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25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2 、訪客IP:18.221.154.151
姓名 蔡昇璋(Sheng-Chang Tas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Study of “Special Port of Importation and Exportation”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in Taiwan)
相關論文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 ─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 帝國邊區的村落、族群與歷史:以屏東萬金庄為中心討論(1861-1945)★ 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
★ 朴子-一個近海街市的歷史變遷★ 殖民主義與體育 日治前期(1895-1922)臺灣公學校體操科之研究
★ 黨團、軍事與教育-一九五○年代學生軍訓進入校園之研究★ 日治時期蕃童教育所之研究(1904-1937年)
★ 台北市公共巴士之發展 (1912-1945年)★ 埔里酒香‧酒鄉埔里─埔里酒產業之發展(1917-2000)
★ 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討 (1950-1996)★ 蘆洲:一個長期環境史的探討(1731-2001)
★ 戰後台灣平埔研究與族群文化復振運動:以噶瑪蘭族、巴宰族、西拉雅族為中心★ 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
★ 台北咖啡館之研究---以文人活動為中心的探討(1949-1989)★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主要是以研究日治時期臺灣與中國大陸間沿海港口貿易往來之發展為重點。首先,釐清為何日本會在領臺後,隨即對外宣言開放清代以來對外開放之四「條約港」,亦即所謂「一般開港場」;而其又如何在兼顧列強既得利益,以及地方商民開港請願和臺民日常生活需求下,依據臺灣自然地理位置,另外指定八個地區性「特別輸出入港」,也就是所謂「特別開港場」,以供各地人民日常需用與商貿之需求。而所謂「特別輸出入港」是指在1899年後,正式被日本殖民政府指定之舊港、後壠(後龍)、梧棲(塗葛窟)、鹿港、下湖口(北港溪)、東石港、東港、媽宮(馬公)等八口岸。整體而言,日治時期臺灣港口大致上可分為三種類型:1.「一般開港場」2.「特別開港場」3.「不開港場」。
其次,利用日治時期海關統計資料與各類統計書逐一分析比對,將此「特別開港場」與全臺進出口貿易等數據比較分析,從中歸納分析出臺灣與中國大陸實際通航貿易的概況,藉以呈現出清治到日治中、臺間貿易分工關係之變化。
再者,對於影響此「地區性」港口衰頹的主要原因,如泊船機能衰退與地理環境變遷、南北縱貫鐵公路、基隆、高雄兩大港等海陸聯結建設,以及關稅與金融貨幣制度的建立等,在港口日漸衰落與運輸空間革命所產生的「磁吸效應」下,各地港口為因應此一激烈變化,力圖轉型,並且利用築港請願運動,結合地方官員與紳商民等,集體向總督府當局請願,以期透過此一「築港運動」,讓各地港口得以轉型、再現往日榮景。
總之,藉由本文的論述分析,希冀可以完整而清楚的瞭解到,從清治到日治時期臺灣港口地理環境與行政管理體系之變遷,以及在日本和中國雙邊貿易關係中,臺灣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持續性與中國大陸通商貿易變化之實況。
摘要(英)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placed with the focus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 between Taiwan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coastal China. First of all, we should clarify why Japan would, right after its take-over of Taiwan, immediately declare opening of the four “Treat Ports” since Ching Dynasty, which is what we say of “regular open port.” And how Japan could have designated eight others regional “special ports of importation and exportation” – the so-called “special open port --- for the demand of trade and supplies offering to people for daily necessities, while it could, on one hand, take care of the vested interest of the strong powers, and on the other hand accommodate to the request of port-opening petition as well as the needs for daily necessities of the people. And the so-called “special port of importation and exportation” refers to the eight coastal ports as Chiukang, Houlong, Wuchi, Lukang, Hsia Hukou, Tonshi port, Tongang, and Makong that were officially designated by the colonial Japanese government. As a whole, ports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can be found into three types as: 1 “regular open port,” 2. “special open port,” and 3. “port of non-opening.”
Then, we will make use of the statistics information of customs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conduct one-by-one correlation and analysis against each kind of statistic document, and have the statistic figures of “special port of importation and exportation” correlated and analyzed with those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of Taiwan. From such, we can conclude and analyze an overview of actual trade in process conducted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and upon such overview it can help demonstrate the changes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 of division of labor in trade from Ching Dynasty to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Furthermore, in view of the primary reasons that impact on the recession of “regional” port, such as the functional recession of berthing and change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land-sea connection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south-north highway with Keelung, and Kaoshiung Por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ustoms and financial and currency system, each of the harbor ports has, as an act to cope with the gradual recession of ports and “magnetic effect” created by revolution of transportation space, worked very hard to render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And they have resorted to port-building petition movement, working in conjunction with local official and walks of life as gentry, businesspeople, and civilians, and have collectively petitioned to the Viceroy government. It is hoped that with such “port-building movement” each of the harbor ports can be transformed, and previous economic boom can be recovered.
