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612101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1 、訪客IP:3.142.197.198
姓名 蘇郁評(Yu-Ping 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從外鄉到故鄉:王默人小說析論
(From Foreign Country to Hometown, Research on Mo-Jen Wang′s Novels.)
相關論文
★ 秋瑾詩詞研究★ 香港作家鍾曉陽小說研究
★ 台灣眷村小說生命困境之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作品為例★ 施叔青長篇小說的港台書寫
★ 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研究★ 愛亞小說研究
★ 琦君書信研究★ 華嚴小說研究
★ 蘇青文學研究★ 黃娟及其小說研究
★ 台灣當代女性傳記研究(1945~2004)★ 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
★ 「文季」文學集團研究──以系列刊物為觀察對象★ 語境的還原:北島詩歌研究
★ 米羅.卡索數位詩研究★ 華文禁令解除後印華文學的發展 — 以印華作協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王默人在現今的文學界鮮少為人所知,但在上世紀五○至八○年代離台以前,他始終懷著寬厚的人道精神為底層群眾發聲,除了持續寫作投稿至各種報刊雜誌之外,也同時擔任記者,在勤跑社會的過程中更了解人民的生活與心聲。雖然在鄉土文學盛行之際,曾受到文學評論家的正面肯定,然而,王默人其實不斷受到政治力的關切,加上他秉持的寫實主義表現形式與當時的反共、現代文學主流相異,讓他的文學路走得艱辛。最終,因為無法承受情治單位的監控而離台赴美,顯現出大時代中的小人物無法自主的命運。
本文旨在重新梳理王默人這位大陸遷臺作家所處的時代背景、人生經歷及作品分析,從作品最初發表的場域來觀察,他的寫實創作觀在不同時代主流展現的面貌,藉此了解王默人如何在時代逆流中堅持自我的思想,並思索「反共」對當時遷臺作家的意義,理解反共框架下無法違抗的政治力量,以及他的作品觸及的政治底線何在。當分析作品人物與他人、環境之間的互動時,則將個人經驗的小敘述與家國動盪的大敘述相互對照,理解他文學表現的變化過程,從中窺見其身分認同的轉變。綜觀各個面向呈現其小說的價值所在,期望讓更多人認識這位被時代埋沒仍用心執筆的作家,為他找回文壇上應有的位置。
摘要(英) Mo-Jen Wang was rarely known by the crowd in recent literary area. Even though, from 1950 to 1980 before he left Taiwan, he wrote for the lowest social stratum with generous humane mind all the time. He continuously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and served as a journalist. For the chance to contact the social community, he realized much more about nobody′s lives and voices. As Nativist Literature flourished in the period, Mo-Jen Wang was positively recognized. However, his path on the literature was rough for his manifestation of realism, which was opposite to contemporary works, Anti-Communism Literature and Modern Literature. This brought up political persecution as well. Finally, he could not endure being under surveillance and chased by the intelligence agency. He left Taiwan for the USA. Mo-Jen Wang′s misfortune exposed the unwilling life of nobody at that ag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rrangement of Mo-Jen Wang′s background, experience, and works at that time. Analyze the initial place of his submissions to publication, and figure out different phases of his technique of realism during different mainstream periods. Thu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Mo-Jen Wang insisted his idea in time of adversity, arouses the thinking of the meaning of anti-communism to the writer who migrated to Taiwan just now, reveals the irresistible political power under anti-communism framework, and exposes what the political bottom line his works conflicted was.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rotagonist and others within the surroundings inside his works, connecting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with the country turmoil is required. After that, his transformation in literature appearance and personal indentification is obvious. This paper sums up various aspects of Mo-Jen Wang′s novels to display their values, hopes this ignored but keen on literature writer can be understood by more people, and tries to retrieve the literature reputation he deserved.
