夢》的香事書寫
★ 臺灣京劇教育體系變革之研究★ 台灣豫劇團發展與創新研究-以台灣豫劇團(2011~2019)年度大戲為對象
★ 臺灣京劇生產與生態變遷(1965-1995)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為當代台灣京劇習藝青年之生涯意識研究,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大綱,設定研究對象為101學年度國立台灣戲曲學院高職部學生(以下簡稱習藝青年)。第二章為台灣京劇環境的變遷,以爬梳報刊資料為方法,論述自1950年代迄今「國劇」至「京劇」的地位變化與台灣社會氛之間的相互關係。第三章為台灣劇校發展及京劇教育議題變遷,以報刊資料最完整及校史變遷最具代表性的復興劇校為論述主線,旁徵三軍劇校及其後合併之國光藝校相關教育事件,論述劇校教育從1950年代迄今的主要議題變化。第四章為當代台灣京劇習藝青年之生涯意識探詢,綜合第二章及第三章的歷史脈絡後,以田調查為研究方式,設計問卷進行普查並配合個別習藝青年的訪談紀錄,以廓清當代京劇教育實際狀況,進而分析習藝青年的認知狀態及其生涯意識的對應關係。第五章為結論,綜上所述,針對習藝青年之生涯意識,分析其歷史背景與環境因素,由是對當代台灣京劇教育提出建言。
摘要(英) Abstract
This essay is a research of “The Career Awareness of teenage Beijing Opera Learners in Modern Taiwan”. It contains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about the research outline. The research objects are the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from National Taiwan College of Performing Arts in the academic year of 101, which is shortened as teenage performing art learners.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Beijing Opera environment in Taiwan. By viewing newspaper and magazines, the writer expoun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us conversion of Beijing Opera and the atmosphere in Taiwanese society.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development of performing art schools and issues of Beijing Opera education in Taiwan. The main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Fuxing Performing Arts School, which has the most complete data and which wa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erforming arts school in Taiwan. Also, the related educational events of military opera Art School and the Guoguong Art School were mentioned in this chapter. Based on the synthesis of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s, the writer designed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ed several teenage performing art learners to understand the real condition of Beijing Opera education nowadays and then analyze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cognitive process and the career awareness of teenage performing art learners.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To sum up, this research analyze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 for the career awareness of teenage performing art learners and proposed suggestion for Beijing Opera education in modern Taiwan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關鍵字(中) ★ 京劇
★ 復興劇校
★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
關鍵字(英) ★ Beijing Opera
★ Fuxing Performing Arts School
★ National Taiwan College of Performing Art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P.1
第二節:文獻回顧與評述P.2
第三節:研究方法.P.5
第二章 台灣京劇氛圍的變遷
第一節:以「國劇」對抗「西化」,展演民族自信...P.7
第二節:「暫停演出」,危機潛伏..P.9
第三節:「國劇」轉型,「京劇」快速變遷.P.12
第三章 台灣劇校發展及京劇教育議題變遷
第一節;以科班系統興學的私立復興劇校.P.19
第二節:公部門初進梨園行P24
第三節:京劇轉型期的劇校變遷......P.32
第四節:本土化與現代化教育思維對劇校的影響P.45
第四章 當代台灣京劇習藝青年學習環境探詢
