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730601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4 、訪客IP:52.14.255.189
姓名 沈玉燕(Yuuyen S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之研究
(On Hakkavolunteering Military's Anti-Japanese Military War in Taoyuan Area in 1895)
相關論文
★ 寺廟與客家聚落關係──以桃園縣觀音鄉甘泉寺為例★ 客家符號建構之研究-以桐花為例
★ 客家地區醫療院所企業社會責任--以天晟醫院推動社區健康營造為例★ 媒體框架與客家意象之研究—以電影「一八九五」為例
★ 客家社團與溝通媒介之研究—以台灣客家教師協會為例★ 客家鄉鎮發展文化觀光之研究—以桃園縣新屋鄉為例
★ 台灣客家戲教學成效之研究 --以中壢市興國國小音樂教學為例★ 客家花布的符號消費與族群認同
★ 客家休閒農業區經營策略之研究--以照門休閒農業區為例★ 台灣客家族群的跨國認同與文化建構:以泰國台灣客家同鄉會為例
★ 成人參與社區大學客家課程學習經驗之研究-以桃園縣二所社區大學為例★ 新北市客家社團公民社會化之研究:CIVICUS公民社會指標的初探
★ 以跨文化的觀點看商業電視台製播族群語言教學節目—以TVBS「來怡客」為例★ 侯孝賢電影中的客家意象研究
★ 親密與衝突的母女關係:以客家女性論述傳承為例★ 客家飲食傳承與族群認同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1895年,因為馬關條約,臺灣被清廷割讓給日本。全臺紳民為阻止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由丘逢甲等仕紳,倡議成立「臺灣民主國」,反對日本入侵臺灣。並且,由原來清廷派在臺灣的巡撫唐景崧,為臺灣民主國總統。但是,日軍有備而來,倉促成立的臺灣民主國,政府正規軍在基隆、臺北地區抗日的軍事行動上,乏善可陳。臺北地區人心惶惶,總統唐景崧在臺灣民主國成立的第12天就內渡中國大陸。不久,日軍進入臺北城。
臺北的臺灣民主國抗日政府失敗後,日軍沿著當年劉銘傳所興建的鐵路線往南進軍,卻在桃園客家地區受到客家義軍嚴重的阻擊,時間長達一個月。本研究即在探討,為什麼在乙未年,桃園的客家人紛紛加入客家義軍,客家人敢於對抗火力強大的日軍,使日軍南侵的計畫一再受阻?而且,光是在桃園客家地區,至少就有中壢兵站之役,大湳尾之役,安平鎮之役和龍潭坡之役,都是直接或間接由胡嘉猷所領導的客家義軍抗日行動。尤其是,在1895年6月和7月,日本軍隊兩次進軍小小的安平鎮,卻慘敗而退,日軍不得不三度攻打安平鎮。其後,日軍又在龍潭坡和胡嘉猷所領導的客家義軍再度決戰。最後,龍潭地區的客家義軍壯烈犧牲,龍潭在地客家人,至今,仍然每年舉行春秋兩祭,祭拜乙未年為龍潭抗日犧牲的「73公忠義廟」。
現在,似乎很少人談論客家義軍領導人胡嘉猷的歷史事蹟,所以,本研究希望探討客家人胡嘉猷的抗日事蹟,再次了解胡嘉猷的歷史定位。而乙未年客家義軍抗日的歷史意義,表現在軍事、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各個層面上。因而,本研究更討論近人歷史著作的議論以及在地客家文史工作者對乙未年客家義軍抗日活動的看法,用以釐清歷史真相。
摘要(英) Abstract
In 1895, Taiwan was ceded to Japan by Qing Dynasty due to Treaty of Shimonoseki. Social leaders and civics around Taiwan were trying every possible in preventing Taiwan to be colonized by Japan. Social heads such as Qiu Fen-gjia initiated “Republic of Taiwan” and defended the interruption of Japanese military and its governments to dominate Taiwan. Furthermore, they had selected ex-governor in Ching Dynasty, Tang Jing-song, to be the president of “Republic of Taiwan”. Yet, Japanese military were well-prepared. The hastily government and its soldiers did not receive positive result while they were defending Japanese military in Keelong and Taipei area. At that moment, the Taiwanese were panic, and the president Tang Jing-song had ferried to Mainland China after the 12th day that the Republic was established. Japanese military took over Taipei city in shortly.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Republic of Taiwan, Japanese military followed the railway route down to the south; they were seriously attacked by Hakka volunteering military in Taoyuan area over one month.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why Hakka in Taoyuan attended volunteering military actively in 1895, how come Hakka were bravely fight with well-armed Japanese military. At Hakka area in Taoyuan, there were famous battles such as at Chungli military base, at Dananmei, at Anping town, and at Longtan slope, all were directly and/or indirectly leaded by Hu jia-you, a legendary Hakka volunteering military leader. Above all, Japanese solider were failed twice while they planned to take over Anping town in June and July in 1895. Finally, this city was taken over at their third attempt. Afterward, Japanese military and Hakka volunteering military were fighting again in Longtan slope, and Hakka were dead bravely. Until now, Hakka in Longtan have worship to memorize those 73 passed-away Hakka volunteering solider in the memorial temple at every spring and fall. Nowadays, there is limited people discussed Hu jia-you, a Hakka legend and his contributions. The research was targeted to review the events that Hu jia-you did while he was defending Japanese military, and to reposition him in history. The meaning that Hakka volunteering military did to fight with the Japanese colonization is presented on military,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aspects. With studies on historical articles and interviews to local Hakka researchers, the thesis had clarified historical details and its meanings.
關鍵字(中) ★ 安平鎮之役
★ 龍潭坡之役
★ 胡嘉猷
★ 客家義軍
★ 73公
★ 乙未年抗日
關鍵字(英) ★ Hakka volunteering military
★ Defense Japanese in 1895
★ Hu jia-you
★ 73 passed-away Hakka volunteers
★ battle of Longtan slope
★ battle of Anping town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和研究回顧-------------------------------------6
第三節 研究範圍和研究限制------------------------------------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和章節安排-------------------------------------24
第二章 清末桃園客家地區的發展歷史-----------------------33
第一節 客家族群移墾臺灣----------------------------------------33
第二節 清代桃園客家地區的移墾-------------------------------39
第三節 清末桃園客家地區的政治經濟概況-------------------52
第四節 清末桃園縣客家地區的社會與文化概況-------------60
第三章 乙未年臺灣的抗日戰爭-----------------------------------73
第一節 乙未年抗日戰爭的歷史背景-----------------------------73
第二節 臺灣民主國的成立過程-----------------------------------89
第三節 臺灣民主國的抗日經過-----------------------------------97
第四節 臺灣各地義軍的抗日經過-------------------------------106
第四章 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的抗日歷史--------------------115
第一節 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的抗日經過---------------------115
第二節 地方文史資料中的乙未年抗日------------------------122
第三節 安平鎮之役-------------------------------------------------127
第四節 龍潭陂之役-------------------------------------------------140
第五節 胡嘉猷生平探究-------------------------------------------149
第五章 乙未年客家抗日的歷史意涵---------------------------163
第一節 軍事方面--------------------------------------------------164
第二節 政治方面--------------------------------------------------170
