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80990/80990 (100%)
造訪人次 : 43368191      線上人數 : 1191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45593


    題名: 轉型中的明清學術思想研究-清代孟子學(III);The Interpretations of 'Mencius' in the Ching Dynasty
    作者: 岑溢成
    貢獻者: 中國文學系
    關鍵詞: 焦循;;孟子;權變;通變;性善;語文
    日期: 2008-07-01
    上傳時間: 2010-12-28 14:50:13 (UTC+8)
    出版者: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摘要: 焦循的《孟子正義》卷帙浩繁,加上焦循的學術根柢《易》學,所以他嘗試通過「變通」,及由此推繹出來的「可引」、「可移」、「可變」的觀念把易學和孟子學聯絡起來。焦循這方面的努力並不成功。此外,又以「心知義」為性善的依據,但這與孟子的思想是有相當距離的。換言之,焦循這種詮釋的歷史意義並不高。至於他的「通變觀」源自他的易學。他建立的易學是一種抽像的邏輯系統,從中推衍出來的「通變觀」一旦應用到具體的「人性」問題時,往往扞格不通。所以單言「可移」「可變」,可以為善,可以為惡。這種看法實近於告子「性猶湍水」之論。這不但不符合孟子的思想,也跟他的易學的思想趨向不相稱。因此,變通的觀念和性善論要結合成系統,仍需進一步的調整和琢磨。由於「變通觀」出自抽像的易學,不如「權變」的觀念那麼與具體的倫理問題直接相關。本計畫將以此課題為出發點,並以戴震的「義理存乎訓詁」為標準,一方面檢討他的《孟子》思想詮釋是否明確通貫,另一方面從訓詁立場檢討他的詮釋有沒有語文學上的根據,同時探討他的詮釋對「義理」或「訓詁」有沒有積極的貢獻。 研究期間:9608 ~ 9707
    關聯: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 ] 研究計畫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472檢視/開啟


    在NC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 Copyrigh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版權所有 | 收藏本站 | 設為首頁 | 最佳瀏覽畫面: 1024*768 | 建站日期:8-24-2009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