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1.王如意、易任,「應用水文學」(2001)。
2.朱子豪、孫志鴻,「遙測土地利用調查系統先驅計畫」,pp.14 (1980)。
3.白姍燕,「水與全球氣候變遷:對美國水資源的潛在衝擊」,全球變遷通訊雜誌,第五十一期,pp .22-39(2006)。
3.田維婷,「氣候變遷對台灣地區地下水補注影響」,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水文科學研究所(2003)。
4.余文利,「翡翠水庫集水區水文分析」,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水文科學研究所(2002)。
5.李鹿苹,應用地理學(1971)。
6.柳中明 計畫主持人,「因應氣候變遷及京都議定書水利政策調整之研究」,執行單位:國立台灣大學全球氣候變遷研究中心;計畫委託單位:經濟部水利署,計畫編號:MOEAWRA095019 (2006)。
7.洪念民,「氣候變遷對大安溪水資源營運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研究所(1997)。
8.范純志,「氣候變遷對台灣地區地下水補注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研究所(1998)。
9.張廷暐,「氣候變遷對水庫集水區入流量之衝擊評估(以石門水庫集水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水文科學研究所(2008)。
10.許維中,「臺灣海岸地區土地利用對於濕地資源影響之研究:以台南市為個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1996)。
11.郭振民,「應用遙測與地理資訊系統於分佈型降雨-逕流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1998)。
12.陳進發,「未飽和層土壤水平衡模式解析及其應用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2002)。
13.陳正達,「IPCC第一工作分組之第四次評估報告:科學基礎」,全球氣候變遷通訊雜誌,第五十五期,pp.27-31(2007)。
14.童慶彬、洪念民、陳主惠,「氣候變遷對水資源影響評估與適應策略研擬」,農業工程學報,第45卷,第四期,pp.73-90(1999)。
15.童慶斌、劉子明,「水土資源永續發展指標之研究(II)」,國科會研究計畫(2000)。
16.童慶斌、李宗祐,「氣候變遷對七家灣溪流量之影響評估」,中國農業工程學報,第47卷,第一期,pp.65-74 (2001)。
17.童慶斌、陳嘉和、劉子明,「結合長期氣象預測資料建立乾旱預警系統」,水資源管理研討會(2002)。
18.童慶斌、謝龍生、劉子明、陳明業、王銘燦,「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第三十四期,pp.8-13(2002)。
19.黃莉芬,「應用生態能量分析於土地利用分類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為個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1991)。
20.楊富雄,「以禁忌演算法推估流域空間降雨 」,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水文科學研究所(2003)。
21.經濟部水資源局,「台灣地區合理之蒸發散折算係數與區域蒸發散量推估方法之建立(1/2)」(2000)。
22.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強化區域水資源永續利用與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能力(1/2) 」(2007)。
23.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強化區域水資源永續利用與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能力(2/2) 」(2008)。
24.鄭祈全、吳治達、莊永忠,「土地利用變遷與氣候變遷對集水區流量模擬影響之研究-以林試所蓮華池試驗林之蛟龍溪集水區為例」。台灣林業科學,第22卷,第四期,pp.483-495(2007)。
25.蘇竹君,「氣候變遷與土地利用改變對石門水庫集水區之流量與泥沙產量影響」,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2008)。
25.林俐玲,「室內模擬降雨觀測土壤出始含水量對入滲與逕流之影響」,水土保持學報39(4),p453~466(2007)。
26.林思達,「改良GWLF模式應用於翡翠水庫入流量模擬 」,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水文科學研究所(2009)。
27.胡志銘,「氣候變遷對蘭陽溪流域之流量影響」,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2009)。
28.龔文瑞,「以地下水位變動法結合消退曲線位移法評估地下水補注量」,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2009)。
29.Arnold, J.G., R.S. Muttiah, R. Srinivasan and P.M. Allen,
“Regional estimation of base flow and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the
Upper Mississippi river basin”, Journal of Hydrology vol. 227,21-40.( 2000) .
30.Beven and Kirkby, “A physically based ,variable contributing area model of basin hydrology” ,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1979).
31.Boonyatharokol and Walker, “ Evapotranspiration under depleting soil moisture”, ASCE 105(4) : pp.391~402,(1979)
32.Evans, B.M., Lehning, D.W., Corradini, K.J., Petersen, G.W., Nizeyimana, E., Hamlett, J.M., Robillard, P.D. and Day, R.L. “A Comprehensive GIS Based Modeling Approach for Predicting Nutrient Loads in Watersheds”, Journal of Spatial Hydrology vol.2 no.2, pp1-18 (2002).
33.Chou, V.T., Maidment, D.R., and Mays, L.W., “Applied Hydology”, McGraw-Hill ,pp.147~152
34.Haith, D.R., Mandel, R. and Wu, R.S. ,“Generalized Watershed Loading Functions User’s Manual”, Vers. 2.0. Cornell University, Ithaca, NY (1992).
35.Ning, S.K., Chang, N.B., Jeng, K.Y. and Tseng, Y.H. “Soil Erosion and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mpacts Assessment with the Aid of Multi-temporal Remote Sensing Imag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79 ,pp. 88-101(2006).
36.Schneiderman, E., Lounsbury, D.G., Dibeler, B.J., Thongs, D.J., Tone, J.W., and Danboise-Lohre , R., “Application of GWLF to Non-point Source Loading Model to the NYC Catskill and Delaware system Watersheds”. Study Report to Epa(1998).
37.Schneiderman, E.M., Pierson, D.C.,David , Lounsbury, G., and Zion, M.S. “Modeling the Hydrochemistry of the Cannonsville Watershed with Generalized Watershed Loading Functions(GWLF)”,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pp.1323-1347(2002).
38.Tung, C.P. and Haith, D.A., “Global Warming Effects on New York Streamflows”,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121(2), pp.216-225(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