第一節:田野調查方式與問題設計原則..P.58
第二節:梨園行內—學生專業術科實際學習情況.....P.60
第三節:現代化後—學生校園生活實際情況.P73
第四節:學生的升學就業環境及其選擇意向...P.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結論...P.93
第二節:建議...P.95
參考資料.P.97
附錄一 問卷調查量化數據..P.102
附錄二 問卷開放式問答整理.P.114
附錄三 部分訪談紀錄..P.133
參考文獻 一、專著:
戲曲類:
王安祈《台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王安祈《當代戲曲》(台北:三民,2002)
王安祈《性別, 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侯剛本《細說粉墨的青春》(台北:亞細亞,1999)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元年暨創校五十週年紀念專刊》(台北:國立台灣戲曲學院,2007)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7年 : 戲曲在當代因應之道》(台北:國立台灣戲曲學院,2007)
蘇桂枝《國家政策下京劇歌仔戲之發展》(台北:文史哲出版,2003)
教育類:
Allan C. Ornstein, Francis P. Hunkins著;方德隆譯《課程發展與設計》(台北:培生教育,2004)
Richard M. Lerner原作 ; 黃德祥等譯《青少年心理學 : 青少年的發展.多樣性.脈絡與應用》(台北:心理,2006)
王文科, 王智弘《教育研究法》 (台北:五南出版社,2012)
吳欣珊, 孫立君《教育理論與實務對話 : 十二年國教下中學教育之變革及因應
之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大師資培育中心,2012)
吳裕益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雙葉書廊,2007)
秦夢群 《教育行政實務與應用》(台北:五南出版社,2012)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 :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台灣東華,2008)
郭生玉 《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精華,2010)
黃意舒等《教育職場的專業倫理》(台北:華騰文化,2012)
譚光鼎, 劉美慧, 游美惠《多元文化教育》(台北:高等教育 ,2012)
二、學位論文:
吳岳霖。《擺盪於創新與傳統之間:重探「當代傳奇劇場」(1986-2011)》。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2012。
施秀芬。《崑曲在台灣傳播之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2011。
林宜穎。《戲曲基本功作為舞者基本訓練之研究-兼論五位教師之教材教法》。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理論研究所,2010。
王芊云。《臺灣戲曲學院小學部學生學習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2010。
劉稀榮。《戲曲演員身體經驗運用於舞蹈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夜奔」一折為例-》。台北巿立體育學院舞蹈碩士班,2010。
張育華。《戲曲表演功法之研究--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9。
陳芝后。《台灣客家戲受京劇影響之研究-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為例》。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2009。
楊蓮英。《臺灣戲曲學院學生入學動機之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2008。
吳慧娟。《表演藝術市場口碑與消費者決策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2007。
許朝明。《傳統戲曲教育行銷之研究-以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7。
玉天。《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學生生涯發展之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2006。
偶樹瓊。《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碧湖劇場」演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2006。
劉新容。《戲曲基本功在專業舞蹈教育的沿用與轉化發展》。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2006。
黃月雲。《戲曲文武場教學之研究-以臺灣戲曲專科學校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2006。
黃佩玉。《我國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實施績效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2006。
周玫誼。《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地理課程的實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5。
陳金鳳。《行銷滿意度、產品滿意度與再觀賞意圖關係之研究-以臺灣戲曲專科學校附設綜藝團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5。
魏雅惠。《飛馬豫劇隊之研究(1953∼1995)》。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2005。