第三節 經濟方面--------------------------------------------------176
第四節 社會和其他方面-----------------------------------------180
第六章 結論--------------------------------------------------------------189
圖目次
圖1-1平鎮鎮安宮「功参造化」匾額-----------------------------------------27
圖1-2「功参造化」匾額局部放大圖------------------------------------------28
圖1-3「胡老錦古戰場」解說牌-----------------------------------------------29
圖2-1桃園縣地形圖-----------------------------------------------------------42
圖2-2桃園臺地群分布圖------------------------------------------------------43
圖2-3乾隆36年(1771)桃園地區古文書---杜賣田契---------------------47
圖2-4道光8年(1828)桃園地區古文書---永遠杜賣埔園字--------------48
圖2-5 1899年桃園村庄圖-----------------------------------------------------49
圖2-6 桃園縣南北古道示意圖------------------------------------------------50
圖3-1清末臺灣經濟結構圖---------------------------------------------------85
圖3-2臺灣民主國的國旗「黃虎旗」-----------------------------------------93
圖3-3 桃園地區抗日圖------------------------------------------------------111
圖3-3日軍戰報及男女客家義軍抗日圖-------------------------------------111
圖3-4:臺灣各地失陷日期圖------------------------------------------------112
圖4-1 楊梅鎮行政區圖------------------------------------------------------123
圖4-2 安平鎮庄之戰鬥圖---------------------------------------------------134
圖4-3 「山根支隊前衛衝入竹林之圖」------------------------------------142
圖4-4 龍潭坡附近之戰鬥圖-------------------------------------------------143
圖4-5龍潭七十三公忠義廟秋祭圖------------------------------------------148
圖4-6領臺當初土匪分布並襲擊略圖局部放大圖--------------------------159
表目次
表1-1「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所屬歷史分期----------------------19
表1-2 七位受訪文史工作者的背景-------------------------------------------26
表2-1 清代臺灣客家移民主要祖籍來源表------------------------------------34
表2-2 清代臺灣地區行政區域沿革表-----------------------------------------35
表2-3 清代桃園客家地區的主要地形及面積---------------------------------43
表2-4 1905年桃園廳種族人數-----------------------------------------------45
表2-5 清代客家人移墾桃園地區簡表-----------------------------------------45
表2-6 明鄭以來桃園縣名稱演變一覽表--------------------------------------52
表2-7 桃園縣客家地區主要郡鄉鎮街庄新舊地名演變對照表--------------54
表2-8 1927年桃園客家地區客家人分布比例表----------------------------55
表2-9 乾隆初年至1897年桃園客家地區埤(陂)圳實例-----------------58
表2-10 清末桃園地區原漢關係事實-----------------------------------------62
表3-1 臺灣的耕地面積之演變-----------------------------------------------78
表3-2 茶、糖、樟腦出口值佔臺灣總出口值之百分比---------------------80
表3-3 清朝在臺灣官吏內渡表------------------------------------------------94
表3-4 臺灣民主國執政官員名單--------------------------------------------95
表3-5 臺灣民主國實際防禦表-----------------------------------------------98
表3-6 臺灣軍備概略--------------------------------------------------------100
表3-7 臺灣抗日政府的備戰------------------------------------------------101
表3-8 日本海、陸軍軍備概略----------------------------------------------103
表3-9 侵臺日軍之編成------------------------------------------------------103
表3-10 1894~1895年割臺與抗日有關重要歷史事件簡表-----------------107
表3-11 臺灣武裝抗日運動分期--------------------------------------------110
表4-1 1895年8月1日以前,新竹以北各役------------------------------115
表6-1 乙未年有關軍事方面的議論,專書評論和文史工作者意見對照-192
表6-2 乙未年有關政治方面的議論,專書評論和文史工作者意見對照-193
表6-3 乙未年有關經濟方面的議論,專書評論和文史工作者意見對照-194
表6-4 乙未年有關社會方面的議論,專書評論和文史工作者意見對照-195
附錄
附錄1:抗日軍胡阿錦佈告--------------------------------------------------198
附錄2:抗日軍胡阿錦佈告--------------------------------------------------199
附錄3:抗日軍胡阿錦佈告--------------------------------------------------200
附錄4:抗日軍胡阿錦佈告--------------------------------------------------201
附錄5:抗日軍胡阿錦佈告--------------------------------------------------202
附錄6:黃娘盛居宅攻擊之圖-----------------------------------------------203
附錄7:進攻敵人的巨魁黃娘盛圖-----------------------------------------204
附錄8:平鎮市鎮安宮沿革牌匾--------------------------------------------205
附錄9:平鎮客家抗日古戰場今昔對照-----------------------------------206
附錄10:抗日烈士七十三公殉義紀實(局部掃描圖)(1)---------210
附錄11:抗日烈士七十三公殉義紀實(局部掃描圖)(2)--------211
附錄12:龍潭七十三公忠義廟2012年春祭活動資料(1)--------212
附錄13:龍潭七十三公忠義廟2012年春祭活動照片(2)--------213
附錄14:沈氏族譜----沈人定譜系------------------------------------------214
附錄15:訪問文史工作者問題大綱,受訪者背景資料--------------215
參考文獻及相關書目---------------------------------------------------------240
參考文獻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 研究動機
1988年12月28日,臺灣民間客家人發起「還我母語」運動。至今約有23年,客家運動也造成了一些成果,客家議題漸漸引起一般民眾的注意。2001年6月14日,客委會成立以來,其目標是復興日漸流失的客家文化。1
行政院客委會在2005年12月28日起,為期3天,舉辦「乙未戰爭與客家學術研討會」;此次重大的客家學術研討會,引起各大報章媒體以專題、大版面報導。因此,不只是學院中人,一般大眾,也可以在當時平面報紙的大幅報導中,看見客家人在臺灣歷史上的貢獻。2因為此研討會的影響,加上2008年秋天,標榜第一部客家電影「一八九五」,上映後,有關臺灣的客家人和西元1895年(乙未年)的抗日歷史事件的相關議題,能見度明顯提升。3以上兩個重大活動,加深了一般臺灣民眾對客家人的認識,特別是1895年與臺灣歷史的聯結。
以筆者個人經驗而言,從小和阿公到平鎮廟拜拜,老人家用客家話談天說地,好像聽到過他們談「阿錦伯」的故事。也曾和阿婆去大湳尾、八角塘以及楊梅壢附近辦事。後來,也看過鍾肇政以龍潭客家人為背景的小說《沉淪》,主角就是領導抗日的「阿錦伯」。沒想到,這些童年瑣事,竟然都和1895年「乙未戰爭」有些關連。
2010年,筆者在中央大學進修客家移墾史時,不經意的翻看一些臺灣歷史書籍,無意中知道在乙未年(1895年),6月28日、7月1日和7月6日,日軍竟然連續三次攻打安平鎮同一個地點。這個安平鎮庄(在今桃園縣平鎮市)的抗日戰爭的歷史事蹟,就是由客家人胡嘉猷(又名老錦、阿錦,即「阿錦伯」)所領導的。
-----------------------------------------------------
1參考江明修主編,《客家城市治理》序文,2010年。
2「中國時報」,A16版,2005年12月28日。
3古佳惠(2010:87-93)和余能城(2011:107),兩人的論文都有提到電影「一八九五」上映後,有關臺灣的客家人和乙未年的歷史能見度都有提升。
現在,筆者知道了「一八九五」,不只是電影。乙未戰爭在桃園客家地區的抗日歷史,事情主要的發生地點,就在現在桃園縣南區臺一線附近的許多客家庄上,即前述----安平鎮、大湳尾、八角塘以及楊梅壢等地區。
基於個人學習、生活歷練和興趣,在客家的家庭和生活環境氛圍下,筆者對臺灣客家人的歷史頗有興趣。經過多次和所上指導老師討論後,決定以臺灣桃園客家地區,客家人在1895年(歲次乙未),堅決對抗日軍的侵略戰爭事件,作為本研究的議題,即----「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研究」。
1895年,清廷和日本政府簽訂馬關條約,臺灣被迫割讓給日本。全臺灣各地的官員、一般漢人,各個不同的社會階級,不同族群如客家人、閩南人,當時如何肆應此一「臺灣史上最大的戰爭」?4臺灣桃園客家地區的客家人,居住在介於臺北城、新竹城等兩大城市地區之間,和其他地區的閩南人,各有不大相同的地理環境條件,從事不同的行業,各別如何肆應這個動盪的變局?筆者期望透過本研究以認識乙未戰爭,並了解乙未戰爭與客家的關係,這是驅使本研究的動機所在。
本研究「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研究」主要是以臺灣桃園客家地區的客家人為研究對象,設法探求乙未年客家人抗日事件的歷史意涵。這個有關臺灣在地的歷史和有關客家族群的議題,有許多值得吾人探討的面向。例如,造成客家人乙未年抗日的因素就至少包含了軍事、政治、經濟、社會等等的複雜成份在內。到底歷史學者和現在一般的文史工作者對此抗日事件,各自有何觀點?乙未戰爭與客家有何關係?