To sum up, it is hoped that wit the above-mentioned elaboration and analysis a complete and clear picture of changes on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ports in Taiwan from Ching Dynasty to Japanese Occupation can be perceived. In addition, we would also like to appreciate the role-play of Taiwan in the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as well as the actual scenario and practice of continuous trade changes with China.
關鍵字(中) ★ 一般開港場
★ 輸出入貿易
★ 地區性港口
★ 特別開港場
★ 特別輸出入港
關鍵字(英) ★ Special Open Port
★ Regional Port
★ Japan Rule.
★ Regular Open Port
★ Special Port of Importation and Exportation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謝 辭 ………………………………………………………… iv
目 錄 ………………………………………………………… v
圖 目 錄 ………………………………………………………… vi
表 目 錄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與檢討 …………………………………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15
第二章 清治時期臺灣港口的演變發展與管理……………… 20
第一節 臺灣港口的地理演變 ……………………………… 20
第二節 臺灣港口的航運與貿易 …………………………… 47
第三節 臺灣港口的管理 …………………………………… 71
第三章 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港口的開放及其管理 ……… 86
第一節 臺灣之領有與對外宣言 …………………………… 86
第二節 各地開港請願與「特別輸出入港」之設置 ……… 92
第三節 日治臺灣港口之行政管理體系 ………………… 112
第四章 「特別輸出入港」之航運貿易分析 ……………… 146
第一節 船舶出入數、貿易額、船籍及其對口貿易港之分析 146
第二節 輸出商品種類及其變化之分析 ………………… 198
第三節 輸入商品種類及其變化之分析 ………………… 261
第五章 「特別輸出入港」的衰落與轉型發展 …………… 364
第一節 地理條件與港勢變遷 …………………………… 364
第二節 南北兩大港與鐵公路建設之影響 ………………… 384
第三節 日、中、臺關稅制度與金融貨幣政策之影響……… 408
第四節 「特別輸出入港」之築港運動與轉變 …………… 432
第六章 結論 ……………………………………………… 478
參考文獻 …………………………………………………… 487
附 錄 …………………………………………………… 504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一)史料
甲 方志(依著作年代先後排列)
1.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以下簡稱文叢),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669年。
2. 周鐘瑄,《諸羅縣志》,文叢14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19年。
3. 陳文達,《鳳山縣志》,文叢12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20年。
4.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文叢7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41年。
5.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文叢10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47年。
6.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文叢11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51年。
7.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文叢12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60年。
8.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文叢第14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64年。
9. 胡建偉,《澎湖紀略》,文叢10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66~1769年。
10.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文叢14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07年。
11. 不撰著者,《臺灣采訪冊》,文叢5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29~1830年。
12. 李元春,《臺灣志略》,文叢1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35年。
13. 周璽,《彰化縣志》,文叢1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35年。
14.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文叢第9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35年。
15. 周凱,《廈門志》,文叢9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39年。
16.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文叢16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52年。
17. 陳壽祺,《福建通志臺灣府》,文叢8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71年。
18. 陳培桂,《淡水廳志》,文叢17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71年。
19. 林豪,《澎湖廳志》,文叢16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92年。