楊宗陶。《國家京劇團之設置與營運研究-由國光、台灣戲專兩京劇團之整併談雙軌體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2003。
童嘉慧。《臺灣傳統戲曲學校技術及專業教師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2003
侯剛本。《台灣京劇教育與就業現況之研究 (1949~1999)》。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2001。
倪雅慧。《台灣新編京劇中現代劇場方法運用之研究─以「國立台灣戲專國劇團」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00。
劉先昌。《論軍中劇隊在台灣京劇史上的影響--以陸光國劇隊為析論範圍》。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1998。
林顯源。《傳統戲曲在台灣現代化之過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1998。
三、期刊論文:
王安祈,〈崑劇表演傳承中京劇因子的滲入〉,《戲劇研究》,10期,2012年,頁109-138。
王安祈,〈邊緣與主流的抗衡--打造臺灣京劇文學劇場〉,《漢學研究通訊》,31卷1期總號121,2012年,頁16-22。
鄭培凱,〈戲曲創新與審美轉化:新京劇的逆向思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1卷1期總號81,2011年,頁11-20。
周慧玲,〈是不是個角兒?--行當之餘,角色創造〉,《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1卷1期總號81,2011年,頁51-59。
王璦玲,〈「經典性」與「現代性」--論當代臺灣京劇發展之美學新視野與其文化意涵〉,《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1卷1期總號81,2011年,頁21-30
王德威,〈新世紀,新京劇--國光京劇十五年〉,《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1卷1期總號81,2011年,頁7-10。
林鶴宜,〈東方即興劇場 : 歌仔戲「做活戲」的演員即興表演機制和養成訓練〉,《戲劇學刊》,13期,2011年,頁65-101。
王德威、王璦玲、汪詩珮、聞天祥、季季、李翠芝等人,〈古典的青春--一九四九之後,臺灣新京劇〉,《印刻文學生活誌》,6卷10期總號82,2010年,頁156-184。
顧聆森,〈且說崑劇的傳統繼承與創新發展--兼說新概念崑劇《1428》〉,《戲曲研究通訊》,6期,2010年,頁214-221。
徐亞湘,〈從外江到國劇:論臺灣民間京劇傳統的形成與失落〉,《民俗曲藝》,170期,2010年,頁143-176。
施德玉,〈崑劇在臺灣之概況及其當前之表演類型〉,《戲曲學報》,8期,2010年,頁77-98。
王安祈,〈「戲曲小劇場」的獨特性--從創作與觀賞經驗談起〉,《戲劇學刊》,9期,2009年,頁103-124。
徐亞湘,〈管制下的復甦: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的戲曲相關法規分析(1945.11~1947.3)〉,《民俗曲藝》,165期,2009年,頁5-45。
劉慧芬,〈「小劇場京劇」:一個新趨勢的觀察〉,《戲劇學刊》,9期,2009年,頁125-150。
林鶴宜,〈體系與視野:五十年來(1949-2002)臺灣學者對傳統戲曲
學的建構〉,《戲劇研究》,3期,2009年,頁1-47。
張育華,〈試論新編戲曲表演功法的探索與商榷--以京劇《金鎖記》為例〉,《戲劇學刊》,7期,2008年,頁41-67。
沈沉,〈戲曲市場的民俗支撐〉,《戲曲研究通訊》,5期,2008年,頁67-76。
林葳、余亞蓁、江維華,〈傳統京劇自然聲演出之主觀評價初探〉,《中華民國音響學刊》,12期,2007年,頁48-59。
張啟豐,〈試論豫劇在臺灣的發展與轉化〉,《民俗曲藝》,155期,2007年,頁53-77。
金劍,〈京劇在臺薪火相傳--兼介票友京劇社習藝概況〉,《中外雜誌》,82卷1期總號485,2007年,頁92-97+91+7。
徐煜,〈崑曲步入當代的斷想〉,《戲曲研究通訊》,4期,2007年,頁159-167。
謝明彧,〈領傳統走進時代的傳奇 戲曲大師吳興國:從京劇的雙瞳,看見世界的舞臺〉,《經理人月刊》,25期,2006年,頁172。
游素凰,〈臺灣戲曲音樂教育的省思--從學校專業戲曲教育的「識譜聽音」課程探討〉,《臺灣戲專學刊》,11期,2005年,頁401-434。
陳郁秀,〈蛻變中的臺灣傳統戲曲〉,《臺灣戲專學刊》,11期,2005年,頁3-16。
鍾傳幸,〈傳統京劇另闢蹊徑--邁向當代國際平臺〉,《臺灣戲專學刊》,11期,2005年,頁59-83。
施如芳,〈新生代京劇演員「硬」起來,打出全武行配角也要變主角〉,《表演藝術》,136期,2004年,頁76-78。
李國俊,〈一齣唱不完的拖棚戲--評蘇桂枝所著《國家政策下京劇歌仔戲之發展》〉,《全國新書資訊月刊》,65期,2004年,頁18-19。
偶樹瓊,〈「碧湖劇場」京劇傳播功能之研究〉,《臺灣戲專學刊》,7期,2003年,頁207-217。
侯剛本,〈從框架外的媒介真實重新解構劇校場域〉,《臺灣戲專學刊》,3期,2001年,頁121-124。
張育華,〈試論傳統戲曲的時代走向〉,《臺灣戲專學刊》,2期,2000年,頁71-82。
王生善,〈傳統戲曲的興革--應從哪兒開始〉,《臺灣戲專學刊》,2期,2000年,頁99-101。
侯剛本,〈尋索新世紀戲曲閱聽人的觀劇分級制度〉,《臺灣戲專學刊》,2期,2000年,頁165-168。
林清涼,〈未來臺灣傳統戲曲表演藝術教育如何達到三C策略教育目標〉,《臺灣戲專學刊》,1期,2000年,頁114-123。
王安祈,〈傳統與創新的迴旋折衝之路--臺灣京劇五十年〉,《國文天地》,15卷7期總號175,1999年,頁4-11。
賴橋本,〈四十年來臺灣的崑曲活動〉,《國文天地》,9卷8期總號104,1994年,頁8-13。
林鶴宜,〈臺灣地區「中國古典戲曲研究」博、碩士論文寫作概況(民國四十五至八十
四、報刊類
udn聯合知識庫—全文報紙資料庫 網址: http://udndata.com/
指導教授 李元皓(Yuan-how Lee) 審核日期 2013-8-3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