貳、研究目的
清代雍正、乾隆年間以來,大量的客家人移墾到桃園客家地區,漸漸形成一個又一個的客家庄。探討當年的客家社會、經濟活動情形,還有客家人的風俗信仰、生活習慣,可以了解清代桃園客家地區的客家人的政治、經濟、社會的變遷。
-----------------------------------------------------
4鄭天凱的著作,《攻臺圖錄:臺灣史上最大一場戰爭》,1997年。標題上即已言明,乙未戰爭就是臺灣史上最大一場戰爭。因為這個戰爭持續時間最久且遍及全島。
臺灣客家人的歷史在1895年,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因此,在前述的研究動機下,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釐清乙未年桃園客家抗日的歷史,(二)探討胡嘉猷在客家抗日戰爭的角色。一一敘述如下:
一、釐清乙未年桃園客家抗日的歷史
對於臺灣客家人的歷史詮釋,以及客家歷史意涵的探討,非常有必要以客家族群觀點的視野,加深和加廣的來研究。「存在才有希望」,否則,許多客家人在臺灣歷史的能見度和歷史詮釋權,恐怕將一直被忽略或漠視。5
研究乙未年抗日的歷史,牽涉臺灣在地居民,和日本侵臺軍人互相對立的思維。但是,至今日所留存的文獻資料,以日據時代留下的日本人觀點的史料佔大宗,臺灣民間本身留下相關的史料卻相對稀少。所幸,現在許多文史工作者勤於訪查,挖掘出許多民間口述資料;不論中外,本研究設法引用合宜的資料,以釐清乙未年桃園客家抗日的歷史。
位於臺灣北部,桃園客家地區的客家人,和新竹、苗栗的客家人,在1895年,都組織抗日的義軍,桃、竹、苗合計,總共牽制日軍超過3個月,客家人抗日、保家衛國的行動,在1895年,對整個臺灣歷史的貢獻,不容抹煞。
筆者多次實地探訪桃園客家地區的古戰場。如:安平鎮古戰場、廣興庄、大湳尾,龍潭七十三公忠義廟、及龍潭街上、銅鑼圈,中壢新街廟、忠義祠,楊梅頭亭溪、崩坡等當年的抗日戰場。筆者發現,一般人對於這個臺灣本土客家歷史重大的抗日事件,比較陌生、難有共識。因此,利用時間訪問了幾位客家籍,專業或是業餘從事文史相關工作的人士,以這些文史相關工作者的觀點,用以補充、釐清一般人對這段1895年臺灣客家人抗日歷史的認知。
------------------------------------------------------
5參考:范振乾,《客裔族群生態之深層解析歷史記憶與未來》,2009年,頁25-33)。范振乾利用一整章的內容,即在強調客家人在臺灣歷史的能見度和歷史詮釋權,需要由客家人本身有意識的爭取、詮釋,才能真正凸顯客家族群的存在。
二、探討胡嘉猷在客家抗日戰爭的角色
乙未年桃園客家義軍的領導人----桃園客家地區安平鎮的胡嘉猷,值得後人了解其在客家抗日戰爭的角色。胡嘉猷曾在1895年6月,7月間,多次領導安平鎮、楊梅壢和龍潭當地客家人,以游擊方式抗日。其後,在1895年年底,1896年年初,以及1897年5月間,又繼續在北臺灣領導抗日運動。在抗日的時間上,比起新竹、苗栗的吳湯興、徐驤、姜紹祖等三人持續得更久;在地理上,胡嘉猷領導游擊的區域遍及臺北、桃、竹、苗、宜蘭,抗日規模上,影響範圍更大。並且,由於胡阿錦(即胡嘉猷)的布告週知,胡嘉猷在臺灣抗日的知名度,想必非常大。但是,筆者所知,目前研究臺灣的歷史論文,針對胡嘉猷抗日事件歷史的研究,仍然不多。本研究企圖以桃園地區客家人的觀點,更深入認識胡嘉猷的歷史貢獻,這應該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2008年客家電影「一八九五」,使「竹苗三秀才」,即吳湯興、徐驤、姜紹祖等三人歷史事蹟相關的學術研究,或是在一般人對乙未戰爭的歷史常識中,留下了印象。可見,媒體傳播的影響力很大。6相對的,對於清末安平鎮人胡嘉猷的相關歷史探討似乎太少;現代電子媒體也似乎從未報導胡嘉猷的輝煌歷史事蹟。因此,如果吾人再不研究,「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胡嘉猷及桃園客家地區的抗日歷史事蹟,恐怕會有不見天日的遺憾。
有一位日本學者喜安幸夫的著作,其中提到:「日據時代的臺灣史,是一段具有殷鑑與激勵作用的歷史,有反抗異族統治的民族運動,有反抗殖民資本主義的民生運動。…但是尚有無以計數的志士仁人,是當時社會運動行列的基層,他們都曾經英年煥發的生命,為社會投射出光亮與熱力,這些人物及事蹟,同樣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他們的光芒依然可以照亮未來歷史的前路。惜乎,這些人物及其事蹟,已漸漸在人們記憶中被遺忘,被遺漏了,這不能不說是歷史上莫大的損失。」。7像上述這樣的說法,的確是許多人共同的的感受。
-----------------------------------------------------
6孫榮光,《客家 媒體 再現》2010年,頁54。
7參考:喜安幸夫著,廖祖堯譯,《臺灣武裝抗日史》1994年,頁11-12。
因此,筆者希望藉由這個「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研究」,再次審視桃園客家地區抗日歷史事件,並且,看看過去和現在,政府、學者或是一般民間,如何解釋一百多年前,這些客家義民的抗日歷史。
就像是史學家卡爾(E. H. Carr,1892-1982),所說的名言:「歷史是歷史家和事實之間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現在』和『過去』之間永無終止的對話。」8古今中外,歷史的內容浩翰如湮海,我們當然不可能了解所有人類的歷史。但是,我們應該多關心地方上重大的歷史事件,放開心胸,試著對自己不了解的部分,多方查閱資料或是討教他人。卡爾認為,「歷史家對所討論人物的心境和他們行動背後的思想應具富有想像的了解。」9筆者以為,在面對歷史事件時,我們應該想方設法,神入中立(empathic neutrality)當時的時空背景,再適當的提出自己的意見,才能有良好的歷史對話溝通。
本研究雖然不是專注在歷史教學研究,然而對於「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吾人正應該好好認識當時客家人抗日的意義。以客家觀點獨立思考、判斷,並且對於當時抗日客家人的心境和他們抗日行動背後的思想,應具富有想像的了解,並且以懷疑的精神來看待現有市面上1895年歷史的相關著作,為歷史上的客家人發聲。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是,乙未年客家婦女在對日抗戰的戰役中,並沒有缺席。例如:吳濁流、林衡道都曾述及乙未年安平鎮抗日時,客家婦女的勇敢堅強。10因此筆者認為,本研究的精神即在於以多元文化的角度切入臺灣客家的歷史,觀察1895年時,臺灣百姓不同的性別、族群,社會上、中、下階級,因應日本入侵戰爭變局的方式。在1895年的史實,以客家族群或客家婦女的戰爭經驗來檢視,許多史實有待吾人深入追查。
-----------------------------------------------------
8Carr,王任光譯,《歷史論集》1980年,頁23。
9Carr,王任光譯,《歷史論集》1980年,頁17。
10此外客家婦女抗日的內容可參考黃秀政,《台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和吳昭英,《乙未戰役中桃竹苗客家人抗日運動之研究》等論著,下文再詳述。
觀察、探求對於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族群、歷史和地理等等的層面,可以使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的史實,有更清晰的歷史圖像;並能了解客家人參與抗日的真相。
為了對「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的歷史多一點點了解,筆者多次上
網查閱資料,更以近人的專書著作為基礎,找到了一些相關的歷史資訊。但是,有關歷史事件的研究,不能缺乏原始史料的證據,因此,筆者更勤上圖書館尋求更多的史料,在下文中即將探討已知史料及相關學術論著。
第二節 文獻探討和研究回顧
壹、主要歷史資料
關於乙未年的主要歷史資料,經學者整理後,主要可分為五大類。內容如下:
(一)宮中檔案與奏摺。
(二)臺灣文獻叢刊。
(三)古文書及碑記:如《淡新檔案》《伊能嘉矩文稿》等。
(四)西文資料:1894年來臺灣的James W. Davidson自述,當時有助於他了解臺灣史及本地風土的西文資料有六本,這些西文資料也融入James W. Davidson
在1903年所著作的” The Island of Formosa:past and present” 一書中。而且,
James W. Davidson親身經歷1895年臺灣乙未戰爭始末,作品有參考價值。
(五)日據時代文獻:如1928年出版的伊能嘉矩所著《臺灣文化志》。11
上述James W. Davidson的著作,譯為《臺灣之過去與現在》書中內容,從中外歷史上曾有臺灣的記載開始寫起,第二章之後就寫荷據時代,直到第三十一章「今日臺灣」。筆者認為,此書的內容重點在第十八到二十二章,有關臺灣民主國及臺灣各地抗日的部分,因為當時作者是以記者的身分,親身參與其中的實際經歷,比較有參考價值。
------------------------------------------------------
11參考薛雲峰,《臺灣客家史觀:以義民與1895乙未抗日戰爭為例》,2010年,頁21-25。西文資料如,William Campbell所著“Missionary Success in Formosa”和E.H.House寫於1874年的“The Japanese Expedition to Formosa”等書。