20.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文叢3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94年。
21.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文叢7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94年。
22. 不撰著者,《臺灣通志》,文叢13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95年。
23. 鄭鵬雲、曾逢辰,《新竹縣志初稿》,文叢6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97年。
24. 連橫,《臺灣通史》,文叢12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20年。
25. 施志汶,《新竹市志-第四卷經濟志‧下》,新竹:新竹市政府,1995年。
26. 戴寶村撰,《鹿港鎮志‧交通篇》,彰化:鹿港鎮公所,2000年。
乙 輿圖
1. 不撰著者,《清初海疆圖說》,文叢15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23年。
2. 夏獻綸,《臺灣輿圖》,文叢4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74年。
3. 不撰著者,《臺灣府輿圖纂要》,文叢18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62年。
4.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清時期》第八冊,上海:新華書店,1987年。
丙 檔案、奏摺、統計
1. 劉銘傳,《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文叢27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76-1895年。
2.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文叢2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84-1891年。
3.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文叢2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80年。
4. 不撰著者,《臺案彙錄甲集》,文叢3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 不撰著者,《臺案彙錄丙集》,文叢17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 不撰著者,《臺灣海防檔》,文叢11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7. 不撰著者,《清世宗實錄選輯》,文叢16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8. 不撰著者,《清聖祖實錄選輯》,文叢1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印,《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1946年。
10. 黃富三、林滿紅、翁佳音主編《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
丁 文集、雜著
1. 郁永河,《裨海紀遊》,文叢4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00年。
2.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文叢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22年。
3. 陳倫炯,《海國聞見錄》,文叢2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30年。
4. 朱士玠,《小琉球漫誌》,文叢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63-1765年。
5. 朱景英,《海東札記》,文叢1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73年。
6. 姚瑩,《東槎紀略》,文叢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29年。
7. 姚瑩,《中復堂選集》,文叢8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21年。
8.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文叢1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67年。
9. 劉璈,《巡臺退思錄》,文叢2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81-1884年。
10. 不撰著者,《安平縣雜記》,文叢5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87年。
11.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文叢3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91年。
12. 蔣師轍,《臺游日記》,文叢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92年。
13. 思痛子,《臺海思慟錄》,文叢4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96年。
14. 王石鵬,《臺灣三字經》,文叢16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00年。
15. 不撰著者,《臺灣私法商事編》,文叢9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16. 丁紹儀,《東瀛識略》,文叢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48年成書,1873年付梓。
17. 董天工《臺海見聞錄》文叢12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8. 夏琳《閩海紀要》文叢1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 施琅《靖海紀事》文叢第1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0. 孫元衡《赤嵌集》文叢1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1. 吳子光《臺灣紀事》文叢3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二)近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畫先後排列)
