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1305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7 、訪客IP:3.21.105.222
姓名 莊小麗(Hsiao-li C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徐弘祖(1587-1641)及其地理學成就之研究
(Research of Xu Xiake(1587-1641) and his geographical achievement)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明代文人徐弘祖(1587-1641)二十二歲便開始到處旅遊,足跡遍及中國十六個省區等,是中國著名的旅行家、文學家、地理學家。不畏艱辛從事地理實察,並據景直書完成《徐霞客遊記》,其過程及《遊記》成書的價值是值得肯定。徐弘祖一生對功名利祿不強求,卻為地理實察付出畢生心力。中國傳統士人皆無法擺脫「科舉制度」,因為科舉入仕成為士人最基本的生命情調與社會出路。但弘祖卻能掙開科舉牢籠,為自己的人生選擇另一條道路。
本文的研究方向以論述徐弘祖個人的特質、社會交遊及地理學成就為主。筆者認為弘祖將一生奉獻給山水,多係時勢所驅。弘祖本身對科舉入仕不感興趣、癖愛輿地之學、又天性樂觀、不怕艱辛,再加上晚明政治腐敗、官場文化敗壞、商品經濟發達、旅遊文化興盛,以及受到父母親及友人的鼓勵與協助等。因此天時、地利、人和各方條件所配合,成就徐弘祖登山臨水的契機,展開地理實察探險。
弘祖不僅對山水地貌、植被生態進行深入的觀察與描述,也能具體描繪所到之處的人地關係、產業發展、聚落建築。並能科學性分析、歸納地形與氣候的關係、推論河流的外營力作用、記載火山作用與地形等。且勘正地方志書的錯誤,且對中國的石灰岩地貌進行科學性、系統性的研究,所測量的石灰岩洞穴皆能有準確性的實察數據。另外,弘祖編纂的《雞足山志》也成為後人修志的範例。弘祖的地理學成果不僅對明代地理學發展具有重要貢獻,也成為近代地理學發展的先驅。
摘要(英) Xu Hong Zu (1587-1647) of the Ming Dynasty started to travel everywhere when he was 22 years old, and his footprints had covered 16 provinces of China. He was well-known as the Chinese traveler, writer, and geographer. He worked so hard to deal with the travel records and then completed “Travels of Xu Xiake” by recording what he saw and heard. All the process and the value of compiling this book is worthy of approval. Xu Hong Zu in his life wasn’t eager for high official positions and riches, but devoted every effort to the travel records. The Chinese literati are unable to get rid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because serving as government officials by passing the examination becomes their necessary choice and career. However, Hong Zu can free himself from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choose another way of his own life.
This research mainly discusses about Xu Hong Zu’s personal traits, his ability to make friends, and his geographic achievement. The author thought i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hat Hong Zu devoted all his life to the scenery. Hong Zu himself is not interested in attending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but loves the study of the land. He is optimistic but not afraid of the hardship. In addition to the political corruption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bureaucratic col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odity economy, the tourism prosperity, as well as the encouragement and assistance by his parents and friends and so on. Being at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and with the right person achieves the moment that Xu Hong Zu climbed over mountains near the water and launched his exploration in the geographic observation.
Hong Zu not only deeply observed and described the scenery landform and the vegetation ecology but also specifically depict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lace and the peopl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village buildings. He was capable of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induc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landforms and the climate, inferring Exogenetic process that shapes the land by rivers, as well as recording the volcanism and landform, and so on. He collated and corrected mistakes in local gazetteers, and carried out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researches of the karst landform in China, and was able to acquire the accurately real data from the limestone caves , which were measured. Moreover, “Chorography of Jizu Hill”(雞足山志) which was compiled by Hong Zu has also become the model for later generations to revise the local gazetteers. Hong Zu’s geographic achievement is not only th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ing Dynasty’s geography but also the pione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geography.