此外,伊能嘉矩的《臺灣文化志》,中譯本分為上卷、中卷和下卷。《臺灣文化志》敘述的內容,從清朝以前中國人所知之臺灣、清朝領有臺灣後的歷史,一直到1895年臺灣之割讓。時間涵蓋非常廣,內容引用的史料非常豐富多元,是一本很詳實的臺灣歷史書籍。並且前述James W. Davidson(譯作戴維遜或禮密臣),曾經提到他受到伊能嘉矩的幫助,伊能嘉矩提供他一些「臺灣生番」的資料。12所以,伊能嘉矩的《臺灣文化志》,對當代臺灣史的研究,影響深遠。
筆者將引用上述歷史文獻資料,以現代臺灣客家族群的眼光,來審視相關史料,適度引用,避免人云亦云,用以還原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歷史的真相。
貳、當代研究的整理與分析
對於當代乙未戰爭的歷史專論,著名的有:如陳漢光的《臺灣抗日史》;王詩琅的<日本殖民體制下的臺灣>;黃秀政的《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翁佳音的《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一八九五~一九○二》。人物史方面,著名的有:楊護源的《丘逢甲傳》;許雪姬的<日治時期的板橋林家>。
本研究屬於地方戰史,在此列舉和本議題較接近的幾本著作,依照文章在臺灣出版的時間先後,把相關書籍分為三類,略加整理,敘述其大要和筆者評論如下。
一 戰後的歷史專書
(一)《臺灣抗日史》
陳漢光1948原作,2000年重刊的《臺灣抗日史》,是一本研究和描寫「臺灣民主國」抗日戰爭的歷史。本書主要敘述1895年5月到1895年10月臺灣的抗日活動。作者引證的數據非常具體和確實,且對各家記述有所考證,學術價值極高。
-----------------------------------------------------
12參考James W. Davidson(譯作戴維遜)著,蔡啟恆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著者序,1972年,頁2-3。並且近年來臺灣史相關的著作,都常引用伊能嘉矩的資料,顯然伊能嘉矩的歷史著作舉足輕重。
筆者認為,這本60多年前完成的專書,距離1945年,臺灣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時間上十分接近,本書是頗有民族意識史觀的作品。陳漢光日文的運用能力很不錯,也曾經翻譯一些日文資料。本書中採取了許多日本人的資料,卻能表明臺灣抗日政府第一代和抗日政府第二代的立場,是一本優秀的著作。
雖然,陳漢光曾查訪許多當年親身參與的抗日義軍或其親屬,本書也是筆者所見,唯一有引述1947年胡洽民(另一說為胡治民)撰,《先曾祖胡嘉猷(即老錦)行狀》(油印)的著作,十分難得。但是,陳漢光對於桃、竹、苗客家地區的抗日義民,只以臺民或義民、義軍概稱,對客家族群的族群性格,特殊貢獻,存而不論。所以,未能深入探究臺灣客家的抗日歷史意涵,十分可惜。
(二)《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一八九五~一九○二》
本書從參與武裝抗日者的背景分析入手,並且指出:激起抗日的成因,以往過於偏重民族不同之先天因素,其實還有政治、社會、經濟、宗教的許多要因。13
看了這本歷史專書,可以使我們對當時參與臺灣武裝抗日的領導人物的身分背景、社會階層有更廣泛的認識。但是,以本研究的立場來看,因為翁佳音研究的人物數量繁多,對本研究最主要的「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以及最重要研究的重要人物----胡嘉猷,介紹的內容十分有限。書中只是用表格概略的呈現胡嘉猷的簡歷,甚至對於:胡嘉猷、胡老錦或是胡阿錦,這同樣的一個人,只是不同的名諱,看了書中的敘述,卻可能使人弄錯,誤以為胡嘉猷、胡老錦和胡阿錦,是不相同的人物,下文即將詳述相關細節。因此,本書籍中的歷史人物,偏重社會身分的比較,但是,對於本研究桃園客家地區以及胡嘉猷甚至其他重要人物的描述,都過於扁平化了。
以翁佳音(1986)的補充史料而言,的確可以把臺灣先民抗日的歷史因素擴大解釋為,不只是因為民族主義的先天因素,會導致臺灣各地游擊抗日的事實。
------------------------------------------------------
13參考翁佳音,《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一八九五~一九○二》,1986年,頁5-9。
這本著作舉出很多證據來解說臺灣先民抗日的歷史因素,可以使讀者了解歷史事實更多元化的面向。
根據各國歷史經驗,在國家民族面臨史上最大戰爭的變局時,居民被迫對抗敵人的第一基本因素就是民族主義。翁佳音也把民族主義、民族意識歸類為武裝抗日的主要因素;可見民族主義的先天因素是不容忽視的。上述這本著作,主要的作用,即在於擴大對武裝抗日成因的分析。
(三)《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
這本書主要是在研究光緒乙未年割臺,以及其後的臺灣抗日運動。分別從臺灣史、中國近現代史和近代中日關係史三個不同角度,探討其彼此互動之關係。14
筆者以為,這本臺灣史專書,角度非常寬廣,是很有價值的歷史著作。本書作者黃秀政,專門研究臺灣史,另有著作如《臺灣史志新論》和《臺灣史研究》等等。可惜的是,這本《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對有關「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以及安平鎮胡嘉猷的抗日歷史敘述得很少。此外,這本臺灣史專書,沒有好好申論客家族群在1895年的抗日史實,美中不足。
就連黃秀政自己,在范振乾(2009)的書上,幫范振乾寫推薦序的內容都提到:「正確記載客裔先民在臺灣開發史上的努力與事蹟,客裔臺灣人絕對有此權利;而且這也是建立自信自尊,清除「隱形人」標記必不可少的基礎工程」。15
筆者雖然佩服黃秀政的研究功力,但是對於他在《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中,似乎對於客家族群在1895年貢獻的研究,著墨不深,忽略了客家族群的感受。在黃秀政的作品裡,也不小心使客家族群消音了。針對這部分,客家族群的確有該為客家人爭取歷史詮釋權的必要。
------------------------------------------------------
14參考黃秀政,《台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1992年,書中序文和封底書籍簡介。
15參考范振乾,《客裔族群生態之深層解析歷史記憶與未來》,2009年,一書序文,頁xvi。並且,范振乾在書中提及2005年的「乙未戰爭與客家」研討會,曾邀請黃秀政發表論文,由此可見,黃秀政的歷史論著,有一定的學術地位。上述敘文黃秀政的意見,也可以推論黃秀政對臺灣客家人的歷史詮釋權,是肯定且支持的。
二、由日文翻譯成中文的歷史著作
(一)《臺灣民主國之研究》
相對於臺灣各地義軍、義民,在乙未年投入了轟轟烈烈的抗日衛臺之役,《臺灣民主國之研究》一書,描述臺灣民主國中,位居上層,留任的清朝在臺官吏,或不關心抗日戰爭,或急著內渡中國大陸。顯然,臺灣民主國的政府官員,和一般臺灣民間中、下階層,對於抗日戰爭的想法和行為頗有差異。16本書對「臺灣民主國」有許多深入的研究,也有不少作者的意見。
筆者認為,以上黃昭堂《臺灣民主國之研究》和前揭翁佳音(1986)的著作加以參照比對,看看不同籍貫、職位、社會階層,尤其是臺灣民主國上層官員和一般的臺灣客家族群,是如何因應當時劇烈變動、異族統治的危機。
(二)《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1972年許世楷完成這本《日本統治下的臺灣》,2005年,由李明駿和賴郁君翻譯成中文出版。作者許世楷自認為這本書的觀點是:「以臺灣人的主體性活動做為敘述的主軸。因為敘述對象是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若不堅持這一個觀點,所敘述的臺灣史可能就會淪為日本人的統治史,所看到的臺灣人只是日本統治的客體而已。」17此外,評論者黃昭堂也認為,本書是客觀之作:「暫且離開含有濃厚政治意圖的解釋或是過於單純的公式見解,就抵抗運動的發生、形成與興亡加以實證上的探討」。18
本書將日本統治下的臺灣,分為兩個時期:1.確立統治期間的抗日運動(1895-1902),2.日本統治確立後的政治運動(1913-1937),時間跨越了42年,厚達589頁,且頗有許世楷的主見。
------------------------------------------------------
16黃昭堂作、廖為智譯,《臺灣民主國之研究》1993年,書中序文。
17許世楷著,李明駿、賴郁君譯,《日本統治下的臺灣》2005年,頁12。針對黃昭堂認為許世楷離開「過於單純的公式見解」,許世楷的書的確和原來就在臺灣出版的一些歷史專書有許多不同,比較有作者個人的見解。
18許世楷著,李明駿、賴郁君譯,《日本統治下的臺灣》2005年,頁26。
但是,許世楷的書與本研究「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之研究」,內容有相關的歷史敘述,主要在第一部分:有關抗日戰鬥的部分,敘述頗為詳實。然而,許世楷似乎忽略了客家人的感受,對客家人在乙未年間抗日的事由,雖然引用了大量的日文資料,而且日文資料中,日本人也多次的提到了客家人,但是許世楷一再的提到臺灣人,卻沒有特別強調當時臺灣客家人的貢獻。對當年臺灣的客家人,如何發揚客家精神對日抗戰,似乎略而不論,十分可惜。