關鍵字(中) ★ 王默人
★ 離散
★ 社會寫實
★ 衝突
★ 外省籍作家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6
一、 單篇評論 6
二、 專書、選集及文學史論著 19
三、 學位論文 22
第三節 研究範疇、步驟與方法 25
第四節 論文章節概述 28
第二章 王默人作品發表考略 31
第一節 五○年代至六○年代:以「雜誌」為主要發表載體 32
一、顯與隱的分寸:王默人不沉默 32
(一) 反共文藝的發展歷程 32
(二)忠實自我的思想實踐 35
二、王默人與《新新文藝》 41
(一) 從作者、主編到無業者的心路歷程 41
(二) 無法明說的事實:內文異動的觀察 45
三、王默人與《人間世》 50
(一)說真話做實事:《人間世》的監督角色 50
(二)《人間世》兼容胸懷下的文章視野 51
四、台港之間的文學場域:友聯刊物中的王默人 57
(一) 友聯出版社的背景與思想 57
(二) 相對自由的反共:王默人在友聯刊物發表作品分析 59
第二節 六○年代至八○年代:「報紙副刊」為主、「雜誌」為輔 62
一、副刊的發展進程與編選作品 62
(一) 文藝的搖籃:副刊的崛起 62
(二) 不謀而合的寫實主張:「人間副刊」的鼓吹者角色 68
(三) 被限縮的寫實:「聯合副刊」的編輯權限 74
二、眾聲漸起的雜誌版圖 79
(一) 現代與寫實手法並行:《中外文學》與《文季》雙月刊的文學意義 79
(二) 現代主義內涵的轉變:《幼獅文藝》現代主義改造進程 84
第三節 小結 88
第三章 邊緣心態:大陸原鄉遷台的漂泊者 90
第一節 戰時與戰後邊緣者的處境 91
一、戰爭理論與分析:對國共內戰的考察 91
二、邊緣者的創傷經驗 97
(一)戰爭宰制:生命的脆弱不安/人性的光輝映襯 99
(二)戰爭遺緒:無處安放的創傷痕跡 104
三、《外鄉》中的離散書寫 114
(一) 何謂「離散」:古典定義與泛化內涵 115
(二) 不再是「外鄉」:跨越此間與他地的認同形成 118
第二節 家鄉圖景的書寫 125
一、重構記憶中的家鄉地景 126
(一)空間、地方與地景 126
(二)文學中的地景:「老班頭」召喚與再現的可能 128
二、從家庭微觀父權/習俗的顛覆 131
(一) 消解傳統:父權的式微與倫理的重建 131
(二) 蒙昧習俗下的偽善與犧牲 135
第三節 離散議題的具現 140
一、命運與意志/情慾的衝突體現 141
(一)抗衡或接受命運:意志受挫後的再建可能 142
(二)情慾枷鎖:理性與人性的二元對立 146
二、生命互相影響的力量 150
第四節 小結 153
第四章 「異鄉」變「故鄉」:勾勒台灣眾生的生活圈 155
第一節 透視底層:地層下的礦工生活 155
一、黑金的代價:礦業概況及礦工處境 156
二、兩種回返歷程:〈地層下〉與〈阿蓮回到峽谷溪〉 158
(一)夢想粉碎後的埋頭鴕鳥:〈地層下〉的阿田 158
(二)女代母職的家中英雌:〈阿蓮回到峽谷溪〉的阿蓮 163
第二節 變動與重整:離土者的困境與突破 168
一、失樂土:土地意義的時代變遷 168
(一)鄉村不再安寧:趙松林幻滅的桃花源 168
(二)慾望澆灌土地的反噬 170
二、資本社會異化的人我關係 172
(一)「役於物」的被訓化者 172
(二)婚變情結:斷裂的夫妻關係 179
(三)寫實小說的社會觀照 183
三、新舊時代婚戀觀的落差 190
(一) 複製或改寫意志:從婚戀看母女關係 190
(二)婚後女性主體性的建構困境 196
第三節 圓夢與夢滅之間:社會化過程的危機 200
一、出走或妥協:社會新鮮人的兩難論題 200
二、折翼的理想:藝術家不得志的悲哀 205
三、勞資階級的對立與消解 208
(一) 衝突與合作並存的矛與盾 208
(二) 「人性化」的和諧可能 212
(三) 從抵抗崛起的勞動主體性 214
第四節 小結 218
第五章 結語 219
參考書目 231
附錄、王默人生平記事及作品年表 242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王默人作品集

《孤雛淚》,台北:人間世社,1958年,初版;台北:新陸書局,1961年,再版。
《留不住的腳步》,香港,亞洲出版社,1968年。
《外鄉》,台北:皇冠出版社,1972年。
《沒有翅膀的鳥》,台北:林白出版社,1974年。
《地層下》,台北:皇冠出版社,1976年。
《周金木的喜劇》,台北:林白出版社,1979年。
《王默人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阿蓮回到峽谷溪》,台北:自立晚報社,1984年。
《王默人小說全集》,舊金山:美國長菁公司,1998年。
《跳躍的地球》,舊金山:美國長菁公司,2010年。
《王默人小說全集(1):跳躍的地球》,新竹:清大出版社,2017年。
《王默人小說全集(2):留不住的腳步》,新竹:清大出版社,2017年。
《王默人小說全集(3):地層下》,新竹:清大出版社,2017年。
《王默人小說全集(4):沒有翅膀的鳥》,新竹:清大出版社,2017年。

二、王默人論評資料(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地層下,生命的火光──閱讀王默人〉,《文訊》第三四九期,2014.10。
何欣:〈三十年來的台灣小說〉,《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台北:遠景出版,1979年。
何欣:〈作家們往何處去──讀王默人的《外鄉》有感〉,原刊於《幼獅文藝》36卷6期,1972.12
何欣:〈析王默人的《外鄉》〉,原刊於《書評書目》第三期,1973年。