1. J.W.Davidson著,蔡啟恆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灣研究叢刊第107種(以下簡稱研叢),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年。
2. Parkin原著;何黎明等編譯,《經濟學》,臺北縣五股鄉:普林斯頓國際,2006年。
3. William Thornbury著,劉鴻喜譯,《地形學原理》,臺北:正中書局,1967年。
4.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譯,《日據下之臺政》第一、二、三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4月修正版。
5. 內藤春吉、許冀武,《臺灣漁業史》,研叢4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6.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1994年。
7.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1996年。
8. 王執明等撰文,《臺灣土地的故事》,臺北:秋雨文化,2004年。
9. 王曾才,《西洋近世史》,臺北:正中書局,1976年。
10. 司馬嘯青《臺灣五大家族》,臺北:玉山社,2000年。
11. 石再添。《臺灣地理概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000年。
12. 伊能嘉矩著,江慶林等譯,《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上、中、下卷,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91年6月。
13. 李素芳,《臺灣的海岸》,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1年。
14. 村上直次郎等著,許賢瑤譯,《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宜蘭市:佛光人文學院,2001年。
15. 卓克華,《清代臺灣的商戰集團》,臺北:臺原出版,1990年。
16. 卓克華,《清代臺灣行郊研究》,臺北縣深坑鄉:揚智文化,2007年。
17. 周憲文,《臺灣經濟史》,臺北:開明書局,1980年。
18.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臺灣經濟史概說》,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0年。
19. 林木連等合著,《臺灣的茶業》,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3年。
20.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1996年。
21.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市:聯經出版,2000年。
22. 林滿紅,《四百年來的兩岸分合:一個經貿史的回顧》,臺北:自立晚報,1994年。
23.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 1997年。
24. 松浦章著,卞鳳奎譯,《清代臺灣海運發展史》,臺北:博揚文化事業,2002年。
25. 松浦章著,卞鳳奎譯,《日治時期臺灣海運發展史》,臺北:博揚文化事業,2004年。
26. 凃照彥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1999年。
27. 姜善鑫等編輯,《揭開福爾摩沙的面紗-臺灣自然地理(上冊)》,臺中市:文建會中辦室,2000年。
28. 姚梅琳編著,《中國海關史話》,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5年。
29. 姚鶴年著,《臺灣的林業》,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6年。
30. 施添福,《臺灣的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82年。
31.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市:群學出版,2003年。
32. 段昌國等編著,《現代化與中國的變遷》,臺北縣蘆洲市:空中大學,1997年。
33.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第二冊(上、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
34. 胡興華,《臺灣的漁業》,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3年。
35. 國風,《絲路春秋》,臺北縣新店市:世潮,2004年。
36. 張玉璜,《媽宮(1604-1945):一個臺灣傳統城鎮空間現代化變遷之研究》,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文化局1998年。
37. 張有恆,《運輸經濟學》,臺北市:華泰文化,2006年1月。
38. 張志遠,《臺灣的工藝》,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4年。
39. 張炎憲等編,《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臺北市:吳三連基金會,1996年。
40. 張勝彥,《清代臺灣廳縣制度之研究》,臺北:新化圖書公司,1993年3月。
41. 張勝彥,《臺灣開發史》,臺北縣蘆洲市:空中大學,1996年。
42. 張榮發,《張榮發回憶錄》,臺北:遠流出版,1997年。
43.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1997年。
44.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2000年。
45. 梁華璜,《臺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研究:日據時代臺閩關係史》,臺北縣板橋市:稻鄉,2001年。
46. 梅仲協,《國際司法新論》,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47. 盛清沂、王詩琅、高樹潘等編著,《臺灣史》,臺北:眾文圖書出版,1975年。
48. 許玲齡主編,《磚仔窯的故事》,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出版,2003年。
49. 許雪姬,《北京的辮子-清代臺灣的官僚體系》,臺北:自立報系,1993年。
50. 許榮中,《臺南縣的海岸沙洲及潟湖》,臺南:臺南縣政府,2001年6月。
51. 郭少棠,《西方的巨變1800-1980》,臺北市:書林出版,1994年。
52. 郭廷以,《中國近代史綱》,臺北:曉園出版,1994年。
53. 郭金龍等撰述,《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2年。
54. 陳一仁,《鹿港文史采風》,彰化縣鹿港鎮:鹿江文化藝術基金會發行;臺北縣中和市:吳氏總經銷,2004年。
55. 陳正祥,《臺灣地誌》上、中、下冊,臺北:南天書局,1993年。
