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1〕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台灣山區地下水資源調查研究整體計畫─第一期」,台灣中段山區地下水資源調查及評估成果報告書,2010。
〔2〕 工業技術研究院:地層下陷資料庫。1992~2010年,取自 https://www.itri.org.tw/chi/
〔3〕 農業工程研究中心,「集集共同引水計劃可行性規劃(二)水源及用水專題 7D 海水入侵數學模式之建立」,15~19頁,76~77頁,1989。
〔4〕 沈向白,「濁水溪沖積扇地區地下水資源調查」,國立嘉義農專土木工程科研究報告,1991。
〔5〕 劉聰桂、田巧玲、邱等輝和張炎銘,「濁水溪沖積扇之地下水資源-碳十四及氚定年/示蹤研究」,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及水文地質研討會論文集,145-164頁,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1996年2月。
〔6〕 田巧玲、張炎銘、林維侃和蔡明坤,「濁水溪沖積扇之地下水水文概況」,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及水文地質研討會論文集,207-221頁,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1996年2月。
〔7〕 汪中和、彭宗仁、劉文徹、江崇榮、于蓓和陳文福,「由同位素探討雲林地下水的補注」,第三屆地下水資源及水質保護研討會論文集,319-329頁,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1999年1月。
〔8〕 張吉佐、劉俊臣,「濁水溪中游地區地下水補注調查及評估」,經濟部水資源局八十五年度地下水觀測網暨地層下陷防治計劃成果發表會,55~72頁,台北市,1997年3月。
〔9〕 陳尉平、陳進發和李振誥,「由河川資料之流量歷線估計濁水溪流域之地下水補注量」,第三屆地下水資源及水質保護研討會論文集,342~353頁,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1999年1月。
〔10〕 江崇榮、黃智昭、陳瑞娥和費立沅,「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之補注區釐定」,第二屆資源工程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成功大學,台南縣,2005年9月。
〔11〕 林宛蓉,「濁水溪沖積扇南緣地下水水位變化影響因子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6年。
〔12〕 徐年盛、汪中和、江崇榮、劉振宇、黃建霖和楊艾芸,「結合地下水平衡分析結果與氫氧同位素分析推估濁水溪沖積扇各補注水源之水量」,第七屆地下水資源及水質保護研討會,F36-F45頁,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2009年12月。
〔13〕 陳冠宇,「應用地理資訊系統及因子分析方法於地下水補注潛勢評估─以濁水溪沖積扇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論文,民國99年。
〔14〕 王韋勳,「名竹盆地地下水流數值模式之建立及應用」,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01年。
〔15〕 Harbaugh, A.W., Banta, E.R., Hill, M.C., & McDonald, M.G., 2000, “MODFLOW-2000,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modular ground-water model-User guide to modularization concepts and the Ground-Water Flow Process”, U.S. Geological Survey Open-File Report: 00-92.
〔16〕 Richards, L.A., 1931, “Capillary conduction of liquids through porous mediums”, Physics, 1, pp. 318-333.
〔17〕 Yeh, G.T., and Hard, D.S., 1979, “FEMWATER: A finite-element model of water flow through saturated-unsaturated porous media”, ORNL-5567,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Oak Ridge, Tennessee, pp. 162.
〔18〕 van Genuchten, M.T., 1980, “A Closed-form Equation for Predicting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Unsaturated Soil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Vol. 44, pp. 892-898.