三、客家歷史研究
(一)《臺灣客家史觀:以義民與1895乙未抗日戰爭為例》
這本與本研究主題關係較密切的一本重要的專論,作者用「臺灣客家史觀」來詮釋乙未抗日戰爭。指出客家人為了保家衛國,有組織義民武力的慣性,是社會安定的力量;強調「臺灣客家」有其獨特性與動態性。這本書的臺灣客家觀點十分值得肯定。本文以「義民」作為研究的線索和脈絡,以「臺灣客家史觀」駁斥各式狹隘的「民族史觀」。以臺灣客家人的組成與定位,指出在時間長河裡,不斷有人進出客家邊界並因而構成臺灣社會的主要特徵之一。19
但是薛雲峰(2009)這篇論文,共有六章,其中前四章,都在敘述或論說有關臺灣客家與義民的歷史,或是臺灣開發的史實,或著討論一些關於清代義民保家衛國的行動和組織。1895年乙未抗日戰爭,只是他用以解釋臺灣客家史觀的證據之一而已。所以,薛雲峰的重點是在形成「臺灣客家史觀」。論文內容只有在第五章,才討論有關全臺灣的各地的乙未年抗日戰爭。
有關對於本研究主要討論的「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之研究」,這相關的內容,薛雲峰只有在第五章的3頁,即:第 222、224、233頁中,有幾個字,提到安平鎮胡嘉猷的抗日活動。這樣,像代名詞一樣的,輕輕帶過胡嘉猷等臺灣桃園地區客家人的抗日事蹟,相關敘述真的太少了。然而薛雲峰的論文,其中不少臺灣客家人的組織、義民武力的資料,仍然值得我們做更深度的研究參考。
------------------------------------------------------
19薛雲峰,《臺灣客家史觀:以義民與1895乙未抗日戰爭為例》,2009年,頁2-5。
書中提到如新竹竹北六家平埔族人受到客家文化的影響,而認為自己是客家人。
(二)《乙未戰役中桃竹苗客家人抗日運動之研究》
本文引用了大量的日本人的相關文獻或是文章。以族群關係角度觀察1895年乙未戰役中,認為無論是客家人抗日或是閩南人、原住民順日,都與藉此確保自身的利益有關。作者引用的日本資料豐富,吳昭英的立論,也頗有地方的鄉誌或文獻資料來佐證。20
可是本文有:閩南人、原住民順日的敘述。21有這句論述,應該是作者把研究此次的抗日歷史時間細分為五期,而且分期以日軍進軍臺灣的戰史為主要資料來源所致。書中歷史分期為:(一)日偵察隊南下偵察期6.12-6.17(二)抗日軍蜂起期6.19-7.1(三)日軍掃蕩受挫期7.2-7.17(四)日軍執行殲滅計畫7.22-8.(五)日軍近衛師團再度南進期8.6-。22作者把歷史時間切割為1895年6月12日到1895年8月28日八卦山之役為止,所以,各個日軍侵略的戰役內容十分詳細,但是在1895.8.28以後的南部抗日歷史,就再沒有任何說明了。
然而,歷史事實是:在1895年8月28日八卦山之役以後到1895年11月這段期間,中南部的閩南人、原住民和客家人,在乙未戰爭時「走蕃仔反」(閩南語)的事蹟是歷歷在目的。例如:1895年9月「大莆林(大林)之役」、1895年10月「嘉義城之役」。23再則,例如有關臺南佳里在1895年10月的抗日活動,曾旺萊編著(1998),《臺灣抗日密辛---蕭壟(台南)走蕃仔反》,顯現出當地的抗日慘史。林歲德(1996),《我的抗日天命》這本書,即1895年10月,記述嘉義人在嘉義的抗日事件;和作者本身在日據時代受到日本人的剝削,及後來作者居留在日本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以上這些有關南部抗日的書中24,都顯示:1895年日本軍隊侵略臺灣各地,犧牲了無數可貴的臺灣客家人、閩南人的性命和財產。
------------------------------------------------------
20吳昭英,《乙未戰役中桃竹苗客家人抗日運動之研究》,2010年,頁10-17。
21文中強調「閩南人、原住民順日」的敘述。見吳昭英,前引書,頁194-195。
22吳昭英,《乙未戰役中桃竹苗客家人抗日運動之研究》,2010年,頁95-121。
23劉鳳瀚,《日軍在臺灣》(上),1997年頁19。
24此處2本著作,僅為列舉代表論述,更多其他相關作品,下文中有必要再提及。
前述吳昭英的文章是以桃竹苗客家地區為主,事實上發生在現今新北市地區的三峽、樹林和塔寮坑地區,也有不少抗日事蹟,下文會略有說明。而且,桃園大溪地區更是閩、客族群合力抗日,後來,三峽和大溪被日軍「掃攘」,居民死傷慘重。再來,原住民當然也有參與抗日活動。日據時代,原住民的抗日運動,如:桃園地區就有枕頭山之役、李棟山之役,而1930年在霧社發生的「霧社事件」則又是另一個更值得關注的議題。
因此,對於臺灣抗日歷史的分期很重要。前述吳昭英認為閩南人、原住民順日的議論,主要是指1895年8月之前,以桃、竹、苗客家人為主的抗日時期為界,而且是以抗日時間長短做為依據來判斷。如果,沒有把歷史分期界定清楚,就說「閩南人、原住民順日」那麼,吳昭英的立論就難免有失公允,有值得商榷之處。
參考吳昭英(2010),第10-11頁,如果引用吳德功,《讓臺記》:「新竹士紳鄭林等率眾迎請日軍入城安民。」筆者查閱吳德功,<讓臺記>,收於《割臺三記》,頁48第5到6行,的確有這樣的描述。短短的幾個字,似乎就成了吳昭英引用的證據了。而在這同一本書48頁第9到11行中,作者吳德功的評論有:「日軍入新竹者只二千餘人,新楚軍紮在頭份,傅德陞、鄭以金紮近新竹南門外尖筆山。日軍山根少將日夜防守,但人少不足分派駐紮,城內紳富乃雇勇協守,新楚軍始不能克復新竹。外間謠言新楚軍如入新竹,必盡行斬殺,居民反生惶恐,遂致雇勇協守也。」由這段吳德功的評論,加上查閱該書前後文,可以知道日軍進入新竹之前,曾和義軍在大湖口等莊大戰三次,吳湯興、吳光亮等及義軍接仗大敗,死者二百餘名,傷者百八十名。25我們把前後文連貫,就知道,因為之前日軍殺死了太多客家義軍,吳湯興和徐驤等人敗退回苗栗。接著才是新竹城的「士紳鄭林等」率領群眾讓日軍進入新竹城,更且之前還有新竹紳富和抗日軍思想立場的衝突。
在這次新竹的「士紳鄭林等」讓日軍進入新竹城的場景,似乎和辜顯榮引導日軍進入臺北城的過程很相似,但是日軍進入新竹城之前,新竹城的附近,客家義軍冒死抗敵,以及更早之前,新楚軍為了籌軍餉,曾經向新竹和臺中富戶募款,而富戶多逃漳、泉等處,這是反映戰爭中義軍和富戶個別不同的自保思想立場。
------------------------------------------------------
25吳德功,<讓臺記>,收於《割臺三記》,頁46-49,臺灣文獻叢刊第57種。
所以筆者認為,乙未年日軍的裝備和訓練優於臺灣的正規軍和抗日義軍太多了。當時臺灣的評論者如前述的吳德功,都不敢以義軍一時的小勝而過度宣揚了,何況是1895年的戰事真的對臺灣太不利了,所以,無論是閩、客人,當年如果不得已而「順日」,是時代悲劇造成的結果,後人要在更完整的資料呈現時,才能勉強有憑藉來「月旦人物」,但是,其間評論的分寸很難拿捏。
另外,吳昭英以日本人藤崎濟之助(1926)的資料,指出:「我南進軍前進至桃仔園、攻陷新竹城、沿山驅逐賊匪時,蕃人即從山上遠望煙焰直上,聽到槍砲作響,或是看見我軍追捕賊匪時,都將其當作是曾經遭受漢人壓迫欺凌的報復,因此蕃人當中沒有不會拍手稱快的。」26,可以證明「閩南人、原住民順日」的歷史現象。筆者認為,原住民「曾經遭受漢人壓迫欺凌的報復」,這句話似乎是屬於日本人的個人之見,不適合在此時拿來比擬「蕃人」對日軍的觀點。
臺灣的漢人及原住民,和帶兵來臺打仗的日本軍官,對乙未戰爭當時的資訊取得非常不對等,根據吳昭英的資料,藤崎濟之助的原作,書名《臺灣全誌》。筆者雖然沒有找到《臺灣全誌》這本書,但另一本1926年出版的書,《臺灣史與樺山大將---日本侵臺始末》,作者也是藤崎濟之助,是一本炫耀樺山資紀「功績」的書。現在有重刊本可資對照:(藤崎濟之助,2003)。藤崎濟之助是以勝利者的角度來誇耀日本人在臺灣的事蹟,內容難免比較誇張。27
上述日本人所謂「蕃人」,即將是日本軍人下一個侵略的對象。如果當地的原住民知道臺灣當時情勢的險惡,日本軍人的兇殘特質,必定會有所防範。前文已經指出,乙未戰爭是灣史上最大的戰爭,在此之前,臺灣的原住民與漢族,都不曾遇到這麼巨大而且遍及全臺灣的抗日禦侮戰爭。單在此處,日本人藤崎濟之助書上的描述中,臺灣的原住民卻可能成為日本人藤崎濟之助的文章所藉機利用,當作分化和離間臺灣漢族和原住民的工具了。因此,使用日本人的資料,其文章中的深層意味不可不防。
------------------------------------------------------
26吳昭英,前引書,頁11。論文中引用《臺灣全誌》1985年,頁907的資料。
27參考藤崎濟之助,《臺灣史與樺山大將---日本侵臺始末》(上卷),2003年,第2頁到17頁,其中日本人的題字和五篇序文中,對於樺山資紀都是誇獎的讚美詞,以此推論,前述《臺灣全誌》一書,虛誇日軍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此外,吳昭英這篇論文是以桃、竹、苗客家人抗日運動為主要的範圍,並且是以新竹和苗栗的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及丘逢甲等人物的事蹟為敘述的重點。強調了1895年6月12日以後,到1895年8月28日八卦山彰化大會戰,日軍一共在桃竹苗地區持續打仗了3個月。所以,作者強調的是客家人的堅忍精神,使日本軍隊陷在桃、竹、苗,被客家義民困住了三個多月。
筆者注意到,吳昭英,《乙未戰役中桃竹苗客家人抗日運動之研究》的參考文獻,並未引用《桃園縣志》<胡嘉猷傳>,或是《人與地學訊》中的桃園地區重要的史地資訊。而且,對於本研究要討論的桃園胡嘉猷的事蹟探討,仍顯不足,頗為可惜。