56. 陳仲丹,《圖說交通探險史-從牛車到飛船》,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
57. 陳金田,《金色中港》,金色中港懷念會發行,1995年10月。
58. 陳國川等撰述,《臺灣地名辭書卷九:雲林縣》,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2年。
59. 陳義方,《臺灣的酒》,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5年。
60. 提思‧佛克爾著,張維娟等譯,《世界名船事典AtoZ》,臺北:商周出版,2005年。
61. 曾汪洋,《臺灣交通史》,研叢3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5年10月。
62. 游棋竹,《臺灣對外貿易與產業之研究(1897-1942)》,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2005年。
63. 湯錦台,《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臺北:貓頭鷹出版,2001年。
64. 黃榮洛,《渡臺悲歌:臺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臺北:臺原出版,1889年。
65. 黃瓊慧等撰述,《臺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2001年。
66. 黑潮海洋基金會著,《臺灣的漁港》,臺北新店市:遠足文化,2004年。
67. 楊槱,《帆船史》,上海:交通大學出版,2005年。
68. 楊永良譯,《辜顯榮傳》,辜顯榮翁傳記編篡會原著,臺北市:吳三連基金會,2007年。
69. 楊建夫,《臺灣的山脈》,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1年。
70. 楊彥杰,《荷據時代臺灣史》,臺北:聯經出版,2000年。
71. 楊彥騏,《臺灣百年糖紀》,臺北:貓頭鷹出版,2002年。
72. 溫振華,《臺中縣蔗廍研究》,臺中:臺中縣文化中心,1997年。
73. 葉振輝,《清季臺灣開埠之研究》,臺北:標準書局,1985年。
74. 趙岡、陳鍾毅著,《中國棉業史》,臺北:聯經出版,1979年7月。
75. 蔡衡、楊建夫合著,《臺灣的斷層與地震》,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4年。
76. 鄭樑生,《日本史-現代化的東方文明國家》,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77. 盧嘉興,《輿地纂要》,新營市:臺南縣政府民政局,1981年。
78. 戴昌鳳,《臺灣的海洋》,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 2003年。
79.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1979年。
80. 戴震宇,《臺灣的鐵道》,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2年。
81. 戴寶村,《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1l號,1984年。
82. 戴寶村,《臺中港開發史》,豐原市: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87年。
83. 戴寶村,《近代臺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臺北:玉山社,2000年。
84. 謝國興,《官逼民反:清代臺灣三大民變》,臺北:自立晚報1993年。
85. 羅吉甫,《日本帝國在臺灣:日本經略臺灣的策謀剖析》,臺北:遠流出版,2004年。
86. 羅秀華,《臺灣的老行業》,臺北縣新店市:遠足,2004年。
87. 羅傳進,《臺灣漁業發展史》,臺北:自版,1998年。
88. 藤井志津枝,《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理番政策》,臺北:文英堂,1997年。
89. 徐國章譯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篇中譯本,臺灣總督府警務局,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5年。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先後排列)
1. 王振瀾、李銘華,〈七種臺灣楠木類木材之天然耐腐力探討〉,《臺灣林業科學》14.1,頁53-62,1999 年。
2. 王業鍵,〈清代經濟芻議〉,《食貨月刊》2卷11期,頁1-10,1973年2月。
3. 王詩琅,〈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臺灣〉(上),《臺灣風物》27卷3期,頁1-102,1977年9月。 
4. 朱德蘭,〈清康熙雍正年間臺灣船航日貿易之研究〉,《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史蹟研究中心,頁421-452 ,l986年11月。
5. 朱德蘭,〈清開海令後的中日長崎貿易商與國內沿岸貿易(1684-1722) 〉第三輯,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研院社科所),頁369-415,1988年。
6. 朱德蘭,〈日據時期長崎臺北貿易-以長崎華商「泰益號」與三家臺商為例 〉,吳劍雄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四輯,臺北:中研院社科所,頁215-256,1994年。
7. 朱德蘭,〈清初遷界令時中國船海上貿易之研究〉,《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二輯,臺北:中研院社科所,頁105-160,2002年。
8. 江燦騰,〈日本帝國在臺殖民統治初期的宗教政策與法制化的確立〉,《中華佛教學報》第14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頁91-134,2001年。
9. 吳政憲〈近代臺灣「慧星牌」燈油銷售通路(1860-194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臺灣省文獻會合辦,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頁1-34,2000年9月。
10. 呂明純〈明治後期日本與臺灣之鼠疫與防治(1894~1911)〉,《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44期,該會發行,頁2-11,2006年4月。
11. 宋光宇,〈霞海城隍與臺北的發展〉,(「日據時代臺北市的霞海城隍廟」研究計畫第二年成果報告)。《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6期,頁1-3,1990年9月。
12. 李若文,〈兩岸經貿交流的地方個案:東石港(1897-1942)〉,(歷史視野中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頁1-33,2004年2月。
13. 李瑞麟,〈臺灣都市之形成與發展〉,《臺灣銀行季刊》24卷3期,頁1-29,1980年9月。
