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研究國內開放式股票型基金經理人是否面臨大盤指標漲超過某一水準便認定為牛市趨勢,積極地增加投資組合所承擔的系統性風險;反之,當大盤指標無法漲超過某一水準就認定牛市趨勢應已到盡頭,轉而採行保守投資策略,即其操作策略存在門檻效果(threshold effect)。此外,根據門檻點估計值前後的迴歸係數變化來檢視基金經理人是否擁有選股能力或擇時能力;同時也檢定基金經理人是否純粹僅視大盤指標的漲跌來作為區分牛市或熊市的標準;比較考慮門檻點CAPM模型、Treynor and Mazuy(1966)、Henriksson and Merton(1981)等三種模型的實證結果及其差異。最後,進一步檢視不同共同基金的特徵差異是否會影響基金經理人的選股能力及擇時能力?實證結果顯示,國內大多數開放式股票型共同基金不具有門檻效果;針對考慮門檻點CAPM模型、Treynor and Mazuy模型及Henriksson and Merton模型等三種評估方式,我們發現三種評估方式均顯示國內大多數基金經理人不具有選股能力及擇時能力。整體而言,僅以傳統CAPM模型來衡量基金經理人的投資績效,將存在高估選股能力及低估擇時能力的疑慮。關於共同基金特徵因子對選股能力或擇時能力的影響,結果發現投資風格定位為成長型及基金週轉率與共同基金的平均異常報酬呈現顯著的負相關;基金淨資產價值、週轉率及投資風格屬於成長型均與共同基金的所承擔系統性風險之差距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雖然國內大多數開放式股票型基金經理人不具有顯著的選股能力及擇時能力,但基金規模與週轉率的多寡似乎可透露出基金經理人是否擁有優勢資訊的內部訊息,提供一般大眾的投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