本研究將引用《桃園縣志》和《人與地學訊》以補足吳昭英對桃園客家地區的抗日相關資料外,更將引用《中日甲午戰爭》(戰後篇)的資料。加強對「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以及客家抗日領導人物胡嘉猷,有更完整的研究和討論。
第三節 研究範圍和研究限制
為了對本研究一番清楚的界定,在此,將本文章研究的時間的範圍、地理的範圍以及資料的範圍,這三個方面都加以討論。
壹、時間的範圍
一、乙未年臺灣抗日歷史的分期問題
關於臺灣抗日歷史的分期,關乎研究者的歷史認知取向。以下筆者選取並且引用五本有關臺灣抗日歷史有代表性的專書,依照各書完成、出版的年代先後,將乙未年臺灣抗日歷史的分期,分別敘述如下:
(一)、《臺灣抗日史》:
本書將臺灣抗日歷史歷史分為三期
1前期抗戰:臺灣抗日政府(1895.5.16)之備戰—唐景崧出奔(1895.6.6)
日軍始政(1895.6.17)。
2中期抗戰:臺灣抗日政府第二代(1895.6.28)—他里霧(斗六)之役
(1895.9.2)。
3後期抗戰:西螺溪以南之義軍備戰(1895.10)—台南城失守(1895.10.21)、
以及臺灣抗日之尾聲(1895.12.30-1902年)。28
筆者頗為認同陳漢光的歷史分期,因為陳漢光的論述較有中華民族的基本立場,且《臺灣抗日史》,歷史敘述集中在1895年到1902年,立場前後一致,議論明確。
(二)《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本書將臺灣抗日歷史歷史分為兩期:
1確立統治期間的抗日運動1895-1902;
2日本統治確立後的政治運動1913-1937。29
許世楷上述歷史分期的標題,雖然有作者自己的用意,但是,以「日本統治確立」來作為分期的標準,似乎觀點受日本臺灣總督府的統治者觀點影響太深,標題有商榷的餘地,在內容敘述方面,如107到110頁,作者的主觀意識也頗強烈,連徐驤說:「若此地不守,則臺灣亡矣」,一般都認為徐驤這句話是用來激勵人心的,但是,本書作者卻認為是顯現出徐驤欲名留青史的「功名」思想。如此言論,對徐驤似乎太過於不公平。
(三)《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書中主張:將臺灣抗日歷史歷史分為兩期:「以往學者在討論台灣這段近五十年的台灣抵抗史時,大致是以抗日的環境、抵抗的方式以及意識形態上的不同,而將抗日史大略分成兩大時期」,亦即:
1武裝抗日時期(1895-1915);
2非武裝抗日時期(1915-1937)。
------------------------------------------------------
28陳漢光,《臺灣抗日史》,2000年,頁41-125,此書將台灣抗日以時間的先後,即為分前、中、後三期,分類極為明確。
29許世楷,《日本統治下的臺灣》,2005年,頁31-218。從標題中,許世楷認為在
1913年已是日本「統治確立」後的時期,似乎也使本書如前述許世楷認為:「臺灣史可能就會淪為日本人的統治史」,這樣的矛盾中。
根據學者的詳細歷史分期,兩大時期又可各細分為三個階段:
1武裝抗日時期(1895.5-1915.8):
(1)乙未衛臺之戰(1895.5.25-11.18)
(2)各地土著勢力武裝游擊戰(1895.12.30-1902.7)
(3)抵抗日人殖民地基礎工事的「隱謀與暴動」(1907.7-1915.8)
2.非武裝抗日時期(1914-1937)
(4)近代政治結社的統一戰線階段(1914-1927.2)
(5)左翼領導的運動階段(1927-1931.12)
(6)右翼領導的台灣地方自治聯盟運動階段(1931-1937)」30
根據上述翁佳音的歷史分期,全臺灣的武裝抗日時期,從1895年到1915年,持續了20年之久,而非武裝抗日時期則有23年。筆者認為,翁佳音這種以「武裝抗日」、「非武裝抗日」以臺灣百姓對日本統治的因應作為,就是用臺灣百姓抗日的手段來當作歷史分期標準,較為中性。但是武裝抗日和非武裝抗日時期,在1914到1915年間時間上有重疊一年多,而且在日據後期的1937到1945年,是屬於什麼時期,沒有說明,這是缺點。
(四)《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
本書將臺灣抗日歷史分為兩期:
1日軍攻台與台灣民主國的抗日運動(1895.5.29-1895.6.6)
2日軍南下與中南部的抗日運動(1895.6-1895.11.18)31
黃秀政在上述的歷史分期方式,以時間和臺灣的地理區域做為歷史分期的標準,有很多優點。但是,歷史事實是1895年6月7日,日軍進入臺北城,接著,至少到1895年7月之前,日軍的主要活動地區,都在臺北、新竹之間。眾所周知,此區大部分是在今日新北市、桃園縣、新竹縣地區,地理上仍是屬於臺灣的「北部」地區,黃秀政是以「中南部」來概稱,所以,這是黃秀政歷史分期的小缺點。
------------------------------------------------------
30翁佳音,《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1986年,頁1-3。
31同註14,黃秀政,前引書,1992年,頁119-255。
(五)《臺灣近代史論》:
本書將臺灣抗日歷史歷史分為三期:
「臺灣抗日運動史,可以分為以下三期:
第一期是反帝反侵略時期,1895年割臺之役起到1902年林少貓殉難止。
第二期是反帝反殖民時期,1907年到1915年。
第三期是反殖民爭人權爭自主權的民族運動期。」32
看標題,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作者表現出對於日本很強烈的「反帝反殖民」,此種思想貫穿全書,書中的立場完全不同於日本軍人的觀點。
而筆者所針對的議題:「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之研究」,此次歷史事件主要探討的時間,當然是在西元1895年(清光緒21年,日明治二十九年)。當時,與桃園客家地區最有直接關係的時間點是在:1895年6月中到1895年7月底。當時日本近衛軍團,從臺北南下之後,沿著劉銘傳所建設的臺灣鐵路線進軍。到達桃園地區的龜崙嶺(龜山地區),又抵達現今桃園市區。日軍在真正進入桃園客家地區之前,在樹林、龜崙嶺和塔寮坑等地,有過與當地義民的戰役。到了6月中下旬,日軍進入中壢地區。並且在此桃園客家地區,客家義民和義軍更是數度與日軍有激烈衝突戰鬥。
依照前述五本臺灣抗日歷史專書的分期,現在,將本研究主要的歷史時間內容,即1895年6月起,到1895年11月18日,日本臺灣總督認為的「全臺悉予平定」,到1896年元旦前後,和1897年5月間,所發生的歷史事實。此為客家人胡嘉猷等人領導的客家義軍,在桃園客家地區多次的抗日事件期間,且其後胡嘉猷在臺灣北部,帶領臺北、桃園、新竹、苗栗、宜蘭等地各路義軍,反攻臺北城,聯合對抗日軍,這些事件是相關連的,因此應該屬於同一個時期的抗日活動。
筆者將這段對日戰鬥時期的歷史,依歷史事實的發生時間,歸納整理之後,再配合以上五本歷史代表著作,將所屬歷史分期,以表格的方式將資料呈現如下表1-1。把五本歷史書的相關時間,對照呈現,有一目瞭然的效果。
------------------------------------------------------
32尹章義,《臺灣近代史論》,1993年,頁72-74。
表1-1「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所屬歷史分期。
歷史專書名稱/分期 「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
所屬歷史分期 「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
所屬歷史分期
《臺灣抗日史》 中期抗戰
(臺灣抗日政府第二代) 臺灣抗日之尾聲時期
《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確立統治期間的抗日運動1895-1902。
《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 武裝抗日時期(1895.5-1915.8)
乙未衛臺之戰(1895.5、25-11.18)。 各地土著勢力武裝游擊戰
(1895.12.30-1902.7)。
《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 日軍攻臺與臺灣民主國的抗日運動(1895.5.29-1895.6.6)。 日軍南下與中南部的抗日運動
(1895.6-1895.11.18)。
《臺灣近代史論》 第一期是反帝反侵略時期 1895割臺之役起到1902林少貓殉難止。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上述五本歷史專書整理分類製作。
依照表1-1內容對照,本研究認為,《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所描寫的時間範圍和本研究的範圍差距太大,並且筆者較不認同該書中一些觀點,已如上述。而《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其敘述的方式主要是人物背景分析,與本研究以時間為主的取向不同。《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中的「臺灣民主國」存在時間以及地理上「中南部」的抗日,和本研究有差異。《臺灣近代史論》,用字較強烈,而且書中主要的內容是演講稿,資料來源並沒有較清楚的呈現,似乎對本研究不適用。因而,本研究的歷史分期,採用陳漢光(2000)的分期法。