關鍵字(中) ★ 徐弘祖
★ 徐霞客
★ 徐霞客遊記
★ 地理學
關鍵字(英) ★ geography
★ Travels of Xu Xiake
★ Xu Xiake
★ Xu Hong Zu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章 徐弘祖之生平與時代 17
第一節 旅遊興盛的時代背景 17
第二節 家世淵源 32
第二章 徐弘祖的個人特質 46
第一節 樂觀天性 46
第二節 奇特癖好 52
第三節 喜好地理知識 60
第三章 徐弘祖的交遊 70
第一節 鼓勵及推崇出遊的友人 70
第二節 結伴旅遊的友人 78
第三節 贈送旅費的友人 84
第四節 少數民族的官吏友人 90
第四章 徐弘祖的地理學成就 96
第一節 描述性的地理學 96
第二節 分析性的地理學 109
第三節 對方志學的貢獻 119
結論 132
徵引書目 136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 正史、經書
春秋戰國‧莊周,《南華真經》,收入《中華道藏》第13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春秋戰國‧孟軻,《孟子》,收入《欽定四庫全書》經部四書類,藏於浙江大學圖書館。
魏‧何晏集解,《論語》,台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2年。
漢‧鄭玄注,《孝經》,台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2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出版社,1974-87年。
《明英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明孝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神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熹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明實錄附錄》,《史語所藏鈔本崇禎長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84年。
《明抄本萬曆起居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1年。
清‧張廷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二、 文集
明‧于慎行,《穀山筆塵》,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明‧王士性,《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王士性,《五岳游草‧廣志繹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明‧王思任,《王季重集》,東京都:高橋情報出版社,1990年。
明‧王思任,《謔菴文飯小品》,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6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王畿,《王畿集》,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7年。
明‧文徵明,《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明‧朱國楨,《湧幢小品》,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17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汪道昆,《太函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17,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明‧吳寬,《匏翁家藏集》,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5年。
明‧卓明卿,《卓光祿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58,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明‧周順昌,《周忠介公燼餘集》,北京:中華出版社,1985年。
明‧袁中道,《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袁中道,《珂雪齋集外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7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明‧唐泰,《擔當遺詩》,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冊172,據雲南叢書本影印,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明‧唐寅撰,《唐伯虎全集》,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年。
明‧陳仁錫,《陳太史無夢園集初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66,,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明‧陳函輝,《小寒山子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85,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明‧陳繼儒,《陳眉公先生全集》,明崇禎間(1628-1644)華亭陳氏家刊本,國立圖書館善本書室藏。
明‧陳繼儒,《岩棲幽事》,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子部118,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年。
明‧張瀚,《松窗夢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17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鄒迪光,《鬱儀樓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58,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明‧黃道周,《黃漳浦集》,民國排印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
明‧黃道周,《黃石齋公伉儷未刊稿》,台北:台北市閩南同鄉會,1974年。
明‧趙南星,《趙忠毅公詩文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68,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明‧鄭材,《悅偃齋文集》,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明刊本,1989年。