何欣:〈無處可飛的人們——評王默人短篇小說集《沒有翅膀的鳥》(上)〉,《書評書目》第十五期,1974.8,頁68-73;〈無處可飛的人們——評王默人短篇小說集《沒有翅膀的鳥》(下)〉,《書評書目》第十六期,1974.8。
余之良:〈評《孤雛淚》的人物及其表現方法〉,《海風》第四卷第四期,1959.4。
谷楨:〈苦悶的象徵〉,《青年戰士報》副刊,1968.11.15。
周伯乃:〈評《留不住的腳步》〉,《青年戰士報》副刊,1969.8收錄於《情愛與文學》,台北:東大出版,1984年。
林柏燕:〈評〈盯著天花板的壁虎〉〉,《中外文學》第二卷第五期,1973.10。
侯如綺:〈流亡少年的自我書寫——張放《春潮》與王默人《跳躍的地球》探析〉,2017兩岸現當代文學評論青年學者工作坊/研討會——「文學性」的再反思與重構,發表處:淡江大學。
南方朔(南亭):〈土地之夢的幻滅——析王默人的作品〉,《大高雄》雜誌,革新第一期,1978.8。
思兼主編:《六十一年短篇小說選》,〈編選緒言〉,台北:爾雅出版,1974年。
唐文標(石懷):〈陽光下的事——評王默人的「地層下」〉,《中外文學》第四卷第四期,1975.9。
孫旗:〈評介《孤雛淚》〉,《暢流》第十九卷第一期,1959.2。
梁實秋:〈評介《孤雛淚》〉,《中央日報》「中央副刊」,1958.12.14。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1987年。
葉石濤:《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出版,1985年。
漢兵:〈我讀《留不住的腳步》〉,《中華日報》副刊,1969.6.23。
隱地主編:《五十九年短篇小說選》,〈彎曲的叉路〉附註,台北:爾雅出版,1971年。

三、專書(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一)中文專書:
《中華民國煤礦工業發展概況》,清華氣管編輯出版。
《文協十年》,中國文藝協會編,台北:中國文藝協會,1960年。
《台灣文學觀察雜誌》(合訂本上、下冊)。
《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史料卷‧風雲三十年》台北:聯經出版,2010年。
中國時報四十年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時報四十年》,台北:中國時報社,1990年。
尹雪曼:《泛論文學與寫作》,台北:星光出版社,1975年。
王天濱:《台灣報業史》,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2003年。
王集叢:《戰鬥文藝論》,台北:國防部總政治部,1995年。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王慶麟:《青年筆陣》,臺北:幼獅文化,1983年。
弗朗西斯.斯托納.桑德斯(Frances Stonor Saunders)著,曹大鵬譯:《文化冷戰與中央情報局.前言》,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2年。
朱西甯:〈豈與夏蟲語冰〉,《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4.1.3。後收錄於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出版,1994年。
朱岑樓編:《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台北:三民出版,1981年。
朱雙一:〈《自由中國》與台灣自由人文主義文學脈流〉,《台灣文學思潮與淵源》,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
何欣:《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台北:遠景出版,1979年。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2000年。
吳育仁:《勞資關係:權力、資本與階級》,新北:前程文化公司,2013年。
吳昆財:《一九五○年代的台灣》,台北:博揚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
吳鄭重:《廚房之舞:身體與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台北:聯經出版,2010年。
李廣均主編:《離與苦:戰爭的延續》,台北:群學出版,2010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出版,1996年。
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出版,1989年。
汪宏倫等著:《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台北:聯經出版,2014年。
沈雁冰:《文學手冊》,傅東華主編,台北:大漢出版社,1978年。
林黛嫚:《推浪的人》,台北:木蘭文化,2016年。
林燿德主編:《最後的麒麟‧小說主編序》,臺北:幼獅文化,1994年。
林鎮山:《離散•家國•敘述──當代台灣小說論述》,台北:前衛出版,2006年。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