二、界定本研究的時間範圍
本研究,主要即在於探討1895年發生在中壢、平鎮以及附近的客家地區的抗日歷史過程。在6月28日、7月1日和7月6日,日本近衛軍團連續三次攻打安平鎮胡嘉猷大厝(用客家話來念的話,實為胡嘉猷老屋或胡嘉猷伙房屋,在今平鎮市鎮興里八角塘附近)。在7月14日,日軍又進攻龍潭陂(坡)(在今龍潭鄉),以及附近的客家庄,如關西牛欄河、新埔等地。
1895年5月29日,日本人的軍隊,在臺灣北部的澳底登陸。一直到後來,1895年11月18日(農曆10月2日),日本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向日本京都大本營報告臺灣「全島悉予平定」。33這期間在客家地區的客家人抗日歷史意涵,和整體臺灣一般人認為的1895年抗日軍事活動,似乎有客家人特殊的經濟、文化背景,造成客家人在1895年抗日的結果,下文會有所討論。
前述1895年6月到7月,發生了多次在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然而,特別的是,本研究中最主要義軍抗日的領導者----桃園客家人胡嘉猷,並沒有在1895年多次的對日戰鬥中,被日本人擊殺。反而,胡嘉猷還繼續更有計劃更大規模的活動,主動對抗日軍,反攻臺北城。如:芝山岩日本學務官員事件,1896年元旦,義軍圍攻臺北城事件等等。所以,為了較詳實完整的敘述胡嘉猷的事蹟,本研究的時間範圍繼續延長,包括了:陳漢光(2000)主張的,臺灣抗日之尾聲時期(1895.12.30-1902年),當年的歷史演變及後續討論。
歷史的演變是不會斷裂的,歷史時間長河的流動,正如川流不息。為了更完整表達對於此次日軍侵臺事件的前因、後果,那麼,與本研究有相關的時間背景,如:1895年戰爭以前的臺灣客家社會,清朝和日本的1894年「甲午戰爭」,以及相關的乙未戰爭的歷史遠因、近因和導火線等原因的探討,實屬於本研究的大前提。
此外,臺灣一些被日本臺灣總督指定為「協力者」的際遇,可做為本研究抗日歷史意涵的補充說明。為了更加對此研究主題有連貫綜合的認知,難免會有所論述。而為了清楚敘述歷史,在本研究的文章中,紀年的敘述以西元年代為主,並加註清朝和日本的紀元。在日期方面,以紀錄陽曆的日期為主,有必要再加註農曆日期,使歷史時間敘述更明確。
------------------------------------------------------
33「全島悉予平定」一詞,可以參考以下兩本書的資料,一,同註14,黃秀政,前引書,1992年,頁364。二,程玉鳳,《臺灣先賢先烈專輯---吳彭年徐驤合傳》,1998年,頁139。
在1895年到1945年,臺灣被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歷史名詞方面,本研究主要參考王詩琅<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臺灣>34以臺灣人的立場來論,在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臺灣稱為「日據時期」。另有一說,論者許介鱗認為:「日本以暴力殖民統治臺灣的合法性(legality)正當性(legitimacy),在1945年日本戰敗時已經完全崩潰。現在的學術界,將日本的『殖民地經營』稱為『現代化』,並失去自己的立場而稱『日治時期』,甚至依附日本立場稱『日領時期』。所謂『價值中立』的說詞,不過是思想沒有主體性,一種趨炎附勢的思想表現。」35
筆者認同前述王詩琅和許介鱗的觀點,認為在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臺灣,屬於臺灣史上的「日據時期」。因為,以客家話來說,老一輩的客家人雖然有將這段在1895年到1945年的歷史,稱為「日本時代」的,但是,「日本時代」也正表達了事事以日本人優先,以日本人的意志為意志,臺灣的老百姓是次等人,處處受日本人控制,此期間正是日本人對臺灣統治的「日據時期」。
貳、地理範圍
對於本研究的地理範圍,主要有兩個部分,桃園客家地區和相關事件發生的區域。分述如下:
一、桃園客家地區
此處「桃園客家地區」的客家庄的說法,參考陳雪玉(2003:1-3)以及林衡
道(1998:133-136)二者的說法,主要是指:當時住在今天桃園縣中壢市、平鎮市、楊梅市、龍潭鄉、新屋鄉和觀音鄉等地的客家人居民較多的地區。
1895年5月29日,日本近衛師團登陸臺灣,到1895年年底,全臺灣都遭受日本軍隊的侵略占領。在日本人占領臺灣前後,臺灣各地,與本研究議題有關的證據,本研究也將參酌引用。
------------------------------------------------------
34王詩琅,<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臺灣>,刊在臺灣風物雜誌:1978年,頁10和頁16,已經收在王詩琅,《清廷臺灣棄留之議---臺灣史論》,2003年。
35許介鱗編著,《臺灣史記---日本殖民統治篇1》,2007年,頁12。
本研究雖然是以研究「桃園客家地區」為主,但是,三峽、大溪和湖口等等,非「桃園客家地區」的地理範圍的抗日活動,因為和本研究桃園客家地區的抗日活動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筆者也將同時進行討論。
二、相關事件發生的區域
乙未年,臺北以及新竹、苗栗地區的客家義軍,和桃園地區安平鎮胡嘉猷等人的聯繫非常密切,36我們應該對相關事件的處理有更完整的視野,才不致掛一漏萬。因而,有關1895年全臺灣的抗日相關的歷史探討,雖然本研究描繪不多,但是也因為全臺灣唇齒相依的關係,會在有關鍵性的論述時,做相關敘述和探討,不會只侷限在桃園客家地區。
參、資料範圍的限制
本研究的資料範圍,以筆者查閱到的史料、方志、相關專書、學位論文學術著作為主,民間熱心文史工作者的作品為輔。資料的內容有以中文、英文和日文寫成。但,筆者語言能力不及處所在多有,筆者以使用中文或是外文翻譯成中文的資料為主。
但是,對於本研究資料範圍內,仍有兩個限制,主要是使用外文資料的限制和資料來源的限制,內容如下:
一、使用外文資料的限制
黃榮洛曾在文章中寫下:「如果范教授能看通當時的日本文獻的話,憑他卓拔的智慧、能力與耐力,定會作出無可限量的、與眾不同的大貢獻,在此為臺灣史的研究痛惜不止。」37此即顯示,研究這段抗日的臺灣史,日文古書閱讀力的重要性。尤其經由筆者實際閱讀相關資料後,不得不承認,對於歷史資料內容判斷的能力,影響研究成果至巨。
------------------------------------------------------
36陳文德,《決戰八卦山:乙未年抗日義軍浴血風雲錄》(下),1985年。
37參考同註5,范振乾,前引書,2009年,頁xii。
另外,《歷史視野中的兩岸關係(1895-1945)》一書的序文也強調,「臺灣史的研究方向,不應只侷限於臺灣,應該與相關諸國的歷史息息相連。要做好臺灣史研究除需具備史學方法以外,相關語文的精通,應是不可或缺的能力。臺灣史的研究是既需本土化又需國際化的一門學問。」38
歷史事件發生當時,語言、文字辨識能力十分重要。同樣的道理,1895年已經是19世紀末期了,前述James. W. Davidson(戴維遜)和伊能嘉矩等美國人或是日本人來到臺灣後,完成相關歷史作品。他們各自的著作留傳至今,約有90年了。如果能夠對這些重要的著作加以判讀,對臺灣歷史的詮釋能力必定有所幫助。
二、有關資料來源的限制
在1925年時,黃玉齋(1903出生,臺灣彰化人),他生長的時間距離1895年這麼近,但是他曾寫下:
「以我搜集臺灣在日本治下革命史的證據,感覺這些困難---一來,那時候的革命黨宣言書、傳單、詩文…等等,當革命失敗的時候私家不敢秘藏,因為日本政府到處搜查臺民的住宅,誰敢秘藏呢?二來,臺灣是島國的,四面環海,不和大陸相接,所有宣言書、傳單、詩文…等等。很不容易傳布於世界(臺灣水陸交通都在日人手裡),僅在島內私人宣傳而已。三來,那時候(1902年以前)全台的報紙、雜誌…等等都是日人機關;還且革命起事的時候,日本政府馬上禁止全台的報紙、雜誌等,揭載革命的事情。因此甲地的人都不知道乙地的革命狀況呵!四來,臺灣所有官僚:上自總督、法官,下至警察、偵探都是日人(臺民雖有任小官,到那時候也沒有權了),這類東西最容易看到革命黨的宣言書、傳單、詩文…等等證據;這些都不是臺民所能知道的。因此,居今日,要搜集臺灣三十年來的革命黨的證據,就難之又難的了!」39
在黃玉齋的文章中,顯示作者有迫切需要取得當年日本人所掌握的資料的熱誠,然而因為現實的形勢,很難獲得重要的歷史資料。
------------------------------------------------------
38賴澤涵、朱德蘭主編,《歷史視野中的兩岸關係(1895-1945)》,2005年。
39黃玉齋,《臺灣抗日史論》,1925年著,1999年重刊,頁248-250。
以上顯示,在1925年當時,研究這段1895年抗日歷史的原始素材,受到日本臺灣總督府十分嚴密的管控。原始的臺灣抗日史料,幾乎都是私人冒著生命危險所留存。其他更大量的、完整的、相關的史料或日本機關的檔案、文書資料,都是由當時日本臺灣總督府有意或無意的保留下來的。這一點,是臺灣在日據時代的歷史最無奈的部分,但是,正因為如此,乙未年臺灣桃園客家地區的抗日歷史事件,值得現代客家人接力挑戰,以建立合宜的臺灣客家史論。
因此,本研究儘量設法取得和查考相關的歷史資料,以歷史求真的精神,盡量表達客觀平衡的國家立場,或客家族群的立場,使這個研究能經得起檢驗。
第四節 研究方法和章節安排