明‧董其昌,《容臺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集部 171,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明‧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明‧歸有光,《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顧起元撰,《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張潮,《新校本幽夢影》,台北:漢京出版社,1982年。
清‧楊名時,《楊氏全書》第六冊文集,1909年,中央大學圖書館善本書室藏。
清‧潘耒,《遂初堂集》,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清‧盧文弨,《抱經堂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3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錢謙益,《牧齋尺牘》,1910年,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善本書室藏。
清‧戴名世,《戴名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三、 筆記、小說
不記著人,《萬曆邸抄》,臺北:古亭書屋,1968年。
明‧朱國楨,《皇明大事記》,收入《四庫禁燬叢叢刊》史部29,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明‧李詡,《戒菴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徐弘祖,《遊名山記》,出版年不詳,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清光緖七年(1881)瘦影山房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室藏。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明‧吳亮,《萬曆疏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46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袁宏道,《三袁隨筆》,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6年。
明‧黃省曾,《吳風錄》,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9年。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台北:光復出版社,1998年。
清‧李慈銘,《越縵堂日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世界書局,1996年。
清‧顧公燮,《丹午筆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四、 方志
明‧牛若麟纂,《(崇禎)吳縣志》,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明‧李賢,《明一統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23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馮士仁、徐遵湯、周高起,《(崇禎)江陰縣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明‧楊循吉,《吳邑志‧長洲縣志》,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
明‧劉芳纂,《(崇禎)碭山縣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212,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年。
清‧吳吉祜纂,《豐南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第17輯,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清‧胡琢纂,《濮鎮紀聞》,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第21輯,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清‧倪師孟等纂,陳和志修,《江蘇省震澤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清‧高奣映,《雞足山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清‧范承勛,《(康熙)雞足山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38,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年。
清‧嵆曾筠,《(雍正)浙江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謝儼,《(康熙)雲南府志》,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陳思修、繆荃孫,《(民國)江陰縣續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五、 現代專著
丁文江,《明徐霞客先生弘祖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于希賢,《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87年。
王成祖,《中國地理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
王洪文,《地理思想》,台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
王登普,《新方志編研論稿》,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7年。
牛建強,《明代中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中國徐霞客研究會、江陰市人民政府編,《徐霞客研究》第1-21輯,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2011年。
田尚,《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徐霞客》,北京:旅遊出版社,1987年。
白壽彝,《(明代)回族人物志》,寧夏:寧夏出版社,1988年。