14. 沙啟鐘〈臺灣海埔地之氣象與水文〉,《臺灣銀行季刊》13卷2期,頁173-188,1962年。
15. 林子侯,〈臺灣開港後對外貿易的發展〉,《臺灣文獻》27卷4期,頁53-63,1976年12月。
16.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互動與系統的形成〉,《臺灣風物》44卷1期,頁85-121,1994年3月。
17. 林玉茹,〈清代臺灣中港與後龍港港口市鎮之發展與比較〉,《臺北文獻》直字第l11期,頁57-107,1994年6月。
18. 林朝棨,《臺灣河川之河谷地形》,《臺灣銀行季刊》15卷1期,頁33-651964年3月。
19. 林滿紅,〈清末臺灣與我國大陸之貿易型態比較(1860-1894)〉,《臺灣師大歷史學報》6期,頁1-35,1978年。
20. 林滿紅,〈貿易與清末臺灣的經濟社會變遷〉《食貨月刊》9卷4期,頁1-15,1979年。
21. 林滿紅,〈中國的白銀外流與世界金銀減產(1814-1850)〉,《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四輯,臺北:中研院社科所,頁1-44,1991年。
22. 林滿紅,〈嘉道錢賤現象產生原因「錢多錢劣論」之商榷〉,《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五輯,臺北:中研院社科所,頁357-426,1993年。
23. 林滿紅,〈印尼華商、臺商與日本政府之間:臺茶東南亞貿易網絡的拓展(1895-1919)〉《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下冊),臺北:中研院社科所,頁585-636,1999年。
24. 林蘭芳,〈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日本財團法人交流協會,頁1-34,2003年3月。
25. 松浦章著,卞鳳奎譯,〈日治時期臺灣與廈門間的航運貿易〉,《臺北文獻》直字第146期,頁 89-115,2003年12月。
26. 松浦章著,卞鳳奎譯,〈清末及日治初期臺灣與福州之間的帆船貿易〉,《臺北文獻》直字第l47期,頁47-112,2004年3月。
27. 後藤乾一,〈臺灣與東南亞(1930-l945)〉,(臺灣史研究一百年一回顧與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69-83, l997年。
28. 施添福,〈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上)〉,《臺灣風物》39卷2期,頁1-41,1989年。
29. 施添福,〈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臺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玉山社),頁157-219,1996年。
30. 洪敏麟,〈從潟湖、曲流地形之發展看笨港之地理變遷〉,《臺灣文獻》23卷2期,頁1-42,1972年6月。
31. 洪燦楠,〈臺灣地區聚落發展之研究〉,《臺灣文獻》29卷2期,頁13-47,1978年。
32. 真榮平房昭著,劉序楓譯,〈鴉片戰爭後日本對東亞海外情報的蒐集(1844-1860)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下冊),(臺北:中研院社科所),頁453-467,1999年。
33. 馬有成,〈閩臺單口對渡時期的臺灣港口管理(1684-1784)〉,《臺灣文獻》57卷4期,頁37-88,2006年12月。
34. 康乃恭,〈臺灣海埔地之河川與河口〉,《臺灣銀行季刊》13卷2期,頁156-17 2,1962年。
35. 張劭曾,〈臺灣海埔地之地形變遷〉,《臺灣銀行季刊》13卷2期,頁70-99,1962年。
36. 張明雄,〈晚清時期臺灣通商口岸的開放與社會經濟的變遷〉,《臺灣文獻》42卷3期,頁5-19,1991年。
37. 張炳楠,〈鹿港開港史〉,《臺灣文獻》19卷1期,頁1-44,1968年6月。
38. 張彬村,〈明清兩朝的海外貿易政策:閉關自守?〉,《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四輯,(臺北:中研院社科所),頁45-60,1991年。
39. 張奮前,〈臺灣之公路交通〉,《臺灣文獻》19卷1期,頁115-132,1968年。
40. 張奮前,〈臺灣省鐵路建設史略〉,《臺灣文獻》19卷3期,頁100-1120,1968年。
41. 許明輿,〈臺灣河川開發治理之多目標規劃〉,《臺灣銀行季刊》15卷1期,頁158-170,1964年3月。
42. 許雪姬,〈竹筏在臺灣交通史上的貢獻〉,《臺灣風物》33卷3期,頁3-7,1983年9月。
43. 陳國棟,〈清代中葉(約1780~1860)臺灣與大陸之間的帆船貿易以船舶為中心的數量估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第1卷第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55-96,1994年。
44. 陳慧瀅,〈臺灣產業結構變遷之探討〉,《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2卷4期,頁150-16,1996年2月1。
45. 陳豐祥,〈甲午戰前的日本大陸政策〉,《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13期,頁201-25,1985年1。
46. 富田芳郎,〈臺灣鄉鎮之地理學的研究〉,《臺灣風物》4卷10期、5卷1期、5卷6期,1954-1955年。
47. 富田芳郎,〈臺灣鄉鎮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7卷3期,頁85-109,1955年。
48. 湯麟武,〈臺灣海埔地之波浪漂沙〉,《臺灣銀行季刊》13卷2期,頁189-214,1962年6月。
49. 湯麟武,《臺灣河川河口問題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15卷1期,頁66-76,1964年3月。
50. 黃富三,〈清代臺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上、下),《食貨》11卷1、2期,頁19-36、73-90,1981年4月。
51. 溫振華,〈清代臺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臺灣師大歷史學報》11 期,頁253-274,1983年6月。
52. 溫振華,〈清代臺灣漢人的企業精神〉,《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9期,頁111-139,1981年。
53. 葉大沛,〈鹿港自然地理研究〉,《臺灣文獻》33卷1期,頁141-159,1982年3月。
54. 葉振輝,〈臺灣海關的成立〉,《臺灣風物》34卷4期,頁3-25,1984年12月。
55. 劉妮玲,〈游民與清代臺灣民變(上)〉,《臺灣風物》32卷1、2期,頁1-22、15-44,1982年3、6月。
56. 劉素芬,〈清代中葉北洋的海運〉,《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四輯,臺北:中研院社科所,頁61-100,1991年。
57. 劉素芬,〈近代北洋中外航運勢力的競爭(1858-1919)〉《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五輯,臺北:中研院社科所,頁301-356,1993年。