壹、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取三種研究法: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和田野調查法。以下為研究方法主要內容:
一、文獻分析:
「文獻」一詞,《辭海》解釋為:原意指典籍與宿賢。今專指俱有歷史價值的圖書文物資料。這就說明「文獻」的基本內涵是記錄過去有歷史價值的知識。
文獻資料分析是經由「文獻資料」進行的研究方法。此方法作為間接研究方法,在社會研究中被廣泛運用。是因為在某些限度之內,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過去,重建過去,解釋現在,以及推測將來。40
本研究將透過相關歷史文獻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用以了解清朝光緒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的抗日歷史。此外,日本總督府時期的資料、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典藏、《臺灣文獻》、《桃園縣志》和《平鎮市志》等其他相關方志資料的分析探討,期望可以還原歷史真相。此外,並且參考相關的歷史、地理、文學著作,作為分析研究的依據。
------------------------------------------------------
40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2000年。
二、深度訪談:
訪問法是指研究者為能蒐集研究主題更為深入的資料,經由預先的題目規畫,以深入的方式俾獲取必要資料,經紀錄分析整理比較以達到對該研究主題的研究成果。訪問法的目的在於使回答者有較大的自由答覆。其優點在於能蒐集到回答者對調查問題的感情、態度及價值判斷。亦可使受訪人在毫不受限制下,充分與詳細的報告事件或表達意見。訪問所調查的是特殊而具體的問題,並不是一般而且抽象的問題;而不是表面而皮毛的問題。41
正如前述,乙未年間領導安平鎮庄抗日的客家人胡嘉猷,他的歷史事蹟是載在典籍、信而有徵的。可惜,在安平鎮庄抗日的客家人後代尋訪不易,目前筆者所知的兩位,都是外曾祖父或是外曾舅父參與抗日的間接人物,但是後代子孫的觀點,也可以做為參考資料。因此,筆者和前述的間接人物,做訪談的接洽事宜,可惜,兩位老先生太過謙虛,認為自己所知不足而婉拒,十分可惜。
退而求其次,筆者再擴大訪談的對象,不一定要受訪者和1895年的抗日義軍有血緣關係或是有間接關係,只要受訪者為客家籍,近年來是從事文史相關工作,筆者就主動聯絡往訪。
基於上述背景,關於「乙未戰爭與客家」的文獻資料,在客家元素部分,筆者所蒐集的資料略有不足,因而以訪談客家籍專業或是業餘的文史工作者,經由受訪者的同意,將訪談所得內容,加以整理分類,作為本研究客家元素的參考輔助資料。筆者事先以電子郵件或傳真,將訪問大綱寄給受訪者,以利對方事前有所準備,再用電話或實際探訪他們。
有關本研究的訪問的一些議題,主要是在探討客家文史工作者對於1895年客家人抗日的歷史解釋為主,訪問稿和訪問內容附在附錄15中,本研究對乙未戰爭與客家的議題在第五章中,有訪談稿的整理分析。七位受訪文史工作者的背景,如下表:
-------------------------------------------------------
41同註40,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2000年。
表1-2七位受訪文史工作者的背景
代號 稱謂/職業 年齡 訪問時間 訪問方式/地點
A 黃先生/業餘文史工作 73 2012/5/5上午 電話訪問
B 葉女士/業餘文史工作 64 2012/5/5上午 在茶飲店面訪
C 葉先生/業餘文史工作 70 2012/5/5晚上 在葉先生的書店面訪
D 陳女士/專業文史工作 52 2012/5/8晚上 電話訪問
E 林女士/專業文史工作 53 2012/5/12上午 電話訪問
F 胡女士/業餘文史工作 43 2012/5/12下午 在茶飲店面訪
G 范先生/專業文史工作 43 2012/5/14下午 在范先生辦公室面訪
資料來源:筆者訪問整理製表。
另,筆者事先確認後,再去參觀龍潭七十三公的春祭活動,並且訪問在地抗日七十三公的後代子孫,筆者也將查訪的資料附在附錄12和附錄13中。
三、田野調查:
廣義而言,所有的實地研究工作都可稱為「田野研究」(field study或field research),包括社會調查訪問、各種問卷測驗的施行、考古學實地發掘、民族學調查考察都屬之。42
論者的資料記載,安平鎮庄胡老錦古戰場附近,有一間鎮安宮(平鎮廟)43,這座廟的開始建築時間是在乙未抗日前兩年。即清朝光緒十九年 (1893年),歲次癸巳。興建在安平鎮庄重要的交通地點,鎮安宮是胡嘉猷和的地方士紳王益豐、楊源清、葉賢深等人倡建的,以祭祀客家人信仰的三官大帝為主。另外《平鎮市志》也有類似資料。44
------------------------------------------------------
42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2000年。
43黃厚源編,《我家鄉桃園縣》,1994年,頁191。
44羅際鎮,《平鎮市志》,1993年,頁123。
因而,筆者前往平鎮廟拍攝了懸掛在現今桃園縣平鎮市,鎮安宮正殿上面匾額的照片,(參考圖1-1和圖1-2),匾額上面有楊源清、胡嘉猷、王益豐、葉賢深等人的署名。自1893年,到現在還懸掛在鎮安宮正廳上的木製匾額,有清楚的清朝光緒癸巳年(1893年)「功参造化」的字跡。這個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老匾額,可算是本研究證明有關客家人胡嘉猷,在安平鎮頗有地方名望,最有力的、最能見證在地歷史的最直接的第一手史料。
此外,筆者參觀鎮安宮,訪問廟祝和查閱相關資料,又找到鎮安宮牆上還有旁證:「鎮安宮沿革」大牌匾,可參考附錄10。如此將地方誌的資料和實際的研究地點的互相參照,以顯出正確的史實。
本研究的主要場域之一,即為胡老錦安平鎮古戰場,筆者也在田野調查之後,將此安平鎮古戰場古今對照,附在附錄11上。
貳、田野調查資料
以下兩張照片圖1-1和圖1-2,是鎮安宮內很重要的歷史證據,「功参造化」匾額的照片。為了看清楚胡嘉猷的姓名,筆者特意局部將圖片放大。
圖1-1:平鎮鎮安宮「功参造化」匾額。
12
照片來源:筆者攝於2011.4.12
圖中顯示光緒癸巳年(1893)参月吉旦,平鎮鎮安宮建造完成。據廟方表示,此匾額曾經放在儲藏室好一陣子,廟方整理後才又放置到正廳上。
一個地方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人口規模之後,往往有熱心的地方人士,會提倡興建地方信仰中心。圖片中的鎮安宮「功参造化」匾額,就是平鎮地區的地方重要人是領導而倡建的祭祀三官大帝的天官、地官、水官的廟宇。
圖1-2:平鎮鎮安宮「功参造化」匾額局部放大圖。
照片來源:筆者攝於2011.4.12
匾上署名為:楊源清、胡嘉猷、王益豐、葉賢深暨合庄眾信士仝叩。上述王益豐的後人仍有居住在平鎮廟附近的,王家已是平鎮世居在地的老住戶了。但是筆者所遇到的王家人,對於在地歷史似乎興趣不高,因此並未能有所訪談。
平鎮廟就在今日平鎮往楊梅的南平路上,廟方能將一百多年前的扁額保存良好,實屬難得。經由廟祝的同意,筆者拍下了前面兩張照片。圖1-1和圖1-2,顯示出清朝光緒19年,胡嘉猷在安平鎮庄頗有名望。有關胡嘉猷的生平事蹟,以下會有專文介紹。
此外,有關胡嘉猷領導的安平鎮抗日之役古戰場,雖然現在沒有留下相關的史蹟,所幸,就在今日平鎮「胡老錦古戰場」當地,平鎮市公所設立了有如附圖1-3的解說牌。解說牌內容如下:「據說甲午戰爭時,清廷戰敗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光緒乙未年(1895年)6月,安平鎮的胡嘉猷(胡老錦)不願屈服,將槍械彈藥運送巨(聚)集在安平鎮虎頭岡山下東南邊民宅,率領義軍繼續抗日。後來與日軍發生嚴重死傷衝突,這戰役在臺灣史上稱為『安平鎮之役』,當年戰場遺址早已夷為平地,當年壕溝則擴大為大埤塘,就是現在的八角塘」(如下圖1-3,古戰場解說牌上被人噴漆“騙人”兩個字。)。而根據當地人劉先生的說法,當年壕溝還形成另一個池塘,稱為瓦窯湖。
圖1-3:「胡老錦古戰場」解說牌。
照片來源:筆者攝於2011.4.12
以上平鎮市公所,設立的古戰場解說牌,短短幾個字,卻有錯字:「巨(聚)集」,十分可惜。解說牌的內容太簡短,用:「據說」來開頭,似乎稍嫌保守。解說牌似乎被塗汙了很久,未見市公所有改善的動作。
筆者為研究桃園客家地區的抗日歷史事件,詢問了許多地方耆老。例如:生於1930年,82歲,世居在安平鎮庄一百多年的鎮興里里長尊翁劉老先生。和生於1933年,78歲,鎮安宮管理委員,也是平鎮里里長的劉先生等人。他們對地方歷史發展頗有主見,也都聽過胡老錦的抗日事蹟,他們對當年戰役的口述資料,對本研究較有幫助的部分,在於當年地形地物的描繪和客家義軍的勇敢,下文會適度引用。
另外,黃先生是世居當地的安平鎮文史工作者,對安平鎮庄抗日的事蹟,似有一些心得。(參考林曉薇:2010)還有,有位教高中歷史的陳老師,從新竹遷入平鎮,住在戰場附近約20年,筆者設法連絡他們,訪問他們對於有關此「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歷史事件」的看法。
還有中壢新街廟,平鎮義民廟,楊梅錫福宮,楊梅三元宮,龍潭龍元宮,這些桃園客家地區的古老廟宇附近,常常都有老先生閒坐「打嘴鼓」,
指導教授 李世暉、王俐容 審核日期 2012-7-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