朱鈞侃、倪紹祥,《徐學概論-徐霞客及其遊記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年。
朱惠榮,《徐霞客游記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 : 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巫仁恕,《遊道-明清旅遊文化》,台北:三民書局,2010年。
李宗新,《水利文化初探》,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1995年。
李春青、李珺平主編,郭英德、過常保著,《明人奇情》,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9年。
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呂錫生編,《徐霞客家傳》,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吳應壽,《徐霞客遊記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
竺可楨,《地理學家徐霞客》,北京:商務印書館,1948年。
周春堤,《地理現象與地理思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年。
胡欣、江小群,《中國地理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馬美信,《晚明文學新探》,台北: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桑波瑞(William Thornbury)著、劉鴻喜譯,《地形學原理》,台北:正中書局,1967年。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唐錫仁,《徐霞客及其遊記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徐霞客逝世350周年國際紀念活動籌備委員會編輯,《千古奇人徐霞客-徐霞客逝世350周年國際紀念活動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年。
孫靜庵,《明遺民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陳正祥,《長江與黃河》,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年。
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
陳梧桐、鄭師渠,《中國通史‧明代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年。
陳學文,《明清時商業書及商人書之研究》,台北:洪葉出版社,1997年。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張其昀,《中國地理學研究》,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年。
張嘉昕,《明人的旅遊生活》,宜蘭:台北研究小組,1996年。
褚紹唐、吳應壽編,《徐霞客遊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馮菊年、蕭琪編,《徐霞客遊記人名地名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彭靜中,《中國方志簡史》,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年。
靳生禾,《中國歷史文獻概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翟忠義,《中國古代地理學家及旅行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62年。
趙岡、陳鍾毅,《中國棉業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鄭冬子、鄭慧子,《區域的觀念-關於地理學的空間原理及其科學哲學思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鄭祖安、蔣明宏,《徐霞客與山水文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
劉鴻喜,《自然地理學》,台北:華夏文化出版社,1970年。
薛仲良編,《徐霞客家集》,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年。
蕭樾,《中國歷代的地理學和要籍》,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地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76年。
六、 學位論文
王志娟,〈從《雞足山志》的編纂和流傳看《徐霞客遊記》的地理學價值〉,廣州:中山大學歷史地理學碩士論文,2010年。
伍海萍,〈《徐霞客遊記》雲南地名研究〉,昆明:雲南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0年。
呂麗粉,〈徐霞客游記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李姿瑩,〈晚明江南文人的遊記書寫-以王士性、徐霞客為例〉,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吳曙華,〈徐霞客西南民族考察之研究〉,昆明:雲南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0年。
祝一麗,〈徐霞客遊記與遊記散文比較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碩士論文,1995年。
孫豔梅,〈旅遊地學視野下的徐霞客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8年。
張百裕,〈《徐霞客遊記》山水美學及其敘事表現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梁秀鴻,〈徐霞客游記之文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曹姝,〈論徐霞客寺廟審美觀及其現實意義〉,貴陽:貴州大學江美學碩士論文,2007年。
張晉光,〈徐霞客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成就考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04年。
陳淑卿,〈徐霞客游記研究-以文獻觀察為重點〉,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陳豔秋,〈《徐霞客遊記》經濟史料研究〉,合肥:安徽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11年。
楊林軍,〈徐霞客與麗江地方文化研究〉,昆明:雲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5年。
七、 期刊論文