侯如綺:《雙鄉之間:台灣外省小說家的離散與敘事(一九五○-一九八七)》,台北:聯經出版,2014年。
姜思章等著:《流離記憶:無法寄達的家書》,台北:印刻出版,2006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眾論》,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孫旗:《論中國文藝的方向》,香港:亞洲出版社,1956年。
高格孚:《風和日暖 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台北:允晨出版,2004年。
張炎憲等編:《跨世紀的人格者:三連仙的一生》,台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張道藩:《張道藩先生文集》,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
張寶琴、邵玉銘、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張寶琴、邵玉銘、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聯合文學,台北,1995年。
梁秉鈞、陳智德、鄭政《香港文學的傳承與轉化》,香港:匯智出版社,2011年。
陳光興、Stuart Hall著,唐維敏編譯:《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台北:元尊出版,1998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2011年。
陳建忠等:《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
陳紀瀅:《文藝運動二十五年》,台北:重光出版社,1978年。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九七-世紀末﹚》,台北:時報出版,1998年。
貴志俊彥、土屋由香、林鴻亦編著:《美國在亞洲的文化冷戰》,新北市:稻鄉出版社,2012年。
黃光國:《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出版,1988年。
黃啟峰:《戰爭・存在・世代精神: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境遇書寫研究》,台北:秀威出版,2016年。
楊宗翰編:《大編時代:文學、出版與編輯論》,台北:秀威出版,2020年。
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出版,1994年。
瘂弦、陳義芝主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1997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趙稀方:《報刊香港:歷史語境與文學場域》,香港:三聯書店,2019年。
齊邦媛:《雲起霧散之際:文學卷冊》,台北:天下文化,2017年。
蔣中正:《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6年。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中國文學系編:《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壇》,2004年。
戴華萱:《成長的迹線:台灣五○年代小說家的成長書寫(1950-1969)》,台北:萬卷樓,2016年。
蘆瑋鑾、熊志琴編著:《香港文化眾聲道1》,香港:三聯書店,2014年。
蘆瑋鑾、熊志琴編著:《香港文化眾聲道2》,香港:三聯書店,2017年。
(二)外文譯著:
Ann Oakley﹐1985﹐“The Sociology of Housework”.Oxford﹕Basil Blackwell。
Carl von Clausewitz(克勞塞維茨)著,鈕先鍾譯:《戰爭論精華》,台北:麥田出版,1996年。
Charles Taylor著,董之琳、陳燕谷譯,〈承認的政治〉,收入汪暉、陳燕谷主編:《文化與公共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年。
David Seamon, 1979, “A Geography of the Lifeworld: Movement, Rest, and Encounter “, by Billing & Sons Ltd, Guildfor, London and Worcester。
De Beauvior﹐Simone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1999年。
Esther Kleinbord Labovitz﹐“The Myth of the Heroine—The Female Bildungsroma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New York﹕Peter Lang﹐1986。
Franco Moretti﹐“The Way of the World﹕The Bildungsroman in European Culture”﹐London﹕Verso﹐1987。