58. 劉素芬,〈日治初期臺灣的海運政策與對外貿易(1895-1914)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下冊),臺北:中研院社科所,頁637-694,1999年。
59. 蔡采秀,〈日本的海上經略與臺灣的對外貿易(l874-1895)〉,《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189-231,1999年。
60. 蔡采秀,〈海運發展與臺灣傳統港都的形成 —以清代的鹿港為例〉,《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下冊),臺北:中研院社科所,頁503-545,1999年。
61. 蔡淵洯,〈合股經營與清代臺灣的土地開發〉,《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13期,頁275-302,1985年6月。
62. 蔡錦堂,〈日據時期臺灣之宗教政策〉(第八十五回臺灣研究研討會演講記錄),《臺灣風物》42卷4期,頁 107-135,1992年12月。
63. 鄭瑞明〈清領初期的臺日貿易關係〉,《第一屆清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頁1-41,2003年10月。
64. 鄭麗玲,〈不沈的航空母艦—臺灣的軍事動員〉,《臺灣風物》44卷3期,頁51-89,1994年9月。
65. 盧嘉興,〈嘉義縣屬海岸線演變考〉,《臺灣文獻》10卷3期,頁27-34,1959年9月。
66. 蕭明禮,〈殖民地附庸下的殖民地海運—1895-l937〉,九十二年林本源中華文教基金會年會暨臺灣史研討會,頁1-45,2003年12月。
67. 戴子莊,〈臺灣河川之漂沙〉,《臺灣銀行季刊》15卷1期,頁139-157,1964年3月。
68. 戴寶村,〈臺灣大陸間戎克交通與貿易〉,《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臺灣史蹟研究中心,頁363-420,1986年11月。
69. 戴寶村,〈梧棲港開發史—清末至日據時期〉,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九期,頁105-134,1987年。
70. 薛化元,〈開港貿易與清末臺灣經濟社會變遷的探討(1860-1895)〉,《臺灣風物》32卷4期,頁1-24,1982年12月。
(四)學位論文(依著作年代先後排列)
1. 戴寶村,〈近代臺灣港口市鎮之發展—清代至日據時期〉,臺北:國立臺灣師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
2. 林淑華,〈日治時期臺灣縱貫鐵路之研究(1895-192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3. 楊淑卿,〈北港區域之行塑與演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
4. 許明珠,〈基隆港的交通地理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曾月吟,〈日據時期朝天宮與北港地區之發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5. 張慶隆,〈臺灣縱貫鐵道經營之研究─以「滯貨事件」為中心(1895-1924)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6. 翁淑芬,〈東港街市的形成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7. 陳靜寬,〈清代鹿港的開發與社會發展〉,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8年。
8. 王珊珊,《近代臺灣縱貫鐵路與貨物運輸之研究(1887-1935)》,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已於1998年由新竹縣文化局出版),1998年。
9. 賴郁雯,〈日治時期臺灣的衛生研究-以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衛生部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1999年。
10. 蕭莉婷,〈雲林地區中地市場區域結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11. 張君豪,〈朴子一個近海街市的歷史變遷〉,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2. 蔡龍保,〈日治中期臺灣國有鐵路之研究(1910-193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3. 李詩偉,〈日治時期臺灣縱貫道路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14. 潘惠珠,〈梧棲鎮的空間發展與演變〉,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15. 關口剛司,〈三井財閥與日據時期臺灣之關係〉,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6. 蕭明禮,〈戰爭與海運:戰時南進政策下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的海運事業〉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7. 高淑媛,〈臺灣近代產業的建立-日治時期臺灣工業分析與政策〉,臺南: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4年。
18. 許世融,〈關稅與兩岸貿易(1895-194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19. 林文龍,〈日治時期臺灣陸路交通建設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20. 中川理江,〈臺灣日治時期日本民間企業發展之研究-以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21. 王開弘,〈臺灣防疫政策的歷史制度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二、日文
(一)史料
臺灣總督府
1. 《臺灣鐵道史》下卷,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編,昭和7年(1932年)。
2. 《臺灣事情》,臺灣總督府編,臺北:成文出版,臺一版,1985年3月。
3. 《臺灣の港灣》,(昭和3、5、9、10、13年)1928、1930、1934、1935、1938
年。
4. 《公司寮港調查書》,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道路港灣課港灣係,昭和8年(1933
年)。
5. 《梧棲港調查書》,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道路港灣課港灣係,昭和11年(1936
年)。
6. 《梧棲築港事業計畫書》,總督府交通局道路港灣課編,昭和12年,(1937年)。
7. 《港灣調查報告書》,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道路港灣課港灣係,昭和11年(1936