于希賢,〈中國旅遊文化與徐霞客精神〉,《徐霞客研究》第14輯,頁25。
文明元,〈徐霞客與當代旅遊〉,《徐霞客研究》第10輯,頁114-120。
王軍、黃強、舒曉波,〈徐霞客江右信江紅色盆地丹霞地貌考察研究〉,《江西科學》,卷20,期2,2002年6月,頁104-109。
牛建強、汪維真,〈明代中後期江南地區風尚取向的更移〉,《史學月刊》,期5(1990年),頁30-36。
王仰之、楊群,〈奇人奇書-徐霞客和《徐霞客遊記》〉,《大自然》,期1(1981年),頁11-13。
王妙華,〈徐霞客《盤江考》辨析〉,《地理科學》,期3(1987年8月),頁218-222。
王聖寶,〈求真、獻身-略論徐霞客重實踐的科學精神〉,收入《千古奇人徐霞客-徐霞客逝世350周年國際紀念活動文集》,頁105-108。
任美鍔,〈徐霞客對世界溶岩學的貢獻〉,《地理學報》,期3(1984年9月),頁255-256。
余英時,〈明清變遷時期社會與文化的轉變〉,收入《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1992年,頁35-42。
朱惠榮,〈徐霞客與明末雞足山〉,《學術探索》,期2(2001年),頁48-52。
朱惠榮,〈徐霞客與雲南〉,《雲南社會科學》,期6(1994年),頁77-82。
朱睦卿,〈情移景別-從天台山日記(後)與《小石潭記》比較看徐霞客對柳宗
元山水遊記的學習與創新〉,《徐霞客研究》第3輯,頁42-49。
吳仁安,〈明代江南社會風尚初探〉,《社會科學家》,期2(1987年),頁39-46。
吳迪,〈徐霞客和《徐霞客遊記》,《自然雜誌》,期1(1987年),頁13-16。
李祁、曾俊偉譯,〈徐霞客生平(譯文)〉,《徐霞客研究》第5輯,頁94-110。
李紅霞,〈晚明士人棄科舉原因及生活方式分化探析〉,《大慶師範師院學報》,卷31,期1(2011年),頁111-114。
李近春,〈徐霞客和木增友好交往論述〉,《雲南省社會科學》,期4(1994年),頁72-76。
呂凱,〈公祭徐霞客文〉,《徐霞客研究》第18輯,頁13-14。
呂錫生,〈略論我國歷史上的文化巨人司馬遷與徐霞客〉,《徐霞客研究》第3輯,頁32-41。
呂錫生,〈徐霞客的選擇與梧縢徐氏的四世科場悲劇〉,《徐霞客研究》第14輯,頁134-139。
呂錫生,〈從《晴山堂石刻》看徐霞客成材的家庭環境〉,《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卷24,期2(2007年5月),頁83-115。
吳浩然,〈徐霞客與黃道周交遊鎮江〉,《鎮江高專學報》,期1(1996年3月),頁36-37。
吳奈夫,〈徐霞客與地方志〉,《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3(1991年),頁123-129。
吳應壽,〈徐霞客及其遊記在我國地理學史中的地位〉,收入《千古奇人徐霞客-徐霞客逝世350周年國際紀念活動文集》,頁18-23。
周振鶴,〈從明人文集看晚明旅遊風氣及其與地理學的關係〉,《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期1(2005年),頁72-78。
周振鶴,〈群策群力開創徐霞客研究的新階段〉,《徐霞客研究》第3輯,頁94-99。
周曉薇,〈論徐霞客與僧人的交往〉,《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31,期1(2002年1月),頁43-49。
侯仁之,〈歷史地理學芻議〉,《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期1(1962 年),頁73-80。
侯沖,〈古籍整理豈能輕率-茵增瑞校注本《雞足山志》校讀記〉,《世界宗教研究》,期2(2003年),頁144-150。
侯沖,〈徐霞客《雞足山志》初考〉,《民族藝術研究》,期1(1995年),頁59-60。
侯甬堅,〈歷史地理學的學科特性及其若干研究動向述評〉,《白沙歷史地理學報》,期3(2007年4月),頁31-74。
柳文龍、張貴祥,〈徐霞客及其地理貢獻〉,《山西教育學院學報》,期1(2000年3月),頁7-10。
段本洛,〈論明清蘇州絲織手工業〉,《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4(1995年),頁1-8。
胡有萼,〈淺談徐霞客詩作兼議考證王十岳〉,《徐霞客研究》第6輯,頁35-46。
姚振黎,〈《徐霞客遊記》及其科學精神探究〉,《常州工學院學報》,期3(2003年8月),頁40-45。
孫仲明,〈徐霞客《溯江紀源》在地理科學上的貢獻與影響〉,《地理科學》,期1(1986年2月),頁64-69。
孫迎村,〈徐霞客學術思想探微〉,《學海》,期1(1999年1月),頁112-114。
徐兆奎,〈地理學家徐霞客及其貢獻〉,《自然科學史研究(北京大學地理系)》,卷2,期4(1983年),頁330-337。。
徐林,〈明中後期士商交往評析〉,《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1(2005年),頁56-61。
徐華根,〈徐霞客與游記文學〉,《徐霞客研究》第3輯,頁50-55。
徐建春、丁洪建、楊樹鋒,〈20 世紀徐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學術月刊》,期8(2002年),頁44-50。
高建立,〈商業文明的發展與晚明士林風氣的嬗變〉,《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34,期4(2006年7月),頁66-70。
高建立,〈晚明人文主義思潮與社會風習的轉變〉,《學術月刊》,卷34,期2(1998年),頁66-70。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3(1995年8月),頁21-50。
夏咸淳,〈明代文人心態之律動〉,《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5,期4(2003年7月),頁121-128。
夏咸淳,〈明代後期文士與商人的關係〉,《社會科學》,期7(1993年),頁59-63。
夏咸淳,〈論明代徐霞客現象〉,《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期3(1995年),頁168-175。
唐錫仁,〈論徐霞客的地理思想與方法〉,《河北大學學報》,期2(1985年),頁119-124。
秦權人,〈學習徐霞客精神 發展旅遊地理學–紀念偉大的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誕生四百周年〉,《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1(1987年),頁141-144。
陳之榮,〈最新的地球圈層-人類圈〉,《地理研究》,卷16,期2(1997年9月),頁95-100。
陳述彭,〈桂林七星岩喀斯特洞穴地貌圖〉,《地理學資料》,期1(1957年10月),頁56-74。
陳弼,〈徐霞客的奇才成因初探〉,《常州工學院學報》,期1(2004年),頁19-23。
陳雁谷,〈讀《楚遊日記》談徐霞客旅遊心理思想〉,收入《千古奇人徐霞客-徐霞客逝世350周年國際紀念活動文集》,頁81-85。
陳愛娟,〈晚明商潮中儒士的價值取向及其心態〉,《安徽史學》,期4(1999 年),頁26-28。
陳寶良,〈明代文人辨析〉,《漢學研究》,卷19,期1(2001年6月),頁187-218。
梁中效,〈明代旅遊的近代趨勢〉,《漢中師範學院學報》,期2(1997年),頁18-20。