Fredric Jameson(詹明信)著,張京媛譯:《馬克思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Fredric Jameson(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13年。
Friedman﹐2004﹐“Strawmaning and Labour Process Analysis”Sociology﹐Vol.38(3)
Jean Baudrillard著,夏瑩譯:《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Judith Butler(茱蒂斯・巴特勒),何磊譯:《戰爭之框》(frames of war),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出版,2003年。
Milan Kundela(米蘭・昆德拉)著,孟湄譯:〈關於小說藝術的談話〉,收錄於朱立元、李鈞主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上卷)》,北京:高等教育,2002年。
Noon﹐M.and Blyton P.﹐1997. “The Reality of Work”.London﹕Macmillian.
Parsons﹐T(帕森斯)著,張明德、夏遇南、彭剛譯:《社會行動的結構》,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年。
Richard A. Barney﹐“Plots of Enlightenment—Education and the Novel in Eighteen—Century Englan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Richard Sennett(理查・桑內特)著,黃煜文譯:《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Rosemarie Tong(蘿思瑪莉.佟恩)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Feminist thought: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台北:時報出版,1996年。
Sally Taylor Lieberman.The Mother and Narrative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1998。
Shlomith Rimmon-Kenan, “Analogous landscape Narrative Fiction:Contemporary Poetic“s,New York:Methuen,1983。
Raymond Williams(雷蒙‧威廉斯)著, 韓子滿、劉戈、徐珊珊譯:《鄉村與城市》,北京:商務出版,2013年。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2006年。
Van Sell, M., Brief, A. P., & Schuler, R. S.. “ Role conflict and role ambiguity: Integration of the literatur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Human Relations,1981。
Virinder S. Kalra﹐Raminder Kaur﹐John Hutnyk著,陳以新譯,《離散與混雜》,台北:韋伯文化,2008年。
Yalom Marilyn著,何穎怡譯,《太太的歷史》,台北:心靈工坊,2003年。

四、報紙、期刊論文(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李瑞騰:〈始於反共,終於回歸〉,《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77.05.12),第46版。
《文訊雜誌》第213期,〈台灣文學雜誌專號〉,2003年7月。
也斯:〈解讀一個神話?──試談《中國學生周報》〉,《博弈月刊》第14 期,1988 年,頁103-109。
王昭文 :〈報禁開放前的台灣新聞媒體〉,《新使者雜誌》,第70期,2002年,頁5-9。
王昭文 :〈報禁開放前的台灣新聞媒體〉,《新使者雜誌》,第70期,2002年,頁5-9。
吳浩:〈文季研究資料初編〉,《台灣文學觀察雜誌》(合訂本上冊)第一期,頁116-130。
李瑞騰:〈後期文季研究──文學媒體編輯觀點之考察〉,《台灣文學觀察雜誌》(合訂本下冊)第六期,頁44-59。
林麗雲:〈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台灣產業研究》第三期,2000年。
張松建:〈家國尋根與文化認同:新華作家謝裕民的離散書寫〉,清華中文學報,第十二期,2014 年 12 月,頁430-431。
盛紫娟:〈《中國學生周報》點滴〉,《文學評論》第12期,2011年,頁83-87。
郭玉雯:〈《現代文學小說選集》的現代主義特色〉,《台灣文學研究集刊》6期,2009年,頁77-114。
黃順星:〈新聞的場域分析:戰後台灣報業的變遷〉,《新聞學研究》第104期,2010.7。
應鳳凰:〈《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文學台灣》第26期,1998年,頁236-269。