〔19〕 張誠信,「雲林地區地下水流三維數值模擬」,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20〕 姜儷安、歐陽湘,「雲林地區地下水及水平衡初步分析」,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及水文地質研討會論文集,181~206頁,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1996年2月。
〔21〕 田巧玲、張炎銘、簡振源、蔡文豪和陶芳策,「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水流數值模擬」。第三屆地下水資源及水質保護研討會,11~12頁,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1999年1月。
〔22〕 李師誠,「濁水溪沖積扇水文地質及地下水流數值模擬分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23〕 賴再壽,「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汲取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24〕 秦啟文、謝文忠、簡傳彬和林癸妙,「嘉義地區地下水安全出水量」,第十一屆水利工程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2000年7月。
〔25〕 吳雪蘋,「濁水溪沖積扇地區地下水位變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26〕 林俶寬、陳忠偉、許清荃和李振誥,「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安全出水量推估之研究」,第四屆地下水資源及水質保護研討會論文集,287~294頁,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2001年4月。
〔27〕 林再興、林崇亮,「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資源蘊藏量之研究」,第四屆地下水資源及水質保護研討會論文集,295~303頁,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2001年4月。
〔28〕 陳忠偉、潘文健和李振誥,「濁水溪沖積扇及屏東平原地下水合適出水量之研究」,台灣水利季刊,第五十卷第三期,70~82頁,2002。
〔29〕 林時猷,「以地下水位之區位相關性輔助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模擬之參數決定」,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30〕 許昊,「地下水補注量推估之研究-以濁水溪沖積扇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9年。
〔31〕 林聖婷,「濁水溪沖積扇補注量及抽水量空間分佈模式建立」,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01年。
〔32〕 Kalbus, E., Reinstorf, F., & Schirmer, M., 2006, “Measuring methods for groundwater – surface water interactions:a review”,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10, pp. 873-887.
〔33〕 Krause, S., and Bronstert, A., 2007, “The impact of groundwater–surface water interactions on the water balance of a mesoscale lowland river catchment in northeastern Germany”,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1(2), pp. 169-184.
〔34〕 Rossi, P.M., Ala-aho, P., Ronkanen, A., & Klove, B., 2012, “Groundwater–surface water interaction between an esker aquifer and a drained fen”, Journal of Hydrology, vol. 432–433, pp. 52-60.
〔35〕 吳培暉,「臺灣山區集水區地表水與地下水流動分析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民國101年。
〔36〕 杻家慶,「集水區地表水與地下水耦合數值模式」,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37〕 石棟鑫、王毓麒、王豪偉、陳政欣、欉順忠、郭文達、楊尊華和張雅琪,「發展大氣-水文整合系統」,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2011。
〔38〕 Yeh, G.T., Huang, G.B., Zhang, F., Cheng, H.P., & Lin, H.C., 2006, WASH123D: A numerical model of flow, thermal transport, and salinity, sediment, and water quality transport in WAterSHed Systems of 1-D Stream-River Network, 2-D Overland Regime, and 3-D Subsurface Media, A Technical Rep. Submitted To EPA.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Orlando, FL.
〔39〕 經濟部水利署,「地表地下水整合性數值模式運用於地下水補注規劃」,2014。
〔40〕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濁水溪沖積扇水文地質調查研究報告」,1995。
〔41〕 陳文福,台灣的地下水,遠足出版社,台北縣,2005。
〔42〕 何信昌、陳勉銘,「臺灣地質圖台中圖幅」,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0。
〔43〕 陳華玟、陳勉銘和石同生,「南投圖幅及說明書,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 79 頁,2004。
〔44〕 中央氣象局:縣市每日雨量統計。2004~2012年,取自http://www.cwb.gov.tw/V7/climate/dailyPrecipitation/dP.htm
〔45〕 經濟部水利署,「地下水觀測網執行成效及發展規劃(1/2)」,2007。
〔46〕 經濟部水利署,「地下水觀測網執行成效及發展規劃(2/2)」,2008。
〔47〕 Yeh, G.T., Cheng, J.R., & Chang, H.P., 1997, “FEMWATER: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Computer Model for Simulating Density-Dependent Flow and Transport in Variably Saturated Media”, Technical Report CHL-97-12.
〔48〕 Yeh, G.T., and Chang, J.R., 1993, “Users′ Manual: A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WATER Flow through Saturated-Unsaturated Porous Media, Version 2.0,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Park, P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