梁濱久,〈徐霞客與地方志〉,收入《千古奇人徐霞客-徐霞客逝世350周年國際紀念活動文集》,頁201-203。
張佐,〈徐霞客與雞足山的生死情緣〉,《徐霞客研究》第15輯,頁159-163。
張忠良,〈晚明文人的嗜癖言行〉,《台南女院學報》,期23(2004年10月),頁403-428。
張勇,〈徐霞客旅行中的食宿問題研究〉,《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期6(2006年12月),頁45-46。
張清河,〈徐霞客同黃道周及其他巨卿名流〉,《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期4(1997年),頁16-20。
張英聘,〈論《大明一統志》的編修〉,《史學史研究》,期4(2004年),頁48-56。
陶奎元,〈徐霞客對火山地熱考察及意義-述評徐霞客在地學上的第三貢獻〉,《火山地質與礦產》,期2(1998年),頁147-157。
苗玲玲,〈晚明士人嬗變探析〉,《黑龍江史志》,期3(2009年),頁46-47。
曹立波,〈論徐霞客的山水觀-從中國古代文人出遊的動機談起〉,《徐霞客研究》第14輯,頁70-80。
曹勁鵠,〈徐霞客與《雞足山志》:兼論徐霞客對地方誌的貢獻〉,《雲南方志》,期6(1992年),頁41-42。
郭培貴,〈明代科舉各級考試的規模及其錄取率〉,《史學月刊》,期12(2006年),頁24-31。
湯家厚,〈《徐霞客遊記》在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中的特殊價值〉,《徐霞客研究》第12輯,頁72-88。
褚紹唐,〈徐霞客在世界旅遊考察中的地位〉,《徐霞客研究》第12輯,頁10-24。
黃強,〈簡論徐霞客考察中國南方六省丹霞地貌成就〉,《江西師範大學學報(自
然科學版)》,卷32,期6,2008年12月,頁737-743。
黃朝恩,〈徐霞客及其遊記對地理學的貢獻〉,《地理教育》,期30(2004年5月),頁181-192。
黃瑞卿,〈明代中後期士人棄學經商之風初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期2(1990年),頁33-46。
馮乃康,〈古代遊記的山水意識與《徐霞客遊記》〉,《徐霞客研究》4輯,頁16-40。
馮佐哲,〈簡析徐霞客緣何兩上雞足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期5(2004年),頁114-119。
馮菊年,〈徐霞客與上海名士〉,《上海師範大學學報》,期1(1993年),頁17-19。
曾昭璇,〈徐霞客對我國喀斯特地形研究的貢獻〉,華南師範大學,《自然雜誌》,期1(1987年),頁17-24。
楊文衡,〈徐霞客對我國古代溶岩洞穴研究的貢獻〉,《中國溶岩》,期2(1983年10月),頁137-144。
楊文衡,〈徐霞客和他的植物考察〉,《世界生命》,期3(1984年),頁40-41。
楊作民,〈徐霞客對山脈和山地地貌研究的貢獻〉,《北京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期1(1990年3月),頁41-45。
楊作民,〈試論徐霞客在考察流水和岩溶地貌的卓越貢獻〉,《北京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期4(1987年12月),頁37-43。
楊時鋒,〈徐霞客與木生白〉,《無錫教育學院學報》,期1(1995年),頁40-44。
楊載田,〈徐霞客對我國丹霞地貌科學考察的貢獻-紀念徐霞客誕辰410週年〉,《衡陽師專學報(自然科學)》,卷15,期2,1997年,頁39-46。
楊載田,〈徐霞客閩游與福建丹霞地貌風景名勝區〉,《無錫教育學院學報》,卷13,期4,1999年12月,頁46-50。
葛季方,〈徐霞客在雲南的考察貢獻〉,《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5(1979年),頁90-93。
盧永康,〈徐霞客《雞山志》是雲南最傑出的山川志〉,《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卷29,期5(1997年10月),頁32-37。
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地區的專業市鎮(上)〉,《食貨月刊》,卷8,期6(197
年9月),頁274-291。
劉和惠,〈論晚明社會風尚〉,《安徽史學》,期3(1990年),頁23-29。
劉春玲,〈論晚明士風嬗變〉,《陰山學刊》,卷16,期4(2003年),頁25-28。
劉惕之,〈徐霞客游南越衡山進山路線考〉,收入《千古奇人徐霞客-徐霞客逝世350周年國際紀念活動文集》,頁165-169。
劉業朝,〈徐霞客的昆明友人〉,《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23,期5(2006年9月),頁159-162。
劉曉東,〈科舉危機與晚明士人社會的分化〉,《山東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期2(2002年3月),頁103-108。
劉曉東,〈晚明士人生計與士風〉,《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1(2001年),頁17-22。
鄭祖安,〈徐霞客的樂觀性格和健康性質〉,《史林》,期3(2000年),頁68-98。
鄭祖安,〈關於徐霞客的拜佛、占卜和求籤等〉,《無錫教育學院學報》,期2(1988年), 頁42-47。
樓堅鋒,〈明清科舉制度衰亡原因探析〉,《南京政治學院學報》,卷20,期3﹙2004年﹚,頁79-80。
樊鴻昌‧賈杲,〈徐霞客科學美學思想探微〉,收入《千古奇人徐霞客-徐霞客逝世350周年國際紀念活動文集》,頁151-156。
蔣明宏,〈明代江南鄉村經濟變遷的個案研究–江陰徐霞客家族經濟興衰、分家析產及明末織布作坊諸問題探析〉,《中國農史》,期4(2006年),頁88-97。
蔣明宏,〈不可分割的血脈與學脈-徐霞客學風的家族文化探源〉,《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卷26,期1(2006年1月),頁92-96。
繆鐘靈,〈論徐霞客對西南喀斯特研究的貢獻〉,《地理研究》,期4(1986年12月),頁18-24。
薛仲良,〈江陰、麗江情兩依〉,《徐霞客研究》第12輯,頁105-111。
薛仲良,〈徐霞客旅遊探險思想與實踐及其對世界旅遊業的貢獻〉,《徐霞客研究》第14輯,頁54-69。
譚其驤,〈論丁文江所謂徐霞客地理上之重要發現〉,收入竺可楨《地理學家徐霞客》,頁61-74。
藍勇,〈長江正源探索歷史是非考辨〉,《歷史研究》,期1(2005年),頁173-178。
蕭璠,〈徐霞客旅途中所見到的環境破壞〉,《歷史月刊》,期1(1989年11月),頁106-110。
蘭庭客,〈徐霞客的米鹽瑣屑與高風亮節〉,《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期2(2006年4月),頁60-62。
八、 英文著作
Hargett, James, “Xu Xiake(徐霞客)(1587-1641):The Art of Travel Writing” ,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63. 1, (Feb 2004),pp.178-180.
指導教授 吳振漢(Zhen-Han Wu) 審核日期 2012-6-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