應鳳凰:〈傳播萬紫千紅:從四個類型看臺灣文藝雜誌發展歷程〉,《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7年,頁47-56。
王默人:〈憂喜參半──我讀「文季」的感想〉,《文季》第2期,1973年,頁245-247。
白步記錄:〈藝作談:青年與文藝〉,瘂弦主編,《幼獅文藝》第183 期,1969 年。
盛紫娟:〈《中國學生周報》點滴〉,《文學評論》第12期,2011年。
葉珊:〈紀念朱橋〉,《碧野朱橋當日事》,臺北:萬宇,1969年,頁59-60。
《婦友》第2期(1954年1月),頁14-19。
林海音:〈台灣的媳婦仔〉,《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第8版,19503.12.
默人:〈給墨人先生的一封公開信〉、墨人:〈敬覆默人先生〉,《文壇》第11號,1961年1月。

五、學位論文(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王梅香:《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1950-1962)》,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年。
李勝吉:《勞動人民與小市民的關懷者:王默人及其社會寫實小說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教師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1年。
周慶祥:《黨國體制下的臺灣本土報業:從文化霸權觀點解析威權體制與吳三連《自立晚報》(1959-1988)關係》,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林思晴:《香港友聯刊物之瓊瑤文本研究(1950-1970)》,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林淇瀁:《文學傳播與社會變遷之關聯性研究:以七○年代台灣報紙副刊的媒介運作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侯如綺:《楊青矗小說中台灣社會的現代化過程》,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胡芳琪:《一九五○年代台灣反共文藝論述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郭誌光:《戰後臺灣勞工題材小說的異化主題(1945-2005)》,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維文:《基隆地區民間文學與礦工生活》花蓮: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曉娟:《楊青矗小說中的抗爭主題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曾玲月:《女性、鄉土與國族——戰後初期大陸來台三位女作家小說作品之女性書寫及其社會意識初探》,台中: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怡菁:《《文藝創作》(1950-1956)與自由中國文藝體制的形構與實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慧鳳:《「工」在社稷──廿十世紀台灣勞工文學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盧柏儒:《瘂弦編輯行為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賴曉芬:《剝削是什麼?從維生觀點看礦工的勞動經驗》,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六、資料庫及網路資料

臺灣文學期刊目錄資料庫。最後瀏覽日期2019年5月10日。
侯文詠官方網站(對話錄)──大眾文學新定位:侯文詠、平鑫濤對談文化,http://author.crown.com.tw/wenyong/aut_2_011.htm。最後瀏覽日期2019年5月10日。
陳建忠、沈芳序合編:「台灣記憶文學紀行年表」五○年代 1957-1959年,http://memory.ncl.edu.tw/tm_new/subject/literature/50date07.htm。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7月6日。
勞動部網站:https://www.mol.gov.tw/topic/3067/5990/13171/19154/。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6月9日。
關平:〈「友聯」的前因後果〉發表於個人部落格《書與人》,發表日期:2014 年 8 月 28 日,網址:http://ckwan2007.blogspot.tw/2014/08/blog-post_28.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19年12月25日。
指導教授 李瑞騰 審核日期 2021-1-1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