年)。
8. 《臺灣の工業》,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臺北:臺灣總督府,1937年9月。
9. 《臺灣の水產》,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0年。
10. 《臺灣の貿易》,臺灣總督府財務局,1935年10月。
11. 《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下),東京: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05年5月,臺
北:文岡圖書公司影印版,1979年8月)。
12. 松島剛、佐藤宏共編,《臺灣情事》,1897年2月。
13. 《臺灣省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第192號,臺北:
成文出版,1985年。
14. 《臺灣を中心とした戎克貿易に就て》,臺灣拓殖株式會社調查課,1942年8
月。
15. 淡水稅關編纂,《明治三十年淡水港外四港外國貿易景況報告》,1897年。
16. 〈臺灣の戎克貿易〉,(地學雜誌第48年5號)。
17. 《東石郡要覽》1928年,中國方志類叢書第284號,臺北:成文出版,1985
年。
18.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1938年。
19. 《日本地理風俗大系》,第15卷(臺灣篇),新光社編,1931年。
20. 《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編輯部,臺北:五南影印本,1994年8月。
21. 《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二輯、第四輯、第五輯、第六輯,1993年。
(二)政府公報、統計
1. 《臺灣總督府府報》(明治30-昭和17年3月,該府發行)。
2. 《臺灣總督府官報》(昭和17年4月-20年10月,該府發行)。
3. 《臺南縣報》(明治31-33年,該縣發行)。
4. 《臺南廳報》(明治34-大正9年,該廳發行)。
5. 《臺南縣公文》(明治34年,該縣發行)。
6. 《臺南州報》(大正9-昭和16年,該州發行)。
7. 《臺中縣報》(明治31-34年,該縣發行)。
8. 《臺中廳報》(明治37-大正9年,該廳發行)。
9. 《臺中州報》(大正9-昭和16年,該州發行)。
10. 《嘉義縣報》(明治31年1月-6月,該縣發行)。
11. 《嘉義廳報》(明治34-大正9年,該廳發行)。
12. 《新竹廳報》(明治34-大正9年,該廳發行)。
13. 《新竹州報》(大正9-昭和16年,該州發行)。
14. 《苗栗廳報》(明治37-42年,該廳發行)。
15. 《彰化廳報》(明治37-42年,該廳發行)。
16. 《澎湖廳報》(明治29-昭和15年,該廳發行)。
17. 《阿緱廳報》(明治34-大正9年,該廳發行)。
18. 《臺灣總督府統計書》(明治30-34、36年、大正2、5、7-昭和17年),1899-1944年(該府發行)。
19. 《嘉義廳統計書》(大正7年),1920年(該廳發編)。
20. 《臺南廳統計書》(明治35年、大正6、7年),1902、1919年(該廳發編)。
21. 《阿緱廳統計書》(大正3-5年),1915-1917年(該廳發編)。
22. 《澎湖廳統計書》(大正6、7年),1918-1919年(該廳發編)。
23. 《新竹州統計書》(大正10-13年、昭和6、8、11-13年),1923-1938年(該州發編)。
24. 《臺中州統計書》(大正14-昭和16年),1927-1943年(該州發編)。
25. 《臺南州統計書》(大正8-昭和14、16年),1921-1941年(該州發編、內
缺大正10、15年)。
26. 《高雄州統計書》(昭和9-12年),1922-1939年(該州知事官房文書課編)。
27. 《臺灣外國貿易概覽(明治33-35年)》,1900-1902年(臺灣總督府財務局
編,明治35-37年)。
28. 《臺灣貿易概覽》(明治39-43年、大正元-11年、昭和元-13年)。,1908-1941
年(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編,明治41年-昭和16年)。
29. 《臺灣外國貿易年表》(明治34-37年、41-45年、大正3、5、7、9-昭和
14年)。
30. 《臺灣外國貿易對照表》(明治29-大正14年)。
31. 《臺灣外國貿易月表》(明治34-昭和2上、3-15年)。
32. 《臺灣貿易四十年表》臺北: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1936年9月,。
(三)專書與論文(依著作年代先後排列)
1. 林東辰,《臺灣貿易史》,臺北市:日本開國社臺灣支局,1932年10月。
2. 吉開右志太,《臺灣の海運》,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35年8月。
3. 高橋龜吉,《現代臺灣經濟論》,東京市:千倉書房,1937年7月。
4. 宮崎健三編著,《全島實業大會展望》(昭和12年),東京:ダイヤモンド社,1938年6月。
5. 淺香貞次郎,《臺灣海運史》,臺灣海務協會,1941年。
6. 《臺灣南西諸島水路誌》,東京市:水路部,1941年3月。
7. 富田芳郎,《臺灣地形發達史の研究》,東京:古今書院,昭和47年4月15日,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1981年。
8. 持地六三郎,《臺灣殖民政策》,臺北:南天,1998年。
9. 堀和生‧中村哲編著,《日本資本主義と朝鮮‧臺灣—帝國主義下の經濟活動》,日本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4年。
三、西文資料
(一)論文
1. Holye , B.S. and Hilling , D.edited,“Seaport System and Spatial Change : Technology Industry ,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1984)。
2. Frank Broeze,“Brides of the Sea-Port Cities of Asia from the 16th-20th Centuries”,University of Hawii Press Honolulu(1989)。
四、網路資料
1.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數位化檔案
2. 臺灣日日新報電子檢索系統(漢珍數位圖書公司)
3. 日本神戶大學電子圖書館、新聞記事文庫網址:http://www.lib.kobe-u.ac.jp/。
4. 「公司寮漁港建港沿革及擴建計劃」,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漁業資訊服務網,網址:http://www.fa.gov.tw。
5. 〈黃金在貨幣金融體系中地位的演變〉(中國經濟網)網址:http://big5.ce.cn/economy/gold。
6. 臺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石油教室〉,網址:http://www.cpc.com.tw。
指導教授 戴寶村、吳學明
(Pao-Tsun Tai、Hsueh-Ming Wu)
審核日期 2008-7-1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